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_第1页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_第2页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_第3页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_第4页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际经济联系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2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3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的是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的是经济4二、梯度推移学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梯度内涵: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二、梯度推移学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5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

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6经济部门划分产品阶段经济部门创新阶段兴旺部门成长阶段停滞部门成熟阶段衰退部门衰退阶段经济部门划分产品阶段经济部门创新阶段兴旺部门成长阶段停滞部门7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反梯度推移论(跳跃式推移);并存论;主导论。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反梯度推移论(跳跃式推移);8三、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

三、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9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创新在中心不断发生,不断增强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其统治地位。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10(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Geography.London:

BrianKnapp,1986.432)图9.2欧洲的中心-外围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11

(资料来源:KnoxPL,MarstonSA.PlacesandRegionsinGlobalcontext:HumanGeography.New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8.54)

图9.3世界体系的中心、次外围、外围的动态变化(a)1795年;(b)1895年;(c)1995年(资料来源:KnoxPL,MarstonSA12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13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特别是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依赖程度就更深。依赖理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14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理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理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15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16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指标。等等。

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17对相互依赖的影响的认识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些国家有利的变化,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利。此外,相互依赖的影响并不完全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而可能是这两种影响同时存在、交织。对相互依赖的影响的认识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18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19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区际经济联系理论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际经济联系理论20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21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必要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可能性)干扰机会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其次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必要性)22区域之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经济距离(空间距离和交通联系)。区域之间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性。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区域之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经济距离(空间距离和交通联系)。23二、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区域分工的意义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二、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24区域分工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H-O模型)新贸易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5绝对成本学说

TheoryofAbsoluteCost

(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

)斯密认为,各国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发展具有绝对优势的某种产品,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

绝对成本学说

TheoryofAbsoluteCost26葡萄酒毛呢英国60劳动小时/单位50劳动小时/单位法国45劳动小时/单位65劳动小时/单位葡萄酒毛呢英国60劳动小时/单位50劳动小时/单位法国45劳27这一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但却无法回答另一个问题,当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是否还可以参加上述的国际分工?

这一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但却无法回答另一个问题28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ofComparative29汽车衣服中国500个工时/单位5个工时/单位日本100个工时/单位4个工时/单位汽车衣服中国500个工时/单位5个工时/单位日本100个工时30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成本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却解答不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有差别的原因。

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成本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31要素禀赋学说(H-O模型)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原因。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进行分工,开展贸易,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各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学说(H-O模型)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32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概念)例如,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都远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但与瑞士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于对方,因此相对于瑞士而言,美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如果拿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则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于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由此可见,当我们说某国在要素禀赋上属于哪种类型时,必须注意看与谁相比。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33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34单位价格单位成本土地劳动小麦纺织品土地5劳动力1土地1劳动力10美国12721英国412114单位价格单位成本土地劳动小麦纺织品土地5土地1美国1272135这一理论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生产成本。这一理论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36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小结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规模报37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是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主要集中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和少数大公司支配的行业的特征。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38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指出,许多国家相互出口的往往是种类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产品。在这类贸易中,产品差异化具有重要作用。所谓产品差异化是指在同类商品或服务中,厂商通过质量、功能、款式、品牌、广告、售后服务等环节上的努力使自己经营的一种具有某种特色。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39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40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即2×2模型。但新贸易理论认为正是这些前提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使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

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41新贸易理论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建立了更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不完全竞争市场有两个典型的特征:市场中的产品不是同质产品。市场中的厂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垄断力。由于垄断的存在,厂商就能够运用自己的垄断力,扩大产量,获得规模报酬。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新贸易理论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42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43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代表性需求理论。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代表性需求理论。他44当今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基本不存在的。所以,把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完全的应用到现在这个经济市场上无疑是行不通的。这样,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新贸易理论便显得重要了。新贸易理论应用在现在的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上,基本上都是可以解决了的。但是,由于该理论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的,故其并没有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对一些可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一步研究。所以,我们把这个新贸易理论运用到我国的市场经济问题上来,可能有时候是没有作用。当今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基本不存在的。所以,把传统比较优45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个方面因素所决定,同时还与机遇和政府作用相关,前四个因素相互组合形成一个菱形结构,形似钻石,因此常被称为“钻石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46机遇生产相关产业政府需求公司策略结构竞争机遇生产相关政府需求公司策略47竞争优势理论以不完全市场为前提,强调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增加本国的福利,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必须努力保持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关键就在于创新,竞争优势与人文创造的资源关系密切,因而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动态的。竞争优势理论以不完全市场为前提,强调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增加48三、区域合作理论

合作是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按合作的性质,可分为同质合作与非同质合作。同质合作,即合作者无差别地从事同一活动,如无分工地从事某种劳动。非同质合作,即为达到同一目标,合作者有所分工,如按工艺流程分别完成不同的工序的生产。

三、区域合作理论合作是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个人与个人、群49区域合作的意义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合作为分工提供了保障,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够存在和发展。通过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区域合作的意义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50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51区域合作的类型1.区域行业合作•区域性生产合作•区域性商业合作•区域性运输合作•区域性物资合作•区域性金融合作•区域性综合行业合作2.区域全面合作区域合作的类型1.区域行业合作52区域经济差异概念本书的观点: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区域经济差异概念本书的观点: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53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相对差异——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54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负)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要求我们必须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55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1.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可否调控的两种观点2.对区域经济差异可进行有限度的调控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方式比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1.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可否调控的两种56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前提)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保证)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主干)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重要)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有效方式)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57思考题1.名词解释:极化效应;涓滴效应;梯度推移学说;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学说)。2.试述中心-外围理论。3.试述相互依赖理论。4.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5.新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产业内分工的?6.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思考题1.名词解释:极化效应;涓滴效应;梯度推移学说;绝对成58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际经济联系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59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60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61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的是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的是经济62二、梯度推移学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梯度内涵: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二、梯度推移学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63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

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64经济部门划分产品阶段经济部门创新阶段兴旺部门成长阶段停滞部门成熟阶段衰退部门衰退阶段经济部门划分产品阶段经济部门创新阶段兴旺部门成长阶段停滞部门65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反梯度推移论(跳跃式推移);并存论;主导论。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反梯度推移论(跳跃式推移);66三、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

三、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67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创新在中心不断发生,不断增强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其统治地位。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68(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Geography.London:

BrianKnapp,1986.432)图9.2欧洲的中心-外围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资料来源:Allen,Unwin.Systematic69

(资料来源:KnoxPL,MarstonSA.PlacesandRegionsinGlobalcontext:HumanGeography.New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8.54)

图9.3世界体系的中心、次外围、外围的动态变化(a)1795年;(b)1895年;(c)1995年(资料来源:KnoxPL,MarstonSA70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71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特别是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依赖程度就更深。依赖理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72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理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理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73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74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指标。等等。

衡量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75对相互依赖的影响的认识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些国家有利的变化,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利。此外,相互依赖的影响并不完全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而可能是这两种影响同时存在、交织。对相互依赖的影响的认识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76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77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区际经济联系理论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际经济联系理论78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79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必要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可能性)干扰机会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其次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必要性)80区域之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经济距离(空间距离和交通联系)。区域之间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性。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区域之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经济距离(空间距离和交通联系)。81二、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区域分工的意义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二、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82区域分工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H-O模型)新贸易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83绝对成本学说

TheoryofAbsoluteCost

(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

)斯密认为,各国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发展具有绝对优势的某种产品,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

绝对成本学说

TheoryofAbsoluteCost84葡萄酒毛呢英国60劳动小时/单位50劳动小时/单位法国45劳动小时/单位65劳动小时/单位葡萄酒毛呢英国60劳动小时/单位50劳动小时/单位法国45劳85这一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但却无法回答另一个问题,当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是否还可以参加上述的国际分工?

这一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但却无法回答另一个问题86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ofComparative87汽车衣服中国500个工时/单位5个工时/单位日本100个工时/单位4个工时/单位汽车衣服中国500个工时/单位5个工时/单位日本100个工时88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成本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却解答不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有差别的原因。

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成本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89要素禀赋学说(H-O模型)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原因。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进行分工,开展贸易,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各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学说(H-O模型)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90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概念)例如,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都远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但与瑞士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于对方,因此相对于瑞士而言,美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如果拿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则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于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由此可见,当我们说某国在要素禀赋上属于哪种类型时,必须注意看与谁相比。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91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92单位价格单位成本土地劳动小麦纺织品土地5劳动力1土地1劳动力10美国12721英国412114单位价格单位成本土地劳动小麦纺织品土地5土地1美国1272193这一理论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生产成本。这一理论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94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小结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规模报95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是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主要集中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和少数大公司支配的行业的特征。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96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指出,许多国家相互出口的往往是种类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产品。在这类贸易中,产品差异化具有重要作用。所谓产品差异化是指在同类商品或服务中,厂商通过质量、功能、款式、品牌、广告、售后服务等环节上的努力使自己经营的一种具有某种特色。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97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98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即2×2模型。但新贸易理论认为正是这些前提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使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

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99新贸易理论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建立了更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不完全竞争市场有两个典型的特征:市场中的产品不是同质产品。市场中的厂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垄断力。由于垄断的存在,厂商就能够运用自己的垄断力,扩大产量,获得规模报酬。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新贸易理论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100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101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代表性需求理论。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代表性需求理论。他102当今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基本不存在的。所以,把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完全的应用到现在这个经济市场上无疑是行不通的。这样,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新贸易理论便显得重要了。新贸易理论应用在现在的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上,基本上都是可以解决了的。但是,由于该理论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的,故其并没有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对一些可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一步研究。所以,我们把这个新贸易理论运用到我国的市场经济问题上来,可能有时候是没有作用。当今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基本不存在的。所以,把传统比较优103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和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