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 文本分析法_第1页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 文本分析法_第2页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 文本分析法_第3页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 文本分析法_第4页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 文本分析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指导跟量化的内容分析法相对应,研究媒介内容的另一种常见方法是文本分析法,这是一种质化研究方法,其中包含若干研究传统。本章将介绍在媒介研究里比较常见的四种:符号学、精神分析、话语分析和框架分析。目录第一节文本分析法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第二节文本分析法的特点第三节符号学第四节精神分析第五节框架分析第六节话语分析第一节文本分析法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文本分析的理论资源来自阐释学和人文主义。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学者就已经开始进行文学批评,后来逐渐发展到电影批评领域,其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文学作品和电影的价值,使得其他人也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内容。目前,在大学体制内,文学院和电影学院被视为人文学科,它们所依赖的研究方法主要还是文本分析。第一节文本分析法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欧美女性运动蓬勃展开,女性主义者们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符号学方法研究媒介内容,批判媒介内容贬低女性、不重视女性、歪曲女性形象,《银幕》(Screen)杂志曾经刊登了大量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的电影研究文章。与此同时,其他批判学派也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新闻文本所潜藏的意识形态要素。进入20世纪80年代,文本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从电视新闻、照片、期刊等扩展到了流行文化领域,流行音乐、畅销书、肥皂剧、综艺节目、脱口秀、真人秀等大众文化的各种形式,都是文本分析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文本分析法的特点

文本分析法是研究媒体内容的多种方法的总称,它包含多个理论流派和思想资源,并无统一的操作程序。一般来说,它是研究者用来描述和解释媒介讯息的一种研究方法,侧重于描述文本的内容、结构和功能,解释深层的潜在意义,一般很少使用数字和统计手段来呈现研究结果。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媒介内容,也经常被称为“解读”媒介内容。一、文本分析法的特点文本分析法采用个案研究,样本量少,代表性低,不能从个案推断总体,也不能统计特定意义在某个时期内所出现的频率和变化趋势,跟能够处理大样本的内容分析法相比较,其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推广性)不高,而外在效度相对较高正是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之一。如果研究者只能获得很少的研究样本或者研究对象的总体规模较小,比如研究张艺谋电影、金庸武侠小说、黄霑音乐作品等,那么文本分析法可能比内容分析法更加合适。一、文本分析法的特点文本分析法强调对媒介内容的深入理解,它的优势在于获得深入的隐含的意义,而内容分析法可以采用概率抽样和统计手段,只能获得表面的外在的意义。因此,如果研究目的在于理解和解释媒介内容,而不在于推断这种现象是否在另一个时空条件下也会出现,即重视内在效度而非外在效度,那么文本分析法也更加合适。二、文本分析里的研究者一方面,研究者就是它的研究工具,这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文字驾驭和表达能力强、感受力领悟力强、思辨能力突出、认识深刻,等等。另一方面,研究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分析结果。三、文本分析的基本概念——文本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区分“文本”这一概念:首先,传统的文学批评将文本视为被写出来的语言。更宽泛的定义认为,文本是被写出来的或者被说出来的语言。最后,在文化研究里,文本不一定是语言性的,任何文化现实。三、文本分析的基本概念——再现

这个概念经常跟符号(sign)和意义(meaning)联系在一起。在媒介研究里,它指的是把各种符号组合在一起,提供可供理解的意义的一个过程(作为动词的再现),也指这一过程的结果(作为名词的再现)。媒介再现的对象无所不包,可以是个别人物和社会群体,可以是家庭、组织和国家,可以是情感和观念(如喜爱和仇恨),可以是客观事物和现象(如灾害和自然世界),还可以是抽象概念(如阶级、性别和集体主义)。三、文本分析的基本概念——刻板印象

在李普曼那里,刻板印象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的简单化、固定化看法,而且伴随着道德评价和喜恶情绪,但是,这种看法和评价也许跟真实情况不完全相符。他本人认为刻板印象具备积极和消极功能,是一个中性词。第三节符号学20世纪初,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在瑞士、皮尔士(CharlesSaundersPeirce,1839—1914)在美国,分别创立了现代符号学。20世纪60年代,伴随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盛行,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开始关注符号。直至20世纪70年代,符号学成为最流行的文本分析方法。一、符号、符号学和大众传播研究符号就是代表某种事物或思想的记号或标志。它具有三个要素:符号的形式、被符号所指涉的对象,以及人们提供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一、符号、符号学和大众传播研究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学科。各种形式的符号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如文字、图像、交通信号、花朵、音乐、医疗符号等。在英文里,“semiology”和“semiotics”都表示符号学,意思相同,唯一的差别在于,前者由语言学家索绪尔创造,后者由哲学家皮尔士首先使用。皮尔士将符号区分为三种:肖像(icon)、指标(index)和象征(symbol)二、基本概念1.符号=能指+所指索绪尔认为,符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物理层面可以感受到的声音和图像,即能指(signifier);另一个是这种声音和图像带来的心理层面所感受到的概念,即所指(signified)。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一样,能指和所指密不可分,构成了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由约定俗成的习惯来决定,个人需要经过学习才能了解这种关系。二、基本概念2.直轴组合和横轴组合索绪尔认为,不同的符号可以通过直轴和横轴两种方式组合起来。直轴组合就是从一组有着相似性的符号之间进行选择。横轴组合是将若干符号按照某种规则组织起来。二、基本概念2.直轴组合和横轴组合当我们看到一种符号组合的时候,我们只能够看到横轴组合,却看不到直轴组合,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从头到脚穿了哪些衣服,却不知道他从哪些外套里选择了现在穿的那件外套,我们需要调动自己的联想,才能发现这个人选择外套的种类。直轴组合是藏而不露的,分析文本的直轴组合,就是从中找出隐藏的对立模式,也就是二元对立模式,包括使用了哪些符号,没有使用哪些符号。二、基本概念3.隐喻和转喻符号的隐含义经常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手法表现。隐喻(metaphor)是利用两个符号之间的相似性。转喻(metonymy)是以联想为基础在两个符号之间建立关系的一种手段。三、明示义、隐含义和神话分析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将索绪尔的符号概念放入文化之中来考察,认为符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即明示义(denotation,又译成外显意义)和隐含义(connotation,又译成潜在意义)。前者是符号外在的明显意义,后者是符号在其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引申意义。巴尔特称明示义和隐含义是表意顺序(ordersofsignification)的第一层面,神话(myth)是第二层面。四、符号学方法的分析步骤第一,文本里都出现了哪些符号?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第二,文本里的符号如何组合在一起?第三,文本里的符号采用了哪些手法而被联系在一起?第四节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它是一种理论,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重要学者还包括荣格和拉康等人。在《传播学史》一书中,罗杰斯认为,弗洛伊德是19世纪三个最伟大的社会理论家之一(另两位是马克思和达尔文)。精神分析直接影响了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霍夫兰和法兰克福学派。一、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原始的自己,以快乐为原则行事,包含生存所需要的欲望和冲动。超我是遵守道德规范的“我”,它按照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约束、监督和惩罚本我。自我是社会现实里所体现出的“我”,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调和,满足“本我”的要求(使自己快乐),同时遵守“超我”所要求的规范(使自己没有负罪感)。一、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2.集体无意识(nonconscious)和原型(archetype)荣格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作为人格的最外层,意识就是我们所能够察觉到的思维、情绪和记忆等。个人无意识相当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前意识,包括被自我遗忘的记忆、不被自我承认的经验和个人无法意识到的其他心理活动,荣格把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放入这一层。集体无意识是荣格最独特的概念之一,它是通过遗传而塑造的心灵经验,反映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一、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2.集体无意识(nonconscious)和原型(archetype)梦、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一些普遍主题,这些普遍主题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荣格称之为原型。原型具有概括力,每个原型的细节也许不同,但它的核心意义基本相同。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媒介研究拉康提出,婴儿在6至18个月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一个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媒介研究从弗洛伊德到拉康,都在谈论一个主题,即“主体”(subject)如何形成。更进一步,穆尔维提出,观众观看电影所获得的快感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主动的观看癖,通过眼睛获得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冲动本能,从而享受快感;第二个方面是自我对所看到的银幕形象产生认同,通过分享银幕形象的经验而获得满足。精神分析理论所受的主要批评在于它不可被证伪,它属于超经验范畴的理论,因而经验层面的分析无法验证该理论正确或错误。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解释性的理论,以个案研究为主,这使得媒介研究里的精神分析通常采用质化文本分析方法。精神分析主要应用于文学批评、电影研究、电视研究、广告研究等领域,很少分析平面媒体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比起单纯用文字再现的媒介内容,多种渠道(画面、声音、文字等)再现的媒介内容会提供更多的资料供精神分析揭示其深层意义。第五节框架分析

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标签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occurrences)”。社会事件混乱无序,个人总是寻求确定性,将混乱变得有序,将复杂变得简单,而个人能力和认识都极其有限,我们总是依靠过去经验形成的那套主观认知框架来组织自己的社会生活,调整行动,赋予行为意义,因此,框架是个人将社会生活经验转变为主观认知的重要依据。对“框架”的进一步解释:戈夫曼提出,框架源自过去的经验,同时其形成又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框架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止的变动之中。吉特林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义: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潘和科斯克总结了框架分析的两个研究角度: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一、框架分析和传播内容研究邵弗勒将框架研究分成相关联的四个领域:第一,框架建立,即在各种社会压力之下,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第二,框架设置,即媒体框架如何影响了受众框架。第三,个人层面的框选效果,即受众框架如何影响了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第四,将记者视为受众中的一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又怎样影响了建立框架时所使用的策略。媒体框架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第一,媒体框架在宏观结构层面上主要回答“这是什么”,即有关新闻主题的问题。第二,中级结构层面包括主要新闻事件的内容、整个新闻事件的进程、新闻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态度等。第三,在微观结构层面上,研究者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语言和修辞,包括用什么字眼来描述人物、用什么语气来叙述事件的过程。第六节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修辞学,无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中国的鬼谷子,都重视语言修辞在日常交往中的作用。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话语分析才发展起来,跟其他学科——如语言学、诗学、符号学、语用学、社会学等——保持着密切联系。一、话语概念

“话语”的概念相当复杂,在媒介研究领域内,最初它被看成是跟书写的文本相对应的、被说出来的语言,后来有人认为它是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语言,有人认为它是作者与文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所发生的互动等。在最基本的意义上,话语就是说话、对话和讨论。一、话语概念自福柯之后,各种关于话语的定义都强调:第一,话语是处于特定情境之中的一个文本,能够从经验上被描述出来;第二,话语是一种实践和一种活动,话语生产和消费过程里存在着某些固定规则,这些固定规则体现了社会关系和结构,即话语具有物质性;第三,话语能够传播信息,使得不同主体之间能够交流。二、范戴克的话语分析

范戴克认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有权有势的人控制和把持了话语,他们能够确定话语的主题、文体和表达方式,因此,话语体现了社会权力结构。新闻报道是特定社会情境(context)下的产物,是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公开的话语,影响力大,流行性强,关注新闻话语,其目的在于不仅描述新闻文本的内容结构,也要揭示新闻话语与社会情境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范戴克的话语分析带有很强的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色彩。三、费尔克拉夫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英国语言学家费尔克拉夫(NormanFairclough)提倡的是“社会取向的话语分析”。他的视野更加宽阔一些,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所提倡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将新闻话语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重视社会权力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话语得到再现、掩盖、认可和修改。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目的不在于研究真相的问题,而在于研究说出真相的人以及作为一种行为的讲述真相的活动。费尔克拉夫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框架:第一,文本,即被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第二,话语实践,即话语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过程;第三,社会文化实践,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