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学情调研试题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学情调研试题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学情调研试题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学情调研试题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学情调研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2015.11.6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破中国最高领导人不出席境外体育赛事的______,专程到索契为俄罗斯冬奥会助威。②自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很多中国人生活_______,但缺少信仰,社会核心价值尚未真正建立起来。③不是说所有的书都不要序言,或者说所有的序言都______。只是我觉得作序言的人,首先应该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千万要珍惜自己的名誉,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A.惯例优裕不堪卒读B.惯例充裕不忍卒读C.先例充裕不堪卒读D.先例优裕不忍卒读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七大工程”,无一不是为了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投资,以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B.春晚好不好看,在于节目内容能否及时、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还在于有能让观众忍俊不禁且留下鲜明印象的语言类节目。C.元宵节前后,学生、务工人员集中返程,全国铁路迎来节后新一轮客流高峰,仅3月5日就发送旅客635.2万人次,同比增长0.6%。D.周迅在电视剧《红高粱》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气,加上曾经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鬼气、仙气,更是将她的演技地位继续稳稳地被锁定。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对于中华名族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羡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①就必须继承、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②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③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④季羡林先生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⑤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⑥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A.⑤③④⑥①②B.②④⑥③①⑤C.⑤③①④⑥②D.②④⑥⑤③①4.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著,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而我确实在读经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周国平语)A.读书旨趣是: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读书很挑剔,当作闲书来读。B.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阅读范围很宽,读是为了消遣。C.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主要读经典名著,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读。D.读书旨趣是:从各类书籍中学哲学,不理睬畅销书,读中得到消遣。5.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以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二、文言文阅读(19分)书魏郑公传

曾巩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

徒:一类人B.则思唐之所以治

治:太平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恨:怨恨D.与此戾矣

戾:相反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与臣之事君者何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B.取小亮以私其君夫以谏诤为当掩C.而其事至迫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D.是启其怠且忌矣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2)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5分)9.本文从哪些侧面或角度对进谏纳谏进行了阐述?(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3分)(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4分)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3)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4)吾师道也,▲?(《师说》)(5)舞幽壑之潜蛟,▲。(苏轼《赤壁赋》)(6)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7)粗缯大布裹生涯,▲。(苏轼·《和董传留别》)(8)▲,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一个人从这里走远陈启文我知道,我又走到了一个逼我沉思的地方。这个地方你想走错也很难走错,它就在河边,你顺着河流走,一直走,走进湘阴县城西正街普田巷,看到一座长着两株石榴树的庭院,就是了。青苔,沿着石阶一级一级地爬上来。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人的存在,这里无疑将是一片被遗忘的风景,甚至早已不存在。我来到这里,为的是来寻找这个人一生的引子。五月,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湘江两岸,到处漫溢着新鲜的生机,还有他倍感亲切的水稻在小南风中灌浆的味道。但这只是一种美妙的幻觉。别忘了,那是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那时,在他的故乡湘阴刚发生一场激烈的排外风潮,而他的归来让这些同饮湘江水长大的乡亲们又找到了一个发泄口,湘阴的老百姓和乡绅在他的必经之路上贴满了大字报,骂他是“勾通洋人”的卖国贼、汉奸。很多事他都早已想到了,但他还是不敢相信他的故乡,会以这种方式迎接他的归来。他的脸先是变得惨白,瞬间又变得通红。他是典型湖南人,血勇之人。但他使劲忍住了。他认命。他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这是他的宿命,也是一个民族的宿命。终于回来了,卸下了一生的包袱,也好啊。可就在他归国后的第二年,西北告急,朝中清流派领袖张之洞连连上书请战,在强烈情绪的推涌之下,上至文武百官的“矢口谈战”,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盲目排外,同沙俄不惜一战的情绪已经蔓延到了全国。或许,只有湘江边上一个孤独的老人,还保持着一种理智上的清醒。这么多年的经历,让他深知追求的愿望一旦变成狂躁的情绪有多么可怕,屡战屡败的惨烈,愈积愈重的情绪,这也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凡主战必为正义,爱国,英烈,却从未考虑过一个国家在战争中付出的惨重代价,更不会考虑国人的生命与权利。而凡是主和,则是投降,卖国,汉奸,必然要背负一世耻辱,乃至千古骂名。他,其实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原本就既是戴罪之身,又是赋闲之身,对于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遗忘,也让自己处在一种被遗忘的状态。然而,他又一次挺身而出,上书朝廷,依旧坚持他“不轻言战事,处之以理”的主张。他知道自己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多么深重的情感,正是深怀这一信念,才可能在理性上把各种选项放在天平上反复衡量之后,为国为民选择代价最小的、流血最少的一种方式。但在那样一种火山爆发般的激昂情绪之下,谁都知道这时候你发出不同的声音将意味着什么,郭嵩焘一下又把自己推到了整个中国的对立面,再次招来了举国上下的疯狂怒斥和唾骂。事实上,结果已在郭嵩焘的预料之中,惨烈的战争没有被大清国争回一寸土地,最终却由曾纪泽在谈判桌上“与俄外部及驻华公使布策等反复辩论,凡数十万言”,经过唇枪舌剑的据理力争,曾纪泽不但废止了中俄屈辱的《里瓦儿条约》,第二年,他又在彼得堡同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难道,这就不是爱国吗?曾纪泽为大清国挣来了多大的脸面啊。谈判桌上的较量,有时候甚至远比战争要复杂、诡谲和艰难,或许,只有郭嵩焘这样同外国列强打过交道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但他却依然是那么孤独。他复杂的心境,只能诉诸岁月中的河流。长久地,一个老人的身影,于月白风清的江边,茕茕独立。不需河流映照,人,已经老了。“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这是他晚年自题的一首《戏书小像》,他在悲叹自己的一生,人生过于短暂,他走时,那些还呆在肚子里的孩子,现在已经开始向他掷石子儿了,也学会骂人了——汉奸。他没有躲避那些石子儿,这倔强的老汉,站在那里,哪怕再老,他也不会站成一根木头,一块石头,他是人,“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这不是他对自己的安慰,而是对自己的确认,是的,他有这样的历史自信。原以为,心早已死了,却没死,还跳得那么热烈。他不能这么就老去,他不想就这么老死桑梓,但他又感到自己每日都在老去。他急啊。他依旧在为办学校、禁烟而奔忙,那背负一身的包袱,原来根本就没有卸下来。在晚年,他依然向朝廷疾呼应扶植私营经济,把官有资产交与商人经营,为此,他还想率先垂范,三次申请开办轮船公司,第三次还直接得到了权倾一时的李鸿章的支持,但在这个大清帝国,想办一件事竟如此之难,他最后的一次努力,化为这逝水中的一个泡影。明明白白的一条路啊,就是没人愿走,他想走,又怎么也走不通。岁月中的石榴,又开始飘下落叶。书斋里,一本书翻到此刻,复又合上。老人,又一次走到江边,星宿在上,宿命在上,但没有门开向你,重生之门。不会有灵光再现的日子。七十三岁的老人,忽然想到家乡的一句谶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他预知,大限已到。公元一八九一年,大清国光绪十七年,一直到死也未摆脱“汉奸”之名的郭嵩焘在一场并不致命的病中溘然长逝。那谶语惊人的准确,他刚好活了七十三岁。这是中国第一个敢于做“汉奸”的人。这个人,一生创造的第一次或第一个实在太多了。一直到死,他对生平际遇和未竟的事业依旧充满了不舍的眷恋和遗憾。“昼长利觉客情孤,细雨纤纤乍有无。密树安巢闻啄鹊,破窗缀网看悬蛛。劳心远道人何处,刻意新诗貌已癯。强作东坡留滞语,经营身计一生迂。”这是他的诗——《昼长》。这首诗就像他的性格,他的一生,有一吐为快的直率,有真人的性格和性情,又堪为此人一生的写照。他的悲剧或许在于,他在当时的中国似乎已经走得太远了,一下把所有的人都甩在了身后,难免惊世骇俗,难免势单力薄,难免受到举国士人的讥嘲和辱骂,这是郭嵩焘的悲哀,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悲哀。但到底是他走得太快,还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脚步太慢?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走到了哪里?这个人已走一百多年,却依然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一个背影。天黑了很久,我还站在那里。河流,依然无言地述说着,一个人同一个世界的抗争。或许,越是深刻的痛,越是不容易说出。我知道,这条河再也不会完整地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他在这里留下的,只有一座孤坟。在他死后九年,时值义和团运动高涨之际,还有京官上奏请开棺鞭戮郭嵩焘之尸以谢天下。在他死了八十多年后,他的坟墓曾被铲平,墓碑扔进了猪圈里。不要说什么十年浩劫,岁月那么慈祥,没有过错。时间已经宽恕了他们,但不可饶恕我们。一百多年了,还有多少人在重复这个人的命运啊。我突然发现,这条河,既是一个人的前世,也是他的今生。12.文章第二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1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6分)(1)这是他的宿命,也是一个民族的宿命。(2)这个人已走一百多年,却依然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一个背影。14.文章开头说:“我知道,我又走到了一个逼我沉思的地方”。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进行了那些深沉的思考?(4分)15.结合全文探究标题“一个人从这里走远”的深刻内涵。(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失去风景的时代曹文轩①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唯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②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而现代人尽管作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③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日甚一日地退却与贫化。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④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⑤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酷爱思想。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绪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为时尚与习惯。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上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阴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这虽然并非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⑥作为人们追求雅致、雅趣、雅兴的文学艺术,现在背离的恰恰正是这一切。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⑦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⑧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的自然与风景,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选自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有删节)16.文中“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有哪些?(6分)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6分)18.文章第⑦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6分)七、作文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无安排”。鲁迅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其实,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15.11.6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A解析:“不堪卒读”:不堪:不能;卒:完毕,结束。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不忍卒读”,即“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堪卒读”的使用范围比较广,而“不忍卒读”的使用范围却比较窄。2.【参考答案】C【解析】A宾语残缺,“服务”后加“需求”;B两面对一面,在“有”后加“没有”;D结构混乱,“将……锁定”和“……被锁定”杂糅。3.C解析:解此题,找好首句或末句是关键4.C5.B解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抓住选项是否能体现出“宽容心”。二、文言文阅读(19分)参考答案:6、C7、D8、(1)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身上,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护他们的君主呢?(前两个分句各1分,“岂……欤”1分,主谓倒装1分)(2)用真实诚信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后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诚信”,真实诚信;“持”,要求、约束;“事”,侍奉;“不欺乎万世”;判断句各1分)9、答: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1句1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像”“用典”“拟人”三点3分。)(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意思对即可给分,一点1分,两点2分,答出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1.(1)天街小雨润如酥(2)濯清涟而不妖(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泣孤舟之嫠妇(6)可以横绝峨眉颠(7)腹有诗书气自华(8)流丸止于瓯臾,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12、交代郭嵩焘家乡故居的位置和标志,(1分)渲染幽深荒寂的氛围,(1分)引出下文对郭嵩焘一生经历的记叙和对他在历史上的独特意义的高度评价。(2分)13、(1)清末,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之下,作为主和派的郭嵩焘出使谈判必然被视为投降,卖国,要背负一世耻辱;(1分)这段历史,也因此被视为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屈辱史(1分)这是郭嵩焘的悲哀,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悲哀。(1分)(2)郭嵩焘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1分)他的那种为了国家与民族敢于做第一个“汉奸”、不惧骂名勇气和理性,热情和直率,是现代的我们都无法企及的。(2分)14、重新思考清末“主战”和“主和”的是非对错;思考郭嵩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思考造成郭嵩焘和民族悲剧的真正原因;审视我们的民族情结和反思当下人们理性的缺失。(一点1分)15、(1)在列强入侵、主战情绪高涨的时候,只有郭嵩焘一个人保持着谈判强过战争的清醒理智;(2)郭嵩焘背着“汉奸”的骂名却坚信千百年后定会有人给他一个全新的历史评判;(3)郭嵩焘一个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以远见卓识呼吁实业救国;(4)郭嵩焘敢为人先、惊世骇俗的创见处远远地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5)郭嵩焘的思想和精神甚至在当今仍然让人无法企及。(答出3点即可得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6.(1)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失去了崇拜之心;(2)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3)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发生了历史性变异。(每点2分)17.首先提出现代文艺发生了酷爱思想的这一历史性变异,接着剖析产生变异的现实和思想原因,然后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阐述现代艺术家对丑的价值所达成的共识,最后指出现代文学艺术给人们留下的主要印象。(一点1分,写满4点得6分)18.(1)现代文学艺术由于不再关注自然风景,就只能表现出丑陋阴暗的人性与情感。(2)用形象化的语言从反面论证了自然风景对一切文学艺术的重要性。(一点3分)七、作文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要写好本次作文,理解“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关键。“宁拙毋巧”,言字应拙朴、自然,本色,而非华巧、机巧;“宁丑毋媚”,言字宁丑而不熟媚轻态,丑中见境,丑中见美,外丑内美;“宁支离毋轻滑”,言字形散乱有骨力但不轻浮不劲利;“宁直率毋安排”言字直率为之,凌云健笔,而非巧做安排,失真失性。不仅写字,鲁迅先生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联系材料中“这‘四宁四毋’,何止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