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的教案_第1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的教案_第2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的教案_第3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的教案_第4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23-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的教案二班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5篇

每一个二班级数学老师都应当教会同学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同学自我学习的方法。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肯定写过二班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共享一下。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二班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二班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1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班级下册其次单元其次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详细的情境,使同学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引导同学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廉价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同学通过沟通发觉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同学已经娴熟把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娴熟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学问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同学的学问底缊不同,理解力量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同学采纳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同学对混合运算的计算挨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进展同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挨次,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除加、除减的运算挨次。

教学预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沟通法、观看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同学通过观看,分析,学会用精确     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挨次。用激励的语言、准时的评价,使同学自始至终保持开心的心情参加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同学都能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预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同学说一说)小红预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同学了解图片信息。培育同学观看力量和口头表达力量,培育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力量。]

3、看到那么美丽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友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特别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假如你是小红,你准备怎么买呢?

4、小组内沟通。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觉、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挨次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忱地帮她,内心特别地兴奋,她还让我替她感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爱就是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同学思索: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同学自主探究得出答案,培育同学的合意识。]

(引导同学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需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终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挨次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廉价多少元?

(1)题目里的“廉价”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信任,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自思索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廉价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同学说出:由于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最终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兴奋!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才智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爱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留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连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育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

⑵认真观看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消失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漂亮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才智得到的,妈妈肯定会很快乐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把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关心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同学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阅历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欢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同学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连续相约欢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同学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二班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使同学熟悉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把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育同学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力量。

教学重点:熟悉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把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预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日开头,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熟悉。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同学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沟通。

(4)观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出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提问:小伴侣在做什么?小伴侣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同学独自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察,了解同学解题状况,辅导有困)难的同学,集体沟通。

(3)争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同学填空独自完成

(2)同学独自完成第2题,集体沟通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同学独自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沟通。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同学独自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沟通。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自完成,集体沟通。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日我们学了什么?

二班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同学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育同学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力量。

(三)通过教学,培育同学仔细审题、乐观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老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相互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争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仔细思索,大部分同学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老师启发同学转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同学由于有争论的基础,又在老师不断启发和鼓舞下,因此许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其次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方案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假如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其次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老师指导下,同学越编爱好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推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老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方案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同学观看、思索、比较。

题目变化后,老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同学观看、思索、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同学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动身,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终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同学观看、思索、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终老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敏捷选择算法,详细问题详细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其次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班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学校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其次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同学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同学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力量。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留意引导同学参加,通过回忆争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晰,又通过分析、比较、推断等教学活动,使同学更好地把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力量的目的。

二班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同学巩固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并能依据实际状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及推理力量,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同学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依据实际状况估量出物体的质量,培育同学的估测的意识,关心同学积累估量的阅历。在复习简洁推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力量,让同学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索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熟悉,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同学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索问题。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同学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学问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日我们将连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同学供应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和提问力量。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现: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留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熟悉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同学独自练习,集体沟通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育同学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同学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依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肯定的情境中唤起同学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同学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同学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同学说说自己简单出错的地方和缘由,引起其他同学的留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终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索: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同学独自完成。完成后同桌相互说一说推理的过程,供应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同学留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消失一次。B应当是几?

(2)同学分小组争论,老师巡察指导。

(3)汇报沟通,老师留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同学经受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看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同学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解”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同学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日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班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育动手力量、合作意识,激发制造性思维。在对简洁物体和图形的外形的探究过程中,进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胜利的体验,建立自信念;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同学学习爱好。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进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熟悉潘老师,你们肯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老伴侣!你熟悉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熟悉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爱去游乐园吧,今日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画面,你能依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学问,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依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自思索,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觉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假如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