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50套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1页
【语文】50套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2页
【语文】50套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3页
【语文】50套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4页
【语文】50套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50套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日: 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④有粮者亦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①求:动词,探求;②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使:动词,派,让;④食:动词,吃,给••…吃。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②斯:这。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 句意是: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⑶甲文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 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4)文中赵威后认发展壮大国家,要做到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 ”,归纳为: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故答案为:⑴①探求;②如果没有;③派,让;④吃,给••…吃。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⑶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⑶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准确理解句意,判断属于那种表达方式。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附参考译文】【乙】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 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岳阳楼记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C.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增其!日制/其西南诸峰C.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皿或长烟二空/湖心亭二点D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B.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A.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B.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 5段是全篇的重心。C.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D.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明年,政通人和。②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1)C⑵A(3)C(4)①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TOC\o"1-5"\h\z【解析】 【分析】( 1)A项,日光 /景物;B项,全/数字“一”;C项,都是 “离开之意; D项,快乐/以 为乐。故选C。A项,都是 “在”之意。B项,因为 /按照;C项,因而 /却;D项,用于定语倒装句,不译 /结构助词 “的”。故选 A。“作者详写楼,略写湖 ”错。应是略写楼,详写湖。故选 C。(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越”:到了。 “政通人和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微”:没有。 “斯”:这种。还有 “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句的翻译。故答案为: ⑴C;⑵A;⑶C;⑷①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语法的辨析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之余要注意对常用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加以掌握,要结合句意进行辨析。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仔细判断。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附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31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地,为屿,为蟆,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晓雾将也(he) B.沉鳞竞见(ya。 C.参毒(c)披拂 「D.但(t①i然不动(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五色交辉 ②四时俱备③青树翠萼④俶尔]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答案】(1)C(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清澈、透明、纯净。【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晓雾将歇xie;B沉鳞竞跃yue;D怡yi然不动。⑵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交辉:动词,交相辉映;②四时:名词,四季 ;③翠蔓: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④俶尔:忽然。⑶①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②可:大约。许:上下,左右。头:条。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⑷ 【甲】: “清流见底 ”; 【乙】: “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出水的共同点:清澈、透明、纯净。故答案为: ⑴C;⑵①交相辉映 ;②四季;③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④忽然。⑶ 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⑷清澈、透明、纯净。【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概括作答。【附参考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31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 (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 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知其旨也()②然后能自反也()③诚能如用二()④令心意不驰走()(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⑵B(3)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 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2)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4)甲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 ”“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 ”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故答案为: ⑴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⑵ B;⑶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⑷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 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点评】 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正误,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词语的含义进行推断,注意理解词语时要结合句子的翻译。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断句。考生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心得语法进行断句,注意平时要多读文言文,增强文言语感。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对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要正确翻译,注意句意的顺畅。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按照题干要求进行理解分析。【参考译文】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 “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 ”,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食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标注读音。①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天与云与山与水(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祖日更定矣/明辨是^B.见余大也I/壹出望外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别具匠心D.金二小舟/不遗余力(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大雪下了三天,。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4)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白乐天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答案】(1)m6;yu⑵B(3)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4)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解析】【分析】(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m。。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 ywA.是:代词,这/正确。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 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故选B。(3)①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俱:者B。绝:消失。应翻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迷。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 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应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4)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 “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故答案为:⑴m6;yu;⑵B;⑶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⑷春日(或 “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 “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识读。考查的大多数是常见的基础字,在阅读时要多留心。⑵本题考查文言词意义的表现。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运用掌握是知识对其进行推断,在理解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⑶本题考查文言重点语句的翻译。考生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做到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按照要求进行回答。【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绩。公将驰之。刿曰:朱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绩。公将驰之。刿曰:朱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关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闻焉/也不容发 B.望其旗忙/所向披此 C.公将鼓之/锣鼓晅天 D.小信未孚/信手拈来(3)对齐师伐我”一事,曹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4)阅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5)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答案】(1)一鼓作气⑵B(3)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4)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5)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答题即可,如:一鼓作气、辙乱旗靡等。2)A参与;空隙。B倒下。C动词,击鼓;名词,一种打击乐器。D信用;随手。(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在 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立即就要见鲁庄公,要看鲁庄公何以战以及如何战,这说明曹刿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而对此时,他的乡邻却说那是当大官的人谋划的事,和我们老百姓没有关系,由此可知, 乡人”是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4)结合第二段话的人物对话分析,这一段人物对话非常的简短,曹刿只是做出决定,根本就没有给鲁庄公解释的时间,而鲁庄公也知道没有时间解释。由此可知当时的战斗形势:两军对垒,战斗非常的紧张。(5)从战前的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 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从战斗之中可以看出,曹刿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战争要善于抓住战机;战前仔细分析凭什么和强大的齐国战,这说明战争要谨慎,战斗中果断地决定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故答案为:⑴一鼓作气;⑵B;⑶多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4)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⑸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能力。答这样的题,要求平时结合课文要多积累运用成语,积累的多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简单了。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出句子蕴含的意思,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结合事件背景分析人物对话的特点,从人物的对话中可以感悟到当时的战斗形势。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 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节选自《广阳杂记》,有删改)【注】①高邮:地名,在今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指药物。(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子宜急归②以书以何(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遂以一■书寄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4)本文与《范进中举》讲的是类似的故事,哪个作品的讽刺意味更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应该;交给(2)遂/以一书/寄何。(3)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4)《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解析】【分析】(1)①句意:你应该赶快回家。宜:应该。②句意: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致:交给。(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因此断句为:遂 /以一书/寄何。(3)句中重点词有:故:所以;以,用;以:用;句子翻译为: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4)作答本题时,认为哪一则作品讽刺意味强都是可以的,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故答案为:⑴应该;交给;⑵遂/以一书/寄何;⑶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4)《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根据题干要求,此句限断两处,故解答本题可从句意的角度考虑;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附参考译文】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人,是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袁体庵大惊说: 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如果你路过镇江,一定要去找何大夫再诊治一下。”(表体庵)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大夫。这个举人到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体庵的信交给何大夫。何大夫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 这人高兴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写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 ”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呀!也真是神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 子来,何若沾衣如此! ”对日: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乙】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曹沫日: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日: 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罢其兵(停止)B.欲倍其约(违背)C.君其图之(企图)D.桓公乃立尽归鲁之侵地(答应)(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②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4)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3)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4)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 ②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 遂割鲁侵地”。【解析】【分析】(1)C项,错误,图:考虑。故选Co(2)本题句子意思是:(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断为:夫贪小利以自快 /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此:这。顾:考虑。患:灾祸。亡地:失去的土地。尽:所有。侵地:被侵占的领土。(4)【甲】文吴王欲伐荆”意思是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乙】文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意思是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可知两人都是霸道,以强欺弱。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孺子巧妙地利用蝉,螳螂,黄雀,人拿弹弓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自悟其中的奥秘。吴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可知两人都是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故答案为:⑴C;⑵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⑶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⑷①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 ②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 遂割鲁侵地”。【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理解和辨析。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语句要理解其一生,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要注意括号内的限制。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的事例的分析。概括要准确,理解要明白。【附参考译文】【甲】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 谁敢劝我就处死他! ”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他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续了三天。吴王对他说: 你过来,你的衣服为什么会被露水沾湿呢?"(年轻人)回答说: 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只小动物都只顾着它们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乙】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 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 ”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 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千万自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 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 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古代汉语词典》 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答案】(1)D(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3)境”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5)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解析】【分析】(1)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州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故理解有误的是D。(2)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3)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据此作答。(4)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居『‘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5)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据此作答。故答案为:⑴Do⑵某自度不能数十日 /亦当得一官以出 /但不知何处耳;⑶“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⑷(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⑸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点评】 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⑵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⑷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附参考译文】【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 ”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说: “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 ”少述说: “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 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 ② ,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 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潼(pidoji)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然则何时而乐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以惠贫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好为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X者(《论语》)(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 “A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 “B和“C 晒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D(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解析】【分析】(1)A或许;有时。B快乐;以••为乐。C用来;因为。D喜爱,爱好。(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应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宴然: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流亡迁徙。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既已恤饥 /因之以成就民利 /此先王之美泽也。(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故答案为: ⑴D;⑵ 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⑶既已恤饥 /因之以成就民利 /此先王之美泽也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 募民兴利【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⑶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⑷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参考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 “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舞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硕,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楚言:••…雾淞沆碰,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 与"之后,,所以与"不能漏掉。(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链接材料一】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 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吃,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链接材料二】故余尝谓: 善读书,无过董遇工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 工余’。董遇曰: 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雪崛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湮蒙,何逊晴光舞澈。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城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 ③燎:火把。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H^一点。⑤崛:山峰。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 微廉”做批注。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 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 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无可看”?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 痴”行背后的痴”心。【答案】(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3)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 “水波荡漾的样子 ”,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 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 “一无可看 ”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 ③引用董遇 “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解析】【分析】(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是,这;孥,撑(船);舞衣,裘皮衣服。“与”本义为“和”,“天与云与山与水 ”连用三个 “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结合 “上下一白 ”可知,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①分析示例,是从字形、词义和语境义三个方面赏析词语。字形: “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词义:水波荡漾的样子。语境义:结合 雨色湮蒙“晴光”等词句可知,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 ②材料一, “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 ”写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 “一无可看 ”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 ③材料三中, “董遇曰: ‘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张岱说董遇的 “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 ——冬,日之余 ——雨,月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而普通人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另外,张岱雪夜 “痴”行,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故答案为: ⑴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⑵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⑶ 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 “水波荡漾的样子 ”,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 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 “一无可看 ”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 ③引用董遇 “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点评】 ⑴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进行回答。⑶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提示的理解,结合提示,分析解读文章的内容和解读的角度,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附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卯者,横豆石璧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 ①耳。尧殛 ②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 ③、漳水、滹沱、涿水 ④、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 ⑤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注释】①湮:积淀。②殛(j)「处死。③大河:指黄河。④薄(hu)沱、涿水:指水名。⑤岁:年(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海陆之间的变化。(3)文中哪些内容能够证明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答案】 (1)此乃昔之海滨 /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3)围绕 “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 ”答出任意两处即可。【解析】 【分析】( 1)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此乃昔之海滨 /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沧海桑田(或:天翻地2)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及这段话的内容可知这个成语是:覆、东海扬尘等)。沧海桑田(或:天翻地(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紧扣 ‘浊泥所湮"四个字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即可。故答案为:⑴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⑵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⑶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稣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源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士 ”答出任意两处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白“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答题即可。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语句。【参考译文】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稣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源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食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外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甲】文选自《»,【乙】段文字作者是。(2)解释划线的词语。①余颦「小舟②雾淞沆匝③欣然规往④相与步与中庭(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外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C.【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 痴",【乙】文着重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答案】(1)陶庵梦忆;苏轼(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3)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外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4)D(5)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者B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年代:清。【乙】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年代:北宋。( 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沆硕”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硕: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4)D项,表述错误。【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一个 闲”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 痴”则表现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故答案为:⑴陶庵梦忆;苏轼;⑵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⑶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外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⑷D;⑸苏轼的一个 “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 “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附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