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湛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西方人对诚信的理解与中国基本一致,都包含诚实无欺、讲究信用、信守诺言等意思。在西方,历来把讲诚信、守信用、不撒谎作为经典训言。古罗马人把诚信概念作为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中。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在古罗马的国际法中,诚信原则是处理城邦之间关系的法律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信义。也就是说,古罗马人在对外贸易中,商业道德的支柱是诚信,古罗马法把诚信上升为国际法律原则。诚信渗透于经济关系中,规范着经济活动,如果遇到了阻力,外国人可以到所在地法院请求法律的保护,法院按诚信原则和法律规则做出公正的判决,法官是诚信的守护神。西方的契约诚信还可以追溯到西方基督教从希伯来那里学来的犹太教传统。在《旧约·出埃及记》中,耶和华与以摩西为首的犹太人立约,其主要内容是十戒。在十戒中,将“不作伪证”作为基本的道德戒律。在基督教的历史上,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原本就应得到上帝的眷顾。但是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却历经苦难,犹太人将自己的遭遇归结为对上帝的背弃,这是一种失信的报应。《圣经》中说:“凡遵守他的约和他法度的人,耶和华都以慈爱诚信待他。”那么反过来说,凡是背弃他的约和他法度的人,耶和华必然不再眷顾他。不管犹太人的遭遇和他们背弃上帝之间有无必然联系,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诚信意识早已渗透进西方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契约诚信观也随处可见。社会契约论的先行者格劳修斯就指出:守约是人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会产生民法。他认为“有约必践,有害必偿,有罪必罚”。霍布斯进一步认为:守约为正义之源,无契约即无谓正义,有约而不遵行即为不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诚信是成熟市场的基本标志,是建立健康市场秩序的基础。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信用就是金钱”,提示诚信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重要意义。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也认为,保持良好的信用和信誉,可以让只有少量财富的人,更好地利用别人的财富发财致富。西方国家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十分注重诚信,因为一旦有不诚信行为,则会带来一系列不堪设想的后果。如在英国,公共服务机构如银行、税务局、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邮政电信部门等,都有记录失信行为的“黑名单”,企业或个人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以后在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将四处碰壁。因此,从失信的代价上考虑,西方人会自觉地注重诚信行为,可以说,西方的诚信观更多的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虽然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的思想资源,但中国古代的诚信更强调人的操守和自律。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和西方的契约与法治文化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诚信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节选自2014年9月17日人民网《法治与市场经济之基》)1.下列关于“诚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对于诚信,西方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基本相同,都包含诚实无欺、讲究信用、信守诺言等意思,并把讲诚实、守信用、不撒谎作为经典训言。B.诚信在西方文明中历史攸久,在《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所表述,“十戒”中的“不作伪证”体现了诚信的要求,并作为基本的道德戒律。C.诚信概念作为古罗马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中,在古罗马的国际法中,诚信原则还是处理城邦之间关系的法律准则,是国际法律原则。D.诚信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看作是成熟市场的基本标志,对建立健康市场秩序极为重要,“信用就是金钱”正体现了这一点。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古罗马法中,把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认定为无效的行为,体现了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B.古罗马时代,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如果遇到阻力,外国人可以到所在地法院请求法律的保护,这是因为古罗马法将诚信渗透于经济关系中,规范着经济活动。C.关于契约诚信观有不尽相同的观点。格劳修斯认为守约是人的本性,只要人们订立契约,就必须去遵守。霍布斯认为守约是正义之源,不管是无契约还是不遵行契约都是不正义的。D.马克斯·韦伯认为诚实守信对于市场交易行为极其重要,认为保持良好的信用和信誉,可以让人更好地利用别人的财富从而发财致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西方,不管是基督教中的诚信意识还是法律中的诚信原则,或者各种各样的契约诚信观,都体现了西方丰富的诚信思想。同样,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也并不缺乏诚信思想。B.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历经苦难,犹太人认为自己的遭遇与对上帝的背弃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认为这是对上帝的失信行为的报应,所以得不到上帝的眷顾。C.西方的诚信观更多的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表现在西方人会自觉地注重诚信行为,这是因为一旦有不诚信行为,则会带来一系列不堪设想的后果。D.与西方的契约和法治文化传统紧密联系相比,中国古代的诚信更强调人的操守和自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诚信不如西方,所以我们要改善古人的诚信精神。参考答案:1.A
原文“在西方,历来把讲诚实、守信用、不撒谎作为经典训言”。2..D
后半名是富兰克林的话,且原文是“可以让只有少量财富的人,更好地利用别人的财富发财致富”。3.D
“中国的诚信不如西方,所以我们要改善古人的诚信精神”的说法于文无据。2.课外现代文阅读(15分)雪
蒋勋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分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每年冬天都来V城看母亲,却从没遇到这么大的雪。
在南方亚热带的岛屿长大的我,生活里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一群鹿拉着雪橇,在雪地上奔跑。精致一点的,甚至在卡片上洒了一层玻璃细粉,晶莹闪烁,更增加了我对美丽雪景的幻想。
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在寒冷的北方住了半辈子。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各种滑雪技巧都学了,可是等不到雪。别说是雪,连霜都没有,每天艳阳高照。我们就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滑来滑去,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大学时,有一年冬天,北方的冷空气来了,气温陡降。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了雪,大概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赏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四面八方都是人,山路早已拥塞不通。一堆堆的游客,戴着毡帽,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天上灰云密布,有点要降雪的样子。再往山上走,山风很大,呼啸着,但仍看不见雪。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我去V城看她的次数也愈来愈多。洗肾回来,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母亲问我:“下雪了吗?”
我说:“是。”
扶她从床上坐起,我问她:“要看吗?”
她点点头。
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只有马路上的雪,被车子轧过,印下黑黑的车辙,其他的地方都成白色。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
地上的雪积厚了,行人走路都特别小心。一个人独自一路走去,路上就留着长长的脚印,渐行渐远。
雪继续下,脚印慢慢被新雪覆盖,什么也看不出了。只有我一直凝视,知道曾经有人走过。
“好看吗?”
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的雪漫天飞扬。
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来像沉湎在童年的梦里。
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
被车轮轧过的雪结了冰,路上很滑,开车的人很小心,车子无声滑过。白色的雪掺杂着黑色的泥,也不再纯白洁净了,看起来有一点邋遢。路上的行人怕摔跤,走路也特别谨慎,每一步都踏得稳重。
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我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一点幽微遥远的光,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没有想到在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的。看起来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雪在光里迷离纷飞,像清明时节山间祭拜亲人烧剩的纸灰,纷纷扬扬;又像千万只刚刚孵化的白蝴蝶,漫天飞舞。
远远听到母亲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选自《此时众生》,有删节)24、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请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4分)童年
少年
青年
中年身边无雪→
参训盼雪→
上山(
)雪→
探母(
)雪→陪母(
)雪→窗边(
)雪25、赏析文章中划线的句子(4分)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
26、本文以“雪”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2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每空2分,共4分)A.文章开头写“我”的多次欲看雪而不得与母亲对雪的不甚满意的评价,欲扬先抑,使后文大雪降临、母亲看雪的情节更加真挚可感、令人印象深刻。B.文章写母子之间的交流,虽只有寥寥数笔,却通过细腻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深沉而又含蓄的亲情。C.“像蘑菇的帽子”从积雪的厚度写出雪之大,既形象地写出树顶积雪的形态,又暗合上一段关于“童年的梦”的比喻,温馨可爱,富有童趣。D.引用唐人张若虚的诗句,深化了关于“白”与“空白”的思考——对人生的真谛只能用心领悟;既升华了主旨,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采。E.本文写雪,由飘雪写到积雪,再写到夜晚户外的雪光,层层深入,由此自然而然转向对光阴易逝的领悟,既是对自然的描摹,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参考答案:24.寻;遇;看/赏;思/悟(每空1分)25.运用了比喻、排比(2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轻盈、繁密(1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雪景的惊喜和赞美(1分)。26.“雪”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1分)。文章既讲述了自己多年来求“雪”的经历,又描绘了一场难得一见的大雪的景象。(1分)借雪生发出了对人生的感悟——看尽繁华之后的宁静空旷。(1分)27.AD(每个2分)解析:B没有神态描写;C童年的梦不是比喻;E不是对光阴易逝的感悟。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参考答案:1.C
2.D
3.B【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在原文第二段,原文是“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可见,王国维肯定了对古史的怀疑精神,但是反对不充分利用史料而过分“疑古”,选项曲解文意。故此题答案为C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据此可知选项中“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表述绝对化。故此题答案为D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强加因果,“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不正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说“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可见,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不作为史料的原因是它在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而不是“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故此题答案为B项。【点睛】第3小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抓住文章的主旨句,每段的开头结尾句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其次要注意将题目中选项的信息带入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失当等问题,最后确定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15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共其乏困
共:供给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5.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C.佚之狐言于郑伯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
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
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夫晋,何厌之有?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参考答案:4D
5A
6B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B.我故众人报之
报:报告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尝:曾经【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3分)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豫让曾先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很宠信他。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为什么使自己身体残疾,使形貌丑陋,想要来寻求(办法)向赵襄子报仇,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对待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住宿,动词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C.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严肃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相如因持璧却立
不如因而厚遇之C.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2分)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④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⑤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⑥臣请就汤镬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D
12.B
13.D
14.(1)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2分)
(2)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和氏璧,从小路逃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3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我国3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突出表现为婚姻暴力中的“夫对妻”的暴力。B.在俄政府接连出台救市举措的同时,国际油价出现小幅反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卢布,目前美元对卢布的汇率正逐步返回1比50的安全线。C.如果我们的作家动辄“与市场接轨”,轻易认同“卖书比写书更重要”,怎么指望他们沉潜静思、面壁独处,写出具有独特思想和情怀的优秀作品?D.环境工作组研究发现,购物收据含有毒化学物质双酚A.即使人们只是接触收据,双酚A也能经由皮肤进入人体,甚至可能致癌,严重扰乱人体激素分泌。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B.成分残缺,应在“推升了卢布”后补出宾语“汇率”。D.语序不当,把“甚至可能致癌”移到“严重扰乱人体激素分泌”后面。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分)余爷爷: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9月17日
①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②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③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④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惊悉
听说
②阁下
您
③造访
看望④馈赠
送上9.请根据你学过的对联知识,并结合白居易《琵琶行》的内容,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上联:弦间抒怨,弹出红颜人世凄凉意。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B.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是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C.近年来,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接连曝光,各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D.这种建筑具有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使利,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参考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内容优化计划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课程教学计划
-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 四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2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首位能整除)说课稿 苏教版
- 新委托销售合同3篇
- 厨房厨师食品安全承诺合同协议书范本8篇
- 2025年企业专用Excel模板分享版合同管理软件服务合同
- 纱窗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与推广服务合同
- 2025年现代风格家居定制及智能照明系统安装服务协议
- 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保全担保服务升级合同
- 研究生c语言考试题及答案
- 《水浒传》每回检测题及答案
- 2025届高三高考数学三角恒等变换(八大题型+精准练习)
- 冲击地压防治培训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中高端猪肉市场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 低温杜瓦瓶安全操作规程(4篇)
-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共21课时)
-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指南 第2部分:道路运输》
- 物业费收缴培训
- 2024版风力发电站智能运维与远程监控合同3篇
- 操作系统原理 习题及答案(机工孟庆昌第2版)
- 军用无人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