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考点总结】1.主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分析思路:(1)问题判断。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2)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3)防治措施。抓住成因,从原因上溯根源,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三个方面分析其治理对策,根本对策是恢复植被。2.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问题(森林、湿地破坏)的分析思路:(1)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保护,改善水文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2)抓住湿地的成因进行分析。湿地(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主要从来水(即降水量)和去水(即蒸发量、下渗、排泄)两个方面进行,其中,蒸发量与纬度位置、气温、空气中水汽饱和度等有关;下渗能力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排泄能力与地形有关。①三江平原地区沼泽湿地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②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④湖面积变化成因分析:如果是长期(如一万年以来)的变化,主要考虑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干、蒸发加剧导致湖泊萎缩;如果是短时期(如十几年、近几年)内,主要是人为造成(围湖造田、取水灌溉等)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冰雪融水有关。(3)抓住湿地、森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①分析问题表现:湿地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萎缩、消失及污染严重;森林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破坏严重,两者都会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使生态失衡。②分析问题成因:湿地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围湖造田、破坏植被导致河湖淤积,任意排放污水导致湿地污染;而森林破坏问题则主要是人类的乱砍滥伐、肆意开垦导致的。(4)抓住对湿地、森林的保护、开发措施进行分析。对湿地、森林首先应是保护,主要表现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其次是合理开发,应退耕还湿、还林,植树造林;最后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分布,减少人类产业活动干预,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等。【典例示范】【典例1】(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1)、(2)题。(1)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2)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土壤 C.地形 D.光照【典例2】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下图为大塬到残塬的演化(甲~丁)模式图。据此完成1、2题。1.推测塬面上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是 ()①逐渐分散 ②内部聚集③均匀分布 ④零散分布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2.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 ()A.沟头加固防护 B.沟道径流调控C.塬面水沙集蓄 D.塬面植被恢复【典例3】(2021·湖北联考)厚田沙漠(约28°N,115°E)号称“江南第一大漠”“绿洲中的沙漠”。东临奔流不息的赣江,西临锦江,有沙漠化土地13万亩。厚田区是一个贫困地区。据此完成3~5题。3.江南厚田沙漠的沙源是 ()A.西北沙漠中的沙粒B.黄土高原的沙土C.赣江锦江河滩沉积的泥沙D.鄱阳湖湖岸的泥沙4.“江南第一大漠”防止继续扩大的生物措施是 ()A.采取沙障固沙措施B.植树种草,恢复自然植被C.在赣江上游修水库,减少泥沙淤积D.实行法定垦耕,限定牧养5.促进厚田区脱贫攻坚的举措不合理的是 ()A.开展生态旅游,举办沙雕艺术展B.利用太阳能发电,缓解能源问题C.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D.大规模采沙出售,缓解经济压力【典例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南岸,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直线距离仅800千米。20世纪80-90年代,冬春季节的北京饱受沙尘暴之苦。1999年位于库布齐沙漠境内的穿沙公路修通,沙柳、柠条、甘草、沙棘、梭梭等治沙先锋植物,为库布齐沙漠披上绿装。沙生植物甘草既能固沙、改良土质,也是药材。沙柳、柠条、羊柴等灌木,每隔3-5年平茬一次,平茬后会越长越旺,这种“平茬复壮”的特性,可源源不断地为灌木饲料、人造板、生物质发电等林沙企业提供原料。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和穿沙公路绿化对比图。(1)据图推测库布齐沙漠的可能性沙源。(2)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20世纪末北京的沙尘暴与库布齐沙漠间的关联性。(3)从气候角度简述库布齐沙漠中固沙植物的特点。并分析库布齐沙漠披上“绿装”产生的有利影响。【典例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下图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1)据图,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2)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3)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典例示范】【典例1】(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1)、(2)题。(1)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2)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土壤 C.地形 D.光照【解析】(1)选B,(2)选C。第(1)题,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疏松,植被稀疏,地表易受流水侵蚀作用,造成黄土高原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使得地表趋于平坦;冰川侵蚀主要发生在高山和两极地区,黄土高原没有冰川分布。第(2)题,黄土高原小区域范围内气温、土壤和光照差异不大,不会影响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小区域内的地形差异改变了土壤水分条件,导致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典例2】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下图为大塬到残塬的演化(甲~丁)模式图。据此完成1、2题。1.推测塬面上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是 ()①逐渐分散 ②内部聚集③均匀分布 ④零散分布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2.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 ()A.沟头加固防护 B.沟道径流调控C.塬面水沙集蓄 D.塬面植被恢复【解析】1选B,2选A。第1题,由材料可知,“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甲~丁的演化过程中,塬面的面积逐渐减小,所以塬面上聚落的分布也是逐渐分散。甲塬面面积大而完整,所以聚落分布比较均匀;乙塬面面积减小,周围受到流水侵蚀,所以边缘的聚落开始向中间集聚;丙塬面破碎,聚落开始由集中走向分散;丁塬面完全破碎,只有少部分塬面有聚落分布。所以塬面聚落演变的过程是均匀分布——内部聚集——逐渐分散——零散分布。第2题,塬面的持续萎缩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溯源侵蚀活跃,沟岸扩张。所以,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保土蓄水,防止沟岸的继续扩张;加固沟头,保住塬面。A选项正确。塬面的萎缩主要是由于沟岸的扩张,沟道的溯源侵蚀,而塬面水沙集蓄和塬面植被恢复,仅仅保护塬面是不够的,仍然会使塬面萎缩。排除C、D选项。沟道径流调控,沟岸仍然会扩张,保塬作用不大,仍然会侵蚀塬面,排除B选项。【典例3】(2021·湖北联考)厚田沙漠(约28°N,115°E)号称“江南第一大漠”“绿洲中的沙漠”。东临奔流不息的赣江,西临锦江,有沙漠化土地13万亩。厚田区是一个贫困地区。据此完成3~5题。3.江南厚田沙漠的沙源是 ()A.西北沙漠中的沙粒B.黄土高原的沙土C.赣江锦江河滩沉积的泥沙D.鄱阳湖湖岸的泥沙4.“江南第一大漠”防止继续扩大的生物措施是 ()A.采取沙障固沙措施B.植树种草,恢复自然植被C.在赣江上游修水库,减少泥沙淤积D.实行法定垦耕,限定牧养5.促进厚田区脱贫攻坚的举措不合理的是 ()A.开展生态旅游,举办沙雕艺术展B.利用太阳能发电,缓解能源问题C.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D.大规模采沙出售,缓解经济压力【解析】3选C,4选B,5选D。第3题,厚田沙漠区位于江西南昌附近,其沙源主来自附近的赣江和锦江下游沉积的泥沙,在冬半年河水水位低,河漫滩的泥沙出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吹至河岸,形成沙漠。第4题,沙漠的防治措施有工程措施如沙障固沙;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恢复自然植被;社会措施如制定法规,限垦限牧。该题问的是生物措施。第5题,厚田区居民生活贫困,经济落后,要脱贫致富,必须要改变原来传统的农业方式,可以利用当地的沙漠打造生态旅游。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多种经营方式,增加经济收入。当地能源资源不足,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缓解能源短缺。大规模采沙出售,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典例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南岸,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直线距离仅800千米。20世纪80-90年代,冬春季节的北京饱受沙尘暴之苦。1999年位于库布齐沙漠境内的穿沙公路修通,沙柳、柠条、甘草、沙棘、梭梭等治沙先锋植物,为库布齐沙漠披上绿装。沙生植物甘草既能固沙、改良土质,也是药材。沙柳、柠条、羊柴等灌木,每隔3-5年平茬一次,平茬后会越长越旺,这种“平茬复壮”的特性,可源源不断地为灌木饲料、人造板、生物质发电等林沙企业提供原料。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和穿沙公路绿化对比图。(1)据图推测库布齐沙漠的可能性沙源。(2)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20世纪末北京的沙尘暴与库布齐沙漠间的关联性。(3)从气候角度简述库布齐沙漠中固沙植物的特点。并分析库布齐沙漠披上“绿装”产生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及材料中信息可以看到,“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南岸,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泥沙有: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来自狼山山前堆积物﹔库布齐沙漠中就地起沙产生的沙源等。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库布齐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有丰富的沙源;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库布齐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对风产生的阻力小,风力强,西北季风吹过沙漠携带泥沙至北京,形成沙尘暴。第(3)题,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大,常有土地盐碱化现象,所以固沙植物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抗大风的特点。由所学知识可知,沙漠披上“绿装”,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有利于本地的防风固沙,同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由“沙生植物甘草既能固沙、改良土质,也是药材”可知,农产品具有极强的营养价值,产出量增加,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由“可源源不断地为灌木饲料、人造板、生物质发电等林沙企业提供原料”可知,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答案:(1)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来自狼山山前堆积物﹔就地起沙等。(2)库布齐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有丰富的沙源;冬春季节冬季风强盛,库布齐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西北季风吹过沙漠携带泥沙至北京形成沙尘暴。(3)特点:耐寒、耐旱、耐盐碱、抗大风。影响: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利于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农牧民的农产品产出增加,增加经济收入;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典例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下图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1)据图,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2)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3)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基本稳定,降水波动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根系能够固结沙土,削弱风力,减少扬沙,使流动沙丘趋于固定。第(2)题,自然原因:蒸发和蒸腾作用增强;人为原因:人类生产和生活耗水量增加,湖水的补给量减少。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第(3)题,本题为开放类试题,选择赞同或反对都可以,可以从自然和人为方面进行分析。赞同:自然方面,读图可知,毛乌素沙地降水呈增加趋势,气候趋向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流动沙丘逐渐固定;人为方面,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自然方面,气候总是波动变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