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_第1页
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_第2页
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_第3页
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_第4页
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节货币需求的理论与问题研究第二节货币供给的理论与问题研究第三节货币均衡的理论与问题研究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页!节货币需求的理论与问题研究◆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息息相关。◆研究货币需求理论的目的是通过探讨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与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认清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调控行为提供依据。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页!一、货币需求的内涵与研究思路◆货币的职能产生货币需求。交换媒介职能、价值贮藏职能。

◆货币需求的分类:一类是交换媒介职能所产生的货币需求,这是实物经济运动对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数量要求。另一类是价值贮藏职能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即资产需求。◆货币需求的内涵: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如财富、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微观经济主体或宏观经济运行需要多少货币来执行货币的相关职能。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页!一、货币需求的内涵与研究思路1.正确理解货币需求的内涵,关注资源制约条件。在资源制约条件下产生的货币需求是客观的真实的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需要。微观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在权衡持有货币的收益与成本的基础上,为实现收益水平最大化而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需求:社会各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需求,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页!二、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与评述(一)早期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1.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

M:流通中的通货存量,V:流通速度,P:物价水平,T:交易总量费雪交易方程式变形:P=MV/T

由于V、T为常量,故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成正比例变动。费雪货币需求方程式:Md=PT/V(宏观视角)

只考虑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货币需求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页!(二)当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与评述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主要从微观视角分析各部门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关注人们的心理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i)=L(Y,i)M1: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M2:满足投机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Y:收入,i:利率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创新: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利率与收入是具有同等意义的自变量。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页!2、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①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而不是利率;②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使货币量与物价水平之间有紧密联系,增加货币量的结果主要是物价上涨。布鲁纳和梅尔策提出“财富调整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受到各种资产相对价格和相对机会成本的制约;利率作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在决定货币需求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货币需求也同其他资产的需求一样,取决于财富总额。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页!(三)中国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问题西方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前提。中国的货币需求分析要面对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货币需求理论分析与“1:8”经验式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需求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宏观货币需求理论。

“1:8”经验式: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8页!第二节货币供给的理论与问题研究一、西方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与评述(一)货币供给口径逐渐扩大狭义货币供给量,M1=C+D,C:流通中的现金,D: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此时货币是指那些用作交易媒介的工具以及用于偿清债务的资产。广义的货币供给量,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供给口径的进一步扩展,在广义的货币供给量的基础上,货币还包括其他银行的全部存款、金融机构之外的短期流动性资产(如短期政府债券)、金融创新增加的货币供给量等等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9页!(二)货币乘数日趋复杂2、概念推知法的货币乘数模型MS-货币供给量,m-货币乘数,B-基础货币,C-通货,R-存款准备金,D-存款货币,C/D-通货-存款比率,R/D-准备金-存款比率。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0页!111.货币供给过程有三个参与者:中央银行(B,r)、商业银行(e)、存款人(k)。其中,B-基础货币,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e-超额准备金率,k-现金漏损率。2.由多倍存款创造模型和货币乘数的推导可知,货币供给的三个参与者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调控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供给;商业银行通过对超额准备金的决策影响货币供给;存款人通过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决策影响货币供给。3.中央银行(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等控制基础货币,它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要强于准备金。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1页!12

货币乘数M1M1=D+CB=R+C=r*D+ER+C

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2页!13

货币乘数

B=R+C=r*D+ER+C

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3页!14大萧条期间的银行业恐慌1930-1933

来源:货币金融学(第九版)P345图反映次银行业危机爆发到最后一次银行业危机结束M1和基础货币的变化。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4页!(三)关于货币供给可控性的争论及其政策意义

政策意义如果认定货币供给量是内生变量,则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将是有限的。如果认定货币供给量是外生变量,则说明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将是确定的。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5页!161994-2002年中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统计单位:亿元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6页!

(三)社会融资规模的提出及其蕴含的意义

社会融资规模指实体经济(除金融部门之外的社会各经济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居民个人等)在一定时期内(月、季或年)从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获得的全部融资总额。

意义在于为金融调控和货币政策实施增加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

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7页!二、西方货币均衡理论的发展与评述(一)凯恩斯的货币均衡理论

货币供求的均衡点由利率体现,货币均衡与失衡对经济均衡的影响主要通过利率机制进行传导。(二)弗里德曼的货币均衡理论

货币供求的均衡点由物价水平来体现。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8页!一、货币需求的内涵与研究思路2.经济学者对货币需求分析存在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两种不同的视角。宏观视角的货币需求分析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指标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微观视角的货币需求分析则是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各部门(个人、企业等)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9页!(一)早期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与评述2.剑桥方程式:Md=kPY(微观视角)Md:名义货币需求P:价格水平Y:真实收入k: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相比,剑桥方程式的创新在于:①在考虑货币交易媒介职能的基础上,开始关注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②考虑公众心理因素影响。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0页!2、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采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分析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持币的机会成本、持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等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实际货币需求量永久性收入固定收益的预期回报率非固定收益的预期回报率物价变动率货币的预期回报率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持有货币的效用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1页!(三)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意义影响因素:一是规模变量(收入、财富额等)二是机会成本变量(利率、股票收益率、通货膨胀率等)政策意义:如果强调利率的主导作用,由于利率的多变性,导致货币需求量是多变不可预测的;如果强调收入的主导作用,收入的稳定性决定了货币需求函的稳定,货币需求量是可测的。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2页!2、经济体制改革对货币需求的影响“1:8”经验式失灵,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其得以成立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3、理论界对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解释易纲提出了旨在突出经济货币化因素的货币需求理论。秦朵对我国货币需求问题进行分析时明确引入了制度因素。张杰强调了“国家能力”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3页!(二)货币乘数日趋复杂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乘数模型MS为货币供给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C-通货,R-存款准备金1、漏损法的货币乘数模型

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e:超额准备金率k:现金漏损率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4页!25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关系

CRD

C基础货币B=C+R

货币供给量M=C+D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5页!26

货币乘数m狭义货币供给M1、货币乘数m和基础货币B之间的关系:M1=mB假定公众意愿持有的现金水平C及超额准备金ER与各类存款D同比例增长。法定准备金RR,准备金R,法定准备金r.c={C/D}=现金比率

e={ER/D}=超额准备金比率d={Dd/D}=活期存款占各类存款的比率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6页!27

货币乘数m广义货币供应量M2=D+CD=各类存款包括短期长期以及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加上隔日回购协议和隔日欧洲美元(以美国为例)等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7页!28

大萧条期间的银行业恐慌1930-1933来源:货币金融学(第九版)P343图反映次银行业危机爆发到最后一次银行业危机结束破产银行的存款额变化。1930年底破产银行的存款额上升。存款人将持有的支票存款转换为现金,c上升,此时,银行大幅提高e。根据货币供给模型,e和c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c上升会引起多倍存款扩展总体水平的降低,导致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的减少,而e增长会减少用于支持存款的准备金,同样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8页!(三)关于货币供给可控性的争论及其政策意义◆货币供给可控性问题,即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外生变量,还是由经济内在因素决定的内生变量问题。◆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又称政策变量,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决定的。内生变量,又称非政策性变量,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由经济内在因素决定的。◆随货币供给口径的扩大、货币乘数的日趋复杂,货币供给逐渐由外生变量演变为内生变量。主张狭义货币说的学者——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主张广义货币说的学者——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宋平-第1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共3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9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