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第1页
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第2页
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一个问题,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也是两个挑战;第二个问题,创新教育;第三个问题,文化复兴;第四个问题,如何把握两个机遇,迎接两个挑战。一、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与挑战第一个机遇,就是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创新这样一个明确有力的口号提出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教兴国”四个字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不妨回想一下在十几年前提“科教兴国”的时候社会舆论是什么情况。当时谈科教兴国,科研经费不足;西部地区的普九困难重重。就是在大中城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也相对地、相当地不平衡和不足。在一些人心里似乎科教兴国就只是一个空的口号。现在是什么感觉?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比十几年前更清晰地感觉到,科教兴国的步伐是实实在在的,十几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更高了,而我们教育界自身更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而且在落实,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施展才华、实现一个教育工作者抱负的时候,这是机遇。而挑战呢?就是挑战我们主观的条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因为创新人才的大批出现,需要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环境的支撑,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一个环境条件。单单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反过来说,社会环境又需要教育系统尤其是学校系统去影响、去打造,这本身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为什么说当前我国还缺少一个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环境呢?要知道,中央的号召需要社会的呼应。举一个相当普遍的例子。家长看孩子看什么?看他们每次考试的成绩。家长已经有个潜在的目标:孩子上完好的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就要上好的高中,而重点高中是不考创新的,只考课内的东西,很现实。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去鼓捣一点新的东西时,家长就要干预:你为什么不先把作业做了?作业做了,学生去玩去鼓捣一些新的东西,也要干预:做完作业就完了?你不会把书再温一温吗?为什么美国学生毕业后有的在商业上成功,有的在办公司上成功,有的成为高新技术能手,有的发明专利销往全世界,有的拿诺贝尔奖?那就是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不做与别人同样的事情,而是追求新、追求奇。在孩子们追求新、追求奇的时候当然会有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是思维、习惯就这么养成了。我们不具备这个环境。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从骨子里就不是创新的民族,而是这三百多年,封建帝制把我们的思想禁锢了。我们的先辈们,意识到要想国富民强,就要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从洋务运动一直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引进中国。国家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可以团结起来好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了。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禁锢并没有解除,有时甚至又加强了,加强到最顶尖就是文化大革命。小平同志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就是一次最大的思想解放。在经济上,我们解放了,尽管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毕竟谁也不再争论姓“社”姓“资”这类问题了。但是,在学术上、在教育上,我们仍然受到禁锢:一是自己传统的禁锢,二是美国教育的禁锢。科教兴国、创新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个机遇,但是挑战大于机遇。如果我们不能培养成千上万、上十万、上百万的创新人才,我们国家就不能真正强大,我们的发展也不可能持久。需要创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各项工作的创新。应该形成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与创新规矩。第二个机遇与挑战:文化复兴。其实,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创新环境不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科学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给人创新灵感的,不是数学,不是化学,是文化。从大的方面讲,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对于突发奇想,或者说不同凡响的思维给以容忍,给以支持,就是一种文化。从小处讲,一个学生,看到一个东西,能够勾起他过去所遇到的别的东西,把二者联起来,然后想像,所想像的是世界上没有的,这也是文化问题。国家的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素。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学校承担着最主要的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是一个人受教育最系统、最完备、最全面的场合。除了学校还有社会,但社会给人的教育是无序的,家庭教育也不成系统。唯有学校是最系统、最有计划、最全面的培养场所,因此也是民族文化保存、延续和创造的主体。学校主要靠什么?当然靠教师,所以每一科的教师,包括音体美的教师,都承担着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但是广大教师目前都没有精力顾及。这既有外部的多种原因,同时,教师在自己业务水平上也没有做好准备。二、教育的创新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超常的思维。例如,孩子堆积木,本来应底下宽上面窄,有的孩子却要挑战底下窄上面宽,这就是创新,至于他能不能搭起来,倒不倒掉,那是另外一回事。创新不一定成功,科学允许失败。创新是一种超常,但不一定都是新的,有的时候重复就是创新。何谓重复就是创新?就是.把前人已经有结论的东西再经过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解决发现的新问题,就出现新的东西。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就应该从体制创新到机制创新,具体到学校、就是教学计划创新、课程创新、教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一切都应该创新。一个方面的创新是不行的,是站不住脚的。从某种层度上说,创新也是一种回归。今天如果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编出这样一套课本,从培养人的文学修养、阅读能力和道德熏陶需要出发,让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毕业的时候能对中华文化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且能常常挂在嘴边,这样的课本就是创新,而这样的创新相当程度上就是对历史的重复。体制也是这样。完全公办的教育模式并不合适。我国宋元明的书院,就是私立大学。朱熹、王阳明都是书院的山长,就是教授兼院长,从来不上课。不上课有人来求学吗?大批的人翻山越岭,担着书箱铺盖来。是山长的道德学问就把人吸引来了。他们怎么学习呢,经常开讨论会,全是学生个人的见解,导师不做结论。这些著名的山长和教授只是办讲座,讲自己的观点,学生昨天讨论什么他不管,学生再讨论可以不同意老师的。这是我们的传统。现在如果我们采取那种办法教书,培养人,这是一种历史的重复,也是一种创新。当然需要适时、适度。课本也是如此,教法和教学手段也是如此。当然今天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靠线装书、靠毛笔,有多媒体、互联网为什么不用。但是,电子的东西永远代替不了人,因为教书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老师的形象、老师的道德对学生就是一种无言的教育。电视讲座里面的人是没感情的,教育本身是情的教育,不单有课上还有课下。应该从体制上给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但现实是,教育系统改革还有很多事要做。很多该管的没有管,或者没管好,很多不该管的,事无巨细都管。要把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转换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政府的职能转换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事实已经证明,创新也好,科学发展观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体制和机制是一个卡脖子的地方。那么现在怎么办?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只好戴着镣铐跳舞。在还没有进一步改革的体制和机制下,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要鼓励老师探索,让老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去学着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三、文化的复兴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所谓文化复兴其实就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离开传统不行。全世界的学者取得出一个共识:文化的前进与发展绝对不能脱离在原来文化基础上的吐故纳新。摇滚乐是大洋彼岸的花,掐来以后插在我们的土地上,是长不大的。为什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声乐上,人们所能接受的不是这种旋律、这种节奏、这个响度。文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饮食也是如此,从小培养的口味,永远改变不了。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路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人(包括社会)的关系;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为了这个核心的传播,就要有教育系统、宗教系统、法律系统、政权系统、科学研究系统,等等。这里所说的科学研究特别体现在人文科学和哲学上,当然和自然科学也有关。在中华文化中,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和谐,多求诸己,少求诸人,讲究律己,成为人人的习惯。自古中华就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在古文中比比皆是。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呢,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孙子身上,所谓望子成龙就是这么来的。西方基督教等宗教的理念是什么?只顾今世。来世呢?在天堂,在上帝那里。所以我们是务实的。对未来是希望下一代比我们过得好,下下代比下一代过得好,越来越好,追求一种和谐大同的社会。以宗教为本的国家,都把未来寄托在天堂、上帝这样一些虚无的东西那里,在那些国家这种理念自有它的作用。我们文化的现状怎样?一方面,中华文化潜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边边角角,另一方面是广大人民、学生没有觉察到。大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政治体制,小到穿衣吃饭里面的文化。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华文化受到了百年的毁坏。开始是洋务运动,里程碑的毁坏是五四运动。在学习西方好的东西的同时,把我们的东西彻底打掉了。打倒孔家店,就是一个最突出的说明。当时一批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最先觉醒的一批社会精英,要打倒孔家店,而文化这种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打不倒的。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胡适,回到家,所奉行的还是儒家文化。我们在这一百年里做什么了?百年的西化,是我们主动的西化——当然和现在敌对势力的那种西化不一样——是历史逻辑的必然。经过一百年了,我们回头看,我们祖宗是不是那么彻底的坏,西方文化是不是那么彻底的好?不是了。近30年来,改革开放,中国人向全世界学习,把一切好东西都拿来,但可惜的是,这30年,在社会层面基本上是美化,美国化。所幸的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村落里,在每个家庭里,中华文化还没有动摇,或者说正在动摇当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代沟”。代与代之间从来都是有沟的,没有沟就没有进步。但现在这个代沟是国沟。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理念,跟老一辈差得太远,这不是年龄造成的,而是外来文化的侵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了。现在中央提出建设社区文化,这是极有远见的,这是对中华传统的尊重。在同一个社区要彼此照顾,甚至要舍己为人,因为人活着,要追求精神,追求感情,不是只追求物质。文化如何复兴?这是一个大工程,文化建设不是以年计,不是以年代计的,动辄百年。但是工作必须从现在开始,这就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课题之一,也是文化改革与发展的主课题。中国的教育系统,从唐代以后,宫学和私学从来都是两条线,有时候官学突出,有时候私学突出,孔子就是第一个办私学的。宋元明的私学、书院,培养什么人?培养思想家、道德家、学问家,同时也是官员的后备队。官学培养什么?培养官僚系统、政府工作人员。官学和私学有一个共同点,都从儒学入手,培养人的精神与道德。所以历来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不考治国的本领,就用古代的经史子集让你学,可是,学出来了就有一批能干的干部。书院培养的是做学问的,一进政府就是著名的官员。换句话说,中国的教育培养人的精神与知识,特别是通过知识给你一种思维的方法,万物一理,一通百通。西方的学校教知识和技能。教会呢?主要培养信仰。西方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政教分离,把人的灵魂交给教会,进学校只学知识和技能,它因为有教会做补充,所以社会就稳定,大家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后来教会的力量慢慢衰落,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于是又兴起社区,不是我们现今居委会管的那个社区,是各种民间组织,NGO,就是非政府组织。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这种熏陶,放到那里去,学校里只教ABC,1234。文化复兴的任务迫在眉睫。那就是重拾我们的传统。西方的洋学堂是培养熟练工人的,培养高级技术人员的,我们则肩负着双重任务,把它的教会、民间社团的任务都加到学校里来了。德是第一的,各个民族没有例外。通过课堂给孩子们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知,就是知识与技能,一个是智,就是精神与道德,就是思考问题的能力。现在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谈到德智体时把知当成了智,现在我们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智。如果我们学校都注意了,那么对学生思维、精神的培养就会是渗透式的,养成学生的自信、忧患和勇敢,不偏重于知。所以,文化复兴需要学校系统,需要回过头看看我们祖先办学的情景,课程改革方案不能只瞄着西方,特别是只瞄着美国。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法当。文化复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有一句俗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多只取了这个话的一部分含义,就是培养一个人要比种一棵树的时间长,要难。树人的的确确要百年。营造一种育人的环境,形成一种育人的传统,大则整个社会,小则一个学校,需要百年。北京大学经过百年才成为世界上被人注意的学校。世界各种文化,要成气候、出现高潮需要百年。真正营造一个培养创新人才、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环境,让孩子一进来就受到各种熏陶,老师点拨点拨就能成长起来,需要百年。这就是说文化建设不是以年计,不是以年代计,而是要以百年计。我们文化的毁坏也是经过了百年,今天的现象是百年来历史的汇聚。现在不仅我们民族需要,我们的软实力、持续发展需要,而且世界向我们提出了要求。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没有现代科技就成不了强国,但是没有自己的先进文化就足以亡种。文化这个东西是任何先进武器摧毁不了的。现代化城市,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东西,一颗核弹瞬间可以把它报销。但是民族的文化、精神使任何武器拿它无可奈何。我们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那样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够赢得胜利,靠的是什么?如果今天需要再来一次万里长征,再来一次御侮战争,虽然现在我们的武器比当年强多了,会出现什么情况?至少堪忧。所以说文化复兴既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需要几代人努力的过程,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