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课件_第1页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课件_第2页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课件_第3页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课件_第4页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解读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解读1齐世荣(1926——2015)齐世荣(1926——2015)2人教版七上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主编齐世荣(1926-2015),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著名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创建者、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人教版七上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主编3新教材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是坚持继承发展,教材的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新教材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5七年级历史(上)教材解读七年级历史(上)教材解读6七年级上教材数据统计图片:129(154)张地图:17幅相关史事:32个,人物扫描1个材料研读:课文中17则,课后活动文字材料13则课后活动:41个问题思考15个知识拓展:20个,知识链接1个七年级上教材数据统计图片:129(154)张7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内容梳理表格单元课文序号课题涉及相关内容正文(大字内容)导入相关史事问题思考人物扫描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知识拓展插图历史地图知识链接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1

21121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1

21121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2

12110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2

12162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2

217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31

12141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1112161

第八课百家争鸣√√11

2217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内容梳理表格单元课文序号课题涉及相8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国√√21

12181

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11

22131

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1214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31

1216

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1

1213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

13143

第十五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41

13111

1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三国鼎立√√21

2113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1

12131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1131

第十九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1

2161

第二十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

12113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合计

32151174120129171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9教材特点一、立足时序,内容精选,突出重点

人教新版以单元为载体,以时间、朝代发展为线索,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紧密联系起来,保证了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延续性。重提“国人暴动”,楚汉之争,王莽“新”,东晋十六国二、点线结合,以“点”连“线”,以“线”穿“点”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教材特点一、立足时序,内容精选,突出重点10三、逻辑严密,语言归纳精炼,突出主线

七年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历代的基本特征、中外交流的发展,注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四、课后活动,灵活多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五、观点阐述,引领权威

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论述以中国史学界达成共识的、具有权威性的观点作为历史评判的依据三、逻辑严密,语言归纳精炼,突出主线11六、相关史事,知识拓展,丰富课外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七、史料众多,强化传统教育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课件12教材课文内容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教材课文内容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13辅助部分的栏目类型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示例:第8课《百家争鸣》

导言: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辅助部分的栏目类型

●课文前设:导言:春秋战国是社会14

●课文旁设: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示例:《百家争鸣》的一则“相关史事”●课文旁设:15

●课文旁设: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研读”●课文旁设:16●课文旁设:问题思考:通过问题思考,提出课文设计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加深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示例:《秦统一中国》课文中的“问题思考”问题思考: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课文旁设:问题思考: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17●课文旁设:

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

示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商鞅出生于魏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败死后被车裂●课文旁设:商鞅出生于魏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18

●课文旁设:知识链接:拓展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两汉的科技文化》

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在劫难逃”“因果”“忏悔”等,都源自佛经。●课文旁设: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19●课文后设: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示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课后活动”●课文后设:20教师教学用书实用性强新版人教版对教师教学用书进行详实解读,每课设七大板块:一、课标解读:1、内容标准,(1)内容要点(2)认知提示(3)解读。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教学用书实用性强新版人教版对教师教学用书进行详实解读,每21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结构框架图)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3、本课突破点。三、教学建议和案例提出了具体案例导入、启发、提问、交流、设计、合作、分析、思考、探究、表演、阐释、感悟、归纳、总结等诸多典型案例,实用性、针对性极强二、教材分析:22四、板书设计简明、具体,逻辑思维严密,条理清楚、重点要点突出。如: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5年洛阳2、光武中兴的措施3、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黄巾起义1、184年张角2、有组织、有准备四、板书设计23五、问题解答对于课文中的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进行逐一回答,言简意赅,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答疑、解惑。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1、学生活动建议如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春秋历史故事会五、问题解答24活动设计: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根据课前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讲述一则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关的故事或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卧薪尝胆等活动目标: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的了解;培养学史兴趣和探究能力;训练讲述历史和口头表达能力。2、学业评价建议评价标准(或目标):准确?逻辑?生动?表情?活动设计: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根据课前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25评价方法: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过程:先评价,按照优秀、良好、合格对各小组进行评价。评价总结: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肯定,并就不足指明努力的方向。七、教学资源1、资料与注释2、学术动态3、参考书目评价方法: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26

教材使用的建议

教材使用的建议27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在此基础上,搞清楚每课课文的具体内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28

☻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需要瞻前顾后,融会贯通,使一些专题性的问题得以前后相连。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而且要将这些重要问题联通起来,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认识某一时期的发展,进而形成整体性、全局性的历史认识。☻承上启下,融会贯通29

☻全面分析,提升认识新教科书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否用好教科书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科书。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全面分析,提升认识30谢谢大家谢谢大家31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解读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解读32齐世荣(1926——2015)齐世荣(1926——2015)33人教版七上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主编齐世荣(1926-2015),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著名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创建者、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人教版七上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主编34新教材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是坚持继承发展,教材的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新教材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5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36七年级历史(上)教材解读七年级历史(上)教材解读37七年级上教材数据统计图片:129(154)张地图:17幅相关史事:32个,人物扫描1个材料研读:课文中17则,课后活动文字材料13则课后活动:41个问题思考15个知识拓展:20个,知识链接1个七年级上教材数据统计图片:129(154)张38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内容梳理表格单元课文序号课题涉及相关内容正文(大字内容)导入相关史事问题思考人物扫描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知识拓展插图历史地图知识链接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1

21121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1

21121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2

12110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2

12162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2

217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31

12141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1112161

第八课百家争鸣√√11

2217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内容梳理表格单元课文序号课题涉及相39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国√√21

12181

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11

22131

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1214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31

1216

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1

1213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

13143

第十五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41

13111

1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三国鼎立√√21

2113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1

12131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1131

第十九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1

2161

第二十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

12113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合计

32151174120129171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40教材特点一、立足时序,内容精选,突出重点

人教新版以单元为载体,以时间、朝代发展为线索,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紧密联系起来,保证了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延续性。重提“国人暴动”,楚汉之争,王莽“新”,东晋十六国二、点线结合,以“点”连“线”,以“线”穿“点”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教材特点一、立足时序,内容精选,突出重点41三、逻辑严密,语言归纳精炼,突出主线

七年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历代的基本特征、中外交流的发展,注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四、课后活动,灵活多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五、观点阐述,引领权威

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论述以中国史学界达成共识的、具有权威性的观点作为历史评判的依据三、逻辑严密,语言归纳精炼,突出主线42六、相关史事,知识拓展,丰富课外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七、史料众多,强化传统教育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课件43教材课文内容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教材课文内容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44辅助部分的栏目类型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示例:第8课《百家争鸣》

导言: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辅助部分的栏目类型

●课文前设:导言:春秋战国是社会45

●课文旁设: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示例:《百家争鸣》的一则“相关史事”●课文旁设:46

●课文旁设: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研读”●课文旁设:47●课文旁设:问题思考:通过问题思考,提出课文设计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加深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示例:《秦统一中国》课文中的“问题思考”问题思考: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课文旁设:问题思考: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48●课文旁设:

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

示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商鞅出生于魏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败死后被车裂●课文旁设:商鞅出生于魏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49

●课文旁设:知识链接:拓展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两汉的科技文化》

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在劫难逃”“因果”“忏悔”等,都源自佛经。●课文旁设: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50●课文后设: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示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课后活动”●课文后设:51教师教学用书实用性强新版人教版对教师教学用书进行详实解读,每课设七大板块:一、课标解读:1、内容标准,(1)内容要点(2)认知提示(3)解读。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教学用书实用性强新版人教版对教师教学用书进行详实解读,每52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结构框架图)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3、本课突破点。三、教学建议和案例提出了具体案例导入、启发、提问、交流、设计、合作、分析、思考、探究、表演、阐释、感悟、归纳、总结等诸多典型案例,实用性、针对性极强二、教材分析:53四、板书设计简明、具体,逻辑思维严密,条理清楚、重点要点突出。如: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5年洛阳2、光武中兴的措施3、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黄巾起义1、184年张角2、有组织、有准备四、板书设计54五、问题解答对于课文中的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进行逐一回答,言简意赅,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答疑、解惑。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1、学生活动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