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840-1919)专项练习(四)_第1页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840-1919)专项练习(四)_第2页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840-1919)专项练习(四)_第3页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840-1919)专项练习(四)_第4页
【高考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840-1919)专项练习(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1840-1919)专项练习(四)班级:座号:姓名:2020班级:座号:姓名:2020年2月11日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 (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 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 ( )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 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D.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 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 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 )A.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A.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B.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C.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 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 )A.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B.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C.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D.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陈启沅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缭丝厂,取名为“继昌隆”。该厂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缭丝厂,厂房占地约为

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本经营的机器缭丝厂,厂房占地约为

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A.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C.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1500多)B.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D.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了 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时间(年)新式学堂总数(所)学生总数(人)1902357871006740190659117逾160万1912822722933387( )B.( )B.科举制废除切断士人的传统仕途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A.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7.据统计,1913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多万两和五百多万两; 到了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为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多万两。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B.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C.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D.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8.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 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9.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梁启超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 正如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 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 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上述观点 (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B.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D.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 清初,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刊税例 (列)木榜于各关,“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 ”,对“私行滥收 ”的官吏“依律治罪 ”,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封建王朝垄断控制工商业的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不能超越作为地主制经济补充的界限,否则就要危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清前期的主要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据李绍强《论清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与市场关系》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 “无业游民生计日细……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 “振兴实业 ”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 “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 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据彭南生《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前期工商业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社会成因。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晚清手工业政策的时代因素, 并简要评价这种政策。 (13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传统社会体制下,士人居于中国四民社会之首。科举制度停废,意味着其原有流动渠道不再畅通,从而分流到新式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部门。除进入政府体制内部外,还有相当多数的士人选择创办实业,或者投身新军担任官佐,再或者转向新学领域充当教职、襄办学务。——摘编自张昭军《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十年士人阶层的分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士人的分化流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专题提升练.B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 (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 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而非国家至上, 排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 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 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C解析:“抗拒”“停航”“跌价竞争 ”体现了洋务企业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故选 C项。材料体现不了清政府的支持,排除 A项;列强的抵制体现不了控制,排除 B项;题干体现了西方的侵略势力在抵制民族工业,排除 D项。A解析:由材料“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 ”,说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训, 意图用社会主义注重民生的思想来对中国即将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补充与发展, 防范大资本家的产生, 故选A项;材料是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及对资本主义的改造,未体现动员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因而排除 B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在 1917年之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C项;材料是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及对资本主义的改造,未涉及清政府的腐朽,排除 D项。D解析:题干中梁启超总体正面评价了辛亥革命,故 A项错误;题干中梁启超强调辛亥革命带来了乐观,非国人积极乐观精神来自于辛亥革命,这是逻辑错误,故 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辛亥革命对风俗习惯的改变,故 C项错误;题干中 “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 ‘国民自觉心之发现。 ’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 ”,故D项正确。C解析: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外商在华企业中,故 A项错误;题干中只是提及一家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且是近代企业,非手工工场,故 B项错误;题干中 “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 有1500多工人, 95%都是女工 ”,再结合当时中国工业以家庭纺织业为主,这也是自然经济一大特点,而继昌隆厂冲击家庭手工业,故 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至少在维新变法后,故 D项错误。B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 1902—1912年,新式学堂数量与学生总数不断增加,说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不断发展,联系史实可知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切断士人的传统仕途,因此导致士人接受新式教育,故选 B项。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推动民众觉醒,但这与材料中时间 1902—1912年不符,排除A项;1911年武昌起义, 1912年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但这与材料中时间 1902—1912年不符,排除 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展,推动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但这与材料中时间1902—1912年不符,排除 D项。D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 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相对于 1913年大大降低,说明此时期英、法等欧洲列强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而给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 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相对于 1913年大大降低, 未体现中国外贸状况,因而无法判断中国外贸入超状况是否得以扭转,排除 A项;材料中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1918年相对于 1913年大大降低,是因为英法忙于 “一战”,并非因为英法的衰落和中国民族工业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排除 B、C项。B解析:材料中,把侵华英军称呼为 “匪”,认为清朝打败英军的关键在于 “器良技熟同时又不让外人看,可以判断林则徐仍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故选 B项。在信中,从 “剿匪”两字可以看出,林则徐还没有认识到英军是一种侵略行为,排除 A项;材料是和友人的书信,不是国与国的外交行为,排除 C项;材料中,林则徐的观点落脚在 “器良技熟,胆壮心齐 ”,没有认识到要用TOC\o"1-5"\h\z实际行动来学习西方,排除 D项。B解析:根据材料“戊戌变法前……提倡尊孔保教……到了1902年……公开反对保教”,表明梁启超救亡图存的思想,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故选 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 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排除 C项;维新派主张改良,且梁启超不能代表整个维新派,排除 D项。A解析:据材料“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 ”和“输入学理,整理国故 ”说明二者都强调东西方文化融合而不是单纯强调西方文化,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故选A项;材料中主张中西文化的调和、 融会,并没有单独论证西方文化的合理性,排除B项;主张东西方文明的结合不等于两面性, 排除C项;材料“整理国故 ”说明强调中国文化而不是“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 ”,排除D项。11.(1)特点:注重规范市场和税例 (限制特权,促进商品流通 );实行商专卖制,间接遥控;既加强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又允许手工业适当发展。 (6分)成因:市场秩序混乱,官员随意增税;社会经济发展;重农抑商观念;君主专制强化。 (6分,任答 3点即可)(2)因素: 列强的经济侵略; 清末新政; 实业救国思潮; 革命运动的兴起等。 (6分,任答3点即可)评价:推动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改良和传承 );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扩大了对TOC\o"1-5"\h\z外贸易等; (4分,任答 2点即可 )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稳定统治秩序的被动变革,未变革生产关系; (2分)无法实现手工业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型。 (1分)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 “清初,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刊税例 (列)木榜于各关, ‘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 ’,对‘私行滥收 ’的官吏‘依律治罪 ’,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 ”,得出注重规范市场和税例 (限制特权,促进商品流通 );据材料一 “清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封建王朝垄断控制工商业的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 ”,得出实行商专卖制,间接遥控;据材料一“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 ”,得出既加强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又允许手工业适当发展。第二小问,据材料一 “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市场秩序混乱,官员随意增税;据材料一 “清前期的主要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社会经济发展;据材料一 “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重农抑商观念、君主专制强化。 (2)第一小问,扣住设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晚清手工业政策 ”以及“时代”,并据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 ”,得出列强的经济侵略、革命运动的兴起等;据材料二 “在‘振兴实业 ’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业救国思潮。第二小问,我们首先要明确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积极:据材料二 “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 ”,得出推动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改良和传承 );据材料二“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 ‘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得出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据材料二 “商部颁发 《出洋赛会通行简章》 ,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 ”,得出扩大了对外贸易等;消极:据材料二 “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 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 ”,得出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稳定统治秩序的被动变革,未变革生产关系,无法实现手工业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型。12.示例论题1:晚清士人分流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 (2分)阐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近代科技、军事知识,在外交、国防、洋务企业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甲午战后,张謇等拥有科举功名的士人放弃仕途,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下,创办民族工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清末“新政”期间,一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士人加入同盟会和新军, 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9分)综上,晚清士人分流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分)论题 2:士人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2分)阐述:清末,梁启超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宣传民权思想,提出“新民学说”,主张培养具备现代国民意识的新国民,对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鲁迅留学日本,注意到中国人的麻木心态对国家产生的消极影响,于是立志救治中国人的灵魂。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创作新文学的第一批白话小说,攻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中国人的劣根性,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9分)综上,传统士人接受新学知识,首先实现自我启蒙,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其他群体产生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1分)论题 3:晚清士人分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 (2分)阐述: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鉴于此,洋务派兴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