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高二_第1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高二_第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高二_第3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高二_第4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高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诗歌鉴赏考什么?形象表达技巧语言思想内容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二、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拟题模式

1、分析意境型

2、分析技巧型

3、分析语言型

4、一字统领型

5、炼字型

6、观点不同型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诗歌意境常用语动(活泼、风趣、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孤清、澄清)悲(悲凉、悲壮、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清远、慷慨、雄浑)美(优美、明丽、雅致、清新、自然、质朴、含蓄、飘逸)。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描图景)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点氛围)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析情感)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语言出现的方式,只有五种:记叙、描述、议论、抒情、说明。在诗词鉴赏中只会涉及前四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表达方式就像我们人一样,只分男孩子和女孩子,每个人都叫做人,但每个人表现他们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同用一种表达方式,描写可正可侧;抒情可直接,可间接;同样说“柳树”,作者为了需要可以比喻说“绿丝绦”,也可以拟人说“杨柳依依”。于是也就有了表现方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之类的叫法。所谓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修辞比喻、拟人、夸张、通感、设问、反问、用典

描写表现技巧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白描

整体关系动静关系、情景关系哀乐关系、虚实关系

表现手法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描写手法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想象: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渲染: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写背景,只重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修辞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夸张: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通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设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反问: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排比: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关注四种关系动静关系: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写动,或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观察动静关系是一种答题思路。情景关系:寓情于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触景生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情景交融: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哀乐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李煜《虞美人》词;崔护《题都城南庄》;欧阳修《元夕》;虚实关系:既见为实,未见为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答题的一般思路是: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感情。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其答题思路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或: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总评价)“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效果)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点感情)第四种模式:一词(句)领全诗型

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设题方式: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其答题思路是: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范式:虑主旨(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思结构(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二)。五、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03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

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影,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