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_第1页
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_第2页
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_第3页
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_第4页
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十八课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4年

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四个现代化”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农业支援工业原始积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三线建设两弹一星杰出科学家群体中美建交重返联合国三轮建交高潮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标志、历史阶段及其意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人民日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年2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工作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历史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1981年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82年八二宪法颁布增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二、改革开放进程主要标志、历史阶段及其意义1972年“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欧美轻工业项目1977年“八二方案”试图引进82亿美元西方设备197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1.78亿美元,财政收入1100亿左右赤字已经攀升到近300亿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危机,需要从不同方面着手应对挑战定义: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置,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承包经营权归集体中的农户所有分配方式:按劳分配,自负盈亏1978年底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践(农业增长)其他因素同样不能忽视首先是农副产品大幅度提价。其次,减少了统购、派购的数量,不从农民嘴里夺粮。第三,国家下决心连续几年进口1300亿—1500亿斤粮食。——萧冬连《探路之役》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结束高征调支援工业原始积累的时期,农村重获生产自主权70年代末80年代初,城镇集体(合作)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之所以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根源于一场就业危机。70年代末,中国面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具“爆炸性”的社会问题就是大量城镇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萧冬连《探路之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则: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1.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2.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3.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4.扩大城市综合改革,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近2000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及占人口比重的最高峰1979年起,党和政府采取了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广开就业门路的措施开始允许城乡个体经营1984年,全国城乡个体工商业者发展到1100多万人,1983年个体经济零售额184.5亿元,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经济所占比重上升到6.5%,初步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1979年4月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及其进程【点】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线】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面】1985年初,中央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与产业链转移浪潮兴起中国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拓宽了中国在资金、技术经验、人才等诸多方面的获取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1984年6月30日1988年国民经济是在持续过热的状态下发展的。从1984年以来,我国就出现了经济过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的现象。1988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5%,增长幅度之高为建国以来所未有。——节选自李成瑞《1988年的中国经济:成就、困难、希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面临的困难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政策需要因形势而做出及时调整政府出面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1990年,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1世纪初,提出“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70年代末,财政赤字与城市就业危机80年代末,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危机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21世纪10年代末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发展的成就是一代代人奋斗牺牲才得来的,唯有倍加珍惜,接续奋斗!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具体内涵、历史阶段及其伟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提出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居民大陆探亲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达成,即“九二共识”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通过2008年12月,两岸实现历史性“三通”2015年11月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