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基本知识培训(培训5)资料课件_第1页
农药基本知识培训(培训5)资料课件_第2页
农药基本知识培训(培训5)资料课件_第3页
农药基本知识培训(培训5)资料课件_第4页
农药基本知识培训(培训5)资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药基本知识培训农药基本知识培训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第三节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第四节农药的毒性

第五节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一、农药的定义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一、农药的定义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有害生物:害虫、病菌类、螨类、杂草、线虫、鼠害及有害的鸟类等农药的范围: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及提高其活性的辅助剂、增效剂等;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抑制动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生殖及生物学特性的化学物质,如保幼激素、蜕皮激素、不育剂、拒食剂、驱避剂等;动植物及微生物中有效成分提取物:Bt毒素、烟碱、鱼藤酮等;转基因生物:将害物的致死基因导入植物中培育的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作物。有害生物:害虫、病菌类、螨类、杂草、线虫、鼠害及有害的鸟类等量的概念杀虫剂:<4mg/Kg(虫体重)杀菌剂:喷雾<0.5斤/亩(有效成分)土壤处理<100ppm(化合物重量/土壤重量)种子处理<1000ppm(化合物重量/种子重量)对作物安全,对人畜毒性低不污染环境农药的定义量的概念农药的定义

二、农药的分类(一)按主要的防治对象分类杀虫剂:用来防治有害昆虫的化学物质。杀菌剂:用来防治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除草剂:用以防除农田杂草的化学物质。杀螨剂:用来防治蛛形纲中有害种类的化学物质。二、农药的分类杀鼠剂:用来防治害鼠的化学物质。杀线虫剂:用来防治植物病原线虫的化学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促进或抑制农林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杀鼠剂:用来防治害鼠的化学物质。(二)按成分与来源分类

1.无机农药

主要由天然矿物原料加工、配制而成的农药,故又称为矿物性农药。常见的有石灰、硫磺、磷化铝、硫酸铜等。二、农药的分类(二)按成分与来源分类二、农药的分类2.有机农药主要由碳氢元素构成的一类农药,且大多数可用有机化学合成方法制得。通常又可据其来源及性质分为:(1)天然有机杀虫剂植物性杀虫剂(烟草、除虫菊、印楝等)矿物油杀虫剂(石油乳剂等)微生物源杀虫剂(苏云金杆菌、农用抗菌素等)动物源杀虫剂(沙蚕毒素类)二、农药的分类2.有机农药二、农药的分类(2)人工化学合成的有机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氮等(2)人工化学合成的有机农药(三)按作用方式分类

触杀剂:表皮(体壁)→血液→作用部位(神经系统)胃毒剂:口腔→消化道(中肠)→血液→作用部位内吸剂:植物吸收→植物汁液(药剂)→口器→消化道→作用部位熏蒸剂:气门→气管→微气管→血液→作用部位二、农药的分类1.杀虫剂(三)按作用方式分类

触杀剂:表皮(体壁)→血液→作用部位(拒食剂引诱剂昆虫生长调节剂不育剂增效剂:本身基本无效,但能提高杀虫剂的杀虫效能拒食剂2.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二、农药的分类2.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二、农药的分类3.除草剂输导型除草剂:施用后通过内吸作用传至杂草的敏感部位或整个植株,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触杀性除草剂: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移动,只能杀死所接触到的植物组织的药剂。二、农药的分类3.除草剂输导型除草剂:施用后通过内吸作用传至杂草的敏感部按对植物的性质分选择性除草剂:即在一定的浓度和剂量范围内对杂草有效而对作物安全的药剂。如:2.4-滴灭生性除草剂:在常用剂量下可以杀死所有接触到药剂的绿色植物体的药剂。如:草甘膦按对植物的性质分(四)按毒理作用分

1.物理性毒剂:油剂(矿物油)、惰性粉

2.原生质毒剂:重金属(铜、汞、砷)

3.呼吸毒剂:HCN、H2S、鱼藤酮

4.神经毒剂:OCl、OP、Carb、ON、Pys5.特异性毒剂:激素类

6.生物毒剂:苏云菌杆菌、杀螟杆菌二、农药的分类(四)按毒理作用分二、农药的分类一、农药的毒力与药效的基本概念

1.毒力

2.药效二、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一、农药的毒力与药效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一)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精密的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一、农药的毒力与药效的概念(一)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的性质和程毒力测定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供试材料生理状态一样,结果准确。(2)排除环境因子的干扰。(3)快速、简便。局限性:不能单纯依靠毒力测定的结果预测田间。毒力测定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毒力测定方法胃毒作用:叶片夹毒法、药液饲喂法、口腔注射法触杀作用:点滴法、浸渍法、药膜法、喷雾法、喷粉法内吸作用:药液培养法、盆栽植物法熏蒸作用毒力测定方法胃毒作用:叶片夹毒法、药液饲喂法、口腔注射法毒力表示方法1.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死亡率(%)=

×100校正死亡率(%)=

×100公式的基本依据假定自然死亡率及被毒剂处理而产生的死亡率是完全独立不相关的。自然死亡率在20%以下。死亡个体数供试总虫数对照组内生存率-处理组内生存率对照组内的生存率毒力表示方法1.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死亡个体数供试总虫数对照2.致死中量(MedianLethalDose)(LD50)

在一定条件下,杀死供试生物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剂量。致死中浓度(MedianLethalConcentration)(LC50)

在一定条件下,杀死供试生物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浓度。2.致死中量(MedianLethalDose)(LD3.有效中量(ED50)和有效中浓度(EC50)

有效中量(MedianEffectiveDose):抑制病菌50%的孢子萌发所需的剂量。有效中浓度(MedianEffectiveConcentration):抑制病菌50%的孢子萌发所需的浓度。

毒力表示方法3.有效中量(ED50)和有效中浓度(EC50)毒力表示毒力表示方法4.相对毒力指数

T=A(B)/S×100T----相对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致死中量(或浓度)

A(B)----供测药剂的致死中量(或浓度)毒力表示方法4.相对毒力指数相对毒力指数比较A药剂的相对毒力指数(TA)

TA=ALD50/SLD50×100B药剂的相对毒力指数(TB)

TB=BLD50/SLD50×100相对毒力指数比较(二)药效:某种制剂在田间条件下对害虫的杀灭作用,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田间药效试验可分为:小区试验大区试验大面积示范试验(二)药效:某种制剂在田间条件下对害虫的杀灭作用,是药剂本身田间药效试验的意义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评价农药使用与推广价值的重要方法;对新农药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作进一步的验证;进行农药品种的比较试验;研究某一农药品种在当地条件下或不同作物上的使用技术;农药对作物安全性及天敌的影响。田间药效试验的意义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评田间药效试验的设计原则田间试验小区要随机排列试验要设重复要运用局部控制克服重复间误差必须设立对照区及保护行田间药效试验的设计原则田间试验小区要随机排列药效表示方法杀虫剂:校正死亡率%=×100

虫口减退率%=×100对照组生存率%-处理组生存率%对照组生存率%防治前活虫数-防治后活虫数防治前活虫数药效表示方法杀虫剂:对照组生存率%-处理组生存率%对照组生存杀虫剂防效计算Ta=处理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

Tb=处理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

Ca=对照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

Cb=对照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Henderson-Tilton公式:杀虫剂防效计算Ta=处理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Hen

防治效果(%)=杀虫剂防效计算Pt:防治前后处理区的活虫差数(可用死亡率(%)表示)Pck:防治前后对照区种群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率

+:种群增加;-:种群减少Sun-Shepard公式:防治效果(%)=杀虫剂防效计算Pt:防治前后处理区的活杀菌剂防效计算感病指数%=杀菌剂防效计算感病指数%=绝对防治效果%=病指增长值=施药后感病指数-施药前感病指数绝对防治效果%=

除草剂防效计算除草剂选择性计算除草剂防效计算除草剂选择性计算1.有关药剂本身的因子2.与防治对象有关的因子3.与环境有关的因子

药剂防治环境对象条件

二、影响药效的主要因子药效是三者相互联系和综合作用的结果1.有关药剂本身的因子药1.药剂药剂的结构类型及异构体组成不同种类药剂,效果相差很大。Pys>OP、Carb>OC>无机杀虫剂。同类药剂中,不同品种药效具有差异。Pys:Del>Cyper>Fenvalerate。同种药剂,不同异构体药效差异大:六六六8个异构体中,γ-六六六药效最高,氰戊菊酯四个异构体中,仅S-S-异构体有效。1.药剂药剂的结构类型及异构体组成药剂的理化性质溶解性:一般情况下,要求药剂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和一定的水溶性,这是由昆虫体壁的结构决定的,昆虫表皮是由蜡质和脂类物质组成,是亲脂性的,皮细胞层是亲水性的。稳定性:药剂的稳定性与使用后在作物上的药效持久期、农副产品上的残留量有关。挥发性:药剂的挥发性与熏蒸杀虫作用有关。离解度:离解度强,利于中肠的吸收。药剂的理化性质药剂的加工剂型药剂的分散性,粉粒的细度,一般来说乳油大于可湿粉。药剂的使用方法雾点的大小,喷雾压力。同一种药剂,同一种剂型,采用不同喷雾方法,药效相差很大。不同药剂和害虫种类氯菊酯防治鳞翅目害虫、蚜虫,防治蟎类效果差(不含F);杀虫脒,防治蟎类和螟虫,防治高龄稻苞虫效果差;药剂的加工剂型2.靶标因素(防治对象)害虫种类同一药剂对不同防治对象表现出不同药效。溴氰菊酯对鳞翅目幼虫效果好,而对螨类效果差。同一种防治对象对不同药剂也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吡虫啉对灰飞虱效果差,而氟虫腈效果好。2.靶标因素(防治对象)害虫种类个体发育阶段及生理状况卵、蛹期耐药性>幼虫、成虫期耐药性对于同一种害虫的卵期来说,胚胎发育的中后期耐药力较差;越冬卵>生长季节的卵对于同一种害虫的幼虫期来说,虫龄越大,耐药性越强。蛹早期和后期较敏感,中期抵抗力强。成虫耐药力:雌>雄;雌虫产卵前>产卵后个体发育阶段及生理状况生活习性叶背面危害,喷药要喷于叶背卷叶害虫,卷叶前用药钻柱害虫(螟虫),钻柱前用药或用内吸性药剂基部危害,熏蒸剂或内吸剂泼浇生活习性3.环境条件温度:

温度升高,昆虫的活动、代谢、呼吸、取食增加,药效也升高,这些药剂属于正温度系数药剂。如OP、Carb等。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下降,药效增高,这些药剂属于负温度系数药剂。如DDT(15-35度)、Py(12-28度)。可能的原因:解毒酶:T升,酶活性增加,降解杀虫剂量增多;T降,相反。脂肪体贮存能力:T升,增加。作用部位:轴突膜Na+通道,T升,不敏感。3.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湿度上升,药效增加(水溶性),如敌百虫;RH升,有利于内吸性药剂被植物吸收,如呋喃丹。有些药剂易产生药害(三氯杀螨醇)。有些药剂容易分解。降雨降雨,雨水冲刷,可导致药效降低。湿度光照

有些药剂对光敏感,易分解。如辛硫磷、天然除虫菊酯。风

风可以促进药剂挥发和飘移。大风时,不宜进行喷药。土壤质地砂性,吸附力小;粘性,吸附力大。光照第三节农药对被保护作物的影响一、保护作用二、刺激作用三、损害作用(药害)第三节农药对被保护作物的影响一、保护作用三、农药对作物的药害

1.药害的种类和症状(1)急性药害施药后几小时至几天内植物上发生的明显异常现象。三、农药对作物的药害急性药害症状表现:发芽率种子或土壤处理后下降根系短粗肥大、缺少根毛、表皮变厚发脆、不向土层深处延伸等发育不良的现象茎部扭曲、变粗、变脆、表皮破裂、出现疤结等一般损失很大,应尽量避免发生,如发生轻微多数情况可以恢复。急性药害症状表现:一般损失很大,应尽量避免发生,如发生轻微多叶:叶斑、穿孔、焦灼、失绿、畸形、厚叶、落叶等花:落花或授粉不良果实:果斑、锈果、畸形、落果农艺形状:有异常气味、风味、色泽等受到影响叶:叶斑、穿孔、焦灼、失绿、畸形、厚叶、落叶等(2)慢性药害

施药较长时间后才在植物上表现出异常现象,常表现为植株矮化、畸形、生长缓慢、生长期延迟、农艺性状恶化等。慢性药害一旦发生,一般是很难挽救的。(2)慢性药害(3)残留药害农药使用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成分或其分解产物对生长植物引起的药害。(4)二次药害

农药使用后对当茬作物不产生药害,而残留在植株体内的药剂可转化成对植物有毒的化合物,当秸秆还田或用植物作为绿肥或沤制有机肥而使用于农田,使后茬作物发生药害。(3)残留药害2.产生药害的因素药剂本身的因素

成份、使用质量、药剂质量等植物方面的因素

种类、生育期、生理状态等环境方面的因素

高温、强光照、风、高湿等2.产生药害的因素药剂本身的因素

3.药害的预防和消除应根据药害产生的因素,合理选择药剂,减少用药量,使用适当的浓度,确定合适的施药时期,并注意稀释剂的使用等问题。3.药害的预防和消除化疗指数(K)药剂能发挥防治效果所需要的最低有效浓度和作物能忍受药剂的最高浓度之比。K越小,药剂对作物越安全,也就是不易发生药害。安全指数作物对药剂的最高忍受浓度和药剂对病虫害的田间有效浓度之比。系数大于1,表示不易造成药害;系数等于1或小于1,则易造成药害。化疗指数(K)预防措施充分了解所用农药的理化性质、防治对象、注意事项等。通过农药加工技术防止药害发生主要是提高原药纯度、加稳定剂、防分解剂。使用解毒剂。预防措施补救措施喷洒清水洗涤使用有机肥、活性炭等补种、毁种或改种别的作物,以免延误农时。补救措施

一、农药毒性的定义二、农药毒性的分类

1、急性毒性

2、亚急性毒性

3、慢性毒性

三、急性中毒急救及治疗措施第四节农药的毒性一、农药毒性的定义第四节农药的毒性毒性:一种物质以接触、吃入、吸入动物体引起危害的性质及可能性。中毒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供试动物: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狗、猴等一、农药毒性的定义毒性:一种物质以接触、吃入、吸入动物体引起危害的性质及可能性二、毒性分类(一)急性中毒(毒性)人畜误服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吸入体内一定量的药剂后在短时间内表现中毒或死亡。表现症状: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二、毒性分类(一)急性中毒(毒性)急性毒性的表示方法常用大白鼠经口致死中量LD50或作为衡量指标常用供试动物:小白鼠、大白鼠忍受极限中浓度(MedianToleranceLimit,TLM):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24、48、96小时)杀死50%所需要的浓度。一般用mg/L表示。急性毒性的表示方法

3农药急性毒性的分级给药途径高毒中毒低毒大鼠口服(mg/kg)<5050~500>500大鼠经皮(mg/kg•d)<200200~1000>1000大鼠吸入[g/(m3

•h)]<22~10>10给药途径高毒中毒低毒水生生物mg/L0.1~1.01.0~10.0>103给药途径高毒中毒低毒大鼠口服(mg/kg)<5050~5(二)亚急性中毒

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接触一定剂量的农药后出现与急性中毒类似的中毒症状,称为亚急性中毒。一段时间:30-90天一定剂量:较低的剂量,通常只有LD50的5%-20%。(二)亚急性中毒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接触一定剂量的农药后出现(三)慢性中毒

1.定义由于长期(6个月以上,甚至是终生)接触低微剂量农药后逐渐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而表现出慢性病理反应称为慢性中毒。(三)慢性中毒1.定义

2.慢性毒性的测定(1)三致试验致畸、致癌、致突变(2)Ames试验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3)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2.慢性毒性的测定迟发性神经毒性:在急性中毒症状消失1~2周后,出现负交感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具体表现为运动失调,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出现后有的能恢复,有的则不能恢复,留下后遗症。迟发性神经毒性:在急性中毒症状消失1~2周后,出现负交感神经三、急性中毒急救及治疗措施

(一)农药中毒急救的一般原则

1.去除农药污染源,防止农药继续进入体内经皮引起的中毒者,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裤,迅速用温水冲洗干净。若眼内溅入农药,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20次以上,然后滴入2%可的松和0.25%氯霉素眼药水。三、急性中毒急救及治疗措施

(一)农药中毒急救的一般原则1吸入引起的中毒者,立即将中毒者移开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并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畅通。经口引起中毒者,应尽早引吐、洗胃、导泻吸入引起的中毒者,立即将中毒者移开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并2.尽早排除已吸收的农药及其代谢物(吸氧、输液、透析、血液灌流)吸氧:气体态农药引起中毒,吸氧后可促使毒物从呼吸道排除出去。输液:输5%或者10%葡萄糖盐水,促进农药及其代谢物从肾脏排泄出去。透析:采用结肠、腹膜、肾透析。血液灌流:将患者血液引入含有吸附剂的柱内,借助体外循环,清除血液中毒物。2.尽早排除已吸收的农药及其代谢物(吸氧、输液、透析、血液(二)治疗的一般原则及时服用解毒药品

阿托品:OP、Carb胆碱酯酶复解剂:解磷定、氯磷定、巯基类络合剂、乙酰胺对症治疗

(二)治疗的一般原则及时服用解毒药品(三)杀虫剂中毒的急救与治疗OP中毒(树状突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治疗:阿托品(抗胆碱剂);乙酰胆碱酯酶复解剂:解磷定、氯磷定“及早给药”(防止老化)、“足量给药”(防止“反跳”、“重复给药”Carb中毒对AchE是可逆性抑制,24~48h治疗:阿托品(三)杀虫剂中毒的急救与治疗OP中毒(树状突中的乙酰胆碱酯酶Pys中毒作用于神经细胞轴突,影响Na+通道,产生电流无特殊解药,只能对症治疗和特性治疗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中毒作用于AchR治疗:阿托品;巯基络合剂:半胱氨酸OF中毒影响TCA循环OF→氟乙酸,与乙酰胺竞争性抑制剂Pys中毒一、根据有害生物的特性合理选用农药二、农药禀性的充分发挥和利用三、利用农药的选择性四、影响农药效果的环境因素五、农药的安全使用第五节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一、根据有害生物的特性合理选用农药第五节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搞清害物的种类特点,做到对症下药、适法施药根据害物的生物学习性和为害特性,做到适时施药掌握、了解害物的抗药性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到综合性科学用药一、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用农药搞清害物的种类特点,做到对症下药、适法施药一、根据有害生物特注意农药剂型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潜能根据农药的特性定合适的用药量和间隔时间(如物理性状中的水溶性、脂溶性、挥发性等、毒性和生物活性等特性)二、农药禀性的充分发挥和利用注意农药剂型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潜能二、农药禀性的充分发挥和利农药的选择性:一般指的是选择毒性和毒力。农药选择毒性:对防治对象活性高,但对高等动物的毒性较小。高等动物和防治对象之间农药选择毒力:指对不同昆虫虫种之间的选择性,与其相对的术语是广谱性。三、利用农药的选择性农药的选择性:一般指的是选择毒性和毒力。三、利用农药的选择性温度湿度光照风、雨四、影响农药效果的环境因素温度四、影响农药效果的环境因素

农药是一类生物毒剂,绝大多数对高等动物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人、畜中毒。我国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多年来为农药的安全管理、科学使用、预防中毒,发布了一系列通知和法令,从事农药工作的人员应熟悉有关内容并严格遵守,以防中毒事故的发生。五、农药的安全使用农药是一类生物毒剂,绝大多数对高等五、农药的安全农药配制:根据农药标签安全合理施药合理复配混用农药合理轮换使用安全处理农药废弃物我国禁止使用的农药农药配制:根据农药标签禁止使用:六六六、DDT、毒杀芬、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限制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铵、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环硫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氧乐果、灭多威、丁酰肼、杀鼠剂禁止使用:六六六、DDT、毒杀芬、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自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证,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使用,只保留部分生产能力用于出口。自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一、本章重点

1、农药的定义

2、农药的毒力、毒性与药效

3、农药的选择性二、思考题

1、以发展的观念,如何理解农药的含义?

2、农药的毒力、毒性与药效的区别何在?

3、农药对作物的影响与哪些因素有关?本章小结一、本章重点本章小结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农药基本知识培训农药基本知识培训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第三节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第四节农药的毒性

第五节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一、农药的定义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一、农药的定义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有害生物:害虫、病菌类、螨类、杂草、线虫、鼠害及有害的鸟类等农药的范围: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及提高其活性的辅助剂、增效剂等;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抑制动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生殖及生物学特性的化学物质,如保幼激素、蜕皮激素、不育剂、拒食剂、驱避剂等;动植物及微生物中有效成分提取物:Bt毒素、烟碱、鱼藤酮等;转基因生物:将害物的致死基因导入植物中培育的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作物。有害生物:害虫、病菌类、螨类、杂草、线虫、鼠害及有害的鸟类等量的概念杀虫剂:<4mg/Kg(虫体重)杀菌剂:喷雾<0.5斤/亩(有效成分)土壤处理<100ppm(化合物重量/土壤重量)种子处理<1000ppm(化合物重量/种子重量)对作物安全,对人畜毒性低不污染环境农药的定义量的概念农药的定义

二、农药的分类(一)按主要的防治对象分类杀虫剂:用来防治有害昆虫的化学物质。杀菌剂:用来防治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除草剂:用以防除农田杂草的化学物质。杀螨剂:用来防治蛛形纲中有害种类的化学物质。二、农药的分类杀鼠剂:用来防治害鼠的化学物质。杀线虫剂:用来防治植物病原线虫的化学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促进或抑制农林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杀鼠剂:用来防治害鼠的化学物质。(二)按成分与来源分类

1.无机农药

主要由天然矿物原料加工、配制而成的农药,故又称为矿物性农药。常见的有石灰、硫磺、磷化铝、硫酸铜等。二、农药的分类(二)按成分与来源分类二、农药的分类2.有机农药主要由碳氢元素构成的一类农药,且大多数可用有机化学合成方法制得。通常又可据其来源及性质分为:(1)天然有机杀虫剂植物性杀虫剂(烟草、除虫菊、印楝等)矿物油杀虫剂(石油乳剂等)微生物源杀虫剂(苏云金杆菌、农用抗菌素等)动物源杀虫剂(沙蚕毒素类)二、农药的分类2.有机农药二、农药的分类(2)人工化学合成的有机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氮等(2)人工化学合成的有机农药(三)按作用方式分类

触杀剂:表皮(体壁)→血液→作用部位(神经系统)胃毒剂:口腔→消化道(中肠)→血液→作用部位内吸剂:植物吸收→植物汁液(药剂)→口器→消化道→作用部位熏蒸剂:气门→气管→微气管→血液→作用部位二、农药的分类1.杀虫剂(三)按作用方式分类

触杀剂:表皮(体壁)→血液→作用部位(拒食剂引诱剂昆虫生长调节剂不育剂增效剂:本身基本无效,但能提高杀虫剂的杀虫效能拒食剂2.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二、农药的分类2.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二、农药的分类3.除草剂输导型除草剂:施用后通过内吸作用传至杂草的敏感部位或整个植株,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触杀性除草剂: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移动,只能杀死所接触到的植物组织的药剂。二、农药的分类3.除草剂输导型除草剂:施用后通过内吸作用传至杂草的敏感部按对植物的性质分选择性除草剂:即在一定的浓度和剂量范围内对杂草有效而对作物安全的药剂。如:2.4-滴灭生性除草剂:在常用剂量下可以杀死所有接触到药剂的绿色植物体的药剂。如:草甘膦按对植物的性质分(四)按毒理作用分

1.物理性毒剂:油剂(矿物油)、惰性粉

2.原生质毒剂:重金属(铜、汞、砷)

3.呼吸毒剂:HCN、H2S、鱼藤酮

4.神经毒剂:OCl、OP、Carb、ON、Pys5.特异性毒剂:激素类

6.生物毒剂:苏云菌杆菌、杀螟杆菌二、农药的分类(四)按毒理作用分二、农药的分类一、农药的毒力与药效的基本概念

1.毒力

2.药效二、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一、农药的毒力与药效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一)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精密的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一、农药的毒力与药效的概念(一)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的性质和程毒力测定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供试材料生理状态一样,结果准确。(2)排除环境因子的干扰。(3)快速、简便。局限性:不能单纯依靠毒力测定的结果预测田间。毒力测定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毒力测定方法胃毒作用:叶片夹毒法、药液饲喂法、口腔注射法触杀作用:点滴法、浸渍法、药膜法、喷雾法、喷粉法内吸作用:药液培养法、盆栽植物法熏蒸作用毒力测定方法胃毒作用:叶片夹毒法、药液饲喂法、口腔注射法毒力表示方法1.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死亡率(%)=

×100校正死亡率(%)=

×100公式的基本依据假定自然死亡率及被毒剂处理而产生的死亡率是完全独立不相关的。自然死亡率在20%以下。死亡个体数供试总虫数对照组内生存率-处理组内生存率对照组内的生存率毒力表示方法1.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死亡个体数供试总虫数对照2.致死中量(MedianLethalDose)(LD50)

在一定条件下,杀死供试生物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剂量。致死中浓度(MedianLethalConcentration)(LC50)

在一定条件下,杀死供试生物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药剂浓度。2.致死中量(MedianLethalDose)(LD3.有效中量(ED50)和有效中浓度(EC50)

有效中量(MedianEffectiveDose):抑制病菌50%的孢子萌发所需的剂量。有效中浓度(MedianEffectiveConcentration):抑制病菌50%的孢子萌发所需的浓度。

毒力表示方法3.有效中量(ED50)和有效中浓度(EC50)毒力表示毒力表示方法4.相对毒力指数

T=A(B)/S×100T----相对毒力指数

S----标准药剂的致死中量(或浓度)

A(B)----供测药剂的致死中量(或浓度)毒力表示方法4.相对毒力指数相对毒力指数比较A药剂的相对毒力指数(TA)

TA=ALD50/SLD50×100B药剂的相对毒力指数(TB)

TB=BLD50/SLD50×100相对毒力指数比较(二)药效:某种制剂在田间条件下对害虫的杀灭作用,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田间药效试验可分为:小区试验大区试验大面积示范试验(二)药效:某种制剂在田间条件下对害虫的杀灭作用,是药剂本身田间药效试验的意义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评价农药使用与推广价值的重要方法;对新农药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作进一步的验证;进行农药品种的比较试验;研究某一农药品种在当地条件下或不同作物上的使用技术;农药对作物安全性及天敌的影响。田间药效试验的意义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评田间药效试验的设计原则田间试验小区要随机排列试验要设重复要运用局部控制克服重复间误差必须设立对照区及保护行田间药效试验的设计原则田间试验小区要随机排列药效表示方法杀虫剂:校正死亡率%=×100

虫口减退率%=×100对照组生存率%-处理组生存率%对照组生存率%防治前活虫数-防治后活虫数防治前活虫数药效表示方法杀虫剂:对照组生存率%-处理组生存率%对照组生存杀虫剂防效计算Ta=处理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

Tb=处理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

Ca=对照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

Cb=对照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Henderson-Tilton公式:杀虫剂防效计算Ta=处理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Hen

防治效果(%)=杀虫剂防效计算Pt:防治前后处理区的活虫差数(可用死亡率(%)表示)Pck:防治前后对照区种群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率

+:种群增加;-:种群减少Sun-Shepard公式:防治效果(%)=杀虫剂防效计算Pt:防治前后处理区的活杀菌剂防效计算感病指数%=杀菌剂防效计算感病指数%=绝对防治效果%=病指增长值=施药后感病指数-施药前感病指数绝对防治效果%=

除草剂防效计算除草剂选择性计算除草剂防效计算除草剂选择性计算1.有关药剂本身的因子2.与防治对象有关的因子3.与环境有关的因子

药剂防治环境对象条件

二、影响药效的主要因子药效是三者相互联系和综合作用的结果1.有关药剂本身的因子药1.药剂药剂的结构类型及异构体组成不同种类药剂,效果相差很大。Pys>OP、Carb>OC>无机杀虫剂。同类药剂中,不同品种药效具有差异。Pys:Del>Cyper>Fenvalerate。同种药剂,不同异构体药效差异大:六六六8个异构体中,γ-六六六药效最高,氰戊菊酯四个异构体中,仅S-S-异构体有效。1.药剂药剂的结构类型及异构体组成药剂的理化性质溶解性:一般情况下,要求药剂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和一定的水溶性,这是由昆虫体壁的结构决定的,昆虫表皮是由蜡质和脂类物质组成,是亲脂性的,皮细胞层是亲水性的。稳定性:药剂的稳定性与使用后在作物上的药效持久期、农副产品上的残留量有关。挥发性:药剂的挥发性与熏蒸杀虫作用有关。离解度:离解度强,利于中肠的吸收。药剂的理化性质药剂的加工剂型药剂的分散性,粉粒的细度,一般来说乳油大于可湿粉。药剂的使用方法雾点的大小,喷雾压力。同一种药剂,同一种剂型,采用不同喷雾方法,药效相差很大。不同药剂和害虫种类氯菊酯防治鳞翅目害虫、蚜虫,防治蟎类效果差(不含F);杀虫脒,防治蟎类和螟虫,防治高龄稻苞虫效果差;药剂的加工剂型2.靶标因素(防治对象)害虫种类同一药剂对不同防治对象表现出不同药效。溴氰菊酯对鳞翅目幼虫效果好,而对螨类效果差。同一种防治对象对不同药剂也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吡虫啉对灰飞虱效果差,而氟虫腈效果好。2.靶标因素(防治对象)害虫种类个体发育阶段及生理状况卵、蛹期耐药性>幼虫、成虫期耐药性对于同一种害虫的卵期来说,胚胎发育的中后期耐药力较差;越冬卵>生长季节的卵对于同一种害虫的幼虫期来说,虫龄越大,耐药性越强。蛹早期和后期较敏感,中期抵抗力强。成虫耐药力:雌>雄;雌虫产卵前>产卵后个体发育阶段及生理状况生活习性叶背面危害,喷药要喷于叶背卷叶害虫,卷叶前用药钻柱害虫(螟虫),钻柱前用药或用内吸性药剂基部危害,熏蒸剂或内吸剂泼浇生活习性3.环境条件温度:

温度升高,昆虫的活动、代谢、呼吸、取食增加,药效也升高,这些药剂属于正温度系数药剂。如OP、Carb等。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下降,药效增高,这些药剂属于负温度系数药剂。如DDT(15-35度)、Py(12-28度)。可能的原因:解毒酶:T升,酶活性增加,降解杀虫剂量增多;T降,相反。脂肪体贮存能力:T升,增加。作用部位:轴突膜Na+通道,T升,不敏感。3.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湿度上升,药效增加(水溶性),如敌百虫;RH升,有利于内吸性药剂被植物吸收,如呋喃丹。有些药剂易产生药害(三氯杀螨醇)。有些药剂容易分解。降雨降雨,雨水冲刷,可导致药效降低。湿度光照

有些药剂对光敏感,易分解。如辛硫磷、天然除虫菊酯。风

风可以促进药剂挥发和飘移。大风时,不宜进行喷药。土壤质地砂性,吸附力小;粘性,吸附力大。光照第三节农药对被保护作物的影响一、保护作用二、刺激作用三、损害作用(药害)第三节农药对被保护作物的影响一、保护作用三、农药对作物的药害

1.药害的种类和症状(1)急性药害施药后几小时至几天内植物上发生的明显异常现象。三、农药对作物的药害急性药害症状表现:发芽率种子或土壤处理后下降根系短粗肥大、缺少根毛、表皮变厚发脆、不向土层深处延伸等发育不良的现象茎部扭曲、变粗、变脆、表皮破裂、出现疤结等一般损失很大,应尽量避免发生,如发生轻微多数情况可以恢复。急性药害症状表现:一般损失很大,应尽量避免发生,如发生轻微多叶:叶斑、穿孔、焦灼、失绿、畸形、厚叶、落叶等花:落花或授粉不良果实:果斑、锈果、畸形、落果农艺形状:有异常气味、风味、色泽等受到影响叶:叶斑、穿孔、焦灼、失绿、畸形、厚叶、落叶等(2)慢性药害

施药较长时间后才在植物上表现出异常现象,常表现为植株矮化、畸形、生长缓慢、生长期延迟、农艺性状恶化等。慢性药害一旦发生,一般是很难挽救的。(2)慢性药害(3)残留药害农药使用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成分或其分解产物对生长植物引起的药害。(4)二次药害

农药使用后对当茬作物不产生药害,而残留在植株体内的药剂可转化成对植物有毒的化合物,当秸秆还田或用植物作为绿肥或沤制有机肥而使用于农田,使后茬作物发生药害。(3)残留药害2.产生药害的因素药剂本身的因素

成份、使用质量、药剂质量等植物方面的因素

种类、生育期、生理状态等环境方面的因素

高温、强光照、风、高湿等2.产生药害的因素药剂本身的因素

3.药害的预防和消除应根据药害产生的因素,合理选择药剂,减少用药量,使用适当的浓度,确定合适的施药时期,并注意稀释剂的使用等问题。3.药害的预防和消除化疗指数(K)药剂能发挥防治效果所需要的最低有效浓度和作物能忍受药剂的最高浓度之比。K越小,药剂对作物越安全,也就是不易发生药害。安全指数作物对药剂的最高忍受浓度和药剂对病虫害的田间有效浓度之比。系数大于1,表示不易造成药害;系数等于1或小于1,则易造成药害。化疗指数(K)预防措施充分了解所用农药的理化性质、防治对象、注意事项等。通过农药加工技术防止药害发生主要是提高原药纯度、加稳定剂、防分解剂。使用解毒剂。预防措施补救措施喷洒清水洗涤使用有机肥、活性炭等补种、毁种或改种别的作物,以免延误农时。补救措施

一、农药毒性的定义二、农药毒性的分类

1、急性毒性

2、亚急性毒性

3、慢性毒性

三、急性中毒急救及治疗措施第四节农药的毒性一、农药毒性的定义第四节农药的毒性毒性:一种物质以接触、吃入、吸入动物体引起危害的性质及可能性。中毒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供试动物: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狗、猴等一、农药毒性的定义毒性:一种物质以接触、吃入、吸入动物体引起危害的性质及可能性二、毒性分类(一)急性中毒(毒性)人畜误服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吸入体内一定量的药剂后在短时间内表现中毒或死亡。表现症状: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二、毒性分类(一)急性中毒(毒性)急性毒性的表示方法常用大白鼠经口致死中量LD50或作为衡量指标常用供试动物:小白鼠、大白鼠忍受极限中浓度(MedianToleranceLimit,TLM):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24、48、96小时)杀死50%所需要的浓度。一般用mg/L表示。急性毒性的表示方法

3农药急性毒性的分级给药途径高毒中毒低毒大鼠口服(mg/kg)<5050~500>500大鼠经皮(mg/kg•d)<200200~1000>1000大鼠吸入[g/(m3

•h)]<22~10>10给药途径高毒中毒低毒水生生物mg/L0.1~1.01.0~10.0>103给药途径高毒中毒低毒大鼠口服(mg/kg)<5050~5(二)亚急性中毒

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接触一定剂量的农药后出现与急性中毒类似的中毒症状,称为亚急性中毒。一段时间:30-90天一定剂量:较低的剂量,通常只有LD50的5%-20%。(二)亚急性中毒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接触一定剂量的农药后出现(三)慢性中毒

1.定义由于长期(6个月以上,甚至是终生)接触低微剂量农药后逐渐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而表现出慢性病理反应称为慢性中毒。(三)慢性中毒1.定义

2.慢性毒性的测定(1)三致试验致畸、致癌、致突变(2)Ames试验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3)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2.慢性毒性的测定迟发性神经毒性:在急性中毒症状消失1~2周后,出现负交感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具体表现为运动失调,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出现后有的能恢复,有的则不能恢复,留下后遗症。迟发性神经毒性:在急性中毒症状消失1~2周后,出现负交感神经三、急性中毒急救及治疗措施

(一)农药中毒急救的一般原则

1.去除农药污染源,防止农药继续进入体内经皮引起的中毒者,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裤,迅速用温水冲洗干净。若眼内溅入农药,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