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_第1页
国际法: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_第2页
国际法: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_第3页
国际法: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_第4页
国际法: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前言——为什么要离了解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一节概述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二、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第二节《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联合国宪章》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规定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三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产生与发展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中的地位前言——为什么要离了解国际法基本原则?1.构成国际关系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在国际法领域中的集中反映,具有相对稳定性;2.在国际法体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连通国际法的基本精神、价值与国际法规范的桥梁,从而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和支柱,并且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国际法的起点;3.国际法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严格遵守有关基本原则对于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克服国际法自身相对的滞后性、分散性及软弱性;4.国际法基本原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尽管个别西方学者也强调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但他们通常不会用一章或一节来专门加以论述,多则几句话,少则一句话。但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常常以专章来阐述。5.国际法基本原则在表述上具有简明性及在内涵上具有丰富性。第一节概述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1.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涵一般认为,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为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并构成国际法体系基础的法律原则。2.主要特征(1)国际社会公认;(2)具有普遍拘束力(与具体原则相比);(3)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4)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为什么说基本原则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总体上讲,这是由基本原则在国际法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有关:范畴-规范┄[具体法律制度]┄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价值。换句话说,国际法基本原则在整个国际法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类似于国内法中的宪法性原则,是确立、适用、解释、评价其他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基础和标准。具体讲:一方面,其他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创立应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否则就无法在国际法体系内取得合法性;另一方面,其他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适用应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否则会引起国际法的合法性危机。形象比喻:如果说国际法是主权国家在人类这个“地球村”里栽培的一棵参天大树,国际法基本原则就是树干,其他只是茂盛的枝叶。二、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1.国际强行法的概念与特征(国际)强行法(jusCogens),又称强制法或强制规律,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条和第64条首次对其作出专门规定。公约第53条:“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抵触者无效。就适用本公约而言,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第64条:“一般国际法新强制规律(绝对法)之产生”的规定如下:“遇有新的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产生时,任何现有条约与该项规律抵触者即成为无效而终止。”国际强行法通常设定“对一切”义务或者说“对世”义务(ObligationsErgaOmnes)。2.国际强行法兴起的意义(1)强行法的出现表明建立在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及基本价值之上的国际公共秩序规范的正式产生——亨金称之为“有关为国际体制所认同和接受的基本价值的体制宪法的生长”;(2)强行法的出现构成了国家同意原则(国际法的基础)的唯一例外——不容许贬损;不接受反对;国家享有的缔约自由受到了有效制约;(3)强行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法从先前的水平性演变为垂直性——国际法的等级化(拟制法——一般国际法规范——强行法)。3.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1)维护的都是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2)都强调国际法中某些原则和规范的相对乃至绝对重要性;(3)都为各国公认;(4)在国际法体系中都具有某种优先的地位。不同点:(1)强行法见之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从而使强行法主要适用于各国之间的条约关系,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适用范围是国家的一切行为,包括国际法各部门;(2)强行法是由国家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来发展的,而国际法基本原则已经明确规定在国际法律文件中,其中包括具有特殊意义的《联合国宪章》;(3)国际强行法规范不具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某些特征,如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领域,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等;同样,国际法基本原则又不具有强行法的某些特性,如溯及既往的效力等;(4)强行法几乎全是禁止-消极性规范,国际法基本原则并非如此;(5)强行法所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非国家价值——人道和人权价值,侧重于确保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国际法基本原则确保的主要是一种国家价值,侧重于确保各国相同的根本利益;(6)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原则,而强行法是规范,所以,前者不具有后者所具有的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权利和义务)都非常明确的特征。最后,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强行法各自的起点和终点是不一样的。显然,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国际强行法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两者之间根本不能划等号。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早在国际法学产生之时,国际法基本原则就开始形成了。随着国际法与国家实践的不断发展,国际法基本原则开始习惯法化,并逐渐被写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律文件中。国际法基本原则历史发展的一根主线是:每一次异质国家进入国际体制及由此引起的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动都会促进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革命性发展。我把它分为四个时期:1.萌芽时期(1625-1648)在开创近代国际法学体系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事实上已经论述到国际法的原则;《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威斯特伐利亚体制对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民族国家并存的国际体制,并初步产生了一些国际法原则。——国际法经典著作和创建性条约为主要载体2.倡导与传播时期(1649-1898)以美国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及其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影响为契机:美国《独立宣言》与独立战争促进了民族自决原则的形成;法国大革命及其基本文件(宪法、《人权宣言》和《国家权利宣言》)对国际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确立了诸多国际法基本原则;《门罗宣言》(1823)在客观上对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确认和发展。——革命与国内基本文件为传播的主要载体3.逐步发展时期(1899-1944)以非欧洲国家进入国际体制和前苏联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为契机:1899和1907两次海牙和会确立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俄国十月革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与民族自决原则;《国联盟约》所规定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反对侵略战争原则;《巴黎非战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所强调的禁止战争原则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该公约的特征是普遍性强,且未明文规定公约的生效期限。——多边条约为主要的载体4.系统化与定型时期(1945-1970)以联合国诞生与发展为契机:随着国际社会的空前扩大和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化,越来越需要一整套确定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由此出现了一系列阐明和列举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文件。现代国际法文件对国际法基本原则发展之表现:(1)为国际法基本原则增加了新的内容;(2)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做了新的详细解释;(3)使国际法基本原则系统化。——联合国主导下的发展,其中有三个主要阶段及与之相对应的核心国际法文件(1)《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确立的7项基本原则及其在国际法基本原则发展史上的地位(2)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法基本原则之经典表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国际法原则宣言》与国际法7项基本原则第一项原则——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上应避免为侵害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之目的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方式使用威胁或武力;第二项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各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第三项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依照宪章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之义务;第四项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各国依照宪章彼此合作之义务;第五项原则——民族自决权原则: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第六项原则——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第七项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各国应一秉诚意履行其依宪章所负义务,以确保其在国际社会上更有效之实施,将促进联合国宗旨之实现。——构成国际社会第一次以联大通过宣言的形式来列举并确认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最具普遍意义和权威性;构成对《宪章》中的基本原则的权威解释和运用,具有双重法律效力;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的通过表明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列举与阐明几乎完全告一段落,并由此构成国际法基本原则表述之绝版(终极版)。第二节《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的诞生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的核心标志,其宪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国际社会的宪法。如同我国宪法把四项基本原则置于中心地位一样,《联合国宪章》也把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置于中心地位。一、《联合国宪章》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规定《联合国宪章》涉及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规定主要包括其序言、第一章第1条“联合国之宗旨”以及第2条。《联合国宪章》序文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力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爰由我各本国政府,经齐集金山市之代表各将所奉全权证书,互相校阅,均属妥善,议定本联合国宪章,并设立国际组织,定名联合国。第一章

宗旨及原则第一条

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三、促成国际合作;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第二条

为求实现第一条所述各宗旨起见,本组织及其会员国应遵行下列原则:

一、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二、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以保证全体会员国由加入本组织而发生之权益。——善意履行宪章义务原则三、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四、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禁止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五、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本宪章规定而采取之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于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集体协助原则六、本组织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联合国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确保非会员国遵守宪章原则七、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七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不干涉内政原则(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专题讲(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1.作为法源的基本国际文件(1)二战前的文件:《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非战公约》(2)《联合国宪章》,特别是其第2条第4项原则(3)1946年《国家权利义务宣言草案》第9条:各国有责任不得借战争为施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国际法律秩序抵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他国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4)《国际法原则宣言》对该原则及其内容做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将其列为各大原则之首。(5)《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第1、2、3条。(6)1987年联大《加强在国际关系上不使用武力或进行武力威胁原则的效力宣言》2.基本含义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是指任何国家在国际关系中,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使用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侵犯别国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得以威胁或武力来解决国际争端。3.基本内容(《国际法原则宣言》的列举也许更为全面)(1)不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义务;(2)不协助侵略行为的义务;(3)不承认侵犯行为所得利益的义务;(4)不为侵略行为辩解,不进行侵略战争宣传。4.若干例外(1)单独或集体自卫;(2)为行使民族自决权而开展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战争;(3)按《联合国宪章》规定而由安理会采取的集体强制行动。5.侵略定义由于使用武力常常是和侵略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达到禁止或震慑武力侵略的目的,联合国于1974年通过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对侵略的定义、行为确定及表现形式做出了规定。其中第1条规定: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此决议存在一定缺陷。(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在历史上,国家常常以战争手段解决其间的国际争端,而且,传统国际法承认国家拥有的战争权,只是例外情形下,争端当事国才相互愿意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但它们决不认为自己有义务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争端。结果,纷争、冲突和战争成为了国际关系的常态,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历史发展(1)早在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上,各国就开始对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的做法施加限制,会议通过了《国际纷争和平解决公约》;(2)1907年《海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补充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3)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第12条规定了会员国以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争端的义务,但盟约没有完全禁止使用武力,事实上只是对争端进行冷却处理。(4)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第一次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规定为普遍性国际义务:“缔约各国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以和平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同年,国际联盟大会通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日内瓦总议定书》,发展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5)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1条第2项规定,联合国的宗旨包括“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的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并在第2条第3项责成“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从而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正式成为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6)1946年《国家权利义务宣言草案》第8条:“各国以和平方法解决其与他国之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之义务。”(7)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重申并详尽阐释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8)1982年《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马尼拉宣言》庄严宣告:“所有国家应只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而且,“任何争端当事国不得因为争端的存在、或者一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程序的失败,而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国际争端永远和平解决原则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涵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是指无论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间发生何种纠纷或争端,都应通过和平的方法予以解决;任何使用或企图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解决国际争端的行为,都是违反国际法的,必须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内容(《国际法原则宣言》有详尽阐释)(四)不干涉内政原则1.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提出和确立(1)法国1793年宪法(2)1823年《门罗宣言》(3)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其第15条规定:按诸国际法纯属国内管辖之事件,行政院应据情报告,而不做解决该争议的建议。(4)《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7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七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5)1965年《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保护宣言》(6)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7)1981年《不容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宣言》其中要特别注意《盟约》与《宪章》在表述上的不同。对比:(1)前者有“按照国际法”,后者无,只强调依据本宪章;(2)前者强调“纯属国内管辖之事件”,后者是“本质上属于”;(3)前者赋予了国联行政院以最终决定权,后者没有赋予联合国以最终决定权,意味着联合国及成员国都有决定权。#为什么在“内政”的判断上国联实现了集中化,而联合国则使之模糊化了?2.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概念和内容(1)国际法上的干涉,在严格意义上讲,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为了使一国改变或维持其现有体制、政策或情势,以强制或专横的方式干预该国内外事务的非法行为。干涉的特征为,它是干涉国采用强迫方法并违反受害国的主权意志的一种专断行为,干涉与干预的区别就在于此。在《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看来,干预必须是有力的或专断的,或者是胁迫的,实际上剥夺了被干涉国对有关问题的控制,才构成干涉,而纯粹和简单的干预不是干涉。实例1:美国每年都会发布年度人权报告,而每次都会指责中国保护人权不力,构成干涉吗?实例2:在天安门事件中,美国又是派特务,又是在其驻华大使馆庇护方励之夫妇,同时还利用美国之音等传媒大肆渲染有关事件的血腥气氛,构成干涉吗?而宽泛意义上的干涉,则包括武装干涉和对国家人格及其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一切其他形式的干预或威胁及其图谋。(2)国际法上的内政(mattersofdomesticjurisdiction,internalaffairs,thereserveddomain):一般是指国家在不受国际法约束下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的对内对外事务,也可以说是各国未对其承担国际义务的国内管辖事项。内政具有显著的变动性。早在1923年,国际常设法院在“关于突尼斯和摩洛哥国籍法令案”发表咨询意见时就指出:Thequestionwhetheracertainmatterisorisnotsolelywithinthejurisdictionofastateisanessentiallyrelativequestion;itdependsonthe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relations.而且,内政变动受制于一个并存的趋势:国际关切事项的空前扩大和国内保留事项的相对缩小――solely-essentially-mattersofinternationalconcern.(3)不干涉内政原则:指国家在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项的义务,也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国际组织也不得超越其基本宪章的规定其干涉其成员国的国内事务。——具体内容见《国际法原则宣言》等文件的列举。3.帝国主义干涉他国内政的形式和所谓法律依据(1)各种干涉及其法律依据经劳特派特修订的《奥本海国际法》(1955年第8版)所承认的“合法干涉”有三大类:一是“依据权利”的干涉;二是“非依据权利”的干涉,包括国家为了自保和为了维持势力均衡的干涉;三是“人道主义”干涉。此外,书上还增加了一种:应“合法政府邀请”的干涉。(2)“人道主义”干涉分析1)背景:1999年5月25日,安南在瑞典说:“新兴的国际法日益清楚地表明,各国政府决不能躲在主权的后面践踏人民的人权而期待世界其他地方坐视不管”,“如果一个政府在对其人民进行迫害,而同时又辩解说那是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世界将不会再袖手旁观。”他认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就是朝着“干涉”的方向发展。——人道主义干涉的呼声高涨。2)定义:是指一国、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为了阻止或遏制在外国发生的严重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不经该国政府同意,而对其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依据是否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它可以分为两类:其一,经联合国授权的人道主义干涉,又称集体的人道主义干涉;其二,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人道主义干涉,或称单方面的人道主义干涉。据学者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人道主义干涉共发生17次。3)目前存在的问题:①干涉的决策机制不够健全;②干涉的公正性令人怀疑;③干涉的有效性难以保障;④干涉的合法性存在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干涉违背了主权平等、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及不干涉内政等国际法基本原则;⑤对奉行单边主义的干涉者缺乏有效的制约,特别是,违背了国际法的单方人道主义干涉得不到应有的国际制裁;⑥干涉的非对称性4)“人道主义”干涉的制度化?用“三代”国际法理论来分析其前景:共存国际法与人权与人道法之间的深刻冲突,用一般制度而不是宪法就能协调两者之关系吗?(五)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1.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的历史发展(1)作为习惯国际法原则的“约定必须信守”原则(2)《联合国宪章》使其开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3)《国家权利义务宣言草案》第13条规定:“各国有一秉诚信履行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产生之义务,并不得借口其宪法和法律之规定而不履行此种义务。”(4)《国际法原则宣言》对各国应当善意履行义务的内容做了具体列举。(5)为一些专门性国际法文件所列举,如《美洲国家组织宪章》、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2.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的涵义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是指国家等国际法主体必须切实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由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以及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不得对有关义务做出任何回避、缩减和贬损;否则就会违反国际法,从而得承担国际责任。3.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的特征(与约定必须信守原则比较)(1)成文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习惯性的部门国际法原则;(2)义务的范围大大拓宽了:不只是条约性义务,更不只是《宪章》义务;(3)将善意原则与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该原则的实际效力,并使该原则本身更加科学和完整。(六)国际合作原则1.国际合作原则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讲,国际合作原则是一个相对崭新的原则,它是随着国家间相互依存突出发展,国际法由共存法嬗变为合作法而产生的。《国际联盟盟约》表达了会员国“增进国际合作”的愿望,然而国联时期的国际合作主要是大国间为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冲突或为应付突发事件而进行的有限的政治合作。1945年《联合国宪章》将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规定为联合国的宗旨,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合作的国际合作体制。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全面地规定了各国实行国际合作的法律义务。按照1986年国际法协会对《汉城宣言》的评价,《国际法原则宣言》“除宣告传统的国际法原则外,还宣布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及科学技术领域有相互合作的义务。”2.国际合作原则的内涵《国际法原则宣言》规定:各国不管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的各方面彼此合作,以期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增进各国的经济及社会福利,并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3.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1)形式日益多样;(2)层次愈来愈多;(3)领域不断拓宽(WTO为代表);(4)联合国成为国际合作的协调中心;(5)出现了国际合作及其法律体制之间的冲突。(七)民族自决原则1.民族自决原则的历史发展(1)作为一种思潮——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14、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呼声高涨,民族主义开始产生(列宁: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这些要求的民族国家,是一切民族运动的趋势。),并为30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进一步推动。17世纪,英国成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促成了民族自决概念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使其内涵做了明确阐述。但在当时,它还不是一个国际法概念。(2)作为一种政治原则的发展阶段1914年,列宁发表了《论民族自决》一文,首次对民族自决权做了全面的论述。他认为:“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1916年,列宁在《论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从历史-经济的观点看来,马克思主义者的纲领中所谈的‘民族自决’,除了政治自决,即国家独立、建立民族国家外,不可能有什么别的意义”;“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享有自决权。”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其著名的十四点纲领中(主义)中,强调按照民族自决原则重建战后和平。此时,民族自决原则虽被写入了国内法——《和平法令》,但未上升为国际法原则,国联时期的委任统治制度即与民族自决原则不一致。但逐渐为国际文件所强调,如《大西洋宪章》。(3)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发展阶段1)以写入《联合国宪章》为标志;2)1952年联大《关于人民与民族自决权》的决议;人民与民族应先享有民族自决权,然后才能保证充分享有一切基本人权。3)1960年《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4)1966年两国际人权公约第1条以完全相同的用语对民族自决权做了规定,它上升为一种基本人权;5)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6)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2.民族自决原则的内涵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的民族,有权采取国际法规定的合法手段摆脱殖民统治,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建立民族国家并实现发展的权利。并且,此种权利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所有国家均承担义务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破坏或剥夺此项权利,否则就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得承担国际责任。从广义上说,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已经获得民族独立并已建立民族国家的人民或民族。这些国家的人民或民族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自由选择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权利,以及独立发展自己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其他国家均有义务加以尊重,不得侵犯。3.围绕民族自决权的一些争论背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一是经济社会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二是国家碎片化趋势。民族,甚至种族主义的兴起或复兴引发了有关民族自决权的激烈争论。(1)是“人民”自决权还是“民族”自决权?在当代,自决的政治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人民主权”原则。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自决原则的思想在民族主义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含义是,各民族均有权建立国家,只有民族统一的国家才是合法的。这就是所谓的“民族原则”。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逐渐产生了“民族自决”原则。即便如此,对于“people”一词的翻译国际上仍有争论。(2)民族自决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相互并存与制约。其中,民族自决权对国家主权的制约有硬制约或称为积极制约和软制约或称为消极制约,前者表现为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的行使,后者则为分立权(在一国大搞民族或种族歧视、民族或种族隔离,从而严重侵犯其基本人权时)。当然,主权也对民族自决权产生了物质与法律制约。克里米亚于3月16日举行全民公投,逾九成民众支持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18日,普京下令批准关于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条约草案。但并未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苏格兰独立公投:2014年9月18日举行的一场公投,让苏格兰选民决定是否从英国独立——55%对45%(3)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分类问题:一种办法是把自决权的概念分为两个方面:即“内部自决”和“外部自决”。所谓“内部自决”是指有关的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决定自己政府的形式、制度等,这种自决的结果不涉及独立问题。所谓“外部自决”是指有关的“自”自己决定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这种自决的主要结果是独立。在这两种自决中,西方国家更重视前者,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另一种办法是分为前民族自决权和后民族自决权(区域自治的权利)。(4)关于民族的界定问题。中华民族与维吾尔族。#回顾与总结(1)如何从国际法三维结构体系理论来理解国际法基本原则?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是不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吗?(2)国际法院会适用国际法基本原则(包括强行法)来裁判案件吗?(3)国际法在走向规则定向的时代吗?(从混合性原则到法律规则的变动)国际法是权力定向?规则定向(rule-oriented)?还是原则定向?国际法原则在WTO体制的作用。国际法院会适用国际法基本原则来裁判案件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尼加拉瓜境内及针对尼加拉瓜的军事与准军事活动案(尼加拉瓜诉美国-1984到1986)事实与判决:1986年,当时桑地诺政府领导下的尼加拉瓜起诉美国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分子(“在尼加拉瓜境内和针对尼加拉瓜的军事和准军事活动案”)。尼加拉瓜指控美国在其港口布置水雷,出动飞机袭击尼加拉瓜港口和石油设施,以及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训练、武装装备和财政支持。而美国并不否认上述事实,但它一方面坚持说,美国政府没有直接参与上述活动;另一方面辩解说,上述活动是出于“集体自卫”。国际法院认为,美国支持这些武装力量,在该国口岸以外布雷,无法以集体自卫为这些行动辩解。国际法院裁决,美国违反了不干涉他国事务、不对他国使用武力、不损害他国主权和不妨碍和平海运通商的国际法律义务。因此,国际法院裁判,美国必须做出赔偿。但是,赔偿数额尚未确定,尼加拉瓜便中止了该案。第三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FivePrinciplesofPeacefulCo-existence;印度语表述——PanchaShina,汉译为潘查希拉。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产生与发展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发生变动,国际社会需要重建,国际法体系需要改造。对此,不同类别的国家的主张很不一样,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表了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一致界定,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所以,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在没有帝国主义列强的参加下,由掌握了自己命运的被压迫民族提出来的。这在国际法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一个伟大的创举。”2.具体发展历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前,五项原则之中的一些原则已经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法律文件中。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后回国途中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他代表中国政府分别同印度、缅甸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共同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作为“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和在它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的原则。声明并且说:“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必须强调的是:在1954年《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theSino-IndianAgreementof29April1954,on“TradeandIntercoursebetweentheTibetanRegionofChinaandIndia”。印度称之为ThePanchaShilaAgreementof1954)中首次载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用语是——(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4)平等互惠;(5)和平共处。只是在1972年9月29日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中其用语才基本定型。引自中印联合声明,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7页;中缅联合声明中也有同样意思的一段话,原文是:“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1997年4月23号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和公布的《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双方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应成为处理国与国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中国向苏联推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几十年,但只是在其解体后才得以成功,以前苏联奉行“大哥大”原则。)Thelawofcoexistenceisdividedintotwofundamentalprinciples,"peacefulcoexistence"and"socialinternationalism."TheprincipleofpeacefulcoexistenceappliesonlytorelationshipswithnonsocialiststatesandtakesaccountofSovietneedsinwagingtheinternationalclassstrugglewithcapitaliststates.Itoutlawsnuclearwarfare,aprincipalSovietconcernmotivatingthepolicyofcoexistence,butotherwisepermitsrevolutionarystruggleandcompetitionbetweenthetwocamps.TheprincipleofsocialistinternationalismgovernsrelationshipswithinthesocialistcampandprovidesalegalcoverforSoviethegemonybyrequiringthatsocialiststatesstructuretheirdomesticandforeignpolicieswithspecialdeferencetotheneedsofthecampasawhole.Ineffect,theprincipleofsocialistinternationalismlicensesSovietorderingofsocialist-camprelationships.Thus,thelawofpeacefulcoexistenceisstructuredtofurthertheinterestsoftheSovietUnioninitsrelationshipsbothwithcapitalistandwithsocialiststates.Socialistinternationalismisconsideredmoreprogressivethanpeacefulcoexistencebecauseitgovernsrelationshipswithinthesocialistcamp,whereacommunityofpolitical,social,andeconomicaimsprovidesthepotentialfornew,higher-typefraternalrelations.Theprinciplehasnolike-namedcomponentprincipleasdoespeacefulcoexistence;thepossibilityofitssubstantiveexpansionarisesfromtheprincipleitself,whichisdescribedas"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