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之人文专题研究课件_第1页
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之人文专题研究课件_第2页
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之人文专题研究课件_第3页
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之人文专题研究课件_第4页
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之人文专题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现代教学思想与人文素质教育——“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之人文专题研究主讲:唐健君“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1前言一、关于论题的前提性认识

好:普遍

(简单划等号)

理性~唯心

错误

不好:独断

行为的根据

(知识学)好:真实

经验~唯物

≠正确

不好:有限恩格斯的警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辩证法的力量

前言一、关于论题的前提性认识2二、我们的目的:

什么叫“骨干教师”?

“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教师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根据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能够对前人的教育思想通过扬弃和修正进行丰富和发展;能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并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预判;对教育教学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出新的理性升华,并用以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二、我们的目的:什么叫“骨干教师”?3第一讲、现代教育的人文理念一、现代教育思想的两个尺度

一是历史性尺度:德国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明确指出:“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重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

二是批判性尺度:“现代”二字的要害不是一个时间性概念,而是一个批判性概念。培根曾说:“人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第一讲、现代教育的人文理念一、现代教育思想的两4二、现代教育理念的“变”与“不变”教育理念对于认识教育本身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理念不明,就会面目不清。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内涵的一种精神性写照。

历史地看,教育理念是一个辩证的问题。一方面,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变”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千百年来,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又有着它特殊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逻辑,因此,“不变”又是教育理念更为内在的辨证要求。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变”与“不变”教育理念对于认5我们的看法:

不看到“变”的墨守成规的文化保守主义观点和只看到“变”的急功近利的文化虚无主义观点都不是对教育理念的现代性阐释。

可见,教育理念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或非此即彼的简单表述,它的复杂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关注、研究和建构,并在这些“变量”与“恒量”的交织中来寻求平衡的、持续的发展。我们的看法:不看到“变”的墨守成规的文化保6要讨论的问题:

这里就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中应始终坚持、守护并弘扬的人文特性这一点,从理念辨析和实践批判两个维度来展开辩证讨论,以确立现代教育的人文理念的基本原则

。要讨论的问题:这里就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中应始终坚持7三、教育思想的人文理念的基本内涵(一)、关于“人”的认识

1、关于“人”的基本界定

外在:直立行走、手足分工、大脑发育、

甚至背睡觉等,必要因素。内在:人性等决定性因素。2、关于“人”的内在规定性的基本认识

神性——精神——境界神灵

人性——情感——本位人

兽性——物质——基础兽肉三、教育思想的人文理念的基本内涵(一)、关于“人”的认识8

3、关于“人”的外在生存空间

——“家”的完整认识

家庭•

“家”有两个基本意思国家•哲学审视:

家乃是身所居、情所依、心所归的所在

(三位一体)•教育的功能和意义:家庭→学校→国家3、关于“人”的外在生存空间

——“家9(二)、关于“文”的认识1、何谓“文”?在汉语思想传统中,“文”字的本义是指在某一事物上做记号,留下痕迹,其义同“纹”,具有装饰、规定和塑造的含义。“文”与“武”相对举,与“化”相联结。在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普遍含义是文治与教化。汉代刘向《说苑》中云:“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二)、关于“文”的认识1、何谓“文”?102、“文”的悖论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在《周易外传》中云:“礼者文也。”。文是外在印记,礼是内在规范。以“礼”化“人”的教育传统一直传承了下来,其结果有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好的是塑造了文化的同一性;坏的是扼杀了人的自由性。

比如四大名著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四大传统人格。

2、“文”的悖论王夫之(1619—1692,字11(三)、关于“人文”的认识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人应当接受“文”的规范与塑造,使“文”化在“人”之中,并使之在社会、国家(即天下)中自然而然、不露痕迹的表现出来。质言之,“人文”的意思也就是:把外在的规范逐渐内在化,变为内在的自主要求,以此来造就能与社会历史形成同一性关系的个体主体。

(三)、关于“人文”的认识“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12性质:

因此,“人文”一词本身就内在地指向教化、教育,人文特性本就是教育理念的内在属性,“人文性质”的教育要求以“春风拂绿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师和学生,“人文”就是教育的实质。

性质:因此,“人文”一词本身就内在地指向教化、教育,人13特点:

教育的人文特性,有三个特点:

1、主体性:实践,主观非主体2、评价性:科学陈述——是什么?人文表达——应是什么?3、体验性:参与,非静观

特点:教育的人文特性,有三个特点:14(四)现代教育人文理念的诞生

1、问题的提出:“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科学性:医学道理诞生

人文性:伦理情感泰戈尔《新月集·开始》(四)现代教育人文理念的诞生1、问题的提出:152、历史源起:古典人文思想的系统化提出起源于M.T.西塞罗提出的一种理想化教育思想,即人文科学,该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是人性与教养之意。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名称,是12、13世纪意大利出现世俗性的学校时开始确立的。19世纪,人文科学成为英美学院和欧洲大陆的基础教育学科。20世纪以后,西方已把人文科学作为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的综合性科学。

2、历史源起:古典人文思想的系统化提出起源于M.163、现代人文思想开始于对科技理性的反思

(1)人类文化发展的四大阶段:

神话文化:多神原始、奴隶社会宗教文化:一神封建社会世俗文化:科技理性工业社会(前期资本主义)家园文化:反思科技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3、现代人文思想开始于对科技理性的反思(1)人类文化发展17为什么要反思:奇迹与灾难的二十世纪失序与有序;我们可以信赖什么?

★20世纪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表征着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所言:“手段的完善和目标的混乱似乎是——照我的见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当年,伽利略的质问:宗教可以告诉我们天堂在哪里,但是不能告诉我们如何上天堂。二百多年后,保罗二世教皇的回应: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如何上天堂,但不能告诉我们天堂在哪里。为什么要反思:奇迹与灾难的二十世纪失序与18人文反思的意义:这种科学与宗教的诘难与对质正好暴露出了二者根本性的困境。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技术的正当使用,这一保证恰在技术之外。

只有从人文精神的高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代教育管理的功能与精神。科学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技术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人文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如果我们能以人文来涵养人性,教育就有了灵魂。

人文反思的意义:这种科学与宗教的诘难与对质正好暴露19

(2)人文思想的几个具体内涵:

人文主义(Humanism)归属于思想史范畴,同一大类的还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等,它们表现为社会思潮和思想主张、立场;

★人文学科(TheHumanities)归属教育学教学科目分类,人文素质概念即定位于人文学科教育原理;

★人文科学(TheHumanSciences)则是从哲学高度对包括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在内的人文活动原理的系统性的研究理论。上述三类研究不能彼此取代,(2)人文思想的几个具体内涵:★人文主20(五)中、西人文教育理念的异同

1、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人文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就是:“教育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直接指明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人文内涵,而且明确地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一整套逐级提升的落实教育人文理念的结构性理路。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都遵循这种由“内圣”而“外王”的理念逻辑,以圣人之道为人格锻造和精神教化的中心来配置教与学的各种活动。(五)中、西人文教育理念的异同1、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人文思21

2、西方教育传统中的人文思想

英国前牛津大学副校长兼圣·凯瑟琳学院院长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认为:“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分三种不同的模式看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象其他的有机体一样。第三中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一人的经验作为对自己对上敌对自然进行了解的出发点。”

2、西方教育传统中的人文思想英国前牛津大学副校长兼22四、中西人文教育理念之参照与比较:

1、美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大致内容为: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4)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5)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四、中西人文教育理念之参照与比较:1、美国小学教育的培养232、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大致内容为:1)保持身心健康;2)掌握学习基本技能;3)成为家庭有效成员;4)养成就业技能;5)胜任公民职责;6)善于运用闲暇时间;7)具有道德品质。“哈弗四哲”之桑塔耶纳“我与阳光有约”2、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致内容为:1)保持身心24

3、中西人文教育理念的互补性

中:集体,服从,光宗耀祖

西:个人,竞争,自我实现

中:重伦理、艺术;西:重法律、科学

哲学命题:个体要求与群体规范

3、中西人文教育理念的互补性中:集体,服从,光宗25第二讲、现代教师的人文要求:读书与批判一、现代教育制度的人文取向

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起源于1810年洪堡(W.vonHumboldt)受命组建伯林大学,他创建现代大学的构想是“不仅要让个人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为知识和社会建构充分合法的主体”。其核心是通过一种“精神”即人文理念,把探索本原的科学活动、守护理想的伦理实践和追求公正的政治生活三者融为一体,合法的主体就在这种融合中建立起来。第二讲、现代教师的人文要求:读书与批判一、现代教育制度的人文26二、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读书(一)读书是教师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

·苏霍姆林斯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演讲《智慧是什么》中说:“现代的傻并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现代既成思想的不思考。”

二、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读书(一)读书是教师的生存之27(二)读书的阶梯: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

·入乎其内是基本的学科要求,出乎其外则是更高的学术眼界。立足专业,又超越专业。

(二)读书的阶梯:·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28(三)读书的方法

1、书籍的选择法北大金克木先生(东方望):《书读完了》2、书籍的阅读法问题史的方法:

(三)读书的方法1、书籍的选择法29三、对现代人文教育的性别反思

——女性主义批判视线中的现代教育

故事:平等与人文

作家梁晓声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的故事。(一)中小学教育的性别问题

1、教师:女性撑起中国中小学教育。2、学生:“女儿国”教育犹如单亲家庭。三、对现代人文教育的性别反思

——女性主义批判视线30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教师性别生态失衡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男性从事中小学教育。德国不仅把教师列为公务员,年薪也提高到4万欧元左右。美国一些州的教师收入在全美排前5位。另外,一些国家还让男教师发挥榜样作用,以吸引更多的男性投身教育工作。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教师性别生态失衡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31(二)教师教学与性别教育中小学时期是形成正确性别观念的重要阶段

个体的性别态度和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中小学阶段是儿童性别行为和态度养成的重要阶段。许多研究证明,性别平等的学习环境能够培养具有性别平等观念的下一代;而性别不公平的教育环境也能够养成人的性别歧视态度和行为。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和法律、体现性别公平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计、以及教师性别平等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都是保证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条件。(二)教师教学与性别教育中小学时期是形成正确性别观念的重要阶32性别平等是教育人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国教育在走向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教育的民主化与平等是最重要的目标。教育的平等在内容上是广泛的,性别公平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性别平等有是一个常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因为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常常是比较隐蔽的,常常在“自然性差异”或“生理性差异”中忽略性别的社会性养成。因此,专门就性别平等开设相应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性别平等是教育人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33(三)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两次浪潮

1、历史的了解——女性主义的两次浪潮

Feminism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即研究性别与权力的学说,两种译法分别反应了女性解放运动的两个时期。

早期着重于争取政治权利的平等,比如人权以及建立其上的选举权、受教育权、工作权、经济权等等。后期着重于争取性别之间的全面平等。

(就世界范围而言,女性拥有选举权是相当晚的事情,新西兰1893年,美国1920年,英国1928年,法国1944年,意大利1945年,日本1947年,中国1949年,瑞士1972年,澳大利亚1974年,南非1994年等等)(三)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两次浪潮1、历史的了解——34马克思的两段名言:

“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是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显示了人类的自然行为转变为人类行为的程度,人的本性转变为自然本性以及人的自然本性转变为人性的程度。”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此在女人与男人,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的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圣神家族》引用傅里叶

马克思的两段名言:“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是35

女性主义的两次浪潮:两大历史阶段

从1789年8月法国大革命著名的《人权宣言》的发表到20世纪50年代为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两部女权著作:1791年诞生了两部女权宣言:法国奥琳波•德·古兹的《女性宣言》英国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

★一个历史契机:两次世界大战女性主义的两次浪潮:两大历史阶段从1789年83620世纪60年代以来至今为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现实矛盾: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学生运动

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暴力与和平牛津大学副校长阿伦.布洛克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如果两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平等的话,人文主义传统就只不过是一场笑话。”20世纪60年代以来至今为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现实矛盾:民权372、观念的了解——女性主义的狠心概念

“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分

“性别”(sex):是由生物遗传特性决定的人的生理上的属性,是一个静态概念,在这一点上,男性与女性的区别是生就的,一般而言是不可改变的,比如形体、肤色、性征、生理结构等自然脾性。

“社会性别”

(gender):则是社会建构的,是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中人为规定并通过习俗和教育而形成的,是一个动态概念,包括意识观念、思想体制及行为方式等,受社会文化的制约,不同的社会文化赋予男性与女性不同的社会性别的角色定位和期望价值,所以“社会性别”是指男性、女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所扮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角色。2、观念的了解——女性主义的狠心概念

38“父权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社会体制是性别平等和人类解放的最顽固的障碍之一。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历史上出现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姻制下夫妻间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强调:“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变成的,是由社会、历史、环境造成的。”“父权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社会体制是性别平39

“性别”和“社会性别”区分的重大意义性别成见最根本的问题是将男女两性的生物学差异无限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得出了“男尊女卑、女不如男”的结论。这个结论是的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地位被合法化,从而否定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发展的权力,强化了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性别”和“社会性别”区分的重大意义40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物性力量的大小已不再成为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让位于智性力量的高低。每个知识人都应当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即意识到性别之间的不平等不是必然的,而是人为的;不是合理的而是非理的,不是永恒而是历史的。并不是男性就是天然的反女性主义者,不是女性就是天然的女性主义者。社会性别概念是对几千年来盛行的生物决定论和男性中心论的有意挑战和蓄意颠覆,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性主义的基石,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是透视男女不平等问题的基本方法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物性力41人类未来家园的眺望

眺望是一种姿态:立足现在,但却指向未来;眺望是一种努力,寻找方向,以期穿越迷暗,叩击家门,而家园乃是每一个人情所依、身所居、心所归的所在,是每一个人在苍茫时空中按下的一个只属于自己而且确正自己的生命印迹。

人类未来家园的眺望

眺望是一种姿态:立足现在,但却指42女性主义在历史的盲点处发现了洞见

·

传统的哲学观念始终回避了一个简明朴素的事实:人住在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筑居的家园中。·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社会,女性主义必将应运而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结论:现代教育的人文性质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都必须经过女性主义等思想的检视,才具有当代的合法性。女性主义在历史的盲点处发现了洞见·传统的哲学观念始终回43

谢谢!

请多批评、指正!谢谢!请多批评、指正!44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45“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现代教学思想与人文素质教育——“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之人文专题研究主讲:唐健君“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46前言一、关于论题的前提性认识

好:普遍

(简单划等号)

理性~唯心

错误

不好:独断

行为的根据

(知识学)好:真实

经验~唯物

≠正确

不好:有限恩格斯的警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辩证法的力量

前言一、关于论题的前提性认识47二、我们的目的:

什么叫“骨干教师”?

“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教师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根据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能够对前人的教育思想通过扬弃和修正进行丰富和发展;能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并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预判;对教育教学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出新的理性升华,并用以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二、我们的目的:什么叫“骨干教师”?48第一讲、现代教育的人文理念一、现代教育思想的两个尺度

一是历史性尺度:德国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明确指出:“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重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

二是批判性尺度:“现代”二字的要害不是一个时间性概念,而是一个批判性概念。培根曾说:“人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第一讲、现代教育的人文理念一、现代教育思想的两49二、现代教育理念的“变”与“不变”教育理念对于认识教育本身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理念不明,就会面目不清。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内涵的一种精神性写照。

历史地看,教育理念是一个辩证的问题。一方面,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变”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千百年来,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又有着它特殊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逻辑,因此,“不变”又是教育理念更为内在的辨证要求。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变”与“不变”教育理念对于认50我们的看法:

不看到“变”的墨守成规的文化保守主义观点和只看到“变”的急功近利的文化虚无主义观点都不是对教育理念的现代性阐释。

可见,教育理念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或非此即彼的简单表述,它的复杂性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关注、研究和建构,并在这些“变量”与“恒量”的交织中来寻求平衡的、持续的发展。我们的看法:不看到“变”的墨守成规的文化保51要讨论的问题:

这里就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中应始终坚持、守护并弘扬的人文特性这一点,从理念辨析和实践批判两个维度来展开辩证讨论,以确立现代教育的人文理念的基本原则

。要讨论的问题:这里就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中应始终坚持52三、教育思想的人文理念的基本内涵(一)、关于“人”的认识

1、关于“人”的基本界定

外在:直立行走、手足分工、大脑发育、

甚至背睡觉等,必要因素。内在:人性等决定性因素。2、关于“人”的内在规定性的基本认识

神性——精神——境界神灵

人性——情感——本位人

兽性——物质——基础兽肉三、教育思想的人文理念的基本内涵(一)、关于“人”的认识53

3、关于“人”的外在生存空间

——“家”的完整认识

家庭•

“家”有两个基本意思国家•哲学审视:

家乃是身所居、情所依、心所归的所在

(三位一体)•教育的功能和意义:家庭→学校→国家3、关于“人”的外在生存空间

——“家54(二)、关于“文”的认识1、何谓“文”?在汉语思想传统中,“文”字的本义是指在某一事物上做记号,留下痕迹,其义同“纹”,具有装饰、规定和塑造的含义。“文”与“武”相对举,与“化”相联结。在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普遍含义是文治与教化。汉代刘向《说苑》中云:“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二)、关于“文”的认识1、何谓“文”?552、“文”的悖论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在《周易外传》中云:“礼者文也。”。文是外在印记,礼是内在规范。以“礼”化“人”的教育传统一直传承了下来,其结果有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好的是塑造了文化的同一性;坏的是扼杀了人的自由性。

比如四大名著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四大传统人格。

2、“文”的悖论王夫之(1619—1692,字56(三)、关于“人文”的认识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人应当接受“文”的规范与塑造,使“文”化在“人”之中,并使之在社会、国家(即天下)中自然而然、不露痕迹的表现出来。质言之,“人文”的意思也就是:把外在的规范逐渐内在化,变为内在的自主要求,以此来造就能与社会历史形成同一性关系的个体主体。

(三)、关于“人文”的认识“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57性质:

因此,“人文”一词本身就内在地指向教化、教育,人文特性本就是教育理念的内在属性,“人文性质”的教育要求以“春风拂绿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师和学生,“人文”就是教育的实质。

性质:因此,“人文”一词本身就内在地指向教化、教育,人58特点:

教育的人文特性,有三个特点:

1、主体性:实践,主观非主体2、评价性:科学陈述——是什么?人文表达——应是什么?3、体验性:参与,非静观

特点:教育的人文特性,有三个特点:59(四)现代教育人文理念的诞生

1、问题的提出:“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科学性:医学道理诞生

人文性:伦理情感泰戈尔《新月集·开始》(四)现代教育人文理念的诞生1、问题的提出:602、历史源起:古典人文思想的系统化提出起源于M.T.西塞罗提出的一种理想化教育思想,即人文科学,该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是人性与教养之意。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名称,是12、13世纪意大利出现世俗性的学校时开始确立的。19世纪,人文科学成为英美学院和欧洲大陆的基础教育学科。20世纪以后,西方已把人文科学作为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的综合性科学。

2、历史源起:古典人文思想的系统化提出起源于M.613、现代人文思想开始于对科技理性的反思

(1)人类文化发展的四大阶段:

神话文化:多神原始、奴隶社会宗教文化:一神封建社会世俗文化:科技理性工业社会(前期资本主义)家园文化:反思科技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3、现代人文思想开始于对科技理性的反思(1)人类文化发展62为什么要反思:奇迹与灾难的二十世纪失序与有序;我们可以信赖什么?

★20世纪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表征着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所言:“手段的完善和目标的混乱似乎是——照我的见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当年,伽利略的质问:宗教可以告诉我们天堂在哪里,但是不能告诉我们如何上天堂。二百多年后,保罗二世教皇的回应: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如何上天堂,但不能告诉我们天堂在哪里。为什么要反思:奇迹与灾难的二十世纪失序与63人文反思的意义:这种科学与宗教的诘难与对质正好暴露出了二者根本性的困境。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技术的正当使用,这一保证恰在技术之外。

只有从人文精神的高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代教育管理的功能与精神。科学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技术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人文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如果我们能以人文来涵养人性,教育就有了灵魂。

人文反思的意义:这种科学与宗教的诘难与对质正好暴露64

(2)人文思想的几个具体内涵:

人文主义(Humanism)归属于思想史范畴,同一大类的还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等,它们表现为社会思潮和思想主张、立场;

★人文学科(TheHumanities)归属教育学教学科目分类,人文素质概念即定位于人文学科教育原理;

★人文科学(TheHumanSciences)则是从哲学高度对包括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在内的人文活动原理的系统性的研究理论。上述三类研究不能彼此取代,(2)人文思想的几个具体内涵:★人文主65(五)中、西人文教育理念的异同

1、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人文思想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就是:“教育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直接指明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人文内涵,而且明确地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一整套逐级提升的落实教育人文理念的结构性理路。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都遵循这种由“内圣”而“外王”的理念逻辑,以圣人之道为人格锻造和精神教化的中心来配置教与学的各种活动。(五)中、西人文教育理念的异同1、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人文思66

2、西方教育传统中的人文思想

英国前牛津大学副校长兼圣·凯瑟琳学院院长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认为:“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分三种不同的模式看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象其他的有机体一样。第三中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一人的经验作为对自己对上敌对自然进行了解的出发点。”

2、西方教育传统中的人文思想英国前牛津大学副校长兼67四、中西人文教育理念之参照与比较:

1、美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大致内容为: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4)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5)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四、中西人文教育理念之参照与比较:1、美国小学教育的培养682、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大致内容为:1)保持身心健康;2)掌握学习基本技能;3)成为家庭有效成员;4)养成就业技能;5)胜任公民职责;6)善于运用闲暇时间;7)具有道德品质。“哈弗四哲”之桑塔耶纳“我与阳光有约”2、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致内容为:1)保持身心69

3、中西人文教育理念的互补性

中:集体,服从,光宗耀祖

西:个人,竞争,自我实现

中:重伦理、艺术;西:重法律、科学

哲学命题:个体要求与群体规范

3、中西人文教育理念的互补性中:集体,服从,光宗70第二讲、现代教师的人文要求:读书与批判一、现代教育制度的人文取向

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起源于1810年洪堡(W.vonHumboldt)受命组建伯林大学,他创建现代大学的构想是“不仅要让个人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为知识和社会建构充分合法的主体”。其核心是通过一种“精神”即人文理念,把探索本原的科学活动、守护理想的伦理实践和追求公正的政治生活三者融为一体,合法的主体就在这种融合中建立起来。第二讲、现代教师的人文要求:读书与批判一、现代教育制度的人文71二、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读书(一)读书是教师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

·苏霍姆林斯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演讲《智慧是什么》中说:“现代的傻并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现代既成思想的不思考。”

二、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读书(一)读书是教师的生存之72(二)读书的阶梯: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

·入乎其内是基本的学科要求,出乎其外则是更高的学术眼界。立足专业,又超越专业。

(二)读书的阶梯:·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73(三)读书的方法

1、书籍的选择法北大金克木先生(东方望):《书读完了》2、书籍的阅读法问题史的方法:

(三)读书的方法1、书籍的选择法74三、对现代人文教育的性别反思

——女性主义批判视线中的现代教育

故事:平等与人文

作家梁晓声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的故事。(一)中小学教育的性别问题

1、教师:女性撑起中国中小学教育。2、学生:“女儿国”教育犹如单亲家庭。三、对现代人文教育的性别反思

——女性主义批判视线75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教师性别生态失衡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男性从事中小学教育。德国不仅把教师列为公务员,年薪也提高到4万欧元左右。美国一些州的教师收入在全美排前5位。另外,一些国家还让男教师发挥榜样作用,以吸引更多的男性投身教育工作。男女教师比例失衡

教师性别生态失衡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76(二)教师教学与性别教育中小学时期是形成正确性别观念的重要阶段

个体的性别态度和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中小学阶段是儿童性别行为和态度养成的重要阶段。许多研究证明,性别平等的学习环境能够培养具有性别平等观念的下一代;而性别不公平的教育环境也能够养成人的性别歧视态度和行为。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和法律、体现性别公平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计、以及教师性别平等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都是保证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条件。(二)教师教学与性别教育中小学时期是形成正确性别观念的重要阶77性别平等是教育人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国教育在走向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教育的民主化与平等是最重要的目标。教育的平等在内容上是广泛的,性别公平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性别平等有是一个常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因为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常常是比较隐蔽的,常常在“自然性差异”或“生理性差异”中忽略性别的社会性养成。因此,专门就性别平等开设相应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性别平等是教育人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78(三)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两次浪潮

1、历史的了解——女性主义的两次浪潮

Feminism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即研究性别与权力的学说,两种译法分别反应了女性解放运动的两个时期。

早期着重于争取政治权利的平等,比如人权以及建立其上的选举权、受教育权、工作权、经济权等等。后期着重于争取性别之间的全面平等。

(就世界范围而言,女性拥有选举权是相当晚的事情,新西兰1893年,美国1920年,英国1928年,法国1944年,意大利1945年,日本1947年,中国1949年,瑞士1972年,澳大利亚1974年,南非1994年等等)(三)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两次浪潮1、历史的了解——79马克思的两段名言:

“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是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显示了人类的自然行为转变为人类行为的程度,人的本性转变为自然本性以及人的自然本性转变为人性的程度。”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此在女人与男人,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的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