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解读课件_第1页
经济新常态解读课件_第2页
经济新常态解读课件_第3页
经济新常态解读课件_第4页
经济新常态解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1(一)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三)新常态、新机遇、新动力“新常态”(NewNormal),顾名思义,就是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2002年,“新常态”一词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每个月出现50次2002年,美国的“新常态”主要含义是两条:(1)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2)恐怖主义距离日常生活更近2010年第40届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PIMCO)总裁埃里安(MohamedEl-Erian)重新提出“新常态”概念,以反映美国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的低增长状态2012年美国总统第二次辩论中评论人曾引用“新常态”概念美国劳动统计局(BLS)2013年12月发布了题为《2022年的美国经济:通向新常态》的预测报告,1992~2002年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3.4%,2002-2012年只有1.6%,预测认为2012-2022年美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恢复为2.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以改革创新重塑发展新动力,对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由高速增长向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高效增长跃升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这一词汇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视野。(一)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7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常态,新在哪?》的特别报道,8月5日、6日、7日发表《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的评论员文章。就新常态的涵义、特征等进行了系统论述。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常态”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这样,可以对经济“常态”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新常态”与“旧常态”。虽说可以对经济作“新”、“旧”常态的划分,但“新常态”与“旧常态”不是割裂的,新常态是对“旧常态”的承继和扬弃。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所谓以投资为主导,实则是通过人为政策刺激而实现的增长,因而,在旧常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违背经济规律和资源环境约束的、不可持续的增长,也就不足为怪了。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又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在投资率本已处于畸高水平、且资本存量已大幅增长的背景下,资本增长率趋于下降是必然结果。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变化所必然导致的供给面变化的结果。①高投资难以为继②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

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这里讲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和管理,还包括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

一般而言,决定潜在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技术与生产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结构与劳动供给。

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首先是因为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减慢,并于2010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绝对减少。相反,人口抚养比则由下降转为提高。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国民储蓄率将趋于下降,使得依靠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本供给。

譬如中国劳动力平均小时工资与欧洲和美国的差距分别从20年前的86倍和77倍下降到目前的11倍;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差距分别从20年前的21倍和17倍下降到目前的2.9倍和1.9倍。依靠低劳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能源成本实现高速增长的数量型扩张模式无法继续下去了。

从出口增速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中国出口行业的整体比较优势有相当明显的下降。然而,从数量型扩张转型到质量型增长;从依靠低要素成本转型到依靠科技创新;从依靠传统比较优势转型到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却需要相当漫长艰辛的努力,所以,中国经济增速必然长期放缓,单纯依靠货币信贷和财政债务刺激根本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只会适得其反。“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④三期叠加的必然结果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从旧常态进入新常态,虽表现为经济减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进入新常态,产能出现相对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提高效率和效益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就是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阶段跃升的过程,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经历程。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优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新动力。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任何经济体不可能总是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中国转向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增长除了速度以外,质量更加重要,一个国家也像一个企业那样,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来驱动增长。”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CEO道格·奥伯黑尔曼2014年11月9日在参加工商领导人峰会间隙对新华社记者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万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8万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万亿元,增长7.9%。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前三季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看,比较好的情况是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潜在增长率,而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2.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变化。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则是负2.9%。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将逐渐拉近。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瑞士信贷2011年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的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达19%,超过GDP增速。

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

“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3.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8月6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

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4.多挑战楼市风险成为关注的焦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比上年同期)下降6%,销售额下降6.7%,截至7月底,46个限购城市中已有超过半数城市放松限购,对比过去房价“越调越涨”的情形,当下楼市确实有点冷。

经济危害——1、高房价形成对消费的遏制,扼杀了经济发展动力。

2、房地产的“虹吸效应”,导致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实体产业失去发展方向。3、由于房地产泡沫诱发的银行体系大规模不良资产风险。社会危害——1、影响民生,人民幸福感丧失。2、大规模财富转移导致收入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社会矛盾被空前激化。3、全民炒房和拜金主义盛行,社会价值观被扭曲。债务中国债务中国债务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1)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2)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3)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4)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2014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5)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6)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7)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8)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9)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三.新常态、新机遇、新动力

适应新常态,面对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稳中有进势头,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一)积极适应新常态1.沉着冷静,不急不躁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的规律,我们只能遵守,不能违背。我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间,也从低收入水平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客观上讲,经济发展也确实到了阶段性调整时期。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2013年,中国GDP达568845亿元,人均6700美元左右,很多城市都远超过了这个平均线。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我国目前已经有4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符合这一标准。据测算,如果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是7.4%,明年只要5.1%,就可以完成“十二五”规划;从2016年起,只要每年增长6.6%,则可以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增强信心,发挥优势虽然我国正在经历“三期叠加”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我们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只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坚定地、充满自信地说: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二)辩证看待新常态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

尽管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但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测算,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超过美国。对亚洲而言,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亚洲增长0.3个百分点。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习近平说,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习近平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习近平举例说,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60%以上。(三)努力迎接新挑战

习近平在演讲中阐述新常态时也提醒,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他强调,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虽然习近平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风险”,但专家们对他的上述判断普遍有共鸣。1.新常态新挑战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困扰着我们;产能“挤水分”、房地产“去泡沫”、金融“去杠杆”,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的调整和化解。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正面临诸多历史性挑战。

一是产能过剩的风险产能过剩是老问题,体现在制造业方面,还是在低端的,来料加工占主导地位,当然在过去几年里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4万亿出台的时候,刺激政策也积累了一些过剩的产能,现在进行消化。①五大风险威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最近几年,尤其是以信托业发展比较快,银行的表外融资发展很快,突破了十几万亿,有特殊的历史原因,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多年长期形成的利益管制,资金价格的管制,价格的扭曲,金融结构的扭曲,导致了我们这种场外资金由于供求关系起作用,很多理财产品,这种储蓄替代性的产品蓬勃发展,是规避过去金融管制的产物,应该说影子银行体系现在大家提到议事日程,还是要通过疏导的办法,加强监管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三是房地产泡沫的风险房地产最近大家注意到,最大的问题是泡沫破灭的风险,过去的几个月,二三线、三四线城市价格的下跌,库存的增加现在向一二线城市蔓延,这是过去十几年积累下来的,过度透支积累的结果,曾几何时,过去的十几年一直说要把房价调下来,叶公好龙,龙已经来了,现在赶紧解除限购限贷政策,这是政策的选择,差异化的调控,与时俱进。下一步我认为如何阻止这种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急剧下滑,对经济下行增减的负面影响这是很大的问题。四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过去是硬性的负债的约束机制,财政预算机制,监督机制,执行机制,都不是很规范,今年已经尝试了地方政府可以公开透明的发行地方市政债券,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的错配问题。我的观点总体上看,现在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中央政府偏低,地方政府偏高,但是要通过期限结构的调整解决流动性的压力,目前处理得好不会出先大的问题。五是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总体来看我们是有实力的,有底气的,有4万亿的外汇储备。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②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能否成功跨越这一关口,是极具挑战的难题。

理论和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低收入阶段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经济发展也较快;而由中等收入阶段再进一步,跃升到高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则要困难得多,经济增速也会随之而下降,其间所遇到的挑战,在经济学上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政策对路,措施得当,就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进入高收入发达经济体行列,比如日本和韩国;否则的话,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停滞不前,比如拉美的一些国家。③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期

改革开放30多年后,老百姓对分享发展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合理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解决新时期民生难点、热点问题迫在眉睫。2.新常态新机遇

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新常态下,机遇大于挑战。短期而言,当下经济转型升级有着不少有利条件。长期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①城镇化释放持久动力

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过去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城镇化率都超过了80%,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历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②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目前,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级”转变,汽车、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已成为消费重点,不仅会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另外,我国人才资源丰富,又具备技术后发优势,有条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③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空间

产业结构方面,目前过剩是相对的,主要是一般加工业的过剩,如重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煤炭、初级产品等,这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环保产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仍然短缺,潜力很大。空间结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同时也遇到土地和环境瓶颈,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产业梯度转移有宽阔余地。“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习近平在演讲中坚定地表态。他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④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

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要进行结构优化升级等调整和改革,这其实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等、靠、要”,改革不成功,就会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需要靠改革来化解风险。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改革的动作频频,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最大利好。

习近平8月1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李克强10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决定进一步放开和规范银行卡清算市场,提高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确定发展慈善事业措施,汇聚更多爱心扶贫济困。⑤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我们的很多产业不是一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来建立,那么我们的经济潜能就不能得到激发,巨大的产能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如中国的玩具占到全世界7成,纺织服装2013年占全球市场的36%,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2013年中国手机产量占全世界81%,装备工业产出占全世界三分之一……梅新育指出,这样的规模天然要求面向全球市场,而且我们的企业规模做到这么大,必然要求市场全球化,来平抑收入可能存在的波动。

以往,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曾经相继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产业结构经历了再一次的重新调整,许多产业逐渐从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使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一种常态。时过境迁,随着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展开再一次的替代过程,现阶段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