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信息社会_第1页
第二章第二节信息社会_第2页
第二章第二节信息社会_第3页
第二章第二节信息社会_第4页
第二章第二节信息社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传播与信息第二节信息社会一、信息社会二、大数据时代一、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也叫信息化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虚拟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对而言的一种技术社会形态。信息社会是从技术角度定义的未来社会,实质上就是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现代化通信、计算机和终端设备结合的新技术的社会,是以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核心的高科技社会,是信息知识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明显的趋势。

信息时代三部曲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信息时代的理论家,是当今世界在全球化、信息化和都市化研究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1.信息社会的特点第一,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卡斯特认为,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其变迁的核心是信息处理和沟通的技术。

网络就是一组相互联结的接点,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系统。在网络中,所有的接点,只要它们有共同的信息编码(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成就目标),就能实现联通,构成网络社会。卡斯特认为,从现在开始的社会就是一个由各种接点通过网络联接成的网络社会。第二,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卡斯特在1997年出版的《认同的力量》一书中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已催生出了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信息化范式。这种社会模式的特征:经济行为的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工作方式的灵活化、职业结构的两极化。经济行为的全球化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社会里,经济形态与工业社会相比将发生转变,这时将会是一种以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其核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及对获利能力的强调,脱离了工业经济单一的生产力增长方式。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在网络社会里,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组织也出现了新的构型,网络企业组织改变了传统的科层组织形式,它使企业由工厂化时期的大量生产转变为弹性生产,也即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决定生产。新的管理方式更强调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各种联系、协作和合作关系。工作方式的灵活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非常灵活,而且也允许人们的工作方式非常灵活。再加上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更多的是基于信息化手段来参与生产和工作,因此,他们在什么地方工作,为几家企业工作,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职业结构的两极化对于企业成员,在可预见的未来,就业结构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农业、制造业中的就业人口将会日渐减少,社会服务行业将日益兴起,顶端的高级人才与底端的简单劳动者必定同时增加,社会的职业结构将会出现两极化。在信息化范式的劳动过程中,就业者将会被区分为网络工作者、被网络连接者、被隔离的劳工三种基本的身份。第三,网络社会将构建新的社会时空。

网络社会的空间可以区分为流动空间和地域空间。除了原来意义上的地域空间外,网络的出现及彼此相连,将使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及时流动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流动空间。流动空间有三个层次,即电子化的互联网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一个层次,节点与核心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二个层次,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三个层次。第四,网络社会产生新的社会认同。

网络是一种偏离中心的组织和干预形式,具有新的社会运动的特点,它不只是为了组织活动和分享信息,它还是文化代码的真正生产者和传播者。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很少来源于步调一致的战略,很少由一个中心来决策,但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处理后,社会将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感。2.泛在信息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泛在信息社会,也称未来信息社会,它将把任何人与任何物、任何物与任何物的通信与联系纳入其中,使得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的各个应用环节形成了一个全新过程,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社会模式。UbiquitousSociety“泛在”是泛在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从E时代到U时代:4A通信——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射频识别是泛在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泛在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和支撑技术,也是泛在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基础设施。3.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1974):在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方可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以形成信息方案来解决问题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报告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①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②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信息知识不但可以使人的知识结构改变,而且能够激活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使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③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是信息素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ⅰ确认所需信息理解问题所需要用的信息,并筹划如何寻获。由于知识的来源并非独一,而格式亦各有不同,诸如:印刷式的书本、报章、杂志,或非印刷式的电视节目、录影、数据库、网站等等。所以,作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需要知道为何、何时及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工具,并对所获取的信息作出批判性思考。网上:如何利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所需知识。图书馆:如何利用图书馆内的分类目录找到所需要的内容。ⅱ搜索信息ⅲ评估信息辨别信息的来源及真伪是否符合使用需求以解决问题ⅳ应用信息对信息版权的认知及了解记录、摘要、改写已取得信息综合、创造产生新知识④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制作《传播学》的思维导图二、大数据时代数据反映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信号通过感觉器官或观测仪器感知,形成了文本、数字、事实或图像等形式的数据。它是最原始的记录,未被加工解释,没有回答特定的问题;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种运动状态,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意义;它与其它数据之间没有建立相互联系,是分散和孤立的。1.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完成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的资讯。大数据就是越来越大的数据

1KB=1,024Bytes

1MB=1,024KB

1GB=1,024MB

1TB=2的40次方Byte

1PB=2的50次方Byte

1EB=2的60次方Byte

1ZB=2的70次方Byte

1YB=2的80次方Byte假设手机播放MP3的编码速度为平均每分钟1MB,而1首歌曲的平均时长为4分钟,那么1PB歌曲可以连续播放2000年。在2008年,谷歌每天处理的数据已经达到20PB,一年就是7300PB。根据2012年2月1日Facebook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IPO文档记录,Facebook在1年前已经存储了100PB数据。2.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3.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英国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预测大数据的核心Netflix

与纸牌屋WatchMovies&TVShowsOnlineorStreamingrighttoyourTVviaXbox,Wii,PS3&manyotherdevices.《文汇报》2013-03-11

迈尔•舍恩伯格:事实上,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数据已经在科学家们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而过去几十年间,这一做法又延伸到了一些公司的决策制定过程。但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数据是非常匮乏的,我们拥有的数据非常少。因此,我们的决策、我们构建的制度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数据匮乏的基础上。今天,一切变得非常不同,它体现在三个不同的方面,我们称之为“更多”、“更乱”和“相关性”。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更多”是指围绕任何一个我们想要调查的特定问题,或者是需要我们回答的疑问,我们都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获取更多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利用海量的数据得到非常详尽的见解,这是传统方法所不能做到的。大数据时代和传统数据时代的区别,就像分辨率在200万像素的旧数码照片,一下子提高到2400万像素那样。后者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文件,它可以提供更多细节。它可以让我们不断放大,看清楚小到颗粒状的细部,而具有较低分辨率的图像在这些细节方面就会非常模糊。更乱: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更乱”指的是,在小数据时代,因为数据是如此稀少,我们可以确保自己收集的每一个数据点都是非常准确的。相比较而言,大数据往往是凌乱和质量参差不齐的。相比以高额代价来保证测量和收集少量数据的精确性,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将接受这种杂乱,因为我们通常需要的只是一个大方向,而不是努力了解一种现象的细枝末节。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放弃精确性,我们只是放弃对精确性的热衷。我们失去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为的是获取在宏观层面上的洞察力。电脑翻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1990年代,IBM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套非常精确的文件(加拿大议会记录的法语和英语版)来训练计算机。尽管计算机完全按照规则行事,但基于此的翻译质量却非常低。然后,谷歌在2006年开始介入这一领域,他们没有使用来自加拿大政府的几百万句标准翻译,而是使用随手可得的任何语言。他们在整个互联网上,利用数十亿页质量参差不齐的翻译,这些翻译不怎么标准——但是,这是一个小的权衡——他们能够使用的数据大大增加了,结果翻译质量反而提高了。与更少、更标准的数据相比,更多凌乱的资料完胜了。相关性“更多”和“更乱”组合到一起,产生了第三个特点,“相关性”,这也是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最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的思维将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至今为止的整个人类历史里,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探寻“为什么”。但我们对原因的执着探索往往带领我们走向错误的方向。

美国一名男子闯入了他家附近的Target店铺(美国一家零售连锁超市)。“你们怎么能这样!”男人向店铺经理大吼到,“你们竟然给我17岁的女儿发婴儿尿片和童车的优惠券,她才17岁啊!”店铺经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立刻向来者道歉,表明那肯定是个误会。但是,一个月后,这个愤怒的父亲打来电话道歉,因为Target发来的婴儿用品促销广告并不是误发,他的女儿的确怀孕了。据报道,Target创建了一套女性购买行为在怀孕期间产生变化的模型,不仅如此,如果用户从他们的店铺中购买了婴儿用品,Target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会根据婴儿的生长周期情况定期给这些顾客推送相关产品,使这些客户形成长期的忠诚度。

所以,在大数据时代,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可以仅仅寻找“是什么”,而不必完全理解“为什么”。例如,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机器震动中一些非常微小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机器将很快损坏。这使我们能够在部分机器零件报废前更换它们,这被称为“预测性维护”,它可以节省不少钱。信息财产或遗产?QQ账号继承之争如何处理你的网络遗产?英国53%的人网上有财产,包括付费购买的音乐、电子书、应用程序、电影和电子杂志;大约25%的网上财产价值超过200英镑(约合314.7美元)。近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认为,200英镑这一数额足够大,应由亲人继承;11%的调查对象已经把密码写入遗嘱。兰开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卡里·库珀预测,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云技术,用网络存储东西,“人们出于三个原因偏爱存储而不是丢弃:对一些人而言,储存让他们有安全感;一些人存东西是因为不善收拾……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能从某样东西中找到归属感。在网上存东西也一样。”Twitter曾规定,亲属在提供账号持有者已去世以及他们有权处理后事的证据后,可以选择删除或存档账号。以社交网站脸谱为例,任何人在出示用户的死亡证明或证实其死亡的新闻报道后,用户页面将立即转入悼念状态,但亲友只能获得管理悼念活动的权利,脸谱不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