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复合系统LUCC(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自然、社会、经济、环境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警告说,全球变暖导致海冰消融,到2070年,北极海冰可能会完全消失。另有一些科学家推测,这一景象会在2040年出现或更早。难以忽视的真相(AnInconvenientTruth)五十年内北极熊可能消失三分之二644公里楚科奇海极端气候雾霾LUCC我国耕地总数接近22亿亩红线

空置面积超1亿亩

低效耕地约3亿亩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明显偏低,容积率一般只有0.3~0.6;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超过200平方米,远超150平方米的国标上限;教育、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的浪费就隐藏得更深;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无序建设的空心村庄,村庄空置面积超过1亿亩。如果土地都被污染,是否还能进行地道战呢?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这一对孪生体规划与制度盲目贪大开发区、新城用地粗放低效浪费“鬼城”“垃圾围城”耕地破碎化严重

Household0.25billionin2005;Onehouseholdhasonly0.5hm2arableland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由于土地利用而引起的全球性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求政府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满足水利、交通、通讯、能源、居住等公共建设的需要,要求对土地利用进行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规划是什么?规划的对象是什么?规划要解决什么?规划的功能是什么?规划如何编制?规划如何实施?规划规划规划是什么?蓝图规划的对象是什么?人地关系规划要解决什么?土地资源配置规划的功能是什么?协调人地矛盾规划如何编制?科学方法和高新技术规划如何实施?多重监督、规划调整审批规划要解决什么?何时何地何部门为何如何规模Time,PeriodLocationWhoWhyHowtodoScale前言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简介参考书目课程考核一、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和骨干课程;是资环专业的指定选修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部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实施管理二、教学内容简介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基本农田和土地整治)重点总规

研究对象——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9月29日分组自讲/yulei/LUP2014-1三、参考书目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王万茂、王群.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张占录,张正峰.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聂艳,于婧,于雷.土地利用规划学实验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四、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30%)——课堂出勤和讨论;实验课时(30%)——实验过程与成果课程论文(40%)——论文打印稿。双周上课做课堂实验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土地&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内容、体系和程序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基础知识重点要求掌握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制度?1.土地的概念(Land)土壤Soil土地Land国土Land国土资源TerritorialResources土地使用LandUse土地利用LandUtilization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LandUse—LandCoverChange领土Territory

土地的概念及要点土地是重要的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引起土地组成要素性质的变化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1.土地的概念(Land)土地是综合体:系统(耗散结构)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经济、环境和历史的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2.土地的特性2.1土地的自然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两重性(自然、经济)2.2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增值性与边际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土地的特性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3.土地的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马克思曾指出:土地即“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什么是土地利用?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4.土地利用(Landuse)黄土高原水平沟隔坡造林(果树与农作物间作)湖北低丘岗地改造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土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后,才能进入生产过程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土地的权属、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或区域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的综合性—问题的产生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长江汉江湖北江汉平原表层土壤Cd地球化学图

<0.050.05~0.100.10~0.150.15~0.250.25~0.350.35~0.65>0.65mg/kg

耕地污染环保局、国土部:全国土壤污染情况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镉米”《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城中村改造:综合问题台湾土地利用中的新问题1、如何释放农地以供其它产业之需要;2、如何建立土地变更使用之回馈制度;3、如何以容积转移方式取得公共设施用地;4、如何解决空屋过多的问题;5、如何开发游憩资源;6、如何处理临避设施用地问题;台湾土地利用中的新问题7、如何减少农地废耕,提高农地利用强度问题;8、如何设置工商综合区、科学园区;9、如何防止农地污染问题;10、如何解决地层下陷问题;11、如何防止水资源污染问题。

什么是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衡量标准

1)是否从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是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并保护好环境资源;

3)是否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建设动物通过的涵洞保护天敌,生物多样性路口拓宽增加通行能力,节约道路交通用地

总体考虑地上地下空间A:地球健康系统B:人类健康系统H:地球与人类双健康系统(H=A∩B)行星地球自然格局(由海、陆及岩、水、土、生、气组成)世界政治地图(由国家与地区组成)A生物地球物理与化学过程B生命地球物理与化学过程HA∩B地球与人类健康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双健康模式可持续的人地系统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即土地信息分类:将土地信息系统化,以便于管理、应用和信息共享。土地利用信息分类1、从土地利用角度对土地信息分类: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全面反映。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按不同对象设计的分类系统:

城市:

主要是考虑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和配置,并侧重于经济要素和人文要素;

农村:

则主要是研究大量的自然资源信息及利用问题。

2、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角度对土地信息分类(1)、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是指空间参考坐标系、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和线状道路等基础信息;(2)、专题图形信息:指在建立土地信息系统时涉及有关土地方面的专题信息图层:地籍、规划、估价等;(3)、专题属性信息:包括反映特定地块最基本属性的信息:面积、权属、地类等;(4)、土地相关属性信息:与土地相关的其他属性信息包括:人口、古迹、植被、水文等。土地利用信息分类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差异显著,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综合分类系统重点阐述:从土地利用角度对土地信息分类的方法方法依据具体标志目的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以地貌、土壤、植被为具体标志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土地评价分类系统评价指标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以土地生产力、土地质量、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为具体标志为开展土地条件调查和适宜性调查服务,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服务土地综合分类系统自然、社会经济、管理特性及其他因素以土地覆盖特征、利用方式、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效果等为具体标志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映国家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服务土地信息分类体系六种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89;《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200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2007.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国土资源部2009土地利用的分类体系1984年,我国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8类,二级类分46类。※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就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耕地灌溉水田、望天地、水浇地、旱地、菜地园地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工建筑、冰川及永久积雪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其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分类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1989年9月,我国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镇土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经济用途的差异,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将城镇土地分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城镇土地分类用于城镇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变更调查。从1989年发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全国城镇土地分类系统城镇土地分类表代码大类中类R居住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C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道路用地、广场用地、社会停车场库用地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供应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邮电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殡葬设施用地、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P特殊用地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E水域或其他用地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弃置地、露天矿用地《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需要,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和“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两个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自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试行。自2002年以来,有效地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包括《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是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分类,适用于城镇和村庄大比例尺地籍调查;※针对全国城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的现实情况,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适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只是对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适当归并。将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6个二级类和交通运输用地中的三级类街巷,合并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作为二级类,在其下划分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盐田和特殊用地6个三级类。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一级类的设定主要以土地用途、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为依据,二级类的设定是以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为依据。分类基本框架:依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考虑到农、林、水、交通等有关部门需求,设定“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考虑到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的需求,设定“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为了保证地类的完整性,对上述一级类中未包含的地类,设定“其他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规划分类体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3个,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类11个,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域、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三级类33个。《土地规划分类》分类衔接和转换当原有地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地类含义完全一致时,可直接转换为对应新地类;当原有多个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个地类时,可将几个地类合并,再转换为对应的新地类;当原有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多个地类时,须进行补充调查,再转换到对应的新地类。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1.规划(planning)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1.1规划具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

2.导向性

3.不确定性

4.过程性

5.跨学科性1.规划(planning)1.2规划的基本要素方案目的决策者对象手段规划(planning)构成1.规划(planning)1.3规划的本质规划的本质:对未来的导向性(未来学)理性思考过程(系统学)综合协调过程(管理学)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过程(环境学)辩护的过程(法学)学习的过程(新技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建筑学)实施政策的过程(政策学)1.规划(planning)1.4规划的主导思想绿图规划(克拉伯尔斯,庶普;1987)

是对一定区域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的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2土地利用规划(landuseplanning)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衷性动态性2.2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协调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寻求最优土地利用方案。2.3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是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决定着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的空间。2.土地利用规划(landuseplanning)2.4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具体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充分科学合理有效外延: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内涵: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决策的科学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和组织利用土地,保持土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土地利用总体效益最佳。2.土地利用规划(landuseplanning)2.5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2.6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规划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各业各类各地区有限土地资源统筹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城乡规划法》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按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用途管制制度的依据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二)按规划时间期限划分(三)按规划的深度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施工土地利用设计2.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一)准备阶段:班子、经费、业务培训、工作计划、工作方案。(二)调查研究分析阶段: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文字、图件)、补测核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三)编制规划阶段:调整结构,提出方案,送交报告和规划图。(四)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上交上级批准,然后按规划具体落实。第四节历史沿革50年代初—“土地整理”(前苏联);50年代后期—“土地整理”改称为“土地规划”;60年代农业合作社—内容广泛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偏重农业土地规划;改革开放以后—土地重要性突出,迫切需要科学规

范的规划和管理1986年—《土地管理法》,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始编制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6-2000)1993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草案)》1997年开始—编制跨世纪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1999.4—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纲要(1997-2010)》;1999.6—省级规划完成,90%县级,80%乡级;2002年启动12个县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2003年启动14个地(市)规划修编试点工作;2004年国务院28号和2005年32号文全面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年,受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影响,暂缓;第四节历史沿革2008.10—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纲要(2006-2020)》;2009年以后,重新开始规划修编;2012年,基本完成规划方案和建库。第四节历史沿革国内土地利用规划学科最新研究进展1、土地规划理念上:协调利益相关者;弹性规划;倡导性规划;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上: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

3、基于规划的土地评价方法

4、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及实施评价

5、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6、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信息系统

7、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技术导向向公共政策导向转型蓝图规划——规程规划——协调规划(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趋势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趋势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趋势与市场经济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空间体系研究趋于过程的土地利用规划弹性与刚性的双栖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趋势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趋势

课后作业:1、复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规划分类》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2、土地利用规划的数学基础包括哪些?3、H-49-84-(45)、J50G093004是什么,经纬度范围大概是多少?耕地基本农田一般农田优质耕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专题之一:土地适宜性评价与潜力研究第五节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东南沿海至西北内陆经度

南方水田区经度

北方旱作区经度

西部高原盆地区纬度利用等别利用等别利用等别利用等别利用等别

东部平原区纬度耕地地力动态监测评价某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图与耕地利用等别图叠加结果高等别,一般农田低等别,基本农田中等别,基本农田第五节土地资源质量评价①土地资源适宜什么用途?②土地生产潜力有多大?其发挥程度如何?③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可能改造的程度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生产潜力?评价内容:A、对农业用地,土地评价就是土地生产量高低的鉴定。还有一个区位问题,也是土地评价中必须考虑的。B、对城镇建设用地,土地评价的实质是对土地利用价值大小鉴定。总之: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社会经济要素和环境条件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的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以揭示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5.1评价概念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土地税费征收服务5.2土地评价的目的、任务违法占用耕地精准农业如果土地都被污染,是否还能进行地道战呢?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环保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重建规划(位置、资金等)5.2土地评价的目的、任务土地评价的任务: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目前的土地利用,提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特性、社会经济要素和环境条件,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每种利用形式的效益分析,并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和经济价值。伴随每种用途会产生哪些自然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不良后果,提出土地管理和改良的途径和措施。为工矿、交通、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尤其是选址提出可信的建议。5.3土地评价研究的趋势

PRED1)综合化(自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2)精确化(直接为农民和规划者服务)3)定量化(模型、方法和信息系统集成)实现公平发展、保证持续发展、强调共同发展5.4土地评价的程序土地评价的程序应该是怎么样的?5.4土地评价的程序评价指标评价单元评价指标属性值的标准化单元综合影响分值等级划分土地评价流程1)指标土地评价所用资料即是针对具体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土地是由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地下水、地质、社会经济、生态等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土地评价与全部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地貌因素、灌溉排水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等。选取评价因素主要有5个原则:主导性2)差异性3)不相容性(独立性)4)因地制宜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常用权重计算方法:1、层次分析法2、Delphi法3、主成份分析法4、线性回归法5、其他工业用地定级指标体系和权重(14)

因素权重因素权重因子权重交通条件0.3873道路通达度0.1864道路类型0.1864对外交通便利度0.2009长途汽车站0.0504隧道0.0671轻轨站0.0394火车站0.0440基本设施状况0.2651基础设施完善度0.2651供排水0.0886供电0.0927通讯0.0838环境条件0.1302环境质量优劣度0.0721噪声环境0.0333大气环境0.0388自然条件优劣度0.0581地形0.0581产业聚集效益0.0533产业聚集影响度0.0533产业聚集影响度0.0533城市规划0.1641用地规划0.0801用地规划0.0801道路规划0.0840道路规划0.0840住宅用地定级指标体系和权重(20)

因素权重因素权重因子权重商服繁华程度0.1319商服繁华影响度0.1319商服中心0.1319交通条件0.2423道路通达度0.1013道路类型0.1013公交便捷度0.0901公交站点0.0901对外交通便利度0.0509长途汽车站0.0186隧道0.0225轻轨站0.0098基本设施状况0.2681基础设施完善度0.1337供排水0.0496供电0.0401通讯0.044公用设施完备度0.1344中学、小学0.0372农贸市场0.0279医院门诊0.0388公园0.0305环境条件0.2069环境质量优劣度0.1006噪声环境0.0522大气环境0.0484绿地覆盖度0.1063绿地覆盖率0.1063人口状况0.0665居住人口密度0.0665居住人口密度0.0665城市规划0.0843用地规划0.0263用地规划0.0263道路规划0.0301道路规划0.0301绿地规划0.0306绿地规划0.0306土地评价单元及比例尺选择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结果图编制的基础图斑,土地评价的基本工作单位,主要有以下方法:1)以土地类型单位为评价单元(相、限区、地方)2)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为基础,将对农业生产影响一致的土壤类型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土地生产潜力单元。但与地面的地块边界和行政边界不一致,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应用。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地块合并在一起,作为土地评价单元。评级单元的界限与地面田块的分布相一致,便于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但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内的土壤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因素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细化。土地评价单元及比例尺选择4)以土地资源类型为基础确定。以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貌图为基础叠加后的图斑作为评价。土地资源类型既反映了土壤的全部自然属性,同时也体现了其他要素和人为活动结果的相对均一性和差异性。5)网格单元法100*100米的网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功能区评价单元图排水条件灌溉条件其他土壤条件经济系数利用系数评价单元图全部因子图层叠加6)矢量叠置法

在我国,全国土地评价图采用1:400万或更小的比例尺;省和地市采用1:10万—1:250万的比例尺;县级土地评价采用1:1万-1:10万的比例尺;乡级土地评价采用1:1万或更大的比例尺。对同一地区不同比例尺,采用综合制图的手段。单元编号表层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pH值障碍层深度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土壤污染地下水埋深420684001001壤土通体壤1.826.865三级一级无污染深位420684001002壤土壤/砂/壤1.956.765三级一级无污染中位420684001003壤土通体壤2.246.985三级一级无污染深位420684001004壤土通体壤2.357.285三级一级无污染中位420684001005壤土通体壤1.956.985三级二级无污染深位420684001006壤土壤/粘/壤2.247.285二级一级无污染深位420684001007壤土壤/砂/壤1.66.985三级二级无污染深位420684001008壤土通体壤1.66.985二级二级无污染深位420684001009壤土通体壤1.826.985二级二级无污染深位语言型域值型空间扩散型表层质地隶属度剖面构型隶属度排灌条件隶属度利用方式隶属度壤质土1Ap-Bp-Br1-Br2Ap1-Ap2-Wr11级1灌溉水田1砂壤,粘壤0.8Ap1-Ap2-(Wr)Ap-Bp-Br0.82级0.8菜地0.9粘土,砂土0.5Ap1-Ap2-Wr-(S)Ap1-Ap2-Wr-G0.63级0.5水浇地0.7粗骨土0.2Ap-(B)-Cq0.34级0.3旱地0.5评价指标属性值的定量化特尔婓50x>9-20x+2508.5<x≤9-40x+4208<x≤8.51006≤x≤840x-1405.5≤x<620x-305≤x<5.550x<5f(x1)=0ab1F(x)x()偏大型0ab1F(x)cdx()中间型0ab1F(x)x()偏小型0a

bc

1F(x)x()散点型···域值型①线性衰减模型物体对周围空间的影响度Fi,随距离呈线性形式衰减,其模型形式为:

②二次衰减模型物体对周围空间的影响度Fi,随距离呈二次形式衰减,其模型形式为:③指数衰减模型物体对周围空间的影响度Fi,随距离呈指数形式衰减,其模型形式为:fo表示参与缓冲带分析的一组空间的综合规模指数,一般须经最大值标准化后参与运算。空间扩散型

图道路通达度因子图图居民区影响度因子图1.加权求和模型Hi=∑wj•fij

(i=1,2,…p;j=1,2,…n)2.几何平均值模型Hi=(∏fij)1/n

(i=1,2,…p;j=1,2,…n)3.复合模型Hi=∏Fj·∑wk•fik/100m

(i=1,2,…p;j=1,2,…m;k=1,2…u;m+u=n)评价单元总分值计算1)经验或行业准则法2)等间距法。按照单元指数结果,每间隔5个级别分划分一个级别3)数轴法。将指数标绘在数轴上,选择点数稀少处作为等别界限4)总分频率曲线法。对定级指数进行频率统计,绘制频率直方图,选择频率曲线突变处作为级别界限5)聚类分析法评价结果划分总分频率曲线法分值区间频率值%样点数分值区间频率值%样点数71.5~72.490.2672582.5~83.499.513617872.5~73.492.24484283.5~84.497.055113273.5~74.491.92413684.5~85.4911.865322274.5~75.492.56554885.5~86.497.803314675.5~76.492.51204786.5~87.497.375713876.5~77.492.61894987.5~88.495.932711177.5~78.496.306811888.5~89.494.43618378.5~79.494.97069389.5~90.492.03103879.5~80.498.230915490.5~91.490.64141280.5~81.494.54308591.5~92.491.12242181.5~82.496.0396113

总分频率曲线法聚类分析法5.5与土地利用规划有关的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生态足迹评价土地资源集约节约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这一对孪生体规划与制度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第六节土地管理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和控制。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6.1土地管理的涵义

6.2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1)土地宏观调控政策。(2)土地集约利用政策。(3)土地有偿使用政策。(4)节约用地政策。(5)保护耕地政策。(6)保护土地环境政策。(7)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政策。(8)从严管理土地政策。土地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6.2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6.3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地籍管理包括土地调查、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信息资料的管理、应用、维护、更新等内容。土地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的审核和依法确认,土地权属变更管理,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依法查处有关侵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等内容。土地利用管理通过编制和实施全国、省、地(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用途管制,采取地租、价、税等经济杠杆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组织、监督和调控。土地市场管理对土地市场供需、土地交易、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化配置等进行管理。手段核心手段基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创造政绩招商引资,促进发展,增加税收,促进就业,…………前提:不犯错误!!!土地管理法规政策6.4、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一)土地产权与登记制度(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三)耕地保护制度(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五)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六)。。。。。。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基本概念: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内容途径目标土地利用方向管制划分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条件、土地登记、土地检察等按规划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土地用途转用管制按程序申请、报批;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许可制、建筑许可制、农用地转用许可制等满足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土地利用程度管制进行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土地利用效益管制对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行分析、评估与管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1、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国务院28号文件: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修改的管理。土地用途分类、分区与管制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分区农业用地区建设用地区暂未利用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农业用地管制规则建设用地管制规则暂未利用地管制规则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管制规则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2、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包括:

1、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2、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

3、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国务院31号文件:把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关于用地指标问题: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农用地转用指标各地发展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多,用地指标少节地挖潜(市地整理、城乡增加挂钩)把有限的用地指标用在好的建设项目上3、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应当依法报批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国务院31号文件: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禁止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