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_第1页
太平天国运动_第2页
太平天国运动_第3页
太平天国运动_第4页
太平天国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2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1.(2011年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6题)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应是()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B.《资政新篇》的实施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这一历史任务从太平天国运动最先挑起,故答案选C。【答案】C2.(2011年1月苏北四市期末5题)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答案】C【解析】本题可用阶级分析法。太平天国本质上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它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性质的政权,这决定了他走的还是封建等级制度这条路。另外从“在耶稣之下”、“按照各自的行序”等可知选择C项。3.(2011年2月济南市调研12题)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到:“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故①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统治的内容,没有体现其反侵略的内容,故④错误;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民谣的形式也显得落后,故②③正确。4.(2011年1月黑龙江“五校联谊”高一期末20题)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A.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B.突出反映了农民对社会经济改革和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C.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答案】D5.(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2题)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上述材料表明()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解析】本题考察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信息分析,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因此没有体现出比清政府的进步。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土地纲领得到无地、少地农民的支持;材料中没有体现基督教教义的思想。“正名”是儒家思想,太平天国用来维护封建的等级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清朝统治者相比洪秀全并未显现其进步性。干扰项是C,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主要是阶级局限。【答案】A6.(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9题)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主要表明()A.反抗外来侵略的愿望B.反对地主剥削的思想C.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D.社会进步的色彩【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答案】B7.(2011年3月肇庆市一模14题)右为《天朝田亩制度》书摘,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银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语,可知太平天国的理想境地是()A.共产与民主B.共产与平等C.平等与自由D.民主与科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农民阶级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和平等的思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答案】B8.(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10题)太平天国颁行的《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上述材料表明()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一系列规定,符合三纲五常的一套。所以正确答案为A。从材料并不能反映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由于天平天国主张平均分配土地,赢得了广大多数农民的支持,排除B。C与材料无多大关系。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太平天国的革命理论,所以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9.(2011年1月福师大附中高一期末11题)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中国人是()A.洪秀全B.洪仁玕C.孙中山D.李鸿章【解析】简单识记题,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B10.(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6题)下列历史小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A.《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B.《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君主专制的削弱》C.《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D.《巴黎公社与国际工人运动》【解析】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11.(2011年5月泉州市质检16题)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该观点()A.基本否定太平天国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解析】太平天国是一旧式的农民起义,其矛头指向清王朝,仍没有摆脱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答案】B12.(2011届福建名校样本分析18题)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解析】毛泽东虽然出身农民,但他后立思想转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故C项正确。【答案】C13.(2011年1月福州高级中学高一期末7题)在对太平天国兴衰的研究中,学术界对石达开争议颇多。如果要研究这个人物,最有价值的参考材料是()A.小说《太平风云》B.中学历史教科书C.关于杨秀清的史学论著D.太平天国运动文献资料【解析】本题考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一位领袖,应该选取与他同时期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A项属于文学作品。B项不能全面收集到相关资料。C项是属于石达开的相关人物,只能作为参考了解。D项较为全面,能够了解这一斗争的全貌。【答案】D14.(2011年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统考3题)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以国内战争为表现形式、同时肩负着反侵略斗争的是()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护国运动③北伐战争④抗日战争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反封建和反对外来侵略;护国运动的性质是反封建;北伐战争的性质是反封建和反对外来侵略;抗日战争的性质是反对外来侵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答案】B15.(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8题)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共同点。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共同任务。辛亥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四有二无”的天国,故B不正确。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C不正确。辛亥革命的革命主体是资产阶级,而太平天国运动主体是农民阶级,故D不正确。【答案】A16.(2011年4月皖南八校15题)最近热播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讲述了国民党湘籍将领程潜、陈明仁深明大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的义举。剧中多次提及“无湘不成军”的民谚,该民谚的产生最可能始于()A.两次鸦片战争中B.土地革命时期C.太平天国运动后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清末重臣曾国藩在家乡组建地方团练——湘军,对抗数十万太平军,终于打败了太平天国,从此湘军成为清军主力,因而出现“无湘不成军”的民谚。【答案】C17.(2011年4月河南省统测29题)《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解析】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进攻上海,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内“避难”(寻求外国的庇护),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到了1864年,天平天国失败,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原来在租界“避难”的人纷纷离开,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答案】B18.(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期末9题)下图两部文献有其共性的一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A.都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都没有真正地落实B.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土地的愿望C.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解析】图片所示分别是太平天国前、后期的革命纲领,结合所学知识,B项是《天》的意义;C项是《资》的意义;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两部文献。本题选A项,《天》《资》都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因文献自身的空想性、战争环境等因素都没有真正地落实。【答案】A19.(2011年1月福州高级中学高一期末35题)某班级同学在讨论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时,有一个同学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小林同学马上进行反驳。小林反驳的观点正确的是①两者内容不同②两者所设想的目标不同③两者的社会经济主张不同④两者实施的结果不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察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没有进行具体的实施。《天朝田亩制度》属于太平天国的土地改革方案,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0.(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26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材料二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富屯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材料四新快报讯:在2010年11月16日从济南举行的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孔子文化大展上,记者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球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2所孔子学院、272个孔子课堂。(1)简述材料一《讨粤匪檄》发表的背景与目的?(2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并分析其原因。(7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1分)并分析这一态度对当时的影响。(2分)(4)材料四中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的原因是什么?(2分)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2分)【解析】第(1)题分析背景比较好回答,回答目的时要注意曾国藩的政治立场:地主阶级。第(2)题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要结合康有为的思想的特点来回答,考虑其动机时要注意其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因素。第(3)题据材料“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可以看出陈独秀全盘否定传统儒学的态度。影响方面结合所学不难,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两个方面。第(4)题回答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的原因时候要注意从儒家思想所处的中国,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还要考虑儒家自身的因素、及对世界的好处来回答。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个比较传统的题,好回答。【答案】(1)背景:太平天国起义威胁清朝统治。目的:以捍卫孔教为旗号发动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廷统治。(2)维新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孔教,把儒家思想由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改造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改造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变法服务。3分)动机: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儒家思想来宣传变法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4分)(3)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1分)影响:维护共和政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任答2点给2分)(4)说明: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力大;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扩大;传统儒学有利于世界和谐,世界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任答2点,共2分)态度: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分)21.(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40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唐德刚《晚清七十年》(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次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6分)材料二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变化着。——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2)根据材料二,15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原因?试以英国为例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8分)材料三中华文明在农业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高峰,没有向工业文明转型,落后于世界潮流,同时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反应迟钝。当实现了工业革命的西方文明侵略来临时,中华文明无力抵御,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到20世纪初,中华文明的发展主要围绕三条线索。一个是农业文明内部矛盾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上;一个是对外民族矛盾,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主权丧失,领土被分割。中华民族奋起抗争,但是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一个是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变动,到洋务运动器物层面的变革,再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制度层面的变革。——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20世纪初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线索是农业文明内部矛盾的斗争”的依据和结果。(11分)材料四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4)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12分)【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关键词:“社会政治大转型”、“内部的”、“那是主动的”、“才被迫开始的”。概括材料即可。第(2)题“以农业为诉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即工业化,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成为城市人口,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显然与工业革命、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