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课件_第1页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课件_第2页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课件_第3页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课件_第4页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一、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二、唐朝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华夷如一的下策;开放的风气;绪论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一、国力的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三、唐代士人恢宏的胸怀和进取的精神;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四、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环境;1.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相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三、唐代士人恢宏的胸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2.文治是唐朝的既定国策;(1)强调政治教化,强调以儒学为中心的道德伦理;(2)任用官员的先文后武;(3)诗化的社会风气。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2.文治是唐朝的既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五、文化繁荣对文学的影响。史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和舞蹈与文学。史学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史家的文学论述影响文学的走向;书法中自由纵恣与盛唐气象;绘画中的色彩表现、意境和传神的技巧与唐诗;音乐和舞蹈拓展了唐诗的表现领域。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五、文化繁荣对文学的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一、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山水游赏和神仙道教信仰;边塞漫游。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一、唐代士人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二、幕府生活与文学;三、读书山林寺院的风气;四、贬谪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二、幕府生活与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一、唐代儒、释、道的融合;以儒为主,兼取百家;社会风俗中的三教色彩。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一、唐代儒、释、道的融合;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二、儒释道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具体作用和影响;人格的塑造;作为文学观念和审美批评的标准制约唐代文学;丰富了文学的形象与世界;拓广了文学的体裁。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二、儒释道思想对文学创作的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唐代文学的繁荣及其条件;1.多样多彩的生活;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内容、形式、文体、体裁。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唐代文学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1.文本的全面发展;2.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唐代文学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三、唐诗的发展轨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散文的发展与诗的发展不同,它的新变,主要是出于政治功利的动机。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三、唐诗的发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传奇和词。六、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风貌、文学自身的发展、唐诗、散文、传奇、词。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新文体的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文人之间的交流学习;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二、南北文学的合流。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一、统一第二节

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呈现宫廷化倾向。宫廷诗中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类诗:第一类从文体上模仿民间抒情诗—乐府。第二类是正规应景诗,用优雅和巧妙的形式赞美朝臣的日常生活事物。第二节 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第二节

初唐诗坛;2.上官仪和上官体;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基本的模式由主题、描写式的展开和反应三部分构成。(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上官体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3.王绩。这种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是易代之际大都会有的,并不构成初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第二节 初唐诗坛;2.上官仪和上官体;第二节

初唐诗坛;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促使他修正宫廷风格的主要动力在于,这种贵族诗歌的严格惯例无法表现他痛苦、复杂的生活经历。第二节 初唐诗坛;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第二节

初唐诗坛;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杜审言及其五律;宋之问、沈佺期与律诗的定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故宋、沈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第二节 初唐诗坛;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成功地开创了运用抽象观念的动人诗歌。二、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诗中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三、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他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美理想对唐诗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代表了与复古理论相联系的:修饰的道德、政治寓意诗。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美景、感慨与离愁别绪。二、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兴象”就是在诗人的生活体验中自然形成的情感与形象的统一体,就是体现着诗人感物而生的现实情感的艺术形象。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一、王维的诗;(一)生平:博学多艺、孝顺、亦官亦隐、代宗好其诗文。(二)严谨而简朴的诗歌语言:王维诗歌个性的标志;1.早期诗歌中熟练的技巧;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2.贬任济州时期:超出简朴的诗歌语言的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贬逐诗;3.出使西北边塞:富于活力的边塞诗;4.佛教居士的生活:浑然一体的风格,没有任何人工技巧的痕迹。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2.贬任济州时期:超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三)隐含内在的情意历程的描述。否定的文学,表示抛弃与官场社交生活及宫廷;回归主题;无意主题;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三)隐含内在的情意历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四)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空灵自然的禅境;清幽的禅趣;无我之境的空、静之美。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四)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二、孟浩然的诗;(一)高尚的隐士;(二)散漫的结构:从景物描写转向叙述,又转向感怀,最后再回到景物描写,完整而平衡地描绘出一次体验。作品中的自由:过程的统一:孟浩然能描绘出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景象,显出对光线和运动的微妙层次的敏锐感受。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二、孟浩然的诗;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3.描写自然过程中安排最好的戏剧效果;4.体验的一致性能够将景物、主题及行动混合在一起;5.突兀地诗歌开头;6.神秘的结尾意象;7.戏谑的形态。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3.描写自然过程中安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三)自然平淡的风格。即兴而发、不假雕饰;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三、其他诗人: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三)自然平淡的风格。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一、王翰:盛唐时代诗风演化的渐进之迹;宫廷诗;边塞诗。二、王昌龄:京味诗的新趣味;“文学创造”的观念的重视;直接描述情绪;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一、王翰:盛唐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3.边塞诗:豪爽俊丽,绪密思清;4.送别诗;5.女性生活诗。三、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反映妇女生活:属意浮艳,名陷轻薄;边塞诗:风骨凛然。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3.边塞诗: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四、李颀:杂歌咸善;经历复杂:边塞诗:苍凉悲壮;送别诗:盛唐士人精神和性格的传神写照;京城诗的新趣味;第一,采用了风景诗和寺庙诗的各种惯例;第二,展现个性爱好。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四、李颀:杂歌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一、高适:永远的古风;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古风创作:陈子昂的影响;严谨凝重的七言歌行;宋州怀古诗;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一、高适:永远的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精致的律诗;台阁诗人。二、岑参:追求奇异。诗人与读者对技巧的关注。宁静的诗;创造性的奇峻风格;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精致的律诗;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出奇制胜的边塞诗;黯淡诗歌:离开朝廷的愁绪与个人政治生涯失败的感觉。三、王之涣和陶翰。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出奇制胜的边塞诗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一、李白的生活经历;李白是凉武昭王暠的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中宗神龙初逃归广汉。《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赠张相镐》:十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一、李白的生活一、李白的生活经历;6.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感兴其五: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与韩荆州书: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开元八年720,20岁时,宰相苏頲赏识。开元十三年725,25岁时,赠何七判官昌浩:老死阡陌间,何由扬清芬。一、李白的生活经历;6.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发未识事,所交一、李白的生活经历;9.开元十四年,在江陵会见司马承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10.南下零陵,观瀟湘之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1.南游金陵、扬州、姑苏之后,回江夏,到襄阳。一、李白的生活经历;9.开元十四年,在江陵会见司马承祯。“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2.定居安陆。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牛奶金柑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2.定居安陆。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3.结交鲁儒,人称竹溪六逸。迁居任城。14.天宝元年742,因为玉真公主及贺知章的荐举,应召入朝。玄宗纳杨玉环,她晓音律,能歌善舞,需要新的词章。15.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在洛阳遇到杜甫。李白履行道教仪式,成为道士。16.天宝四载745,往东南,重游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到会稽,凭吊贺知章。魏万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3.结交鲁儒,人称竹溪六逸。迁居任城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6.在梁园,李白与宗氏结婚,高宗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笃信道教。17.天宝十一载752,探视安禄山活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十月到幽州,戈鋋chán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6.在梁园,李白与宗氏结婚,高宗时宰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8.隐忧庐山。19.入永王璘幕。与李台卿、韦子春等相识。受连累系浔阳狱。经崔涣、张镐为之推复清雪,被释出狱。后又遭长流夜郎。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8.隐忧庐山。一、李白的生活经历;20.乾元二年759,至巫山,因关中大旱,大赦。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21.上元二年761,李光弼抵抗史朝义,请缨杀敌,因病返回金陵。生活无着,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次年病重。终年62岁。一、李白的生活经历;20.乾元二年759,至巫山,因关中二、李白的思想特征;对于儒家思想,有肯定也有批判;送方士赵叟之东平:长桑晓洞视,五藏无全牛。赵叟得秘诀,还从方士游。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念别复怀古,潸然空泪流。二、李白的思想特征;对于儒家思想,有肯定也有批判;二、李白的思想特征;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李斯,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二、李白的思想特征;嘲鲁儒:二、李白的思想特征;2.晚年对佛教思想的探究;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去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zhàn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二、李白的思想特征;2.晚年对佛教思想的探究;二、李白的思想特征;3.道教徒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纶。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二、李白的思想特征;3.道教徒李白。三、李白的政治活动。1.待诏金马门;新唐书·百官志: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范传正:既而上疏请还旧山,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遂之。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架上鹦鹉:落羽辞金殿,孤鸣咤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三、李白的政治活动。1.待诏金马门;三、李白的政治活动。2.入永王幕。资治通鉴卷280:应须士马、甲丈、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署讫同奏。三、李白的政治活动。2.入永王幕。三、李白的政治活动。与贾少公书:宿昔惟清胜。白绵疾疲苶,去期恬退,才微识浅,无足济时。虽中原横溃,将保以救之?主命崇重,大总元戎,辟书三至,人轻礼重。严期迫切,难以固辞,扶力一行,前观进退。且殷深源殷浩庐岳十载,时人观其起与不起,以卜江左兴亡。三、李白的政治活动。与贾少公书:三、李白的政治活动。谢安高卧东山,苍生属望。白不树矫抗之迹,耻振元邈之风,混游渔商,隐不绝俗。岂徒贩卖云壑,要射虚名?方之二子,实有惭德。徒尘忝幕府,终无能为。唯当报国荐贤,持以自免,斯言若谬,天宝殛之。以足下深知,具申中款。惠子知我,夫何间然?勾当小事,但增悚惕。三、李白的政治活动。谢安高卧东山,苍生属望。白不树矫抗之迹,三、李白的政治活动。永王东巡歌: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诗中称玄宗、肃宗为二帝,永王为贤王。三、李白的政治活动。永王东巡歌: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一、古题乐府;创新;拟乐府的绝句;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一、古题乐府;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二、歌行1.歌行大多数以乐府风貌写成,与传统乐府的不同在于:其一,歌行未用传统乐府题;其二,歌行比乐府较倾向于应景性。2.任情之所之的歌行。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二、歌行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一、明白晓畅的五绝;观放白鹰: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二、清新俊逸的七绝。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一、明白晓畅的五绝;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一、李白诗歌强烈的主观色彩;令人惊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壮美的意象。二、善于捕捉优美动人、令人难忘的瞬间形象;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一、李白诗歌强烈的主观色彩;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三、词语迅快;风人本行;识度(识见和器度)问题。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三、词语迅快;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一、关于宋人抑李白而尊少陵;二、李杜优劣论。李:总结前代的诗人,但没有重建一套新的诗歌语言。杜:将传统诗歌的语言技巧更新变异开创出新的诗歌天地。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一、关于宋人抑李白而尊少陵;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一、社会动乱与诗风的转变;二、杜甫的一生;35岁以前,读书和游历时期;35-44岁,困守长安十载;45-48,陷安史叛军中和为官时期;漂泊西南的十一年。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一、社会动乱与诗风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三、诗歌题材的转变;安史乱起前后进入创作高潮的诗人们开始写百姓的苦难。四、杜诗的诗史性质;杜诗反映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杜诗可补史之失载;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三、诗歌题材的转变;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五、杜甫高度成熟的叙事技巧。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第二节杜甫的律诗;一、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不定场合诗歌的处理——非虚构世界的一般意义表达;以律诗写时事;二、以律诗写组诗;三、浑融的境界;第二节杜甫的律诗;一、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第二节杜甫的律诗;四、诗圣:出神入化的技巧。语言的模糊多义;诗歌语言技巧上的变革与创新;(1)细:老来渐觉诗律细;(2)“作意好奇”正是杜甫的自觉追求,“不自在”正是杜甫革新的效果。第二节杜甫的律诗;四、诗圣:出神入化的技巧。第二节杜甫的律诗;A语言:典丽雅致——生新的僻语和平畅的俗语。B句法和节奏:以省略、倒装、虚词等反常的句法去扭曲它。C声律:刻意破弃音律作拗律吴体。第二节杜甫的律诗;A语言:典丽雅致——生新的僻语和平畅的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一、沉郁顿挫;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二、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三、风格与境遇。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一、沉郁顿挫;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一、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1.杜甫射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最重要的质量;2.叙事与议论的诗歌传统;3.语言与意象的继承。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一、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二、对后代诗人的影响。1.唐诗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2.古今诗人第一:杜甫的诗歌;(1)老妻和孩子;(2)对永久、秩序及文明的追求;(3)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的信念、始终如一的热爱以及对苦难百姓的怜悯。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二、对后代诗人的影响。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一、气骨顿衰:时代精神的变迁;大历诗比盛唐少了些什么:1.少了慷慨之气,很少再有热烈蓬勃的激情,恃才傲物的狂态。2.豪迈轻举的积极进取和乐观自信消失了。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二、时代的偶像:大历诗与谢朓;三、时间与空间;五、感受与表现;六、韦应物;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清雅闲淡的诗风。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二、时代的偶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七、刘长卿;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八、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或郎士元、李益、李嘉佑和皇甫曾。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七、刘长卿;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一、大历诗人的类型;大历诗人可以分为四派:第一派是元结、顾况、孟云卿代表的古风派,包括窦参、刘湾、苏涣、冯着、刘商、刘复、于鹄、韦应物等人;第二是十才子、郎士元代表的的台阁诗人,包括皇甫冉皇甫曾、包何包佶兄弟、三杨兄弟等人;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一、大历诗人的类型;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第三是刘长卿、李嘉佑、戴叔伦代表的地方官诗人,包括张继、独孤及、严维、李益、戎昱等人;第四是方外派的僧侣、隐士诗派,以皎然、秦系为代表,包括朱放、灵一、灵澈、清江、法振、太易等人。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第三是刘长卿、李嘉佑、戴叔伦代表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二、大历诗歌的主题取向与词语色彩;迷惘和反思;衰老的感叹;孤独与友情;乡愁羁恨;隐逸的旋律;自然的新发现。选择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的词语。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二、大历诗歌的主题取向与词语色彩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三、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一)意象的类别:描述性的单纯意象;(二)意象的性状;1.数量的具体化;2.工于形似;3.用方位词将意象的空间位置具体化;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三、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三)意象结构与表述结构:平列式。四、大历诗歌的体式与语言。(一)体式方面的评价:流水对;(二)语言的风格特征。1.清新的品格;2.语句炼饰、省净、准确而富于表现力;3.语言趋向平易流利。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三)意象结构与表述结构:平列式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一、顾况诗歌的俗与奇;1.俗: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2.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的比喻;3.影响:在诗的表现技巧的探索、诗美的新的追求上,顾况诗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怪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一、顾况诗歌的俗与奇;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二、李益的边塞诗。壮烈、慷慨中带着伤感和悲凉的边塞诗;其他类型的诗歌;(1)带有感伤情调的诗;(2)质实明快的诗。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二、李益的边塞诗。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一、韩孟诗派的形成;二、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笔补造化;韩孟诗派的审美取向:雄奇怪异。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一、韩愈、孟郊、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一)韩愈;韩愈的人生;韩愈诗歌的艺术特征:雄大的气势和怪奇的意象;韩愈诗歌怪奇特征形成的原因。木讷刚直的个性;阳山之贬;逞奇炫怪,夸示才学。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一、韩愈、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4.韩愈的诗歌艺术;造语奇险;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1)谈笑戏谑;(2)以赋为诗。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4.韩愈的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二)孟郊;内容: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孟郊的诗歌艺术;(1)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二)孟郊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2)充满幽僻、清冷、苦涩的意象;(3)运用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艺术通感。孟郊诗歌中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作。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2)充满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三)卢仝;怪奇、丑陋意象;含蓄蕴藉、情致宛然的佳作。(四)马异;(五)刘叉。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三)卢仝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二、韩孟诗派诗歌的散文化倾向。以文为诗,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以议论入诗。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二、韩孟诗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三、韩孟诗派的影响。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开一代诗风;破坏而没有建设。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三、韩孟诗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一、李贺的生平与苦闷情怀;二、李贺的诗歌。1.凄艳诡激的诗风;2.诗歌内容;(1)揭露时弊;(2)感愤不遇;(3)咏仙讽鬼;(4)描写艳情。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一、李贺的生平与苦闷情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2.艺术特色:通过打乱诗歌的惯常秩序,诗歌可以用来展示迷幻的种种状态,而不只是指示它们。(1)幽奇: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2)偏爱冷艳凄迷的意象,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2.艺术特色:通过打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3)善于通过鲜明具体的形象,展现瑰丽的意境;(4)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5)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3)善于通过鲜明具体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三、李贺的影响。李贺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并对晚唐诗风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三、李贺的影响。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一、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一)刘禹锡生平和思想;(二)柳宗元的生平和思想。二、刘、柳的诗歌艺术。(一)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1.比兴体制的讽谕诗;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一、刘、柳的政治遭遇与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2.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3.反遇时世和个人遭际的感遇诗;A以诗人自身遭际为素材:简洁明快,风情俊爽;B社会与民间生活。4.模仿与改造民歌体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清新质朴,真率自然。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2.借古讽今的咏史诗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二)冷峭简淡的柳诗;忧乐交替、以忧为主的心态;清冷峭拔;淡泊纡徐。(三)吕温;(四)李德裕。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二)冷峭简淡的柳诗;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一、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重写实、尚通俗;1.源头:诗经、汉乐府、杜甫;2.发展:元结、元稹、白居易等;3.内涵;写实传统;通俗化;自觉地向民歌学习。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二、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一)张籍;1.张籍的乐府诗;(1)取材广泛;(2)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缩影;(3)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2.张籍的近体诗:平易而意蕴深厚的风格。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二)王建的乐府诗;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边塞诗;宫女生活。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三)元稹的诗歌创作;元稹的生平;元稹的诗歌艺术。(1)乐府诗;A元稹的新题乐府与李绅;B元稹的古题乐府与刘猛、李余。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2)政治诗;(3)艳情诗;(4)悼亡诗;(5)友谊诗;(6)寓言诗。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一、白居易生平;(一)两种评价;(二)人生历程;(三)思想特征;寒族入仕途面临的问题之一:他们依赖薪水过舒适的生活。清点计算的诗人:宣称对自己的所有的满足。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一、白居易生平;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文学的功能:补察时政;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创新和缺陷。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三、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白居易能够把人人所能感受到却不见得能以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景以通俗的但又是真正的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四、白居易的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新乐府的成就:(1)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2)形式灵活、口头语或俗语的运用;(3)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三、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一、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1)抒情因素的强化;A只用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着力于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B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一、长恨歌和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2)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3)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独擅胜场。二、中唐詩人的交往之風和唱和詩高潮。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2)语言明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一、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1.内容;(1)铺叙身边琐事;(2)记游写景;(3)说理议论。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一、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2.情调: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二、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2.情调: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一、文体文风改革的背景;(一)唐士人的中兴愿望;(二)复兴儒学的思潮和政治改革;韩愈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柳宗元更重视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二、文体与文风改革。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一、文体文风改革与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的关系;骈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唐代骈文的新变化;二、文体文风改革与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的发展;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一、文体文风改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1)韩、柳的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2)韩、柳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3)韩、柳古文理论与杂文学观念。三、古文和古文运动。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1)韩、柳的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一、自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二、韩、柳的开拓;三、韩愈的散文;1.论说文;2.杂文;3.序文;4.祭文;5.传记;6.碑志。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一、自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四、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1.杂文;2.寓言文: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3.传记文与抒情文;4.山水游记;(1)凄神寒骨之美;(2)弃地;(3)藝術手法。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四、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一、古文的衰落;二、晚唐小品;(一)晚唐小品有三个基本特点:1.篇幅短小精悍;2.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3.情感炽烈,生气贯注。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一、古文的衰落;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二)晚唐小品的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三、李商隐等人的骈文。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二)晚唐小品的代表作家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传奇及其嬗变;一、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二、唐传奇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传奇兴盛的原因:各体文学表现方法的丰富;社会风尚。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传奇及其嬗变;一、唐传第二节 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一、创作主体;有意识的艺术虚构;曲折委婉的情节;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美的文体和美的语言。第二节 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一、创作主体;第二节 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二、文备众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唐世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诸主司。然后投献所业,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赞。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世者是也。第二节 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二、文备众体。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一、俗讲与讲经文;1.俗讲:俗讲乃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2.俗讲的来源;3.讲经文:俗讲的底本。4.影响。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一、俗讲与讲经文;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二、转变与变文。1.转变;转变,就是说唱变文。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2.变文的特点;(1)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二、转变与变文。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2)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惯用的过阶语作提示;(3)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3.变文的分类;宗教性变文、讲史性变文、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取材于当地当时重大事件与人物的变文。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2)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惯用的过阶语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4.变文的艺术;(1)想象丰富;(2)艺术结构:脉络清晰、情节波澜起伏、能在故事的矛盾冲突中刻划出生动的人物性格;(3)变文的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第三节 俗讲与变文。4.变文的艺术;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一、社会衰败中士人的心理变化;二、怀古咏古诗中的悲凉情绪;三、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流才子”形象;(1)诗人的自我塑造——扬州生活;(2)对妇女的深切同情。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一、社会衰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2.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1)豪迈不羁和情思缠绵相结合、清丽俊爽而又绰约含蓄;(2)古近体诗均有很高的造诣,七绝名篇尤为人所称道。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2.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3.杜牧诗歌的内容;(1)怀古咏史诗;(2)写景纪行;(3)田园诗:理想世界的挽歌。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3.杜牧诗歌的内容;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四、许浑等人的创作。许浑的怀古咏史诗;赵嘏;刘沧。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四、许浑等人的创作。第二节 苦吟诗人;一、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诗人形象的代表;二、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的诗歌内容;贾岛诗歌的“僧衲气”:枯寂气味、量不弘、气不胜。姚合:更关注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三、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的诗歌风格;贾岛冷僻;姚合清稳闲适。第二节 苦吟诗人;一、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诗人形象的代表;第二节 苦吟诗人;四、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的创作态度:苦吟;五、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的诗歌艺术;1.着意为诗;2.着力于近体。六、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诗歌的缺点:诗境狭窄,有句无篇。第二节 苦吟诗人;四、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的创作态度:苦吟;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一、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二、温庭筠的诗歌;多写闺阁、宴游题材的乐府诗;抒情寄愤、感慨深切的近体诗;清丽工细的山水、行旅诗。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一、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三、韩偓的诗歌;感时述怀诗;香奁集。四、吴融的诗歌:诗歌内容和风格也有些接近韩偓;五、唐彦谦的诗歌:介乎温、李之间。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三、韩偓的诗歌;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一、陆龟蒙、皮日休的诗酒唱和与隐士情怀;隐士情怀;松陵唱和集与江湖隐逸派;皮陆唱和诗的内容;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一、陆龟蒙、皮日休的诗酒唱和与隐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皮日休的诗歌:展现人民的疾苦;批判贪官污吏;对财产占有者的憎恶和对穷人的同情;咏史诗;闲适旷放。二、司空圖等人的避世心態與淡泊詩境。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皮日休的诗歌: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一、郑谷、韦庄的乱离诗;1.郑谷的诗;奔逃诗;访旧诗;送别诗。2.韦庄的诗:通俗平易中见感慨深沉。叙事诗;抒情诗。二、罗隐的讽世诗。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一、郑谷、韦庄的乱离诗;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一、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艰苦的童年时期,812-828,十七岁之前;十年应举时期,829-837,18-26岁;以长安为中心的宦游时期,838-846,27-35岁;天涯飘泊的幕府生涯时期,847-858,36-47岁。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一、李商李商隐锦瑟变幻迷乱哀怨凄厉寂寥缥缈:可望而不可即思华年惘然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之种种人生遭际、人生境界、人生感受,而非具体叙述其华年往事李商隐锦瑟变幻迷乱思华年惘然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之种种人生遭际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二、李商隐的思想:儒佛道兼而有之;三、李商隐的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政治诗和咏史诗;托物寓慨:咏物诗;关于爱情:无题诗。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二、李商隐的思想:儒佛道兼而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李商隐诗歌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诗思的陶钧中,表现为深情的婉约和意境的曲折;在幽邃的肌理中,表现为意脉的贯串和律法的精细;在炼字炼句中,表现为体物的工切和用典别出新意;在诗体方面,发展了咏史诗和侧重地创写了无题诗。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李商隐诗歌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一、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追求细美幽约;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一、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二、诗歌情调的幽美:深情婉约,意境曲折;题材——表现矛盾和复杂的心情;百宝流苏”的比兴;朦胧与亲切可感;二、脉络细密,诗律畅适;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二、诗歌情调的幽美:深情婉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三、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诗歌内涵的多义性:镂物精细,用典工切;诗歌内涵多义性的成因;独特的意象、大量用典、独特的意象组合、表现整个且复杂的心境。四、发展咏史诗和侧重创写“无题”诗。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三、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一、淒艷渾融的風格;哀感淒艷之美;以艷麗通於渾融。意象在色調、氣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李詩技法純熟;情感的統一。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一、淒艷渾融的風格;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二、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取径和成就;与齐、梁比较,李诗以深情绵邈为长。与阮籍比较,李诗更真切生动。与李贺比较,李诗虽美艳而又较少给人色彩刺激。与杜甫比较,李诗达于浑化新境界。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二、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取径和成就;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第二节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一、词的起源;词的兴起与五七言诗的繁荣;词的兴起与燕乐的兴起;(1)配合演唱的歌辞:长短句形式的歌辞、齐言的声诗、长短句词调。(2)曲调: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教坊曲。词的兴起与酒令。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二、词体的发展与词的制作;1.偶发、散在的状态;2.自觉的文体:依曲谱制词依词谱填词。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二、词体的发展与词的制作;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三、早期民间词:敦煌词;内容和题材:取材广泛;晚唐乱局、边将、商人逐利、妓女。体制:粗备型体。风格: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手息。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三、早期民间词:敦煌词;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四、早期文人词:填词风气之流行。张志和;韦应物和戴叔伦;白居易和刘禹锡。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四、早期文人词:填词风气之流行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一、花间集;编辑: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花间集》十卷。意义: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内容: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艺术特征:文采繁华,轻柔艳丽。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一、花间集;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二、温庭筠;温庭筠词的内容:羁旅行役词;都市谋生之歌妓对故乡的怀念,内容亦无关乎爱情与艳情;思妇类;女性生活词;艳情诗。温庭筠艺术风格:浓艳密丽型;清疏流丽型。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二、温庭筠;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三、韦庄。韦庄词之佳处即在能以挚情使人感发;丽而不腻的风格: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四、花间集中的其他作家。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三、韦庄。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一、冯延巳;擅写惆怅之情;意象的选择与结构的配置。意象的选择上,偏向于清、轻。在结构的配置上,常常采取逐步增加感情分量的方式。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一、冯延巳;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二、南唐中主李璟;词格凄婉;中主词风有以下四个特色:字句灵活运用,无板滞生硬之盛;章法多转折,而情感表达直接;言语爽利,不雕琢,常用白描口语;词风委婉哀怨,间有沉郁之气。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二、南唐中主李璟;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三、南唐后主李煜;早期,包括后主出生到大周后去世为止的二十八年937-964之间的作品,内容多写他与大周后的琴瑟合鸣,与小周后的幽会偷情,以及歌舞升平的后宫生活。中期,涵盖了大周后去世到南唐亡国止的十一年965-975之间的作品,其中流露出空虚、抑闷、离别、感伤的心情。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三、南唐后主李煜;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晚期,包含了后主亡国入汴,沦为囚虏,一直到逝世为止的三年976-978.此期作品多写他怀念故国的忧思和悲怀四、南唐词风:境界较为开阔而又有深厚缠绵的情致。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晚期,包含了后主亡国入汴,沦为囚虏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一、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二、唐朝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华夷如一的下策;开放的风气;绪论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一、国力的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三、唐代士人恢宏的胸怀和进取的精神;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四、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环境;1.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相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三、唐代士人恢宏的胸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2.文治是唐朝的既定国策;(1)强调政治教化,强调以儒学为中心的道德伦理;(2)任用官员的先文后武;(3)诗化的社会风气。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2.文治是唐朝的既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五、文化繁荣对文学的影响。史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和舞蹈与文学。史学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史家的文学论述影响文学的走向;书法中自由纵恣与盛唐气象;绘画中的色彩表现、意境和传神的技巧与唐诗;音乐和舞蹈拓展了唐诗的表现领域。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五、文化繁荣对文学的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一、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山水游赏和神仙道教信仰;边塞漫游。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一、唐代士人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二、幕府生活与文学;三、读书山林寺院的风气;四、贬谪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二、幕府生活与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一、唐代儒、释、道的融合;以儒为主,兼取百家;社会风俗中的三教色彩。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一、唐代儒、释、道的融合;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二、儒释道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具体作用和影响;人格的塑造;作为文学观念和审美批评的标准制约唐代文学;丰富了文学的形象与世界;拓广了文学的体裁。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二、儒释道思想对文学创作的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唐代文学的繁荣及其条件;1.多样多彩的生活;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内容、形式、文体、体裁。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唐代文学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1.文本的全面发展;2.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唐代文学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三、唐诗的发展轨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散文的发展与诗的发展不同,它的新变,主要是出于政治功利的动机。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三、唐诗的发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传奇和词。六、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风貌、文学自身的发展、唐诗、散文、传奇、词。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新文体的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文人之间的交流学习;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二、南北文学的合流。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一、统一第二节

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呈现宫廷化倾向。宫廷诗中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类诗:第一类从文体上模仿民间抒情诗—乐府。第二类是正规应景诗,用优雅和巧妙的形式赞美朝臣的日常生活事物。第二节 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第二节

初唐诗坛;2.上官仪和上官体;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基本的模式由主题、描写式的展开和反应三部分构成。(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上官体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3.王绩。这种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是易代之际大都会有的,并不构成初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第二节 初唐诗坛;2.上官仪和上官体;第二节

初唐诗坛;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促使他修正宫廷风格的主要动力在于,这种贵族诗歌的严格惯例无法表现他痛苦、复杂的生活经历。第二节 初唐诗坛;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第二节

初唐诗坛;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杜审言及其五律;宋之问、沈佺期与律诗的定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故宋、沈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第二节 初唐诗坛;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成功地开创了运用抽象观念的动人诗歌。二、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诗中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三、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他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美理想对唐诗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代表了与复古理论相联系的:修饰的道德、政治寓意诗。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美景、感慨与离愁别绪。二、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兴象”就是在诗人的生活体验中自然形成的情感与形象的统一体,就是体现着诗人感物而生的现实情感的艺术形象。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一、王维的诗;(一)生平:博学多艺、孝顺、亦官亦隐、代宗好其诗文。(二)严谨而简朴的诗歌语言:王维诗歌个性的标志;1.早期诗歌中熟练的技巧;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2.贬任济州时期:超出简朴的诗歌语言的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贬逐诗;3.出使西北边塞:富于活力的边塞诗;4.佛教居士的生活:浑然一体的风格,没有任何人工技巧的痕迹。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2.贬任济州时期:超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三)隐含内在的情意历程的描述。否定的文学,表示抛弃与官场社交生活及宫廷;回归主题;无意主题;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三)隐含内在的情意历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四)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空灵自然的禅境;清幽的禅趣;无我之境的空、静之美。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四)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二、孟浩然的诗;(一)高尚的隐士;(二)散漫的结构:从景物描写转向叙述,又转向感怀,最后再回到景物描写,完整而平衡地描绘出一次体验。作品中的自由:过程的统一:孟浩然能描绘出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景象,显出对光线和运动的微妙层次的敏锐感受。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二、孟浩然的诗;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3.描写自然过程中安排最好的戏剧效果;4.体验的一致性能够将景物、主题及行动混合在一起;5.突兀地诗歌开头;6.神秘的结尾意象;7.戏谑的形态。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3.描写自然过程中安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三)自然平淡的风格。即兴而发、不假雕饰;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三、其他诗人: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三)自然平淡的风格。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一、王翰:盛唐时代诗风演化的渐进之迹;宫廷诗;边塞诗。二、王昌龄:京味诗的新趣味;“文学创造”的观念的重视;直接描述情绪;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一、王翰:盛唐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3.边塞诗:豪爽俊丽,绪密思清;4.送别诗;5.女性生活诗。三、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反映妇女生活:属意浮艳,名陷轻薄;边塞诗:风骨凛然。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3.边塞诗: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四、李颀:杂歌咸善;经历复杂:边塞诗:苍凉悲壮;送别诗:盛唐士人精神和性格的传神写照;京城诗的新趣味;第一,采用了风景诗和寺庙诗的各种惯例;第二,展现个性爱好。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四、李颀:杂歌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一、高适:永远的古风;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古风创作:陈子昂的影响;严谨凝重的七言歌行;宋州怀古诗;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一、高适:永远的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精致的律诗;台阁诗人。二、岑参:追求奇异。诗人与读者对技巧的关注。宁静的诗;创造性的奇峻风格;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精致的律诗;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出奇制胜的边塞诗;黯淡诗歌:离开朝廷的愁绪与个人政治生涯失败的感觉。三、王之涣和陶翰。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出奇制胜的边塞诗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一、李白的生活经历;李白是凉武昭王暠的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中宗神龙初逃归广汉。《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赠张相镐》:十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一、李白的生活一、李白的生活经历;6.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感兴其五: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与韩荆州书: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开元八年720,20岁时,宰相苏頲赏识。开元十三年725,25岁时,赠何七判官昌浩:老死阡陌间,何由扬清芬。一、李白的生活经历;6.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发未识事,所交一、李白的生活经历;9.开元十四年,在江陵会见司马承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10.南下零陵,观瀟湘之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1.南游金陵、扬州、姑苏之后,回江夏,到襄阳。一、李白的生活经历;9.开元十四年,在江陵会见司马承祯。“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2.定居安陆。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牛奶金柑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2.定居安陆。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3.结交鲁儒,人称竹溪六逸。迁居任城。14.天宝元年742,因为玉真公主及贺知章的荐举,应召入朝。玄宗纳杨玉环,她晓音律,能歌善舞,需要新的词章。15.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在洛阳遇到杜甫。李白履行道教仪式,成为道士。16.天宝四载745,往东南,重游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到会稽,凭吊贺知章。魏万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3.结交鲁儒,人称竹溪六逸。迁居任城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6.在梁园,李白与宗氏结婚,高宗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笃信道教。17.天宝十一载752,探视安禄山活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十月到幽州,戈鋋chán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6.在梁园,李白与宗氏结婚,高宗时宰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8.隐忧庐山。19.入永王璘幕。与李台卿、韦子春等相识。受连累系浔阳狱。经崔涣、张镐为之推复清雪,被释出狱。后又遭长流夜郎。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一、李白的生活经历;18.隐忧庐山。一、李白的生活经历;20.乾元二年759,至巫山,因关中大旱,大赦。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21.上元二年761,李光弼抵抗史朝义,请缨杀敌,因病返回金陵。生活无着,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次年病重。终年62岁。一、李白的生活经历;20.乾元二年759,至巫山,因关中二、李白的思想特征;对于儒家思想,有肯定也有批判;送方士赵叟之东平:长桑晓洞视,五藏无全牛。赵叟得秘诀,还从方士游。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念别复怀古,潸然空泪流。二、李白的思想特征;对于儒家思想,有肯定也有批判;二、李白的思想特征;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李斯,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二、李白的思想特征;嘲鲁儒:二、李白的思想特征;2.晚年对佛教思想的探究;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去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zhàn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二、李白的思想特征;2.晚年对佛教思想的探究;二、李白的思想特征;3.道教徒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纶。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二、李白的思想特征;3.道教徒李白。三、李白的政治活动。1.待诏金马门;新唐书·百官志: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范传正:既而上疏请还旧山,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遂之。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架上鹦鹉:落羽辞金殿,孤鸣咤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三、李白的政治活动。1.待诏金马门;三、李白的政治活动。2.入永王幕。资治通鉴卷280:应须士马、甲丈、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署讫同奏。三、李白的政治活动。2.入永王幕。三、李白的政治活动。与贾少公书:宿昔惟清胜。白绵疾疲苶,去期恬退,才微识浅,无足济时。虽中原横溃,将保以救之?主命崇重,大总元戎,辟书三至,人轻礼重。严期迫切,难以固辞,扶力一行,前观进退。且殷深源殷浩庐岳十载,时人观其起与不起,以卜江左兴亡。三、李白的政治活动。与贾少公书:三、李白的政治活动。谢安高卧东山,苍生属望。白不树矫抗之迹,耻振元邈之风,混游渔商,隐不绝俗。岂徒贩卖云壑,要射虚名?方之二子,实有惭德。徒尘忝幕府,终无能为。唯当报国荐贤,持以自免,斯言若谬,天宝殛之。以足下深知,具申中款。惠子知我,夫何间然?勾当小事,但增悚惕。三、李白的政治活动。谢安高卧东山,苍生属望。白不树矫抗之迹,三、李白的政治活动。永王东巡歌: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诗中称玄宗、肃宗为二帝,永王为贤王。三、李白的政治活动。永王东巡歌: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一、古题乐府;创新;拟乐府的绝句;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一、古题乐府;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二、歌行1.歌行大多数以乐府风貌写成,与传统乐府的不同在于:其一,歌行未用传统乐府题;其二,歌行比乐府较倾向于应景性。2.任情之所之的歌行。第二节 李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