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在教育的边缘》刘铁芳前言:平庸:在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确立一种深厚而清明的智性生活的背景下,过于强调教育的生活化倾向,可能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育所型塑出来的个体人格的平庸化与教育自身的平庸化。当代西方教育教学理念是在继承了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社会思想资源的基础和背景上展开的,对于他们而言,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即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实际上早已不是问题,所以他们的教育研究关注的重心更多的指涉技术层面,在这个层面做得十分精细。即使这样,从杜威到雅斯贝尔斯,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都是直接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从我们期待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人开始。我们课程改革的思想资源恰恰并没有更多地顾及西方教育的基础与背景性资源,而主要直接截取其教育研究深化阶段的技术性资源。我们自身教育的基础与背景实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型塑出来的臣民文化与心理人格,一是我们缺少西方宗教文化的背景,这使得我们的社会文化品质始终有一种浓郁的实用品格。20世纪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使得国民人格的现代化实际上还远没有完成。与之相应,我们的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并没有随着高楼大厦的建立和现代信息化传媒的引进而完成。我们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我们的改革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有灵魂的教育,或者说我们教育改革的灵魂在哪里,我们的改革是否在培养现代国民文化—心理—精神品格上作出了实质性的努力?中国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由于社会事功对教育的反复冲击,加上我们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经世致用的思维品格,导致我们的教育在现实层面始终没有超越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变革的逐步完成和社会组织层面的体制化的逐步深入,教育自身也在没有被现代性充分洗礼的背景下急迫地进入了体制化的轨道之中,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每个人都按部就班,把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得精细、到位,而不需要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这使得教育实践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十分明显,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心愿:经由教育品格的提升而逐渐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与心理品格。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性之火而行,无怨无悔。第一辑:坚持理想《“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如何做教师?教师究竟以何种姿态生存?这首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教师生命姿态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学校道德教育是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良好的师德修养无疑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师德要解决的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要悟道,领悟为师之道。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乃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核心,对教育对象的理解、认识与爱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之一。教师要领悟为师之道,首先的就是去理解、发现、认识、关爱教师的职业对象。首先,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其次,在教育实践中,不能简单、粗暴、武断地对待学生,不能限制、束缚学生的发展,要善于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宽容学生,并且有效地、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乃是精神成人,即引导未成年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正直、幸福感等,给他们一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雅斯贝尔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富于爱心的交流。教师职业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投入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的技术技巧,更是一种情感与人格的投入,是教师对教育职业以及职业对象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师爱不仅仅是一种必备的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倾其身心与学生相处,积极与学生进行智慧、情感、人格的交流、融合,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望,把学生生命视作与自我生命息息相关的个体,这实际上乃是甄别其职业道德高下的核心依据。怎样引导、鼓励教师们乐于去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形成稳固而深厚的师爱之情,成为当前师德建设的关键。什么是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个表面上看来玄奥的问题实际上是每个教师须臾不离的基本问题。一个教师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才能,那就需要运用他的一切智慧、情感和想象力,对他的原则、价值和目的做透彻的思考。(莫里斯·比格:《实证相对主义——一个崭新的教育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不断去追求教育的真知,更多地获致对教育的深切理解,并积极转化成个体当下的创造性实践,乃是当今评价教师职业道德高下的重要尺度。新的时代呼唤教师个体积极探寻,并亲身实践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而不是想当然地停留在传统的常规教育行为的模式之上,真正使教育活动成为教师个体“有所为的思考”之中的“实践”,而不是简单的“创制”——亚里士多德教师教育创新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个人知识的创新(成为内在的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实践教学相长的古老的教育格言。);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指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之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创新本身并不是一种价值,只有当教师行为的创新真正体现了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个人对教育的真知,这种创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创新。)在今天我们的教育逐步走向深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专业自由、自主在逐步扩大,而且我们今天的诸多教育问题包括学生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的痕迹十分明显、课程改革尚待深入、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冲击等都远没有定论。我们今天的教育期待创新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其核心理念无非就是要求教师以一种开放、学习、探索、进取的姿态,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个人的教育自觉意识,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艺术。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师德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让教师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教育人生,让教师的教育职业生涯更有意义。把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作为师德修养的根本指向。如果说“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就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充分维护教师的正当利益,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这也是当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对教师正当利益的维护,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惟其如此,教师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之中,为教育事业奉献个人的爱心和智慧。马克思·韦伯在《以政治为业》的言说中提出,以政治为业有两种方式,一是“为”政治而生存,一是“靠”政治而生存。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步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育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在用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育本身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育而生存。生命的姿态:以自己平凡的人生诠释对教育的理解;努力实践自身对教师身份的理解;从不停止探寻教育的真义,理解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理解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努力把自身投入到这种价值与意义的建构中;信赖学生,对人性充满着向往,对教育充满着崇高的理性和坚定的信念,能清醒地意识到在教育中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懂得理解、欣赏、尊重、激励,全心全意地付出他们可能的理解、欣赏、尊重、激励与爱;不仅拿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付诸教育生涯,更是在用自己整个的生命作依据。教育:必要的人文幽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教育设计更多地倾向心理学化,我们许多深入第一线的教学实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学化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中国整个20世纪社会变革为什么会这么曲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那些革新家门希望通过整体变革把问题全部解决。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眼光深入到深层文化心理中去。课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注重建构新的理论而忽视了反思现实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沿用了激进主义的方式、整体改造的方式,甚至是一种革命的方式,革命的结果许多时候就是洗澡水和小孩一起泼掉。请我们记住,对小孩子,不要把人际关系弄得太复杂,因为这会违背了苏霍姆林斯基反复说道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乐观、欢乐、想象、同情、善良等品质的期待与养成。苏联有一位教育家言:对于小孩子而言,不应让他们知道的东西就最好不要让他们知道。教育无非是让人的心灵世界随着他的年龄慢慢地展开,小树要慢慢长大。柏拉图:教育乃是人的心灵的转向。从根本上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我认为培养学生,就是让一个人按他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做人;让一个人按自己成长、发展的可能性去实现,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意思给他一个发展的可能性。不是我们去教他,而是让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生长起来。雅斯贝尔斯: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求知识获智慧的赋予爱心的交流。教育无非是人与人之间的灵肉交流的活动。教育的两个基本着眼点,意识立足个人的发展,意识立足社会的需要。生命力怎么焕发出来?说白了就是把教学、把师生看得平凡一点。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乐观的心灵,还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教育的层次性与教育境界的提升第一个层面,即关注人的现实活动(知识、技能、能力、规范)第二个层面:即关注人心(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人的心灵生活)亚里士多德说:国家的根本在于个人,个人的根本在于人的心灵。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不管这种教育是多么富于启发,它都是肤浅的,都是人的异化。这就是今天这么多学生厌学的原因。在这个层面积累得越多,人心越类。知识、技能、能力的灌输与积累带来的是心灵的疲累,而不是心灵生活的无限敞开。第三个层面:即关注人在社会、历史、文化、现实中的生存姿态。(引导个体在面对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现实社会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命姿态、生活姿态。)1.引导个体面对客观世界追求知识和真理,有一种求知的热情;2.面对社会世界追求正义与和谐;3.面对心灵世界追求德性与幸福。求知是基础,不断求知才能诗人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教育的三个层面,三种指向,一个是工具人,一个是理想人、一个是社会人。教育最根本的目标、终极目标就是焕发人的美好生存,更准确地说是焕发现实中人的美好生存。只有真正影响了我们生命存在、改变了我们生命的迹象那样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篮球赛活动总结
- 园林喷灌系统讲解课件
- 度假酒店商业空间设计
- 2025地铁站厅制作安装合同
- 2025标准设计印刷合同范例
- 2025房产交易居间合同
- 2025x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 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幼儿园体验与探究课程开展汇报
- 2025电影配音录制委托合同
- 任务5 制作学院网站导航条
-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应用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南京工业大学
- 开封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装调检修项目技术文件(国赛项目)
- 开题报告: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医疗救助政策
-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4年中考英语模拟试题(含答案)
- 服务质量保障措施方案
- 机场能源管理
- 高速公路路基及土石方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技能人才评价新职业考评员培训在线考试(四川省)
- AQ 1083-2011 煤矿建设安全规范 (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