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过程计算习题课件_第1页
传热过程计算习题课件_第2页
传热过程计算习题课件_第3页
传热过程计算习题课件_第4页
传热过程计算习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4.4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面积的计算:K为常数时:当K为变量,但K随温度呈线性变化时:4.4.4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面积的计算:4.4.4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面积的计算:4.4.4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面积的计算:(3)K随温度不呈线性变化时:若K随温度变化不大,可以采用分段计算法:

将换热器分段,每段的K视为常量,将各段计算所得的换热面积相加和。(3)K随温度不呈线性变化时:若K随温度变化不大,可以采(3)K随温度不呈线性变化时:用图解积分法或数值积分法求得。(3)K随温度不呈线性变化时:用图解积分法或数值积分法求得[例4-10]现要求每小时将500kg的乙醇饱和蒸气(Tb=78.5℃

)在换热器内冷凝并冷却至30℃,已知其传热系数在冷凝和冷却时分别为1=3500W·m-2

·K-1,2=700W·m-2

·K-1,t1=15℃,t2=35℃。已知水的传热系数3=1000W·m-2

·K-1,cp,c=4.2kJ·kg-1·K-1,忽略管壁和污垢热阻,求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例4-10]现要求每小时将500kg的乙醇饱和蒸气(Tb解:乙醇冷凝放热:乙醇冷却放热:总放热:Q1+Q2=1.41105W解:乙醇冷凝放热:乙醇冷却放热:总放热:Q1+Q2=1.41冷却水流量用传热速率方程求传热面积,既有相变传热,也有无相变的变温传热,因此将传热面积分段求解,分为冷凝段和冷却段,求得两段分界处的水温,再求其他。78.5℃78.5℃35℃30℃15℃冷却水流量用传热速率方程求传热面积,既有相变传热,也有无相变冷凝段两段分界处水温:t'=35-17.3=17.7℃78.5℃78.5℃35℃30℃15℃冷凝段78.5℃78.5℃35℃30℃15℃冷凝段:78.5℃78.5℃35℃30℃15℃17.7℃冷凝段:78.5℃78.5℃35℃30℃15℃17.7℃冷却段换热器传热面积S=S1+S2=3.04+1.40=4.44[m2]78.5℃78.5℃35℃30℃15℃17.7℃冷却段换热器传热面积S=S1+S2=3.04+1.40=4.2.实验测定总传热系数K方法:实验测定流体的温度、流量等参数,

通过计算。[例]2.实验测定总传热系数K方法:实验测定流体的温度、流量等参3.换热器的操作型计算若qm,c’=1.2qm,c,t1、t2不变,应采取什么措施?

(忽略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T1T2t1t280℃20℃T=116.3℃P=1.765105Pa壳间水蒸气冷凝空气湍流[例4-11]3.换热器的操作型计算若qm,c’=1.2qm,c,t1原流量下:新流量下:(2)传热速率原流量下,式中05~25(1)热量恒算6000~2000030000~100000原流量下:05~25(1)热量恒算6000~20000新流量下,强制湍流,管径不变,则新流量下,强制湍流,管径不变,原流量下新流量下只有提高饱和蒸气的压力才能满足要求。T1=116.3℃T2=T1t1=20℃t2=80℃P=1.765105PaT1’=?qm,c’=1.2qm,c原流量下只有提高饱和蒸气的压力才能满足要求。T1=116.4.4.5传热单元数法(NTU法)传热单元法又称传热效率-传热系数法(ε-NTU)一、传热效率最大可能传热速率:换热器中可能发生最大温差变化的传热速率。理论上最大的温差:4.4.5传热单元数法(NTU法)传热单元法又称传17热容流量:qmcp

由热量衡算得最小值流体可获得较大的温度变化最小值流体:热容流量最小的流体为最小值流体。17热容流量:qmcp由热量衡算得最小值流体可获得较18二、传热单元数基于冷流体的传热单元数18二、传热单元数基于冷流体的传热单元数19传热单元数:量纲为1的函数,反映传热推动力和传热所要求的温度变化。传热推动力↑,(NTC)c↓19传热单元数:

长度量纲,是传热热阻和流体流动状况的函数。

总传热系数越大,传热单元长度越短,所需传热面积越小。同理,对热流体:传热单元长度Hc:20长度量纲,是传热热阻和流体流动状况的函数。传21三、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的关系根据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导出。以单程并流换热器为例推导。并流:令:21三、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的关系根据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22三、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的关系同理,逆流时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的关系:若热流体为最小值流体,则令:得出了冷流体为最小值相同的公式。22三、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的关系同理,逆流时传热效率和传热传热单元数法单程逆流换热器中ε和NTU关系折流换热器中ε和NTU关系传热单元数法单程逆流换热器中ε和NTU关系折流换热器244.4.6传热计算示例

例题:用120C的饱和水蒸汽将流量为36m3/h的某稀溶液在双管程列管换热器中从温度为80C上升到95C,每程有直径为25×2.5mm管子30根,且以管外表面积为基准K=2800W/m2.C,蒸汽侧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可忽略不计。求:(1)换热器所需的管长;(2)操作一年后,由于污垢积累,溶液侧的污垢系数增加了0.00009m2.C/W,若维持溶液原流量及进口温度,其出口温度为多少?若又保证溶液原出口温度,可采取什么措施?(定性说明)溶液的=1000kg/m3;cp=4.2kJ/kg.C。244.4.6传热计算示例例题:用12(四)壁温的计算对稳态传热过程整理上式可得:(四)壁温的计算对稳态传热过程壁温总是接近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若1≈2,则壁温如果管壁两侧有污垢,则(四)壁温的计算壁温总是接近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四)壁温的计算[例4-11]在一由Ø25×2.5mm钢管构成的废热锅炉中,管内通入高温气体,进口500℃,出口400℃。管外为p=981kN/m2压力(绝压)的水沸腾。已知高温气体对流传热系数a1=250W/m2·℃,水沸腾的对流传热系数a2=10000W/m2·℃。忽略污垢热阻。试求管内壁平均温度Tw及管外壁平均tw。解:(a)总传热系数以管子内表面积S1为基准500℃400℃[例4-11]在一由Ø25×2.5mm钢管构成的废热锅炉中(c)计算单位面积传热量

(d)管壁温度

Q/A1=K1Δtm=242×271=65580W/m2T----热流体的平均温度,取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T=(500+400)/2=450℃管内壁温度

(b)平均温度差在p=981kN/m2,水的饱和温度为179℃℃(c)计算单位面积传热量管外壁温度

由此题计算结果可知:由于水沸腾对流传热系数很大,热阻很小,则壁温接近于水的温度,即壁温总是接近对流传热系数较大一侧流体的温度。又因管壁热阻很小,所以管壁两的温度比较接近。管外壁温度由此题计算结果可知:由于水沸腾对流4.3.3保温层的临界直径4.3.3保温层的临界直径六、换热器6.1间壁式换热器(一)管式换热器1.蛇管换热器:沉浸式和喷淋式2.套管式换热器3.列管式换热器(二)板式换热器:夹套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三)翅片式换热器(四)热管六、换热器6.1间壁式换热器蛇管的形状(2)沉浸式(3)喷淋式(1)沉浸式蛇管换热器整体蛇管的形状(2)沉浸式(3)喷淋式(1)沉浸式蛇管换热器整体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强化措施:可减少管外空间;容器内加搅拌器。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强化措施:可减少管外空间;容器内加搅拌器。(2)喷淋式蛇管换热器

放置在室外空气流通处。管外流体湍动程度较高,故其给热系数较沉浸式为大;

缺点:喷淋不易均匀。喷淋式换热器(2)喷淋式蛇管换热器放置在室外空气2.套管式换热器每一段套管称为一程,长4~6m,程数由传热而定。优点:简单,能耐高压,可严格逆流,有利传热缺点:接头较多易泄露,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小。2.套管式换热器每一段套管称为一程,长4~6m,程数由传热而3.列管式换热器a)单管程单壳程结构:一束装在圆柱型壳体内的圆管,两端再加设封头(端盖)组成。3.列管式换热器a)单管程单壳程结构:一束装在圆柱型壳体内b)多程换热器当流体在管束内(间)流动的距离≥2个换热器列管长度时,称相应的换热器为多管程(壳程)换热器。

b)多程换热器当流体在管束内(间)流动的距离≥2个换热器列管固定管板式管壳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简单,但壳侧不易清洗。浮头式换热器:无温差应力,浮头可拆卸;U型管式换热器:壳体与管束分开,管内清洗难填料函式换热器:浮头和壳体之间采用填料函密封固定管板式管壳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简单,但壳侧不易清洗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换热器40U型管换热器特点:结构较浮头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40U型管换热器特点:结构较浮头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传热过程计算习题课件圆缺形圆盘形多管程:增大管内流体u,提高管内的加挡板:增大壳程流体的湍动,提高壳程的圆缺形圆盘形多管程:增大管内流体u,提高管内的加挡板:增大(二)板式换热器

特点:构造简单,但传热面积受容器壁面的限制,一般不超过10m2,且传热系数也不高。为强化传热,可在釜内安装搅拌器;为及时移走釜内热量,可在其中安装蛇管。加热蒸汽冷凝水物料釜夹套搅拌器(1)夹套式换热器(二)板式换热器特点:构造简单,但传热面积受容器壁面的限(2)螺旋板式换热器特点:传热系数高;不易结垢和堵塞;能利用温度较低的热源;结构紧凑。(2)螺旋板式换热器特点:传热系数高;不易结垢和堵塞;能利用(3)板翅式换热器的板束(3)板翅式换热器的板束(4)平板式换热器流向示意图(4)平板式换热器流向示意图(三)翅片式换热器(三)翅片式换热器(四)热管热管是一个封闭的金属管,管内有毛细吸液液芯结构,抽除管内全部不凝性气体并充以定量的可气化的工作液体。蒸汽芯网导管吸热蒸发端放热冷凝端热管示意图(四)热管热管是一个封闭的金属管,管内有毛细吸液液芯结构,抽6.2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一)强化传热的途径增大传热面积A:从改革换热器结构入手,开发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大的换热器。∵A↑→金属材料用量↑→设备费用↑6.2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一)强化传热的途径具体措施:设计制造高效紧凑的换热器:波纹形的平板式换热器板间距4~6mm,其单位体积换热面积是列管换热器的6倍;螺旋管为列管的3倍。如:平板式、板翅式及螺旋板式换热器。具体措施:设计制造高效紧凑的换热器:如:平板式、板翅式及螺旋

提高传热系数K设法减小对K值影响较大的热阻,即可使K↑;/

对K影响不大:管壁厚度较薄,金属大;Ri、Ro为管内、外侧污垢层的热阻。∵垢层热导率很小,即使很薄→热阻很大;

1mm垢层热阻=40mm厚钢板的热阻对流传热膜系数i、o:同一数量级,或相差不大→同时提高两侧;相差悬殊时,要K↑,需重点增加小的一方的提高传热系数K设法减小对K值影响较大的热阻,即可使K↑;具体措施:u流体湍动程度

层流底层厚度,采用外加脉动或超声波,增加流体的湍动程度。在流体中加入固体颗粒增加传热。Cp,固体Cp,气体,少量加入即可增加气体的热容量,也可增加气体的湍动程度。采用大的流体作载热体,如熔盐、液态金属等,以降低传热边界层的热阻,增大传热速率。具体措施:u流体湍动程度层流底层厚度具体措施:设计特殊的传热壁面,使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促使形成湍流。如翅片结构,内置各种插物:麻花铁、螺旋圈等。具体措施:设计特殊的传热壁面,使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变流动增大平均温度差△tm

两流体采用逆流传热;提高热流体的温度或降低冷流体的温度。根据技术上的可能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选择加热剂或冷却剂。增大平均温度差△tm

两流体采用逆流传热;554.6.1换热器的分类按用途分类: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按冷热流体热量交换方式分类: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主要内容:1.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换热器类型;2.通过计算选择合适的换热器规格。554.6.1换热器的分类按用途分类:按冷热流体热量交换方564.6.2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一、夹套换热器564.6.2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一、夹套换热器57流体流过折流挡板57流体流过折流挡板581.固定管板式特点:结构简单;但壳程检修和清洗困难。581.固定管板式特点:结构简单;但壳程检修和清洗困难。592.浮头式特点:可完全消除热应力,便于清洗和检修,结构复杂592.浮头式特点:可完全消除热应力,便于清洗和检修,结603.U型管式特点:结构较浮头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603.U型管式特点:结构较浮头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614.6.3列管换热器的选用1.根据工艺任务,计算热负荷2.计算tm3.依据经验选取K,估算A4.确定冷热流体流经管程或壳程,选定u

先按单壳程多管程的计算,如果<0.8,应增加壳程数;

由u和V估算单管程的管子根数,由管子根数和估算的A,估算管子长度,再由系列标准选适当型号的换热器。614.6.3列管换热器的选用1.根据工艺任务,计算热负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五章传热过程计算与换热器62/16设计方法及步骤:§5.3.1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第五章传热过程计算与换热器62/16设635.核算K

分别计算管程和壳程的,确定垢阻,求出K,并与估算的K进行比较。如果相差较多,应重新估算。6.计算A

根据计算的K和tm,计算A,并与选定的换热器A相比,应有10%~25%的裕量。635.核算K分别计算管程和壳程的,确定垢阻,64选用换热器中的有关问题:(1)流体流经管程或壳程的选择管程:不清洁或易结垢、腐蚀性、压力高的流体。壳程:饱和蒸汽、需要冷却、粘度大或流量小的流体。原则:传热效果好,结构简单,清洗方便(2)流体uuK,在同Q、tm下A,节省设备费;uHf,操作费用增加;u选择是经济上权衡的问题,但要避免层流流动。64选用换热器中的有关问题:(1)流体流经管程或壳程的选择65(3)换热器中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式管子的规格:19×2mm和25×2.5mm管长:1.5m、2.0m、3.0m、6.0m排列方式:正三角形正方形直列正方形错列65(3)换热器中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式管子的规格:19×66流体垂直流过管束外流动66流体垂直流过管束外流动674.6.4传热过程的强化途径一、增大tm

提高加热剂T1的温度或降低冷却剂t1的温度

两侧变温情况下,尽量采用逆流流动为了增强传热效率,可采取tm、A/V、K。二、增大A/V

直接接触传热,可增大A和湍动程度,使Q674.6.4传热过程的强化途径一、增大tm提高加热剂68

采用高效新型换热器改进传热面结构入手来增大A和湍动程度,使Q(a)光直翅片

(b)锯齿翅片

(c)多孔翅片68采用高效新型换热器(a)光直翅片(b)锯齿69三、增大K尽可能利用有相变的热载体(大)用大的热载体,如液体金属Na等减小金属壁、污垢及两侧流体热阻中较大者的热阻提高较小一侧有效

提高的方法(无相变):增大流速管内加扰流元件改变传热面形状和增加粗糙度69三、增大K尽可能利用有相变的热载体(大)提高的方704.6.5新型的换热器一、平板式换热器704.6.5新型的换热器一、平板式换热器717172优点:传热效率高,K大结构紧凑,操作灵活,安装检修方便缺点:耐温、耐压差易渗漏,处理量小72优点:缺点:73二、螺旋板式换热器73二、螺旋板式换热器74优点:传热效率高不易堵塞结构紧凑,成本较低缺点:压力、温度不能太高难以维修74优点:缺点:75三、翅片管换热器

特点:增加A,增强管外流体的湍流来提高。重要的应用场合:空气冷却器

管外加翅片,大大改善了空气侧的传热效果

翅片管换热器75三、翅片管换热器特点:增加A,增强管外流体的湍流来4.4.4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面积的计算:K为常数时:当K为变量,但K随温度呈线性变化时:4.4.4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面积的计算:4.4.4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面积的计算:4.4.4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面积的计算:(3)K随温度不呈线性变化时:若K随温度变化不大,可以采用分段计算法:

将换热器分段,每段的K视为常量,将各段计算所得的换热面积相加和。(3)K随温度不呈线性变化时:若K随温度变化不大,可以采(3)K随温度不呈线性变化时:用图解积分法或数值积分法求得。(3)K随温度不呈线性变化时:用图解积分法或数值积分法求得[例4-10]现要求每小时将500kg的乙醇饱和蒸气(Tb=78.5℃

)在换热器内冷凝并冷却至30℃,已知其传热系数在冷凝和冷却时分别为1=3500W·m-2

·K-1,2=700W·m-2

·K-1,t1=15℃,t2=35℃。已知水的传热系数3=1000W·m-2

·K-1,cp,c=4.2kJ·kg-1·K-1,忽略管壁和污垢热阻,求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例4-10]现要求每小时将500kg的乙醇饱和蒸气(Tb解:乙醇冷凝放热:乙醇冷却放热:总放热:Q1+Q2=1.41105W解:乙醇冷凝放热:乙醇冷却放热:总放热:Q1+Q2=1.41冷却水流量用传热速率方程求传热面积,既有相变传热,也有无相变的变温传热,因此将传热面积分段求解,分为冷凝段和冷却段,求得两段分界处的水温,再求其他。78.5℃78.5℃35℃30℃15℃冷却水流量用传热速率方程求传热面积,既有相变传热,也有无相变冷凝段两段分界处水温:t'=35-17.3=17.7℃78.5℃78.5℃35℃30℃15℃冷凝段78.5℃78.5℃35℃30℃15℃冷凝段:78.5℃78.5℃35℃30℃15℃17.7℃冷凝段:78.5℃78.5℃35℃30℃15℃17.7℃冷却段换热器传热面积S=S1+S2=3.04+1.40=4.44[m2]78.5℃78.5℃35℃30℃15℃17.7℃冷却段换热器传热面积S=S1+S2=3.04+1.40=4.2.实验测定总传热系数K方法:实验测定流体的温度、流量等参数,

通过计算。[例]2.实验测定总传热系数K方法:实验测定流体的温度、流量等参3.换热器的操作型计算若qm,c’=1.2qm,c,t1、t2不变,应采取什么措施?

(忽略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T1T2t1t280℃20℃T=116.3℃P=1.765105Pa壳间水蒸气冷凝空气湍流[例4-11]3.换热器的操作型计算若qm,c’=1.2qm,c,t1原流量下:新流量下:(2)传热速率原流量下,式中05~25(1)热量恒算6000~2000030000~100000原流量下:05~25(1)热量恒算6000~20000新流量下,强制湍流,管径不变,则新流量下,强制湍流,管径不变,原流量下新流量下只有提高饱和蒸气的压力才能满足要求。T1=116.3℃T2=T1t1=20℃t2=80℃P=1.765105PaT1’=?qm,c’=1.2qm,c原流量下只有提高饱和蒸气的压力才能满足要求。T1=116.4.4.5传热单元数法(NTU法)传热单元法又称传热效率-传热系数法(ε-NTU)一、传热效率最大可能传热速率:换热器中可能发生最大温差变化的传热速率。理论上最大的温差:4.4.5传热单元数法(NTU法)传热单元法又称传92热容流量:qmcp

由热量衡算得最小值流体可获得较大的温度变化最小值流体:热容流量最小的流体为最小值流体。17热容流量:qmcp由热量衡算得最小值流体可获得较93二、传热单元数基于冷流体的传热单元数18二、传热单元数基于冷流体的传热单元数94传热单元数:量纲为1的函数,反映传热推动力和传热所要求的温度变化。传热推动力↑,(NTC)c↓19传热单元数:

长度量纲,是传热热阻和流体流动状况的函数。

总传热系数越大,传热单元长度越短,所需传热面积越小。同理,对热流体:传热单元长度Hc:95长度量纲,是传热热阻和流体流动状况的函数。传96三、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的关系根据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导出。以单程并流换热器为例推导。并流:令:21三、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的关系根据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97三、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的关系同理,逆流时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的关系:若热流体为最小值流体,则令:得出了冷流体为最小值相同的公式。22三、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的关系同理,逆流时传热效率和传热传热单元数法单程逆流换热器中ε和NTU关系折流换热器中ε和NTU关系传热单元数法单程逆流换热器中ε和NTU关系折流换热器994.4.6传热计算示例

例题:用120C的饱和水蒸汽将流量为36m3/h的某稀溶液在双管程列管换热器中从温度为80C上升到95C,每程有直径为25×2.5mm管子30根,且以管外表面积为基准K=2800W/m2.C,蒸汽侧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可忽略不计。求:(1)换热器所需的管长;(2)操作一年后,由于污垢积累,溶液侧的污垢系数增加了0.00009m2.C/W,若维持溶液原流量及进口温度,其出口温度为多少?若又保证溶液原出口温度,可采取什么措施?(定性说明)溶液的=1000kg/m3;cp=4.2kJ/kg.C。244.4.6传热计算示例例题:用12(四)壁温的计算对稳态传热过程整理上式可得:(四)壁温的计算对稳态传热过程壁温总是接近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若1≈2,则壁温如果管壁两侧有污垢,则(四)壁温的计算壁温总是接近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四)壁温的计算[例4-11]在一由Ø25×2.5mm钢管构成的废热锅炉中,管内通入高温气体,进口500℃,出口400℃。管外为p=981kN/m2压力(绝压)的水沸腾。已知高温气体对流传热系数a1=250W/m2·℃,水沸腾的对流传热系数a2=10000W/m2·℃。忽略污垢热阻。试求管内壁平均温度Tw及管外壁平均tw。解:(a)总传热系数以管子内表面积S1为基准500℃400℃[例4-11]在一由Ø25×2.5mm钢管构成的废热锅炉中(c)计算单位面积传热量

(d)管壁温度

Q/A1=K1Δtm=242×271=65580W/m2T----热流体的平均温度,取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T=(500+400)/2=450℃管内壁温度

(b)平均温度差在p=981kN/m2,水的饱和温度为179℃℃(c)计算单位面积传热量管外壁温度

由此题计算结果可知:由于水沸腾对流传热系数很大,热阻很小,则壁温接近于水的温度,即壁温总是接近对流传热系数较大一侧流体的温度。又因管壁热阻很小,所以管壁两的温度比较接近。管外壁温度由此题计算结果可知:由于水沸腾对流4.3.3保温层的临界直径4.3.3保温层的临界直径六、换热器6.1间壁式换热器(一)管式换热器1.蛇管换热器:沉浸式和喷淋式2.套管式换热器3.列管式换热器(二)板式换热器:夹套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三)翅片式换热器(四)热管六、换热器6.1间壁式换热器蛇管的形状(2)沉浸式(3)喷淋式(1)沉浸式蛇管换热器整体蛇管的形状(2)沉浸式(3)喷淋式(1)沉浸式蛇管换热器整体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强化措施:可减少管外空间;容器内加搅拌器。沉浸式蛇管换热器强化措施:可减少管外空间;容器内加搅拌器。(2)喷淋式蛇管换热器

放置在室外空气流通处。管外流体湍动程度较高,故其给热系数较沉浸式为大;

缺点:喷淋不易均匀。喷淋式换热器(2)喷淋式蛇管换热器放置在室外空气2.套管式换热器每一段套管称为一程,长4~6m,程数由传热而定。优点:简单,能耐高压,可严格逆流,有利传热缺点:接头较多易泄露,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小。2.套管式换热器每一段套管称为一程,长4~6m,程数由传热而3.列管式换热器a)单管程单壳程结构:一束装在圆柱型壳体内的圆管,两端再加设封头(端盖)组成。3.列管式换热器a)单管程单壳程结构:一束装在圆柱型壳体内b)多程换热器当流体在管束内(间)流动的距离≥2个换热器列管长度时,称相应的换热器为多管程(壳程)换热器。

b)多程换热器当流体在管束内(间)流动的距离≥2个换热器列管固定管板式管壳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简单,但壳侧不易清洗。浮头式换热器:无温差应力,浮头可拆卸;U型管式换热器:壳体与管束分开,管内清洗难填料函式换热器:浮头和壳体之间采用填料函密封固定管板式管壳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简单,但壳侧不易清洗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换热器115U型管换热器特点:结构较浮头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40U型管换热器特点:结构较浮头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传热过程计算习题课件圆缺形圆盘形多管程:增大管内流体u,提高管内的加挡板:增大壳程流体的湍动,提高壳程的圆缺形圆盘形多管程:增大管内流体u,提高管内的加挡板:增大(二)板式换热器

特点:构造简单,但传热面积受容器壁面的限制,一般不超过10m2,且传热系数也不高。为强化传热,可在釜内安装搅拌器;为及时移走釜内热量,可在其中安装蛇管。加热蒸汽冷凝水物料釜夹套搅拌器(1)夹套式换热器(二)板式换热器特点:构造简单,但传热面积受容器壁面的限(2)螺旋板式换热器特点:传热系数高;不易结垢和堵塞;能利用温度较低的热源;结构紧凑。(2)螺旋板式换热器特点:传热系数高;不易结垢和堵塞;能利用(3)板翅式换热器的板束(3)板翅式换热器的板束(4)平板式换热器流向示意图(4)平板式换热器流向示意图(三)翅片式换热器(三)翅片式换热器(四)热管热管是一个封闭的金属管,管内有毛细吸液液芯结构,抽除管内全部不凝性气体并充以定量的可气化的工作液体。蒸汽芯网导管吸热蒸发端放热冷凝端热管示意图(四)热管热管是一个封闭的金属管,管内有毛细吸液液芯结构,抽6.2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一)强化传热的途径增大传热面积A:从改革换热器结构入手,开发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大的换热器。∵A↑→金属材料用量↑→设备费用↑6.2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一)强化传热的途径具体措施:设计制造高效紧凑的换热器:波纹形的平板式换热器板间距4~6mm,其单位体积换热面积是列管换热器的6倍;螺旋管为列管的3倍。如:平板式、板翅式及螺旋板式换热器。具体措施:设计制造高效紧凑的换热器:如:平板式、板翅式及螺旋

提高传热系数K设法减小对K值影响较大的热阻,即可使K↑;/

对K影响不大:管壁厚度较薄,金属大;Ri、Ro为管内、外侧污垢层的热阻。∵垢层热导率很小,即使很薄→热阻很大;

1mm垢层热阻=40mm厚钢板的热阻对流传热膜系数i、o:同一数量级,或相差不大→同时提高两侧;相差悬殊时,要K↑,需重点增加小的一方的提高传热系数K设法减小对K值影响较大的热阻,即可使K↑;具体措施:u流体湍动程度

层流底层厚度,采用外加脉动或超声波,增加流体的湍动程度。在流体中加入固体颗粒增加传热。Cp,固体Cp,气体,少量加入即可增加气体的热容量,也可增加气体的湍动程度。采用大的流体作载热体,如熔盐、液态金属等,以降低传热边界层的热阻,增大传热速率。具体措施:u流体湍动程度层流底层厚度具体措施:设计特殊的传热壁面,使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促使形成湍流。如翅片结构,内置各种插物:麻花铁、螺旋圈等。具体措施:设计特殊的传热壁面,使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变流动增大平均温度差△tm

两流体采用逆流传热;提高热流体的温度或降低冷流体的温度。根据技术上的可能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选择加热剂或冷却剂。增大平均温度差△tm

两流体采用逆流传热;1304.6.1换热器的分类按用途分类: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按冷热流体热量交换方式分类: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主要内容:1.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换热器类型;2.通过计算选择合适的换热器规格。554.6.1换热器的分类按用途分类:按冷热流体热量交换方1314.6.2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一、夹套换热器564.6.2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一、夹套换热器132流体流过折流挡板57流体流过折流挡板1331.固定管板式特点:结构简单;但壳程检修和清洗困难。581.固定管板式特点:结构简单;但壳程检修和清洗困难。1342.浮头式特点:可完全消除热应力,便于清洗和检修,结构复杂592.浮头式特点:可完全消除热应力,便于清洗和检修,结1353.U型管式特点:结构较浮头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603.U型管式特点:结构较浮头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1364.6.3列管换热器的选用1.根据工艺任务,计算热负荷2.计算tm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