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W系列电视参数调节_第1页
索尼W系列电视参数调节_第2页
索尼W系列电视参数调节_第3页
索尼W系列电视参数调节_第4页
索尼W系列电视参数调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索尼W系列电视参数调节首先sonyW系列电视是专门为游戏开发的一系列电视。它根据输入端的不同区分了很多场景模式用于如pc(图表)ps4(游戏)BD机(电影)等,如下表:[自动]根据观看的内容自动选择场景。[自动(24p同步)]自动为24Hz信号内容选择“电影”。所有其他信号都“自动”执行。[通用]对于一般内容关闭“场景选择”。[电影]观看电影的最佳图像和声音。[运动]观看运动的最佳图像和声音。[音乐]听音乐的最佳声音。[动画]观看动画的最佳图像[照片]优化画质,以查看照片。此设置仅对1080i/p(50/60Hz)和480/576p格式有效。(1080i/p(50Hz)和576p是否有效视您所在地区/国家而定。)[游戏]玩电子游戏的最佳图像和声音。[图表]查看表格和字符的最佳图像。但是实际使用时发现各个模式的默认数值过于极端,例如游戏模式中大幅度牺牲了画质和色彩,提高了输入响应速度,大概由40ms的延迟减少到10ms左右。并且在120hz面板的产品中出现了画面横纹的现象。而实际上,我们打游戏时除了音乐打击类游戏,其他游戏对画面响应速度没有那么苛刻的要求。这样在牺牲那么多画质的前提下就显得得不偿失了。其它模式同样出现类似的问题,比如说图表模式,是为了点对点而设计的模式,但是他牺牲了大量的对比度和动态插帧效果,这样在我们接上pc时用pc看电影时会有拖影现象,并且暗部细节缺失严重,色彩也不真实。再比如说动画模式,过分的凸显出颜色的鲜艳,已经达到了刺眼的程度,让人无法在较暗的环境下舒适的观看。所以,电视买回家是一定要对各个模式的默认数值进行更改的,这样你才会感觉到花了上万元买来的电视物有所值。经过我反复尝试,发现w系列的通用模式和电影模式经过调试出来的画质最让人满意,这两个模式各有优点和缺点。本文着重讲解这两个模式:因为是通用模式,sony对这个模式下的功夫其实是最多的,它的内部开放了兼容大部分标准制式的设置。比如说,电影模式因为是为了看电影用的,sony没有对这个模式的点对点进行加强,用电影模式接pc时会出现字体边缘可空隙泛白的现象,并且锐度很不自然。无法准确的点对点。但是通用模式就不会出现这个现象,它就像图表模式那样对点对点支持的很好,并且色彩很自然。接下来再说电影模式,电影模式顾名思义是为看电影设置的模式,这个模式的默认设置是所有模式中对色彩以及对比和暗部细节优化的最好的一个模式,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用户回家后都默认为电影模式并且更改自己喜欢的色温接驳多种设备。电影模式和通用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他的伽马值和色彩的数字震动值更加适合看电影。因为sony的伽马设置只有7个档位,造成了虽然其它模式也可以通过调节伽马来得到类似电影模式的显示效果,但是总是达不到理想效果。色彩也是类似,比如动画模式不管怎么设置饱和度和白平衡以及色彩加强,颜色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通用模式:这个模式下面分为三个子模式。需要先选择通用场景,在通过菜单》显示》图像设置中的图像模式中选择。分别为:标准(这个模式是sony设置给傻瓜用户的,不懂设置的就选这个模式为默认吧)用户设置(最大限度的开放了sony电视内部的可设置选项,为了通过用户自己调试兼容更多的外接设备,我最喜欢的模式^_^)鲜艳(这个模式是为了适应电视卖场的高亮环境,更加吸引顾客的眼球的,这里我就呵呵了。。。)电影模式:这个模式下面分为二个子模式。需要先选择电影场景,在通过菜单》显示》图像设置中的图像模式中选择。分别为:电影1(为了观看老电影,提供那种胶片黄效果的观感而特别调试的模式)电影2(最大精度的还原暗部细节和色彩的真实性,为了观看高清片源而设置的模式,我第二喜欢的模式)接下来讲解图像设置的众多选项的具体功能下面的参数是我接pc的参数,效果很好,机型55w950a接入口HDMI4(你目前处于工作状态的HDMI接入口)通用场景(你目前所要进行设置的场景)场景选择全部(您的设置是保存为全部分辨率还是当前这一种分辨率,具体解释就是你接pc(1080p)和接机顶盒(1080i),如果选择全部,那么接这两个设备就都是这个配置参数,如果选择当前,那么这两个设备会分别使用两套不同的参数配置)图像模式用户设置(你目前所要编辑和所处于的场景模式中的子模式是什么)背景照明8(电视面板背光led灯的亮度等级,不同场景的最高亮度实际阈值不同。)对比度94(高亮部分与暗部的亮度对比差值,数值越高差值越大,画面越通透,但是如果过高会出现高亮和高暗细节的削波。最大和99并不是1的区别,最是最大功率,99,98或97等为一个定值,最大大概是103左右,不同机器不同。)亮度51(用于提高或减少画面中的阴暗部位的亮度。过高会造成黑色变成灰色,灰色变成白色,灰阶数值大幅度减少,过低会造成画面一片黑暗,推荐为默认)颜色49(用于设置画面色彩的饱和度,高了颜色会变的鲜艳刺眼,低了会变成黑白电视,失去色彩)色调0(用于调整红绿偏色的个别电视的色偏,推荐默认)色温中间色调(调节色温,暖色温适合在温暖阳光下观看,冷色温适合在led灯光下观看,冷色温伤眼睛。推荐中间色调)锐度36(细节边缘的清晰程度的调节,这个选项和精密显像还有细节增强三项配合调节提高画面的清晰度)降噪自动(三个降噪会小幅度的减少画面的清晰度,如果片源足够好建议都关闭。对信号干扰的画面进行降噪处理)mpeg降噪低(对画面出现的图像边缘窜扰进行降噪处理,建议低或自动)点降噪自动(对画面噪点进行消减处理)精密显像自动(分辨率画面细节程度的调节。噪声滤波是对外来电磁干扰的消除。分辨率选项不同模式的算法是不同的,支持点对点的模式过度平滑,不支持点对点的模式过度极端。)分辨率:0【变灰】平滑渐变高(对色阶较低的片源进行加工修饰,加强颜色过渡效果,减轻色带现象的发生,推荐高)MOTIONFLOW标准(sony电视的动态插帧技术,极大的减少画面拖尾和打嗝现象,1080i分辨率和3d模式支持的不好。。。推荐标准,其实流畅模式的插帧最好,但是画面复杂会出现马赛克现象,其中清晰和清晰+会插入黑帧,会减低画面亮度,脉冲模式会插入全黑帧,达到近似crt显示器的效果,但是会大幅度降低画面亮度,24p模式是为了接BD机用以显示标准24帧的选项)电影自动(对sony自家电影的色彩和对比优化,其他公司电影支持不好)高级选项:黑色矫正低(软件加强黑色纯净度,使暗部不再是灰部或棕黑部改善为纯黑的黑部)高级对比度增强中(强行加大画面对比度,使人物和物品更加凸显出屏幕,画面层次感加强)伽马矫正+2(字面意思,伽马值矫正,为了适应更多的设备,显示出更加健康的灰阶。越低越压缩暗部细节,越高越压缩亮部细节,越低越欠曝,越高越过爆。)LED动态控制标准(sony高端电视的区域控光开关,侧入式是把边框射入的光源分成了8组,根据画面明暗智能调节每组的亮度,用以加大画面对比,使黑色更纯净。)自动亮度限制低(对大面积的高亮区域进行亮度消减。以防止亮度突然变高刺眼)白色增强关(软件强行加高白色高亮区的色温,冷是高,暖是低)彩色增强低(拥有量子点技术的机型的用于扩充色域的选项。俗称特你妹。因为有时会超出片源的色彩空间,拉高后会出现中间色色彩偏色问题,但是纯色会显示的更真实通透,所以会出现有时色彩好看,有时色彩奇怪的现象,建议低)白平衡:(因为在不同的外部光源下,人眼的颜色感应是有差别的,为了适应外部光源,需要人为的更改显示器的白平衡,在不同光源下白平衡的方案是不同的,这个需要根据实际用户的室内光源进行自主调试)红增益0绿增益0蓝增益0R-补偿:0G-补偿:-2B-偏差:-3细节增强中(解码层面加强画面清晰度,推荐中,高有点太夸张了)边缘增强低(对字体和画面物体边缘进行软件加强处理,更加凸显出边框)自然肤色开(对肉色画面进行类似韩剧的lomo磨皮处理,使皮肤看起来更加水嫩,只有全高清片源才能起作用)显示速度优先[变灰](超频显示芯片,提高速度和画面质量之间速度的优先级,打开后有时会出现轻微的横纹现象)再发一组w950a接机顶盒的参数接入口HDMI4电影场景选择全部图像模式电影2背景照明9要打开光线感应其他节能选项关闭对比度95亮度51颜色44色调0色温中间色调锐度41降噪自动mpeg降噪低点降噪自动精密显像手动分辨率:32噪声滤波5平滑渐变高MOTIONFLOW标准电影自动高级选项:黑色矫正关高级对比度增强中伽马矫正+1LED动态控制标准自动亮度限制中白色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