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4页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罗青云学号:14120421(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摘要: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儒学内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孟子;性善论;现实意义一、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的性善论主要是建立在否定告子的性无善恶的基础的,并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的天性也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孟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方、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吗?难道不是水往低处流吗?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力拍击,水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山。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同样,人的天性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哪里是人的天性呢。孟子在否定告子的同时,他又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性善,至于有人行为不善甚至作恶多端,那不是他们天性不善,而是因为他们悖逆了自己的天性,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从思想史角度看,孟子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孟子的性善论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二、性善论的主要内容(一)性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人性本善孟子学说的起点,就在于他对人性的判断——性善论,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石。《滕文公上》开篇便提到:“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孟子第一次提到性善,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对性善进行进一步的论述,对性善具体的阐发,主要是集中在《告子》篇里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中的。在孟子对人性有判断之时,与孟子同时期的学者,也对人性论持有自己的观点,告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孟子与告子前后总共进行了三次辩论。第一次辩论,告子以杞柳桮桊之喻论性,他认为性本无仁义,如果要以人之性而为仁义之道,就像是必须要用斧斤砍削矫揉杞柳,残其躯体和本性而做成桮桊。孟子对此进行驳斥,在孟子看来,性者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仁义之性乃人之固有,不能以杞柳桮桊比之。善养长气,存乎仁义,是顺应人的本性的,告子的这种错误的比喻,无异于率天下人祸仁义。第二次辩论,告子以湍水之喻来论性,认为性不分善与不善。孟子再次驳斥,水的确是不分东西的,可是水必然是就下的,这才是水流的本性。人性善,就如水之就不一样,是必然的。如果水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就下而违背了本性,那也是因为有外力的拍打而使之改变的,是迫于情势所影响的。我们所看到的有人性为不善的,也不是本性如此,而是迫于现实利欲等诱迫而为不善的,和水不就下是一个道理。因此《孟子注疏》中孙奭疏曰:“此章言人之欲善,犹水之好下。迫势激越,失其素真。是以守正性为君子,随曲折为小人者也。”最后一次辩论,是孟子对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说进行驳斥。孟子用犬之性、牛之性和人之性之差异来诘问告子,让告子明白虽然犬、牛、人皆是有知觉能运动的生物,但是这三者之性是有所不同的。综合三次辩论,我们能看到,在孟子那里,生是不能等同于性的,性即是天理,未有不善者。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有仁义礼智之禀,也就是四端,“四端”说是孟子性善论的重要依据。(二)仁义理智,我固有之在整个《孟子》中,有两次着重提到四端。一次是在《告子》篇中孟子答公都子论性善时说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所谓性善,是指其性本善。若为不善,则非其材质之罪,而是舍而失之。之所以说性善,是因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故仁义礼智为我性所固有,也就是《诗》所说的“民之秉德,故好是懿德”了。《孟子》中还有一次提到四端之说,是在《公孙丑》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时候。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井,人皆无所为而动怵惕恻隐之心,趋而救之,来证明恻隐之心是人所共有的。由此推之,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是人人所共有的。这四者为仁义礼智四端之端,如果扩而充之,便可以成德。因此,人之性为善,是因为有善端,又因为善端是可以培养的,便可以成大善大德。孟子在《尽心上》中也明确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在他看来,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所固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就是这种“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能够使人自觉地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羞惭的自觉和礼让的态度。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而唯一一点点区别,其实就在于动物的行为根据的是自然本性,而人的行为依据还有人的仁义、慈爱的善良本性。在孟子这里,他不仅肯定了“善”的来源,还保证了“善”的理性。“生”不能等同于“性”,人除了单纯的肉体存在之外,还有精神的存在。从某一层面上来说,“生”更多地强调自然方面,而“性”更多的应该是伦理方面的。人性不仅仅是“生”,而是“生”与理智的结合。这样,孟子就自然而然地要求人要培育和塑造自己的品格,也就是《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三、性善论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关注孟子性善学说,研究其意义,并不是停留在它在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层面上,因为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抽象的人性论,都是见仁见智的一家之言,仅仅探究性善和性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孟子性善论在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他为了促进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这些有意的探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应该指出,孟子性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的确有借鉴之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今天我们追求的“善”的精神层次要远高于孟子的“善”。1、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党的十六大把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是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今天,我们对孟子性善思想的探究,其意义就在于对现代人的实践生活提供某利深刻、有益的启发,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即孟子认为的“浩然之气”这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孟子高度评价了这种“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12]可见,他对于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并推崇那种可以做到真正“不动心”的人。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命题在理论上是完备的。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孟子的“性善论”起过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提倡“精神文明”,从孟子的“性善论”中仍可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今天所讲的“善”指的是做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便是“善”的人。而现实中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构成却严重失调,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以孟子“善”的境界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把对追求物质欲望的有限目的转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把那种获取自利的个人主义,转向为全社会成员谋求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以“八个为荣”为思想指导,拥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够重塑自我,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才能做到至大至刚,永立于天地之间。这又对我们今天的腐败现象的治理以及自觉抵制腐败思想、拜金主义作风、享乐主义作风有着积极的意义。2、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孟子以同然论性善,使得他牢牢把握住了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认为人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属于同类。比如“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13]既然如此,那么就完全可以肯定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当然也就诚善之性了。道德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完善自身的永恒追求,人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以同然为导向,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是时代永恒的道德要求。只有每个人都将自己的需要推己及人,并由此产生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就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使道德的高尚性突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自尊自爱的同时,也能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是社会和谐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要想以同类意识导向善,必须有一种约束机制,就是人的精神自律,其基础就是人同同类产生的道德责任感,它要求人际间的和谐,由我及人的道德实践。黑格尔说:“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便成为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14]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得先要满足他人的需要,达到共同创造社会产品,彼此配合、联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3、有利于倡导人们遵守现代的道德法则孟子从天赋道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实践公式,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5]其中“尽心”就是孟子所谓的“思诚”。在他看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6]在这里,“诚”就是天的根本法则,而忠实地去实践“诚”则是做人的根本法则;“诚”的中心内容是“善”,那么“思诚”的中心内容就是“明乎善”,而“思诚”和“明乎善”就使人能够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更重要的是,人在“知天”之后就进人到“事天”,所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7]就是指通过存心养性的道德践履使自身的行动自觉符合天的要求。整个性善论都是从人心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心放在主体这种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突出这种道德修养的主动性。积德行善、诚实信用、抑恶扬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只要坚守善的天性,并且持续不断地努力,完善自我就一定能达到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反之,丧失了善的天性,就会走上歧途甚至绝路,沦为品行卑下的小人。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因此一个人能否保持善的天性,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于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者来说,情况尤其如此。这对我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有诸多积极意义。四、结束语“古之人,得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