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态度课件_第1页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态度课件_第2页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态度课件_第3页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态度课件_第4页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社会态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社会态度理查德·拉彼埃尔(RichardLapiere)曾于1934年做过一项著名的研究:他邀请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周游美国,期间于251个地方住宿或就餐,但在一家旅馆遭到拒绝。旅途中,这对夫妇还单独光顾了几家旅馆和饭店,但从未被拒绝过。当时,美国人特别歧视东方人,因此,拉彼埃尔事先认为那对中国夫妇在住宿或就餐时遭拒绝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结果却与预期明显不一致。六个月后,拉彼埃尔给他们停留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寄去了一份问卷,基本问题是:“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做客人吗?”,在收到的回信中,90%以上却又都明确回答不会。2022/12/202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态度的定义和特点一、态度的提出及其界定时间提出者内容19世纪前源于拉丁语aptus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社会态度的同名词,取其第一种定义。1862年斯宾塞和贝因(H.Spencer&A.Bain)态度“是把判断和思考导引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1884年朗格(J.S.Lange);华特(Hwatt);马尔倍(K.Marde);欧尔特(J.Orth);奥哈(N.O’Ch)客体志向;意识态;决定倾向;1918年托马斯(A.Thomas)等人;米德(G.Mead);法利斯(Faris)假定了态度这个概念,并认为它是“动作的趋向”;态度是“行为的发端”;态度是“一种未完成的动作”20世纪早期因当时研究者对态度这一概念看法的不一致而导致了滥用态度概念的现象1935年G.W.奥尔波特(G.W.Allport)态度是一种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1993年迈尔斯(Myers)态度是对某事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2022/12/203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组成要素迈尔斯(1993)ABC理论认知(cognition)——知情感(affect)成分——情行为意向(behavior)——意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理解,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但并非行为本身沙莲香(2002):社会态度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动机构成。通常情况下,态度的三要素间是协调一致的,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2022/12/205社会心理学三、态度的特征(1)社会性与主观经验性态度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同时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个体自身的认知(信仰和价值观等)和情感经验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相同的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态度(2)内在性与可测性态度不能直接看见态度是一元的,表现为从正到负的连续状态2022/12/206社会心理学三、态度的特征(3)持续性和情景性态度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结果,一旦形成,将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不会轻易地改变双重态度模型:一般来说,内隐态度较为持续,外显态度则有较多的情境性(4)态度的动力性态度对个体自身内潜的心理活动和外显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同时对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也具有着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激发、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2022/12/207社会心理学四、态度的功能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兹(D.Katz):人们之所以坚持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因此他于1961年总结出了态度的四大功能:(1)认知功能(2)动机功能(3)价值表达功能(4)自我防御功能2022/12/208社会心理学第二节态度与行为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2022/12/2010社会心理学二、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口是心非”这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也不在少数时蓉华(1989):社会态度有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不同周晓虹(2008):态度并非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它只是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即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态度只是行为的一种倾向和准备状态,但并非行为本身,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原因在于,决定一个人作出何种反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影响因素不能协调一致时,态度与行为之间就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2022/12/2012社会心理学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一)态度因素1.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间的关系两种成分一致则态度与行为保持较为一致,反之,二者间可能就会不一致2.态度的强度个体所持的态度越强烈,就越有可能作出与态度相一致的行为反应,反之,二者间可能就会不一致3.态度的具体性与特定性当态度是较为具体的、特定的时,则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可能性大,反之,二者间不一致的可能性大4.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2022/12/2014社会心理学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二)个人因素1.态度及行为对个人的意义如果态度所涉及的对象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则个体对此所持的态度与其对此所作出的行为反应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反之,两者的一致性就较低。个体坚持某一行为可获得的利益或需付出的代价可影响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2.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动机、自尊、情绪和能力,等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2022/12/2015社会心理学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三)环境因素1.社会规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由于它的存在,我们有时不得不作出与所持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反应2.外在参照标准个体会将自己的态度和即将作出的行为与其他个人或群体进行比较,希望与其保持一致或相区分,以表明自己与其的关系,因此人们可能会作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3.外界压力外界的压力会打破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关系2022/12/2016社会心理学四、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菲什拜因(U.Fishbein)和埃杰(S.R.Ascher)曾于1975~1977年提出了准确预测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一个人的态度所指和与态度相联系的行为是相同或相近的时候,则这一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这一态度就能较好地预测行为。(1)单一行为准则:对某一特定行为的态度只能够为关于这一行为的预测提供良好的依据,即当我们根据对某一特定行为的态度进行预测时,就只能以这一特定行为作为预测的指标。(2)多重行为准则:当我们根据对某事物的较为一般或总的态度来进行预测时,就只能以多重行为作为预测的指标。2022/12/2017社会心理学四、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个体所作出的行为是即时行为还是长久行为会影响对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即时行为指的是即刻和短时内做出的行为反应,长久行为指的是长时和久远内做出的行为反应即时行为与态度保持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态度来预测即时行为则较为准确;而长久行为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其与态度的一致程度较低,根据态度来预测长久行为则相当困难。态度的可接近性越高,其与人们的自发行为间的一致性就越高,反之其与自发行为间的一致性就低态度的可接近性(attitudeaccessibility)指某一事物与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之间联系的强度,通常可以通过人们报告对该问题或事物的看法的速度来衡量。2022/12/2018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形成(一)个体的学习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将态度对象看成一种条件刺激,将其与人已经具有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情感等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强化,则对于态度对象就会形成与无条件刺激同样的评价和情感,即形成社会态度3.社会学习理论与观察学习及模仿人们态度的习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观察来进行2.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学习行为结果(获得食物)对行为(按压杠杆)习得具有强化的作用,行为是在强化(reinforcement)作用的基础上习得的。强化的原理同样可用于解释人们态度的习得过程2022/12/2020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形成(二)环境因素的影响1.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态度的形成起一种持久的、宏观的导向作用4.团体规范准则的影响团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大小以及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3.同伴的影响同伴的态度作为一种外在的参照系影响着个体态度的形成2.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间(尤其是父母)的情感关系家庭共同生活的方式2022/12/2021社会心理学三、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一)紧张减缓理论2.认知平衡理论虽然也是从认知角度探讨态度变化,但更强调个体的某种态度需要他人有关态度的影响,即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变化的影响,故平衡理论又称为人际关系理论2022/12/2023社会心理学三、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二)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当个体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恢复自己的自由。这种动机状态是人们对其行为自由减少的一种反应,也就是一种反作用力(counterforce),布林称之为心理抗拒心理抗拒的强弱受以下因素影响:对自由的期望对自由剥夺的威胁自由的重要性剥夺某种自由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的剥夺2022/12/2024社会心理学三、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三)内隐态度改变理论3.态度改变的新解释——APE模型内隐态度基于联想加工,外显态度则基于命题加工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均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存在相互作用,并且两种态度改变都取决于两个方面:联想或命题加工中的哪一过程首先受到直接影响其中一种过程的改变对另一过程的改变是否有中介作用2022/12/2026社会心理学四、态度改变的过程阶段一:服从(obedience)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阶段二:认同(identification)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相一致阶段三:内化(internalize)个体就完全地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2022/12/2027社会心理学五、态度改变的方法(一)说服宣传法1.说服宣传法霍夫兰德(Hovland)等人1959年:“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宣传说服法改变态度是一个“谁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通过什么方式向谁传达了什么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各个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2022/12/2028社会心理学五、态度改变的方法(一)说服宣传法3.两种宣传说服路线中心路径:人们具备专注于信息的动机和能力时,对说服信息进行精细化,专心聆听并思考论据内容的情况。制约中心路径起作用的两个重要因素:个体是否对说服信息产生了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的动机个体是否具备进一步思考的能力外周路径:人们不仔细思考说服信息中的论据,而受周边线索影响的情况。2022/12/2030社会心理学五、态度改变的方法(二)角色扮演法以角色理论为依据,是通过角色对承担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一种方法。无论是什么角色,客观上都包含着标志这一角色的各种象征(如权力、地位、待遇)和符号(如称呼、头衔、级别),包含着对这一角色所特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及他人对角色的期待。2022/12/2031社会心理学五、态度改变的方法(三)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一种方法。通过将个体组织进一定的团体,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他们的一言一行,就能够有效地改变他们的态度。2022/12/2032社会心理学五、态度改变的方法(四)活动参与法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目的改变态度的效果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参与活动的频率与时间2022/12/2033社会心理学第四节态度的测量一、直接测量(一)利克特量表法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的,一般大约由20至25个条目组成,最后将测量者在所有条目上所得的分数加在一起,可以代表该人对某个对象的态度,分数愈高表示态度愈肯定,故又被称为总加量表全国各族人民应努力维护祖国统一针对以上陈述请选择最符合你的态度:非常赞成(5分)、赞成(4分)、不置可否(3分)、不赞成(2分)、非常不赞成(1分)2022/12/2034社会心理学一、直接测量(二)博格达斯量表法只涉及态度的某种单一的潜在范围,故又称“单维量表”此量表多用来测量人们愿意与其他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态度2022/12/2035社会心理学一、直接测量(三)语义分析量表法评价向量(或评量)(evaluationvector):有关态度对象的好坏、美丑等情绪范畴潜能向量(potencyvector):有关态度对象强弱等强度范畴行动向量(activityvector):有关态度对象快慢等速度范畴被测者在各范畴所得分数的总和代表其对有关对象的总态度2022/12/2036社会心理学二、间接测量(一)投射法通常是向被试提供一种情境刺激,通过分析这一情境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所持有的态度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ApperceptionTest,TAT):让被试观看图画,同时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对图画内容的理解编一个故事,描述图中的人和事画人测验要求被试用笔在纸上画一个人,研究者根据被试的图画分析被试对此人的态度语句完成法是研究者编写有关态度对象的未完成的描述语言,让被试把这些语句补充完整,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