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深度解析_第1页
2022年湖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深度解析_第2页
2022年湖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深度解析_第3页
2022年湖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深度解析_第4页
2022年湖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深度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湖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深度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C)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A项: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图像与文献本身都是史料,价值无所谓高低之分,都需要经过甄别辨伪,另外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依据史料分类而言属于实物史料,因此A项错误。B项:西周重视天文观测。曾侯乙墓为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因此“西周”的表述本身已经错误,另外曾侯乙是地方诸侯,地方行为不能体现国家态度,加之战国时期正处于三代早期国家向秦汉成熟国家演进的一环,地方自主性较强,因此地方行为更不能体现国家态度,故B项错误。C项: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材料主旨为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因此反映了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故C项正确。D项:楚国制漆工艺精湛。依据“材料看主旨,选项看细节”的原则,材料主旨为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漆器仅仅是作为一个载体,本身的制作工艺高下无从得知。因此D项错误。.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A)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依据材料,材料体现的是秦、西汉、东汉三个政权开疆拓土、平定海内的史实,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伴随有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正是这一过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项:家国同构模式改变。一是依据材料,材料本身体现的是秦、西汉、东汉三个政权开疆拓土、平定海内的史实,未涉及家国同构模式的问题,因此与材料不吻合。二是依据史实,家国同构指的是家庭、家族甚至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共同性,在汉代也仍有影响。综上,材料、选项、史实无一对应,故B项错误。C项:“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依据学界观点,“大一统”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因此C项错误。此外,题干本身未体现“大一统”的观念。卜宪群教授认为我国大一统的政治实体形成于秦汉时期,但其思想渊源却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四方”“四海”“九州”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见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2期)D项: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材料本身体现的是秦、西汉、东汉三个政权开疆拓土、平定海内的史实,未涉及华夏认同的问题,因此D项错误。.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日”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B)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A项: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依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导致铸币材料短缺,进而影响货币流通;材料并未体现国家财政的“入”和“出”,因此更无从体现“入不敷出”。B项:铸币材料严重短缺。依据题干,政策实行的背景是''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存在。而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泉货是古币,“泉货”在这里的铜币的代指。大泉五十是历史上第一种自铭为泉的货币,但此时仍为刘氏汉朝,民间对这种新兴的圆形方孔钱仍称为钱而不称泉,刘氏汉朝末期王莽下令将五铢钱文改为泉,泉、钱两字相互通假,声音相似但含义不同。泉字的本意是洞中流出源源不断的水,希望其流通顺畅、永世不废,唐朝经学家颜师古考证:“释钱为泉,流行如泉”。因此在这里就是指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导致铸币材料短缺,进而影响货币流通。所以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选自《通典》,材料原文如下:古者作钱,以通有无之乡,以平小大之价,以全服用之物,以济单贫之资,钱之所利,人之所急。然丝布财谷,人民为本。若本贱末贵,则人弃贱而务贵,故有盗铸者冒严刑而不悔,藏镯者非倍息而不出。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且铜者,馁不可食,寒不可衣,既不堪于器用,复不同于宝物,唯以铸钱,使其流布,宜令所在加铸,委按察使申明格文,禁断私卖铜锡,仍禁造铜器。所在采铜铅,官为市取,勿抑其价,务利于人。(一一选自杜佑《通典》卷九《食货》)C项: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设问主语为“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原因是“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因此C项错误。D项:铜钱流通范围有限。“铜钱流通范围”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因此D项错误。.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D)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A项: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依据选项“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无比较就无差异,"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就要存在不同地域的比较,而宋初《百家姓》只是一个时间的界定,“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既有时间的界定、又有空间的界定,而两者无法进行空间上的对比,因此“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无从得出。实际上宋代《百家姓》这部不详撰者姓名的蒙学读物,很有可能是原吴越治下的人所为。因为据宋代学人王明清的考证,

《百家姓》首八姓,赵指赵宋,钱指吴越,孙为钱缪正妃,李为南唐李氐周吴郑王四姓为钱缪以下的后妃。所以,《百家姓》并不是根据某一姓人数的多少先后排列,专制政治和正统思想的影响在这里依然可见。但即使补充这个背景条件,这种差异也不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导致的,因此A项错误。B项: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崇文抑武政策不可能直接影响某一姓氏人口的大量降低,《百家姓》排序从“张王李赵”到“赵钱孙李”的变化,主要是专制政治和正统思想的影响,《百家姓》并不是根据某一姓人数的多少进行排列,因此B项错误。C项: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依据题干,《百家姓》排序不能反映社会流动的问题。依据史实,随着科举录取人数的激增带来的唐宋社会变革,宋代出现了一个平民社会,因此政权是日益开放、社会流动是日益加快,因此C项也不吻合史实,故C项错误。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当代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根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而维系血缘亲属纽带的表现之一,就在于对姓氏的认同。《百家姓》的出现和广为流传正在于它适应了人们的这一要求。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枯燥的姓氏罗列何以能与《三字经》和《千字文》并驾齐驱。早在宋朝,《百家姓》就已作为蒙学课本广为运用。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秋日郊居》诗中有“授罢村书闭门睡”一句,并自注“村书”为“《杂字》《百家姓》之类"。而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这种排序体现的都是权力和正统思想对其排序的影响。而当权者之所以重视自己姓氏的排序,恰恰反映了姓氏本身的重要,这是门第观念的产物,门阀土族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但门第观念仍有遗留,故当权者才会重视自己姓氏的排序。因此D项正确。.明代不少土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A.土A.土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A项:土子应考投机取巧。依据材料,奏疏针对的是“明代不少土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的现象,这一现象不就是“土子应考投机取巧”的同义替换?因此A项正确。B项:书商刊刻时文牟利。依据材料,奏疏针对的是“明代不少土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的现象,正是有这一需求(土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才有“书肆资之以贾利”(即选项所谓“书商刊刻时文牟利”)的现象,故B项是现象导致的结果,所以因还在现象本身(土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因此B项错误。C项:儒学正统地位动摇。依据材料,奏疏针对的是“明代不少土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的现象,并且依据史实,儒学正统地位此时未发生动摇,因此C项错误。D项:八股文体日益僵化。依据材料,奏疏针对的是“明代不少土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的现象,与八股文体日益僵化无关,因此D项错误。.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D)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A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依据题干,材料仅仅反映英国公使重视中文学习这一史实。这一史实在当时而言是现实,就现在而言是过往的历史,无法同时涵盖“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故A项错误。B项: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依据题干,材料仅仅反映英国公使重视学习研究中国这一史实,至于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则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选项看细节,依据选项,包括一个主语“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一一传承、输出。依据题干,材料仅仅反映英国公使重视学习研究中国这一史实。“学习中文”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概念,这里涉及偷换主语,故“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一说不成立。至于“中国传统文

化的传承”则更是无中生有。因此C项错误。D项: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材料反映了①英国公使重视中文学习②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③威妥玛建设汉文处图书馆④威妥玛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这一系列史实。这一系列史实高度抽象求交集就是重视了解、学习、研究中国的情况,故反映了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因此D项正确。.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B)乍更新岁气象万千处此繁盛之区益增今昔之感国旗五色炳耀通乍更新岁气象万千处此繁盛之区益增今昔之感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1R我:泉上总谷我二应金"第哥塞-$14壮坨m护工心4»|出空则几分与24|杜幺毛八i'.LJO^。••22女量号八£井“%入出工㈤用犬」并;.企川A供llt4条淡白4a.t力上«•1宁£儿2¥x埒与律心若世存•?:炉奏为」所乱木工.!尻上EE的刁将1JL>个又名力工号”6公九沙五七-垃”灼中电4名之生々"4卞靠一3熊城飞京本中心察才*悔专•.A.流露出对社会娉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A项:流露出对社会婚变的失落情感。题干本身是对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中性描述,而选项反映的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娉变的消极态度,情感主旨不一,因此排除。B项: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这本质上就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是现象,B是本质,因此选B。C项: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依据我理解的优中选优的原则、北京名师王宗琦老师的有本质不选现象的原则(如果理解有误,属于本人水平问题),B项显然更佳。“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即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这本质上就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另外,从材料是否可以看出是民国元年?存疑。因此,排除C项。D项: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与A项排除理由相同,同样地青年对于革命的态度无从得知,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更加无从谈起,因此D项错误。.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D)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A项: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依据题干,题干仅仅体现的是“共产党”,没有“国民党”,因此无法体现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故A项错误。B项: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群众在敌后抗战当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能不能上升到“中坚”的程度?显然值得讨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当中也只是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另外,“不和陌生人交朋友”,陌生选项往往不是正确答案,因此排除B项。C项: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题干时间为抗战时期,因此C项错误。D项: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依据史实,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依据题干,朴素的农民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这是发动与依靠民众的体现,是全面抗战路线的体现,因此D项正确。.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D)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A项: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依据史实,中苏关系此时已经恶化,因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不正确,故A项错误。B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海外科研人员固然有归国的,但与科研经费支出、科技人员增长没有必然联系,另外,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因此C项错误。C项:“双百”方针的提出。依据史实,“双百方针”提出是1956年,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实际执行时间非常有限。文革前,执行双百方针的时间有两段,一是1956年5月到1957年5月(反右派);二是1961年6月(文化领域的调整)到1962年8月(新一轮的政治批判,如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此外,“双百”的内涵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论争”,这与科研经费支出、科技人员增长联系不大。因此C项错误。D项:两个五年计划实施。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953年—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为1958年—1962年,这正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五年计划就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导致了科研经费支出、科技人员增长,故D项正确。.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一一“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C)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A项: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材料设问的主语为“这一口号”,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强调的是中国的开放,表明了中国开放的态度,与“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无关。B项: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承办奥运会是一个文化活动,并且口号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是中国拥抱世界、走向世界的体现,与适应新的政治格局无关,故B项错误。C项: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材料设问的主语为“这一口号”,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强调的是中国的开放,表明了中国开放的态度。结合史实,1992年这个时间节点,国人还在讨论“姓社”、“姓资”的问题,改革开放还面临着阻力,在国内都面临阻力,国际社会的认可度显然更值得打个问号。因此,在这个时期提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申奥主题口号,就是为了给世界各国呈现一个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因此C项正确。D项: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材料设问的主语为“这一口号”,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强调的是中国的开放,表明了中国开放的态度。另外,一个口号要上升到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然有夸大成分。故D项错误。.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C)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A项: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依据题干,题干仅仅强调“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换言之即村社、村民的支持对某个想参政的人而言非常重要。至于村民能享受何种权利则未体现,因此A项错误。B项:公民责任意识衰落。B项可能是从“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一句过度解读而来。但是,这并不能反映公民责任意识的衰落。前5世纪中叶,雅典处于古典时代,正是雅典城邦的繁盛的时期,另外公民参与政治就是责任意识的体现,因此B项错误。C项: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依据材料“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换言之,要通向政治舞台得不到村社支持就不可能,这是结论。因此,就出现了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获取政治上的支持的现象,这是支撑结论的史实。这就透露出在村社层面存在政治运作的空间、也需要进行运作,如果别有用心之人运作则会危害民主制度,故说明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因此C项正确。D项:理性精神逐渐消解。材料并未体现理性精神,另外“理性精神逐渐消解”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选项,动态的选项对应动态的材料。再分析材料构成:材料两句话,前一句是结论,后一句是史实,是一个静态的呈现,静态的材料无法匹配动态的选项,因此D项错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D)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A项: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依据材料,题干主体是意大利戏剧,意大利戏剧对英国影响很大。但是历史选择题优先关注“阿拉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1650年、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一切显性时间、隐性时间指向的都是文艺复兴的扩展与传播,因此意大利戏剧对英国影响很大,就不仅仅反映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的高超了,反映的是伴随着戏剧传播的人文主义思潮。故A项错误。B项: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或许是从“莎土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推论而来,首先莎士比亚个人善于借鉴不能推论整个英国戏剧;其次,局部对应不是答案。题干主体是意大利戏剧,C项是依据局部过度推论得出的选项,依据主体一致原则,故排除B项。C项: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依据史实英国政治变革此一时期,并不存在重大的政治变革,因此C项错误。D项: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根据史实,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爆发,15世纪传到了欧洲其他地区。根据题干,“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时间点可以吻合;“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代表人物。此外,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1558-1603)就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上演,这说明人文主义传播经历了一个过程。因此,题干是动态变化的题干(伊丽莎白一世期间一一1650年),选项是动态变化的选项(“逐步传播”强调过程性),并且吻合所学史实,因此D项正确。.下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C)A.西班牙与葡萄牙 B.荷兰与英国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普鲁士A项:西班牙与葡萄牙。依据史实,西葡争霸的时代是15、16世纪(1494年两国签订《托德西利亚斯条约》、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时间点不吻合,故排除A项。B项:荷兰与英国。依据史实,三次英荷战争是17世纪中期(1652-1654、1665-1667、1672-1674)。时间点不吻合,故排除A项。C项:英国与法国。依据史实,从1688-1815年,英法两国直接或间接卷入了多次战争,主要有:九年战争(1688-1697)、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七年战争(1756-1763),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1792-1815).战争时断时续,长达一百多年,从时间而言是吻合的。从材料所给插图来看,两国争夺的是欧洲地区,应是指拿破仑战争期间两国发生的冲突。故C项正确。D项:法国与普鲁士。依据史实,德国统一是通过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其中普法战争爆发在1870年,时间点不吻合,故排除D项。.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髭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A)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A项: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依据史实,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就是为明治维新作准备。而在“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

之后,岩仓剪掉发髯并订制西式礼服拜见英国女王,这就反映了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接收西方文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依据材料,材料主语是岩仓及其使团,并且是在国外“剪掉发髯并订制西式礼服”,因此无法得出“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无法反映国内情况、岩仓作为精英人物也无法代表整个社会,故B项错误。C项: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与B项排除同理,“社会习俗的转变”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D项: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依据材料,材料主旨是岩仓剪掉发髯并订制西式礼服拜见英国女王,这未体现外交礼仪的问题,故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无法体现。并且做出这种改变的原因还在于“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因此也表明不是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而改变服饰,故D项错误。1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B)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A项:输出了革命文化。据题干材料“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并且“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可知伴随着这种瓷盘的流传,势必导致革命文化的传播与输出。但是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在通观4各选项的基础上,可知B项更佳。因为如果选A,依据题干有一处无法解释,那就是在输出革命文化的同时,“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是不是也输出了专制文化?所以A项是局部对应,不选。(近年来,选择题的命题思路改进了,所谓的正确选项无非是最优选项,这意味着其他选项并非毫无道理,只是不是最优而已。一一见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