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卢卫红课件_第1页
催眠治疗-卢卫红课件_第2页
催眠治疗-卢卫红课件_第3页
催眠治疗-卢卫红课件_第4页
催眠治疗-卢卫红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催眠治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卢卫红

2011.4.6

3

催眠术定义

催眠是一种程序。由健康专业或研究人员对求询者、病人或个体施与暗示,使之能体会到感觉、知觉和行为的改变。催眠诱导内容决定催眠实际内涵。尽管有多种诱导方法,但绝大多数内容都是让受术者感到放松、平静以及进入良好状态的暗示;还有训练受术者进行想象和体会愉快的内容。

(1993年美国心理学会催眠分会)5

历史简介

古文明时期:原始部落的宗教和治病仪式,通过语言的悠扬顿挫,单调的鼓点,眼睛的凝视和肢体的僵持能诱导进入恍惚状态。古埃及时代:睡眠中心-“sleeptemple”应用类似现代的暗示诱导进入昏睡状态古希腊的祭司:对梦境作出解释,并提供解决意见印度教(Hindus)印度穆斯林的托钵僧(Fakirs)印度瑜迦师(Yogis)东方的巫师(Easternmagicians)6现代催眠:

早在十六世纪,瑞士化学家、医生和天文学家帕塞尔苏斯(P.A.Paracelsus1493-1541)就提出天体和磁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它们可以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范·赫尔蒙特(J.B.VanHelmont1577—1644)认为“动物磁性”能从一个人身上引到另一个人身上,并以此影响人的精神和肉体。在赫尔蒙特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欧洲有许多人采用手抚摸病人而并不接触病人皮肤的方法治病并且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现象。

弗朗兹·麦斯麦(FranzMesmer1734-1815)是一位奥地利的医生、音乐家,他曾研究过神学、哲学和法律。1776年他又亲眼目睹了加斯纳Gassner)牧师用手给人治病。他并不认为“驱邪”是教父之所以能够治疗的关键,而是因为他手中拿着的金属十字架的磁性所产生的作用。他提出了“动物磁流说”,认为人生病是因为体内的磁流不平衡所致。通过通磁疗法,使体内磁流平衡、通畅,人即可恢复健康。麦斯麦从他的出生地维也纳到了巴黎,并大力推行开展通磁疗法。7

他用一个大橡木桶,里面装上铁屑等,从木桶中通出许多铁棍。木桶放置在一个幽暗、四面有镜的房间内,室内充满神秘的气氛。他让人坐在木桶周围,麦斯麦本人则身着特殊、奇异的服装,有时用手抚摸病人。这时病人会发出阵阵怪叫或身体痉孪。经过这种治疗,很多人都病愈了。麦斯麦的一个信仰者皮塞居(A.M.J.dec.Puysegur)还曾提出,不但用具有磁力人的手可以治病,而且如果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把树木“磁化”后,病人只要站在被磁化的树下也能治好病。这种治疗方法当时轰动了巴黎,同时引起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的反对。很多人指控麦斯麦是骗子,并要求组织一个委员会调查这一现象的真伪。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世命令成立一个包括大化学家拉瓦希(A.L.Lavosisier)和美国驻法大使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内的调查委员会。调查的结果并没有否认有许多病人被治愈这一事实,但调查委员会认为病人的痊愈不是由于所谓的动物磁流,而是由于病人的“想象”。调查委员会虽对麦斯麦术做了否定的结论,但无法正确的解释病人病愈的事实。许多人认为这是麦斯麦的秘密。麦斯麦本人则深信自己身体具有一般人没有的强磁力,除此之外并无秘密可说。他并没有打算欺骗别人,只是他本人也没有真正了解其中治病的道理。在科学界看来,他是一个江湖骗子。他一直没有能得到科学界的理解和承认。

8

詹姆斯·布雷德(JamesBraid1795-1860)于1842第一个将麦斯麦所谓的“动物磁性学说”改称为“催眠术”–Hypnotism”,认为催眠状态并非是真正的睡眠,而是注意力集中。他被称作是催眠术的创始人。“催眠术(hypnotism)”一词就是由他提出的。作为一个严肃的医学家,布雷德开始也反对麦斯麦术的。1841年一位名叫拉封丹(J.de.Lafontaine)的人在曼彻斯特公开表演麦斯麦术。布雷德当时在场,开始他指责拉封丹是骗子。但他仔细观察并用针刺被试,发现并不能引起被试痛的反应,其它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也使布雷德转而承认这一事实。但他并不相信这种作用是施术者本身的神奇力量引起。他从生理学的角度认真研究这一现象,认为是大脑额叶部位的疲劳产生了这些效果。他根据这一看法,采用了让被试长久注视一个亮点的方法,也引起了这种现象。他的生理学的解释消除了麦斯麦术的神秘性。是布雷德摧毁了麦斯麦术,也是他赋予麦斯麦术以新的生命。从布雷德提出麦斯麦术的生理学解释后,催眠术逐渐被医学界接受,并且作为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问题开始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布雷德于1843年发表了《神经睡眠》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催眠状态的几个阶段。后来他也注意到只从生理学角度去研究催眠术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心理因素。定居在南锡(Nancy)的李厄保(A.A.Liebeault1823-1904)发展了布雷德这一思想,强调了暗示的作用。他从1860年起,开始研究催眠术并且用于治疗病人,创立了催眠术的南锡学派。这个学派主要是强调心理因素在催眠中的重要性。

10

但催眠术终于又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注意,在哈佛大学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44)教授的指导下,泡尔·C·杨(P.C.Young)于1923年写出了催眠实验方面的博士论文。

1933年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L·赫尔(C.L.Hull)出版了《催眠和暗示》一书,清除了人们对催眠的误解和偏见,并将催眠引进了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展开了细致、认真的科学实验。使催眠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几十年来,通过对催眠的大量的科学的研究和实验,弄清了许多以前争论不休、模糊不清的问题,加深了人们对催眠的了解认识,同时通过对催眠现象本质的揭示,也促进了对人的心理本质的理解。催眠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界的兴趣和注意。12

3.暗示理论:这一理论的先驱是布雷德,他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催眠现象。后来南锡派的领导人李厄保(Liebeault)和般含(Berheim)发展了布雷德的学说。暗示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概念是“念动活动”(ideomotoractivity)和“单一观念”(monoideism)。“念动活动”是说当一个人在心里默想一个观念时,可以引发出实际的外显动作。比如当你静静站立,而心理默想自己身体在不断晃动,等一会会真的身体动起来。平时许多观念并不变成外显行为的原因是,这些观念在相互制约,比如“坐”和“站”,“静”和“动”都在相互制约。而催眠就是通过暗示把所有的其它观念都排除出去,只留下“单一的观念”。使这一“单一观念”整个的控制催眠者。所以催眠主要是由暗示产生的。但事实上人的行为并非只受观念支配而更深层的动力还包括本能和情感,同时“念动活动”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可靠的证实,所以暗示理论也受到许多批评和怀疑。14

5.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S.Freud1856-1939)认为催眠是一种心理暗示的结果。但他不强调观念在暗示中的重要作用,而强调本能和情感的作用。他从性的角度去解释催眠现象,他认为受催眠者把潜意识中对父母的性爱转移到催眠者身上。催眠中催眠者表现出来的顺从、毫无批判的接受等都是爱恋者的特征,催眠者处于一种被爱恋的地位。佛洛伊德的泛性论已经受到广泛的批评,所以以此为基础的催眠理论也不可能不受到怀疑。

6.巴甫洛夫催眠理论:巴甫洛夫是用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催眠,他将重点放在脑的生理机制上。他认为催眠是以与睡眠有关的词作条件刺激物所产生的大脑皮层的选择性抑制,从而出现部分的睡眠。但这种用脑局部的生理变化来解释催眠的理论,并没有找到强有力的、客观的生理指标的支持。157.角色扮演理论:沙宾(Sarbin)和科尔(Coe)认为催眠是由催眠者导演的,被催眠者扮演角色的一种现象。但这并不是说被催眠者是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装出某种角色去欺骗别人,而是自己深深进入角色以致自己意识不到。沙宾说:一个演员在扮演一个角色时,如体验到哭、笑等各种情感,那么他将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情感领域,并可能失去意识。同样,一个被催眠者在扮演一个角色时,也会由于全力注意自己进入的一狭小的领域而失去自我意识。被催眠者要能成功的扮演角色,还必须具备与之相符的素质,比如运动的技能、认知的水平等。这一理论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不能解释一些实际催眠过程中的现象。

8.催眠的认知—行为理论:巴勃(Barber1974)他说:被试对暗示测验的反应程度决定于他们对有关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的准备程度。其准备程度又依赖于动机、期望和态度。并通过实验表明选用适当的指导语,可以使被试在正常意识状态下出现忍耐疼痛、选择性遗忘、幻视、幻听等现象。由于想从脑电、心率、血压、皮肤电等生理学上的指标区分清醒和催眠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所以这一理论的支持者们更坚信可用已知的正常状态的行为原则去解释催眠。但这一理论并不能解释催眠中出现的意识分离等现象。

16

9、新分离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E.R.Hilgard1978)提出来的。他发展了让内的分离理论,并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注意、记忆等理论引入到他的理论中去解释、探讨催眠现象。新分离理论认为:行为和意识的控制系统不是高度稳定一致的结合,而是松散的格式塔形式;意识流可以同时有几种在不同通道中流动,有许多行为是自动化的并不需要意识努力去注意它。对于相互干扰的任务可以通过忽略一项而对另一项做出反应的方式去处理,可以用催眠的方法将一项任务有意识的完成,另一项则在下意识中完成。催眠中的自动书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这一理论中还提出了“隐蔽的观察者”的概念(Hiddenobserver)---可以观察到个人开放意识中没有出现的事物。一种下意识过程和有意识过程可以同时进行。已经由实验表明了“隐蔽的观察者”的存在。如在实验中将催眠者的手放在冰水中,并暗示他失去痛觉,被试可以口头报告不痛,但自动书写报告却说痛。实验还证实“隐蔽的观察者”可以报告出处于催眠性失聪时听到的声音和催眠性失明时看到的东西。这些实验都支持新分离理论。

17

催眠现象研究

1.催眠感受性:

是一个人进入催眠状态的难易程度。对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催眠,迄今仍没定论。一般临床工作者认为:青少年比老人和小孩易受催眠,女性比男性易受催眠,想象力丰富、相信催眠的人易受催眠。但许多实验研究并没有完全证实这些说法。

L.W.Davis和R.W.Husband(1931)研究了个性特点与催眠感受性的关系。结论是催眠感受性与性别、内倾和外倾、支配和顺从等个性品质无明显相关。但与一个人的智力有正相关。一般认为只有相信催眠的人催眠感受性才高。而W.R.Wells(1940)的研究却认为,期望和实际发生的行为是两个独立变化的因素,催眠现象并不是由期望而产生的。怀疑催眠的人不一定催眠感受性低。18

2.痛觉:

早在1845年,外科医生Esdaile就将催眠麻醉用于外科手术之中,现在,许多国家在牙科、妇产科等医疗部门也都使用催眠镇痛。近年来的实验室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催眠镇痛的效果比吗啡、针麻更好(John.F.Kihlstrom1985).Barber(1972),Hilgard(1973)和Spahos(1974)等人研究表明催眠的镇痛效果与催眠感受性有关,催眠感受性越高,催眠镇痛效果越好。

Sachs(1970)的研究发现血压值随疼痛水平变化,但当被试在催眠状态下口头报告没有任何疼痛时,血压值仍与平时感到疼痛的值相对应。还有一些研究也表明,催眠镇痛可以使被试的主观疼痛体验降低,但不能明显改变诸如肌电、心率和皮肤电阻等疼痛的生理指标(Hilgard,1965)。研究还发现,在使用催眠方法镇痛时,尽管被试口头报告没有疼痛的感觉,但在自动书写的报告中却写下疼痛的体验(Hilgard1973,1975,1978,Knox等1974)。

20

4.知觉:

在催眠状态下,主试通过不同的暗示语可以让被试产生正幻觉和负幻觉。正幻觉是指让被试知觉到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如闻到并不存在的香味,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等。负幻觉是指让被试把本来实际存在的东西当作并不存在。

Bryant和Maconkty(1989)研究了视觉信息对催眠性失明被试行为的影响。他们要求被试通过选择按键来停止仪器发出的某一音调。在一种情况下通过一种光信号指示被试按键反应的正确与否,在另一种情况下没有光信号指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有光信号指示时比没有光信号指示时,按键反应的正确率要高。这个试验结果说明,尽管催眠性失明被试口头报告自己已完全失明,但实际上视觉信息(光信号)的呈现仍会影响他的行为。

Harvey和Sipprelle(1978)对催眠性色盲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实验中,要求催眠性色盲的被试去辨识颜色,结果表明催眠性色盲的被试辨认颜色的成绩比真正的色盲病人的成绩要好得多。21

5.年龄倒退:

在催眠状况下可将被试倒退到“以前的生活”,甚至倒退到儿童时代。

True(1949)报道说他在催眠状态下把50名大学生被试倒回到10岁、7岁和4岁。并且要求被试回答在倒回年龄时的圣诞节和他的生日是星期几。被试的平均答对率高达81%。许多人对他的研究表示怀疑并提出批评。Barber(1962)重复了True的试验,但结果却是否定的。

Relff和Scheerer(1959)把5个易受催眠的被试的年龄在催眠状态下倒退到10岁、7岁和4岁,并观察他们对许多作业完成的成绩,好像被试真的到退回到指定的年龄了。比如他们要求年龄倒退组的被试写出二年级和五年级的老师和同学的名字,结果发现他们的回答比对照组要准确的多。但许多批评者认为这个研究设计不够严密。P.C.Yonng把14个被试在催眠状态下倒回到3岁,并且对其进行智力测试,并将其结果与7个清醒被试比较。他的结果是不存在着真正的年龄倒退。只不过是被催眠者在用全部的情感而不是理智来扮演一种角色。23

催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科学界却一致认为催眠是个引人入胜、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实践意义:催眠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

外科手术中尽管有了麻醉药,但国外许多医院还常使用催眠麻醉。由于它具有安全、方便、没有副作用等特点,有时它可以起到麻醉药不能起到的效果。在拔牙及产妇无痛分娩中也时常常用到。催眠还可以成功治疗许多心身疾病。比如气管炎、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厌食症、性功能障碍、风湿病、皮肤过敏心理治疗和心理保健方面更是常常使用催眠疗法。催眠可以用来治疗失眠症、口吃、癔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健忘症以及性变态。可以用来调解人的情绪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催眠术也广泛应用于司法、教育、体育等实践领域24

2.理论意义:

自从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学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潜意识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催眠后的暗示效应现象使人清楚地看到了人的行为并不只受一时的控制,潜意识也在暗示中强有力地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十九世纪以前的心理学家把意识看作人心理的全部,现在则认识到在人的整个心理中,意识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潜意识构成的。但现在的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重点都只是放在占心理一部分的意识和外显行为上,而很少去研究潜意识以及潜意识和意识、行为之间的关系。即使有少量的研究也大多来自临床的经验性的东西,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Lewicki(1986b)和Marcel(1988)却提出了无意识信息处理的一些证据;Holland、Holyoak,Nisbett和Thagard(1986)以及Rumelhart和Mcdelelland(1986)也提出了平衡机制和潜意识处理过程的模型。这些新的提法和证据都认为在人脑中存在着许多分离的信息处理系统。Broadbent(1987)和Lewicki(1986a)等人对内隐学习(Implicitlearning)的研究发现;这种内隐的、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是自发起作用的,不需要任何有意识的努力去概括学习内容件复杂的关系,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内隐、无意识的学习过程比外显、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更有效。不但要研究人的意识和外显行为,还必须研究人的潜意识和内隐过程,同时还应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很显然催眠在解释潜意识以及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将扮演重要角色。26

催眠相关术语

意识改变状态(ALTEREDSTATEOFONSCIOUSNESS)

是一些科学工作者和大部分临床催眠师应用的术语。指由催眠导致的,不同于觉醒、睡眠和冥想的一种状态。

催眠易感性(HYPNOTIZABILITY)

指通过量表和测试评估个体对暗示的敏感性,分为高、中、低敏感性三种。其评估根据个体对量表中相应暗示提示作出反应的多寡而定。易感性在统计曲线上呈正态分布。大部分人有中度敏感性,在医学、口腔或心理治疗中能有效利用催眠达到治疗目的;低敏感者需经过训练,方能采用催眠解决相应问题。许多临床催眠治疗并不需要高度敏感的个体就能奏效。27

暗示性:(SUGGESTIBILITY)

与催眠易感性有关。用来评估无催眠经历者对暗示的反应能力。这是个科学的概念,并不意味个体意志薄弱。它与个体运用想象的能力有关。

暗示(SUGGESTIONS)

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法促使受术者自动、无须努力以及非自愿地按照催眠师的指令去想象和行动。28你能看到里面九张脸的人智商有一百八?30催眠暗示性测试

定式测试(量表)量表测定主要针对:催眠易感性(hypnotizability);(被)催眠能力(hypnoticcapacity);催眠敏感性(hypnoticsusceptibility)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测验哈佛整体量表(HarvardGroupScales)特点:受术者自己评分,用于集体催眠(是由史坦福催眠敏感性量表(A式)变化而来,需受试者自评)史坦福催眠敏感性量表(StanfordHypnoticSusceptibilityScale)特点:与哈佛集体量表评分高度相关巴伯暗示量表:分客观和主观评分两类,共8项内容儿童催眠敏感性量表:幼儿设两种形式,一种是为5-13岁儿童而设,另一种是为13-17岁儿童创造性想象量表:共10项,是一种自我评分量表31斯坦福儿童催眠临床量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4-8岁的儿童,一种用于6-16岁儿童斯坦福催眠敏感性量表:A式和B式,在通过训练改变受试者的敏感时,这两者是较理想的测量手段,A式可用于训练前,B式则用于训练后(反过来亦可)斯坦福催眠敏感性量表:C式,共12项由于此式包括有较多的知觉暗示,故认为其难度比A式和B式大得多斯坦福整体催眠敏感性量表:为个人测试而设计,此表的制定是为了检验受试者的整体催眠能力,包括A式和B式。A式使用上肢悬浮的诱导方法,B式使用上肢沉重和上肢低沉的诱导方法催眠诱导量表:共6项催眠感受性量表:比较著名的是戴维斯-哈思伯德催眠易感性量表和弗德朗德-沙宾催眠易感性量表,前者是一种顺序记分量表,如果被试者未能通过某一项目,测试即中止。后者是一种累计得分量表,以累计得分为催眠易感性得分32非定式敏感性测试(经验性)A手臂摆动法B前倾后仰试验(身体倾斜)C双手升降法:上肢抬举或下垂试验D嗅觉试验E双手吸引或排斥试验F双手交叉试验G垂头试验:闭眼,想象头部变得愈来愈沉重H躯体摇摆法I摆钟测验J圈套式提问测试K框棒测验与镶嵌图形测验33

影响催眠敏感性的相关因素年龄:9-14岁儿童的催眠易感性最强,而40岁以上成人的最差。性别:民间传说持这样的观点,女性比男性催眠易感性高,但事实并不支持这种观点。遗传:很少有迹象表明催眠易感性与遗传基因有关,虽有资料显示催眠易感性包括遗传因素,但其他研究却不能重复相应结果。一般认为:催眠易感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现象,它与遗传的关系不可能太大。生理学因素:有研究显示优势利手与脑电图α波特征与催眠易感性有关,但目前无明确定论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和催眠易感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能较小,目前仍无定论期望与动机:从直觉上来说,被试者的被催眠期望和动机将有利于催眠。事实并非如此。动机强烈,暗示性并不一定高34

诱导程序使受术者感到放松按程序进行操作调整受术者的注意:从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我关注个人躯体感受甚于关心催眠师说话的含义使受术者的意识变得狭窄使受术者放弃逻辑思考出现受暗示现象结束催眠状态,恢复个体自我意识35

诱导分类

诱发催眠方法无统一的分类。据不同施术方式、时间和条件,划分如下:施术者区分:自我催眠、他人催眠暗示条件:言语催眠、操作催眠意识状态:觉醒催眠、睡眠催眠配合程度:合作性催眠、非合作性催眠进入状态速度:快速催眠、慢速催眠受术人数:个别催眠、集体催眠地理距离:直接催眠、远距离催眠诱导因素自然催眠、人工催眠诱导方法:言语催眠、药物催眠36诱导方法A凝视法B手臂抬举法C调整呼吸法D进行性肌肉松弛法E开闭眼法F细节描述法G情景想象法H观察法I演练(彩排)法J器械帮助法37进入状态的特点注意力集中提高针对意识选择性忽视暗示性增强强化想象能力批判能力下降对某些事件产生根本性记忆缺失38

加深技术

完全语言性数数法:顺数、逆数“数字”轮换使用各种方法,如数数字后,加深效果欠佳;可改为肌肉松弛法。沉默术:又称中断暗示。在交替使用一些方法后,由于催眠师本人的经验,受术者配合程度等因素干扰,可采用“沉默法”深呼吸法:通过深呼吸逐步达到加深的目的。39

加深技术借助器具或其他手段音乐法、倾听声音法皮肤接触法,要有第三者在场催眠后暗示效应:从催眠中醒来,一如暗示所示,照催眠时接受的暗示内容行动交替术:通过催眠和唤醒交替进行,达到加深催眠的目的阶段术:通过一次一次的暗示,最后催眠深度会愈来愈深混乱法:对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加深催眠状态的人有效轮换法:就是连续不断地进行催眠诱导、催眠深化。“意志逆转规则”,指进入了催眠状态的个体愈是对一个外加催眠暗示加以抵抗,那暗示产生的作用就越强烈40唤醒技术精神觉醒法:施术者自醒:主要出现在施术未终而自醒、时间过久不及时施以觉醒而自醒41精神觉醒法标准觉醒法:最常用是数1、2、3,又叫报数觉醒法心理觉醒法:言语暗示其慢慢醒了,逐步从深催眠状态过渡到浅催眠状态,再到清醒,又叫普通觉醒法抚上觉醒法:和精神抚下法正好相反,此法由下抚到上面,并暗示其逐步觉醒冷热觉醒法:适用于疾病治疗的被催眠者,患贫血症者,以热毛巾敷其头部;患充血症的,用冷毛巾敷其头部,使其觉醒开眼觉醒法:缓慢拨开受术者双眼,并反复暗示其开眼就觉醒了歧途觉醒法:施以各种唤醒方法后,受术者似感应而非感应,不立即张目觉醒。用延期定时自醒,仍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故称歧途。缓慢暗示其“你可安心地睡,睡足自然就会醒来,醒来后很舒服”.42精神觉醒法手颤觉醒法:两手分按受术者肩头,十指颤动愈来愈速,愈压愈重,并予以暗示生理觉醒法:用各种方法刺激受术者的五官和四肢,包括冷热觉醒法,又叫刺激觉醒法拍掌觉醒法:和标准觉醒法类似,不过它是采取拍三掌的办法,并辅以暗示犹豫觉醒法:凡为孩童及病者催眠宜用本法,普通法不能觉醒,或虽醒仍后闭目,暗示曰“君既好眠不能醒觉,尽可犹豫一二小时,任君自醒”延期觉醒法:施以犹豫觉醒法后满两小时不醒者,可暗示其再睡若干小时自醒43自醒暗示告终之自醒施术未完之自醒暗示间断之自醒受过刺激之自醒温度变化之自醒44觉醒法注意事项先给受术者觉醒的观念,再慢慢施行觉醒法一定要先解除催眠状态中各项活动的暗示,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觉醒前必须给受术者再醒后精神愉快,身体舒适的残续暗示醒后出现头晕目眩等,再次催眠时予以相应暗示即可消失45

催眠治疗的适应症用于诊断放松、宣泄心理障碍: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厌食症心身疾病:疼痛、失眠、性障碍、瘙痒习惯控制:吸烟、酒依赖、赌博纯医学领域:物质过敏、风湿性关节炎、哮喘46治疗禁忌症

1、精神病

2、BPD3、严重抑郁症

4、癔症

5、严重躯体疾病:冠心病47治疗目标1、改变生理过程

2、改变感觉和时间观念

3、激活现象

4、开发利用资源

5、促进寻找过程

6、打破习惯模式

7、分离与联系

8、重新评价

48治疗原则1、利用

2、去固定(稳定)化

3、不经意性

4、阶梯性小变化原则

5、保护无意识

49催眠师素质

1、道德品质

2、知识结构

3、服饰与态度

4、自信心

5、注意力高度集中50治疗结构

1、准备阶段

2、催眠状态:

浅度催眠状态:观念运动中度催眠状态:幻觉、痛觉消失、感觉过敏深度催眠状态:记忆变化、人格转换、年龄变换

3、结束阶段51催眠术十步法

52一、环境设置1、自然环境:

简洁光线温度声音

2、人的环境谢绝参观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