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代码ZZ02010322.课程类别专业专长能力模块课程3.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

选修4.课程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专长课,它既是学习中外文学作家作品及其文艺理论专题研究课程的基础,也是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视野与总体知识的眼光,深入研究中外文学文化间的相似关系、亲缘关系和影响关系,以及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研究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学科性质,从而发现国家民族文学文化现象中的相对性特质,以期达到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的目的。5.学时与学分学时为32,学分为26.建议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西方文论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比较文学概述

计划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2.理解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本质差异、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1.文学(literature)这一指符的所指与实指于中西文化间是否可以通约?比较文学研究又与其它文学研究有何不同呢?2.比较加文学等同于比较文学吗?文学比较是比较文学吗?3.比较文学定义及其特征基本内容:

1.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3.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特征(1)定义;(2)基本特征:跨越性;开放性。(3)雷马克定义的局限性:文学的民族性;国家界限的历史限定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民族文学与民族土壤。4.比较文学的危机(1)学科界限不明;(2)研究对象不清晰;(3)学术涉及领域太过宽泛。5.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6.比较文学与跨学科研究思考题:1.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为什么说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3.雷马克关于比较文学定义有什么局限?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

计划学时:6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内部结构体系,理解和掌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方法论。教学重点与难点:1.研究对象的确定依据;2.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术流派及理论主张;3.中国学派的理论主张。基本内容: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2)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确定。2.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1)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阐发研究。(2)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3.比较文学方法论(1)俄国形式主义;(2)英美新批评;(3)实证主义及其文学批评;(4)阐发法;(5)异同比较法与文学模子寻根法;(6)对话。思考题:1.法国学派的理论主张是什么,其理论基石是什么?2.美国学派的理论主张是什么,与法国学派相比有何进步意义?3.阐述中国学派的跨学科特点。第三章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计划学时:2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来研究两个或以上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的可比性文学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1.文学的分类标准及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价值;2.主题与母题的关系;3.译介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4.中国诗学比较的地位;5.形象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基本内容:1.文类学(1)文类学研究范围与对象;(2)中外文类学比较研究方法举隅;(3)文类比较研究要注意的问题。2.主题学(1)主题与主题学;(2)主题学研究的内容。3.译介学(1)翻译与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2)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4.比较诗学(1)比较诗学的必然性;(2)同异关系与二元互动:比较诗学的认识论前提。5.形象学思考题:1.影响研究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研究中要注意什么问题?2.平行研究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研究中要注意什么问题?3.跨学科研究要注意哪些问题?※第四章

跨学科比较研究计划学时:自学基本要求:了解比较文学研究跨学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掌握文学与心理学、宗教、历史、哲学等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表现与途径。教学重点与难点:1.心理学对文学批评的意义;2.宗教对文学的影响;3.文史不分的中国文论;4.哲学对文学的规约。基本内容:1.文学与心理学(1)文学与心理学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2)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3)心理学对文学批评的意义。2.文学与宗教(1)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现状;(2)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3)跨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3.文学与历史(1)文学与历史的亲缘性;(2)历史中的文学世界;(3)文学中的历史世界。4.文学与哲学(1)西方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2)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5.文学与自然科学(1)文学与科学的界定;(2)科学与文学;(3)文学中的科学。6.文学与其它艺术(1)文学与绘画;(2)文学与建筑;(3)文学与音乐。思考题:1.心理学对文学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在中国的诗学背景下,为什么强调文史哲不分的诗学品格,与西方的分析诗学有何显著差别?三、课程学时分配本课程计划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7学时,课内实践5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分配表。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课程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总计第一章

比较文学概述2032第二章

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体系与方法论42第三章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213第四章

※跨学科研究自学表2

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学时实践内容及目的实践方式备注1讨论课程小论文《20世纪中国作家与西方文学:对话与探讨》2布置课程小论文课后完成,课内交流讨论。要求以影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格式与我校毕业论文规范相同;5条以上注解;6000字以上。目的是为任务性学习布置任务。课堂交流2讨论电影《十一罗汉》《古墓丽影》和《碟中谍3》3课外观看电影课内讨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是怎样的?与自我认识的自己差距在哪?为什么会有如此差距?以此了解形象学研究的内容。课堂讨论四、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类型:考查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分别为:课堂表现占15%、课外作业占15%、课内实践占20%。2.期末考核成绩占50%,考核形式有:笔试或小论文五、推荐教材、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比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参考书目:1.《比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比较文学学科新论》:王向远.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3.《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林建华.漓江出版社.1996年4.《比较文学通论》:孟昭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5.《新编比较文学教程》:张铁夫.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比较文学教程》:刘献彪、刘介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7.《比较文学论》:梵第根著、戴望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8.《比较文学新编》:吴家荣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9.《比较文学原理》:陈秋峰、张国华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什么是比较文学》:布吕奈尔、比叔瓦等著、葛雷、张连奎译.北大出版社.1989年11.《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12.《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3.《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中西比较诗学体系》: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5.《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范存忠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16.《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