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_第1页
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_第2页
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_第3页
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_第4页
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大纲)(云南讲演稿,2016年8月20日)栾贵川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殁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是商王室后裔,先祖在宋国曾让出君位,地位十分显赫,后来为了躲避政治斗争,出逃至鲁国,接连几代都是低级官吏。孔子幼年十分贫寒,据《论语》记载,孔子说自己年幼时“贫且贱”,他三岁丧父,17岁丧母,中年出妻,老年丧子,就家庭而言,充满了不幸。他的父亲叔梁纥只是一位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并且没什么文化。从孔子的名字就可看出这一点,《孔子世家》记孔子“生而圬(wū)顶,故因名曰丘云。”《索隐》:“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按,甲骨文中的丘字,写作或。孔子的父亲,先娶施氏女,生了九个女孩,又和妾生了一子,因为天生残疾,史载他“病足”,所以取名为“孟皮”,【“孟”为排行,妾生的长子称“孟”,妻生的长子称“伯”,往下依次为“仲”、“叔”、“季”】在古汉语中,“皮”通“跛”。——叔梁纥的两个儿子,取名都是按照他们的生理缺陷,可知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孔子日后学术成就的取得,取决于他所处的鲁国深厚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个人的刻苦学习。孔子在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中动情地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迴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卷47《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华书局2013年修订本(以下皆为此本),第2344页。六艺,此指“大六艺”,分别为《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乐》、《春秋》。折中,犹言取正,以之为准则。《正义》引作“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孔子终生的两项大的成就或贡献,一是修订六艺,二是开展了平民教育。司马迁的这段话还表明,在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学者对于六艺的解读,仍是以孔子的理解为标准。【“六艺”是指六经,到汉代只剩下五经。分别为易、诗、书、礼、春秋,是了解和认识夏、商、周甚至五帝时期最为直接而系统的文献典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遂成为历代政权的正统思想,迄今,影响到人们的各个方面。要真正认识现实的中国,就要认识古代中国,就必须认识和研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认知儒家思想,当从孔子入手。对于孔子思想,要注意几个重要的节点。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出自《大学》,但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首先出现在《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对孔子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他王道政治的基本思想走向。《论语·宪问篇》第42章是孔子修齐治平思想的总纲,其记: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始出处就在这里。子路问孔子说,君子应该怎么做?孔子说,应该认真修身。子路又问,认真修身就可以了吗?孔子说,通过修身,安定当政者。子路又问,使当政者安定下来就可以了吗?孔子说,还要安定天下百姓。说到这里,孔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些高了,又说道,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这恐怕连尧舜这样英明的圣王都难以做到。这就是《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型”。当然,孔子的这个思想同样渊源有自,他直接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又是根源于《尚书·尧典》(这在相关的参考资料里有详细的描述)。大家知道,孔子对弟子的培养目标的“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对社会、对国家、对天下负有重要责任,所以,他要求弟子不要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而要“齐家”、“治国”、“兼济天下”【《孔丛子·记问》记载,宰予、冉有请见,“问夫子(孔子)曰:‘(姜)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孰与许由之贤?’夫子曰:‘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善)天下者也。’”载傅亚庶《孔丛子校释》卷2,中华书局,2011,第96、97页】。“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即“治人”,而“治人”必先“治己”。《论语》记载:“子曰:‘苟其身正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又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倶见《论语·子路篇》。】《礼记》也记载:“(鲁哀)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载孙希旦《礼记集解》卷48,中华书局,1989,第1260页。】这就是说,只有完成“修身”,自己达到“身正”以后,这样才可以“从政”、“正人”,百姓才会“从”。《礼记》又记:“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礼记·冠义》,载孙希旦《礼记集解》卷58,中华书局,1989,第1415页。】“为人”也就是修身。《中庸》记载孔子的表述,可谓十分直白而确切,他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问政章》,载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9页。其实,孔子的这种观念乃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记载,臼季称道冀缺有“德”,他说:“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他认为,恭敬是德的集中表现,能够做到恭敬就一定有德,有德就可以治民。载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第501页。】这句话是说,知道了怎样修身,才会知道怎样治理好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好别人,也就知道怎样治理好家、国、天下了。由此可知,“修身”就是“做人”,最为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做事”,做事的次第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下面依次谈谈我对孔子“修齐治平”思想的理解。1、修身之道“修身”是指通过学习、锻炼,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全过程。“修身”又称“修己”或“治身”,原本是每个有志于成为“君子”之人的基本功课,正如《大学》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载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4页。案,“修身”并非“儒家”所独有,“道家”、“墨家”等都主张“修身”,只是诸家所修为的内容、方法、目的以及名称各有不同】。孔子认为,修身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君子”。那么,怎样才能称得上“君子”呢?孔子经典性的论断是,君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质、文兼备,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的品德修养、人格内涵;“文”则是指学养和才干。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只有“文”、“质”俱佳(即“德才兼备”),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算完成了“修身”的环节,可以称得上是大雅君子。只有这样的“君子”,才能够肩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品德修养、人格内涵是修身的内容,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同样是修身的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养生。孔子珍爱生命。对于生与死,孔子的态度十分慎重,认为即使死也要有价值,死得其所,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他反对听闻“井有仁焉”不假思索就“从之”的莽撞行为,反对无端地丧失生命,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孔子强调君子要有“智”,要能够辨别是非。孔子认为,“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礼记·哀公问》,载孙希旦《礼记集解》卷48,中华书局,1989,第1262页。另,《孔子家语·大婚解》所记略同,参见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第29页】。孔子是说,自己和家族的关系就像是大树的树枝和根本,如果自暴自弃,也就伤害了家族这个根本,根本受到伤害,枝叶就会死亡。所以,珍爱自己的身体就是一种“孝”。《论语·泰伯篇》记载曾子临终时的场景,其记: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段话的大意是,曾子在临终时,把他的弟子召集过来,对他们说:“仔细看看我的脚!仔细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十分小心啊,像是站在深渊边上惧怕掉下去,有如站在薄冰面上惧怕沉下去。’从今以后,我就知道自己可以免于身体受残啦!孩子们!”《孝经》记载,孔子对曾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第1页】曾子以孝闻名,据《史记》,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史记》卷67《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2013,第2665页】。《大戴礼记》也记载,曾子对“孝”又有了进一步的阐发,他对弟子公明仪说: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其身(一作亲)。”【《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载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4,中华书局,2008,第498页。另,《礼记·祭义》所记略同,参见孙希旦《礼记集解》卷46,第1226页】可见,善待、保全自己的身体,是躬行孝道的前提条件。在春秋战国时期,直接残害身体的肉刑最为泛滥,齐景公时期的国相晏婴说:“国都之市,屦贱而踊贵。”【《晏子春秋·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载严守助《晏子春秋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139页】他说,齐国国都的市场上,鞋子最便宜,义足最昂贵。可见遭受刖刑的人数之多。至此,就不难理解曾子此论了。汉朝大力提倡孝道,皇帝在临终时,同样要安排“启手足”这一项内容,司马彪《礼仪志下》记载:“(皇帝)登遐,……三公启手足色肤如礼。”【《后汉书·志》第6,《续汉书志·礼仪志下》,中华书局,1965,第3141页】不过,这仅只是“礼”的一个程式而已,远不如曾子来得真诚。《韩诗外传》记载:能制天下,必能养其民也。能养其民者,为自养也。饮食适乎藏,滋味适乎气,劳逸适乎筋骨,寒暖适乎肌肤,然后气藏平,心术治,思虑得,喜怒时,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夫是之谓能自养也。故圣人不淫佚奢靡者,非鄙夫色而爱财用也。养有适,过则不乐,故不为也。是以夏不数浴,非爱水也。冬不频炀,非爱火也。不高台榭,非无土木也。不大钟鼎,非无金锡也。不耽于酒,不贪于色,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为天下法矣。故用不靡财,足以养其生,而天下称其仁也。养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称其义也。适情辟余,不求非其有,而天下称其廉也。行成不可掩,息刑不可犯,执一道而轻万物,天下称其勇也。四行在乎民,居则婉愉,怒则胜敌。故审其所以养而治道具矣。治道具而远近畜矣。【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3,中华书局,1980,第104、105页】君子“修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假如不把性命当回事,怎么可以肩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由此可知,儒家的爱惜身体,珍爱生命,不仅是出于孝道,更是出于践行仁德的需要。也就是说,孔子的“修身”,包括品德修养、知识积累、增长才干以及养生四个方面。2、齐家之道“齐家”是君子“外王”的第一步。“家”,原指诸侯国内卿、大夫的采邑(即封地),礼崩乐坏以后,逐渐转为以夫妻为主包括其他成员的家庭,有时也指由若干个家庭组成的家族。所谓“齐家”,简言之,就是以某种理念在家庭或家族内部所进行的整合统一【“齐”为动词,整治之意。《广雅·释言》:“齐,整也。”《论语·为政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白虎通·礼乐》:“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齐家”要求妥善地处理好家庭内部的三种人伦关系,依照自然发生的顺序,依次为夫妇、父子、兄弟。“齐家”总的原则是,在家庭内部形成夫义妻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乐温馨的氛围。家庭成员在责任义务上并不是对等的,更不是双向的,以夫妻论,丈夫的地位高、权利大;以父子论,父亲的地位高、权利大;以兄弟论,兄的地位高、权利大。夫、父、兄处于优越的主导地位,妻、子、弟则处于卑微的从属地位。但是,丈夫、父亲、兄长对于“齐家”,在道义上肩负有更大的责任。孔子认为,有志者通过“修身”而为“君子”,“君子”有责任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影响,“家”是最小的社会单位,首先要在家庭内部形成好的风气,然后再“治国”、“平天下”。孔子把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视作一体,据《孝经·士章》记载:“以孝事君则忠。”该书《广扬名章》又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第10、31页】《礼记·祭义》记载曾子说:“事君不忠,非孝也。”《礼记·大学》亦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孔子这种以孝为本、移孝为忠、家国一体的道德观影响深远。齐家,首先是夫妇之道,然后是父子之道、兄弟之道。夫妇,重在道义、恩义;父子相处,父子各有其道,父爱子,教育有方,子孝父,要有所争;兄弟之间,以和为重,讲求兄友弟恭。3、治国之道“国”,本字为“國”,这是一个会意字,其本义是以武器捍卫的城邑,也指周天子的疆域,后来多指诸侯的封地【有人以为,原先只称“邦”,西汉初年为避高祖刘邦名讳而改作“国”,这种意见似不可取,古来“邦”、“国”既同又异。《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注:“城内也。”《孟子》:“在国曰市井之臣。”注:“谓都邑也。”《周礼·士师》:“三曰国禁。”注:“城中也。”《周礼·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周礼·太宰》:“以佐王治邦国。”注:“大曰邦,小曰国。”许慎《说文》:“国,邦也。”】。在《论语》中,“国”、“邦”兼用,可以互训,均指诸侯国,如《学而篇》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季氏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邢昺《疏》:“国谓诸侯,家谓卿大夫。”《宪问篇》又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阳货篇》:“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等等。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他的不少弟子也出仕为官,所以,他对于如何治国为政讲得具体而微。孔子认为,作为“君子”,理应对治国贡献才智。“治国”包含内政、外交、军旅、师徒、朋友几个方面。在内政方面,为君首先要克制自己的贪欲,以国家庶民的根本利益为重。臣下,则应以忠为先,恪尽职守,报效国家。治理国家的为邦之道,也有具体而微的方法,比如实施德政、“既富而教”、官员理应身为民则等等。孔子的外交之道,向来研究成果很少。我认为包括强国御侮、和平共处、诗教外交等方面。孔子的军旅之道,自宋以来很少述及,成果也少。我认为,孔子的军事思想极其丰富,包括先礼后兵、民为兵本、强兵立国、长期备战、兵贵伐谋等方面。在治国之道方面,我认为,应该还包括朋友之道。综观世间,人与人的关系错综复杂,古人归结为五种关系,称作“五伦”。“五伦”的自然发生次序应该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在家庭内部,先有夫妻,后有父子、兄弟;走出家庭则有君臣、朋友。在“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古代社会,“五伦”中的夫妇、父子、兄弟、君臣四伦,都带有不平等性,只有“朋友”最能体现自由、自主、平等、博爱精神,清末思想家谭嗣同认为,“朋友”最为符合人性,孔子原本主张君臣朋友、父子朋友、夫妇朋友、兄弟朋友,谭嗣同说:“五伦之中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唯朋友乎”【谭嗣同《仁学》之三十八】!“朋友”二字,可分用,也可合用,在现实生活中,“朋”也是“友”,“友”也是“朋”。“朋友”,因其独具的四大特性而最具生命力【参见《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第203页】。这些特性是:其一、平等性。《孟子·万章下》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其二、契合性。如扬雄《法言·学行》所言:“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其三、道义性。道义,即处事原则、价值观念,是相对于“势利”而言的。道义是友谊的基石。东汉蔡邕《正交论》:“朋友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明代李贽《续焚书·论交难》:“以利交易者,利尽而疏。以势交通者,势去则反”。其四、爱助性。明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下》:“友也者,助也。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朋友”,自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注定要在人类社会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正所谓“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而成者”【《诗经·小雅·伐木》序】。朋友对于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有朋友的帮助。然而,根据现有材料,在孔子之前,对于朋友,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也就是说,是孔子较早并且较为全面系统地对于“朋友”进行了论述。《论语》等书所记载的有关孔子择友、处友的原则,至今仍具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孔子是闻名遐尔的博学之士,又在鲁国作过大夫,周游列国十几年,他与鲁国、卫国以及不少其它诸侯国各阶层的人士有过广泛的交集,但是,孔子并不滥交朋友,在同时代的人物中,值得他所敬重的不过寥寥数人而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孟公绰是鲁国的大夫,对于他的生卒年代,典籍失载,司马迁认为孟公绰应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因下文记载“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唐代司马贞《索隐》也认为:“自臧文仲已下,孔子皆后之,不并代。”《史记》卷67《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2013,第2644、2645页】孔子之所以较多地述及“朋友”,是由于他弟子众多,他视弟子为朋友。【《孔丛子·论书》记载:周文王有胥附、奔辏、先后、御侮,谓之四邻。以免乎牖里之害。(孟)懿子曰:‘夫子亦有四邻乎?’孔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颜回,字渊、又字子渊)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乎?自吾得赐(端木赐,字子贡)也,远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辏乎?自吾得师(颛孙师,字子张)也,前有光,后有辉,是非先后乎?自吾得由(仲由,字子路)也,恶言不至于门,是非御侮乎?’”关于“胥附、奔辏、先后、御侮”,冢田虎注释说:“率下亲上曰疏附,喻德宣誉曰奔奏,相道前后曰先后,武臣折冲曰御侮”,见傅亚庶《孔丛子校释》卷1第20、21、43页,中华书局,2011。但是,后人的理解总是别出心裁,东汉班固《白虎通》卷8《辟雍》把孔子与其弟子分作朋友、父子、君臣三种关系,他认为:“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视予犹父也’,父子之道也。以君臣之义教之,君臣之道也。”参见吴则虞点校,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第258页】。孔子待人真诚,对其弟子一无所隐【《论语·述而篇》记:“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在很多场合,孔子是以自己的交友心得教诲其弟子,所以,孔子有关朋友的论述,与其甄别人物、识人之法紧紧联系在一起。孔子的“朋友之道”,不仅表现出他的生活智慧、政治智慧,更体现了他的仁者情怀。4、平天下之道“平天下”,就是“治天下”、“平治天下”之意,它是治国的自然延伸(或说扩大)。周灭商朝以后,为了赢得诸多古老部族的支持,“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以“追思先圣王”【《史记》卷4《周本纪》,中华书局,2013,第163页】。各诸侯国之间的文明类型、文明程度(进程)存在很大的差异。顾栋高在其《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中,据《春秋》统计出,在春秋初年,共有诸侯国147个,另外,还有34个戎狄部族所建立的国家,总共有181个。各诸侯国间政治文化的差异,有的甚至在其立国之初,在政治思想、礼乐制度甚至官职等方面都很不相同。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说明夷狄、诸夏两者在政治文化之间存在有较大的差异。自周初封邦建国以来,鲁国就严守周礼。到春秋前期的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齐桓公与其大夫仲孙湫(qiū)有一段对话,足以表明鲁国的立国思想仍是周礼。其记,仲孙湫出使鲁国回到齐国以后,桓公问道:“鲁可取乎?”仲孙湫回答说:“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左传》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第257页。】直至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仍有“周礼尽在鲁”之论。【《左传》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载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第1227页】这为以传承周代礼乐文明为己任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孔子尊奉周礼,但他重在通过周礼对当政者进行约束,《论语·卫灵公》记,颜渊问为邦,孔子回答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武)》。”他认为,“仁”远比礼更重要,《论语·八佾》记载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同篇还记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回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表明孔子并非一味地拘泥于周礼】。但是,孔子的目光并不仅仅限于鲁国,孔子志在“天下”。在《论语》中,“天下”、“四方”、“四海之内”、“远方”、“万方”、“他邦”、“诸夏”、“南人”(即南方的人)、“远人”(即远方、他国的人)等专用名词共出现了近40次,其范围均指西周时期的整个疆域即“溥天之下”、“率土之滨”,这表明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孔子对于春秋时期诸国以及各部族文化上的差异,是有清醒认识的。《论语·宪问》记载,孔子对于齐国管仲的“尊王攘夷”给与高度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左衽”是夷狄的习俗,孔子主张,先进的部族可以通过礼仪仁德来感化影响落后的部族,他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篇》】,反对通过战争等胁迫手段征服对方。如果不能教化夷狄,也要确保华夏族的先进文化不被倒退或中断,正像他所说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公元前499年),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第1578页】。根据《公羊传》作者的理解,孔子把当时的“天下”划作三个圈,即鲁国、诸夏(即中原诸国)以及诸夏周边的夷狄部族。所以,孔子之“《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9年),载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中华书局,2010,第417页。此外,隐公七年、僖公十一年、庄公十年、昭公二十三年、哀公十三年分别称:“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统一全天下,实现“大同”是王者的终极目标,起始的工作,要从鲁国自身做起。但是鲁国却日渐衰落下去了。上述天下之“三个圈”,从总体情势上看,实是两个圈,即鲁国和中原诸国的华夏文化圈以及周边夷狄族的非华夏文化圈。而这圈内圈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夷狄族接受采用诸夏文化,则可进而为诸夏;诸夏族背弃自己的文化则退为夷狄【《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见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记:“中国亦新夷狄也。”中华书局,2010,第554页】。总之,华夏与夷狄,并非以血缘分,而是以文化分,诚如唐代韩愈所言:“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17页】有研究者认为:“以礼仪教化四夷,以忠信行之异族,以文化为华夷分辨的尺度,这是孔子关于华夷融合并超越血缘观念的三项原则,也是孔子提出‘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基础。”【孔祥骅:《论孔子仁学对于血缘观念的超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孔子认为,各种族、文化间存在有普遍的价值观念。孔子的视野,超出了血缘、种族,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篇》】,这和他所主张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泛爱众”【《论语·学而篇》】是完全一致的,这不仅是对旧有的教育理论的新突破,更是对“仁”的意义的新阐发,它由“亲亲”,发展而为“爱人”,而这个“人”,是不分国别、地区、种族、信仰的。《论语·卫灵公》记“子张问行”,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子路》还记孔子对樊迟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汉书》作者的解释是,“内曰恭,外曰敬”【《汉书》卷27《五行志》,中华书局,1962,第1353页】。可见,孔子是说,诸如谦恭、忠信、笃敬,在哪里都称得上是好品德,即使到了夷狄之邦,也是不能放弃的。”《论语·颜渊》记子夏对司马牛的话,是对上述孔子之论最好的注脚,其记:“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孔子认为,华夏族的礼仪以及制度文明,乃是经过历代“损益”的结果【《论语·为政篇》】,是先进的,所以,他反对倒退到“被发左衽”的落后状态【《论语·宪问篇》】。到了孟子那里,径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康有为在其《论语注》中一言以蔽之:“夷狄而有德,则中国也;中国而无德,而夷狄也”,总之,“其始夷夏之分,不过文明野蛮之别”。在今本《论语》中,“子欲居九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两章,对于理解和认识孔子的民族文化观,具有重要的史料学意义,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两章,原文分别出自《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公冶长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曾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可知,这两章所记孔子的话,绝非“戏言”【《论语·阳货篇》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它明确地透露出孔子晚年作出的一项重要的抉择。孔子认为,周代的文明礼仪最为完备,他十分注重对周礼的传承发扬。他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