冯姓始祖冯简子与冯文孙之间的缘渊_第1页
冯姓始祖冯简子与冯文孙之间的缘渊_第2页
冯姓始祖冯简子与冯文孙之间的缘渊_第3页
冯姓始祖冯简子与冯文孙之间的缘渊_第4页
冯姓始祖冯简子与冯文孙之间的缘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姓始祖 冯简子与冯文孙之间的缘渊冯姓冯姓始祖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56年灭商,封其弟毕公高(相传文王第十五子)于冯夷故地,仍称冯。其后裔毕万的支裔孙长卿食采于冯邑。后裔子孙便以国为姓,尊冯长卿为始祖,尊毕万为鼻祖,尊毕公高为远祖。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系冯姓始祖之一。但当代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冯氏的苗胤。渊源冯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汉族冯姓组成有两支:归姓和姬姓。第一支源自归姓。 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姓的一个旁支东迁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荷为图腾的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向北过黄河,其后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裂解为河宗、冯、三国。周武王灭冯等三国,其后裔以国名为氏,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700年,普遍使用冯姓是在国灭之后, 这也至少有 3000多年了。第二支源出姬姓。周武王封其亲族于冯夷故地,仍称冯,春秋初被晋国吞并,冯邑后人也以冯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大夫毕万封魏,毕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食采于冯邑,古城在今河南荥阳西,子孙遂以封邑为氏,此为姬姓冯氏。姬姓冯氏的历史也有3000年了。当代汉族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胤。冯姓郡望始平郡。晋太始三年(公元267年)分扶风郡置。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成阳市以西、宝鸡市以南、秦岭以北地区。冯姓堂号大树堂。在冯姓发展史上,在诸多名人公卿中,东汉冯异是最值得称道的。冯异,颍川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4年。从刘秀为偏将军,封应侯。屡立战功。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常退避大树下,军中因号之“大树将军”。后世称不争名利的将军为大树将军。刘秀即位,任征西大将军,封阳夏侯。冯姓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以“大树”为堂号,以“将军世泽,天官家声”为堂联。苍南冯姓迁徙冯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冯姓,系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因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俱难稽考。今据芦浦监后垟和渡龙屿湖两地《冯氏宗谱》记载,基本上理清其始迁祖于明成化和明末清初由福建福宁府长溪(今霞浦)县入迁定居,繁衍成族的。现将收录部分迁徙情况列明于下,以作进一步考证。芦浦监后垟冯姓 始迁祖冯珂,系冯增八世孙,冯泰玄孙,冯春之孙,冯纲四子。原籍福建福宁府长溪(今霞浦)县赤岸。冯增于何时由长溪县赤岸入迁浙江湖州,转迁温州府平阳县城内定居不详。冯珂约于明成化年间由平阳县城内入迁来此定居。 配陈氏,生子二:爱益、爱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郊外冯店、芦浦街、县后村、增产村、龙港、钱库、宜山、海城、白沙刘店,以及平阳、乐清县清江等地。白沙刘店冯姓 始迁祖冯凤贵,系冯珂曾孙,冯爱益之孙、冯顺泰三子。约于明万历年间由芦浦监后垟入迁来此定居。配任氏,生子一:如尧。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郊外冯店冯姓 始迁祖冯占雨,系冯珂曾孙,冯爱义之孙、冯顺宁次子。约于明万历年间由芦浦监后垟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四: 君祖(迁玉环县楚门镇山北村水同门)、君耀、君其、君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龙港、钱库、蒲城和平阳、杭州、上海,以及江苏常州、福建寿宁等地。渡龙屿湖冯姓始迁祖冯世晚(1613—1665),系原籍福建福宁府(今霞浦)赤岸入迁浙江安吉(湖州)冯宗珮苗裔。冯宗珮第四世孙冯应廷,明成化年间赐进士,官永嘉知府,遂家焉。其三子冯启圣转徙瑞安县四十六都梅源,传数世至冯德四,转迁平阳县四都盘浦。冯世晚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都盘浦入迁来此定居。配曾氏,生子二:天故、天赐,继子天瑞。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云岩王家塔、龙港江口涂厂、(金乡)湖里黄泥岙、矾山石宫、大埕、昌禅大坑底、中墩、霞关、城门大岗、马站街、沿浦街和平阳县鳌江、万全嘉峰麦园头,瑞安县下公殿、莘塍、东山、上望、沙塘底、阁巷,玉环县坎门,温州小南门,以及福建福鼎县秦屿、九都龙山境、管阳、秀蝉里,霞浦县湖坪街以及江苏宜兴等地。龙港江口涂厂冯姓始迁祖冯正反,系冯世晚裔孙。于清道光年间由渡龙屿湖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昌禅三条溪大坑底冯姓 始迁祖冯郑听,系冯世晚裔孙。约于清乾隆年间由渡龙屿湖入迁来此定居。 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赤溪南岙湖后冯姓 始迁祖冯茂镇,于何时由福建漳州府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城门大岗、中墩、霞关和泰顺县箩头、楮坪岭,以及福鼎县管阳、广化等地。观美桃湖冯姓 始迁祖冯大卿(1624—1643),系原籍福建福州路福清县赤岸 (是否长溪县赤岸,待考)冯琮珮苗裔,冯德四七世孙,冯斯皓之孙,冯珣之子。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都盘浦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一:天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南水头坝头冯姓 始迁祖冯天亮(?—1714),系原籍福建福州路福清县赤岸(是否长溪县赤岸,待考 )冯琮珮苗裔,冯德四七世孙,冯斯皓之孙,冯记之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四都盘浦入迁来此定居。 配氏不详,生子三:邦信、邦松、邦除。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一、冯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冯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大姓氏之一,在广东、冀鲁苏地区最有影响。冯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 0.6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冯的人至少有 64个,总人口大约在 770万。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徙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宁州剌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唐宋时期,冯姓已经播散到了黄河、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清初始入台湾。宋朝时期 (公元960—1279年),冯姓大约有 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29%,占四川总人口的2%。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河南,这二省冯姓大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这四省的冯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72%,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略高,600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加了12万。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4.5%)、山东(11.3%)、广东(9.4%),这三省冯姓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西(7.7%)、江苏(7.7%)、江西(6%)、河北(5.3%)、四川(5%),这五省的冯姓又集中了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占四川省总人口 O.9%,减少了一半。宋、元、明期间,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粤、晋五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地区,其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当代冯姓的人口已达到768万,为全国第二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激增到768万,增长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河北、河南三省,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 33.5%;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四川,这三省又集中了 22.3%。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冯姓总人口的14.5%,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广东、冀鲁豫、江苏三大冯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的回迁,向南部地区的迁移也十分强劲,已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二、当代冯姓的分布冯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和海南东南部,每平方公里的冯姓人口达到 3人以上。其次在广东大部、海南大部、江苏、浙江西北部、山东大部、河北,每平方公里的冯姓人口达到 3人。冯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2人以上/平方公里 )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4%,冯姓人口大约 117万;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33.4%,冯姓人口大约 465万;O.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19.2%,冯姓人口大约 134万;不足O.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42%,冯姓人口大约52万。冯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内蒙古中部、河北、山东西北、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广东珠江三角洲、海南地区,是冯姓常见的地区,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7%,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O.9%—2%;在福建东部、浙江南端、台湾、云南西部、贵州东南以及西北地区,是冯姓罕见的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以下,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 41.8%,其中比例不足O.1%的占国土面积的 27%;在其他北方租南方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O.3%—O.9%,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 51.5%。三、冯姓历史名人《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人了冯姓历代名人 254名,占名人总数的O.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 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 0.52%,排在第四十二位。历史上冯姓名人有:春秋时冯简,官郑国大夫。战国时有冯驩,为齐国孟尝 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冯亭,官韩国大将;冯谖,韩国著名名士。西汉时有冯奉世,宣帝时率兵破莎东,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冯唐,景帝时,任楚国相;冯玄,官太原太守;冯唐,官车骑都尉;冯缭,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冯参,官寅都侯。东汉有冯异,刘秀即位后被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冯岱,官陈留太守;冯衍,辞赋家;冯鲲,官都尉。西晋有冯紞,官左卫将军、散骑常侍。十六国时有冯跋,为北燕国君,后乘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据昌黎(今辽宁朝阳),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公元436年为北魏所灭。南北朝(北魏)有冯太后,为文成帝皇后,曾临朝执政25年;冯提伽,官散骑常侍兼礼部侍郎。北周有冯迁,官陕州刺史。冯小怜,为北齐后主淑妃;冯子琮,官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北魏有冯修,官侍中,封东平公;冯亮,官中书舍人;冯诞,妻乐安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长乐郡公;冯熙,配尚景穆帝女博陵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昌黎王;冯元兴,官安东将军、光禄大夫;冯太后,为文成帝后;冯皇后,为孝帝后。隋代有冯世基,官兵部尚书;冯慈明,官尚书兵曹郎。唐代有冯立,官翊卫车骑将军;冯伉,官同州剌史、左散骑常侍;冯图,官户部侍郎;冯宗,官殿中侍御史;冯定,官谏议大夫、散骑常侍;冯审,官桂管观察使、国子祭酒;冯盎,官武卫大将军、上柱国、封越国公;冯涓,官眉州刺史、御史大夫;冯涯,官侍郎;冯宿,工、刑二部侍郎、东川节度使;冯士翙,官武卫将军、封合浦郡公;冯元常,官陇州剌史、广州都督;冯长命,官尚书左丞,封安县男;冯河清,官左卫大将军、封安定郡王;冯昭泰,官刑州刺史、括州刺史;冯知戴,官春州刺史、左武卫将军;冯绍正,官户部侍郎。五代有冯玉,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晋有出帝石重贵冯皇后;冯晖,官中书令、封陈留王;冯道,官户部侍郎、宰相,曾主持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监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冯赟,官忠武节度使、三司使;冯延巳,官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冯延鲁,官中书舍人;冯行袭,官均州节度使、司空。宋代有冯京,仁宗时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冯元,官户部侍郎;冯拯,官平章事(宰相),封魏国公;冯益,官明州观察使;冯觐,官武翼大夫;冯澥,官潼州知府、左谏议大夫;冯行已,官卫州防御史;冯伸已,官武卫大将军;冯贤妃,宋仁宗妃;冯继业,官礼部尚书;冯康国,官万川知州。元代有冯岵官江西按察副使;冯翼,官西台侍御史;冯子振,官集贤殿侍制、散曲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