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
及发展规律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教学目的要求
让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掌握物质意识及其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教学的重难点10学时
学时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重点)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难点)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世界是什么?世界从哪里来?世界与人是什么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whatHOW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基石,根本方法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可知论可知论谁决定谁,究竟谁是世界本原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何者为第一性本原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标准。(2)是否具有同一性认识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可知论不可知论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现象界,可知,物自体,不可知。对第二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一讲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人类诞生后,世界被划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对应的出现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起来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世界的这两大现象和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都必须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作为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必须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作为其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根本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从属的。因为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回答是对第二个方面问题回答的前提,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的解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当然,也只有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立场贯彻到底。
唯物主义三大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形态:·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含义:物质=具体物质形态类型: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阴阳:月亮和太阳日光向背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五行:《尚书.洪范》火(心)土(脾)(肝)木(肾)水金(肺)五行相生相克图示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辩证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由于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特点:从自然本身探究本原自发、直观、猜测(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7——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建立在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和论证;物质=原子物质元素原子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和不可分)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局限性机械性人是机器霍布斯人钟心脏发条神经关节齿轮游丝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马克思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的自然观与唯物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自然观:立足于时代科学成果之上,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对于自然界演化发展做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解。认识论和方法论:置根于社会实践基础上,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立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含义:把人的感觉、观念、心等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贝克莱Tobeistobeperceived.客观唯心主义含义:把脱离人而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如理念、理、绝对观念、上帝、命运等。黑格尔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柏拉图“绝对精神”是世界的主宰下列说法哪些属于主观(或客观)唯心主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存在就是被感知;理在事先(朱熹);意念移物;“万物有灵”、“元神不灭”;心外无物(王守仁);“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可知论
绝大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是可知论者。荀子对“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不可知论休谟: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康德:人只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休谟康德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现代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可知论不彻底的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一)哲学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与物质范畴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二)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恩格斯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不仅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但并不否认有相对静止的存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什么是静止呢?静止:指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事物暂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共同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质形态都表现为一定的立体特征,有其长、宽、高;而某一物体对其他物体的位置都要由前后、上下、左右三个方面的关系来确定。四维时空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丰富内容第一、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第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又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丰富内容第三、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的特性不依赖于人对它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时空观念和时空知觉。
第四、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地球上美丽的花朵。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二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第一、就意识产生的自然基础看: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物质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动物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一)物质决定意识第二、就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看: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马克思第三、就意识的本质看:它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具体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2(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具体表现
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3
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4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1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2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知识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四)意识与人工智能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方法论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意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运动时空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作用自然物质性科学与哲学证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社会物质性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关系。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
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相联系而存在的,但是这种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主观臆造的。人们既不能否定一个事物与周围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同时,更不能随心所欲的在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间创造出联系。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性。
小夫妻“520”凑热闹上午领证,下午离婚1、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那么是不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了呢?
强调联系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人们对于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因为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从而为人类服务。
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层含义: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层含义: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鱼水火直接直接鱼儿死亡城门失火间接(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3)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间接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4、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要辩证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二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对抗性),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非对抗性)。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2)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有区别的,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有条件性和暂时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和永恒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从空间上说,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即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重要意义。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当代典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其中,社会主义体现的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体现的是特殊性、个性。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努力建设具有自己民族形式和特点的社会主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的两个最明显的属性或规定性——质和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两种最基本的形态或状态――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是肯定自身――否定自身而转化为他物――否定再回到自身的前进运动。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四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一)内容和形式1、形式和内容的含义。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两者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就是脚与鞋的关系。3、方法论意义。(1)既然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实践中就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只注意形式的形式主义。(2)既然形式对内容有巨大反作用,我们就要善于适应内容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去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合的形式。(3)根据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复杂性,我们要善于发现有利于内容的各种形式,发展内容、繁荣形式。(二)本质和现象1、本质和现象的含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它可以分为现象和假象。假象:同事物已知本质相反的现象,是与本质对立最突出的一种现象,但它也是被本质决定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质的一种表现。它与错觉有原则上的区别。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2、两者关系。(1)区别:第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比现象深刻、普遍。第二、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相对稳定。第三、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因而可以被人的感官知觉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理性思维把握。
太阳东升西落是现象;引力相互作用是本质。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2)联系:第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示自己的存在。第二、现象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本质。3、方法论意义。认识事物时既不能抹煞差别,也不能否认统一,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认识事物,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现象上,而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三)原因和结果1、原因与结果的含义。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2、特点。(1)因果联系一般具有时间的顺序性。
(2)因果联系一般具有空间的连续性。
3、两者的关系。(1)原因和结果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2)原因和结果的方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表现为事物现象在发展过程中互为因果。
4、方法论意义。(1)因果范畴是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内在依据,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前提。(2)它为我们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提供了方法论指导。(3)它为我们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中理解和运用反馈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四)必然和偶然1、必然与偶然的含义。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2、两者的关系。(1)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每一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代表人物来实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些人物是谁,又带有偶然性。(2)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转化。一方面,由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相对于某一过程是必然的东西,相对于另一过程就成为偶然;另一方面,就一事物的发展进程看,新事物的成长有一个由偶然到必然的过程,旧事物也有一个由必然向偶然的转化。3、方法论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款合同到期又签协议
- 养殖农场养猪合同范本
- 会务公司劳务合同范本
- 厂家食品经销合同范本
- 只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 农村发展产业合同范本
- 关于租房维修合同范本
- 位中止劳动合同协议书
- 加盟建筑公司合同范本
- 合同哪里体现竞业协议
- 2023年丽水市龙泉市政协办公室招聘编外人员考试题库
- 江苏某全钢结构高层综合楼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总结演示
- 血液透析合并贫血患者的护理
- 石大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件第4章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 社会责任管理评审记录
- 专题四、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PPT
- 功能解剖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广东医科大学
-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语言文学基础理论与写作考研真题
- GB/T 40276-2021柔巾
- GCr15与35号钢滚轴的焊接工艺
- 隧道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