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必背知识点-2022届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必背知识点-2022届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必背知识点-2022届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必背知识点-2022届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必背知识点-2022届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概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活动以掠夺财富为主要表现形式。2.新航路的开辟(1)背景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白银的强烈渴望。③思想根源: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精神。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切断传统的东西方商路。⑤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狂热。⑥造船、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的进步。(2)过程①迪亚士:1487年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②哥伦布:1492年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航路,发现了美洲大陆。③达·伽马:1497—1498年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了由欧洲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路。④麦哲伦船队: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3)影响①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但大量白银流入亚洲,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③人类由此从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3.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荷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2)英国:通过海盗式掠夺、殖民战争、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等方式,逐步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3)影响①对西欧: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技术革命的到来。②对落后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社会经济陷入停顿甚至倒退,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③对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二、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复兴(1)条件①经济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经济的繁荣。②阶级方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变革。③文化底蕴: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④社会现实:中世纪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3)成就①意大利:文学上出现了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艺术上出现了达·芬奇等艺术大师。②西欧: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是《哈姆雷特》。(4)影响①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②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2.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发展(1)背景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②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的矛盾加深。(2)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①提出“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②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3)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4)影响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3.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成熟(1)背景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③文艺复兴以来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2)概况①核心:理性主义。呼唤理性,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要求科学、自由和平等。②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3)主张(4)影响①对欧洲: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动员;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蓝图。②对世界:启蒙思想家提倡理性、科学、自由、民主和平等,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三、政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国内封建制度,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2)确立:《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3)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内阁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4)特点①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的。②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③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④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家权力中心。⑤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背景: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松散的邦联,政局动荡不安。(2)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3)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①分权制衡原则: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②民主(主权在民)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管理国家,以代议制为基础;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1791年颁布修正案,增加了10条,其中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③联邦制原则: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同时各州也有处理本州内部事务的权力。④共和制原则:宪法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规定所有的公职向人民开放,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国家和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不为个人谋利益。(4)评价①积极:颁布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确立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确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消极:没有彻底解决人权问题。四、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经典力学1.背景(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学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实验科学时代。(2)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3)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经典力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成就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3.影响(1)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系统概括和综合。(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3)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高考突破】一、全面认识早期的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是全球化开始的标志,也具有全球化的两面性。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另一方面,西欧开始殖民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建立殖民帝国,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相继成为殖民大国。(1)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2)原因:资本主义刚刚在欧洲兴起,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3)影响: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二、美国政治体制中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1)从联邦政府的设计上,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授予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形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有效地降低了专制政体出现的可能性。(2)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联邦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另一方面保留了地方自治的权力,中央与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与平衡关系。(3)美国的两党政治也是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表现,两党轮流执政、互相监督,防止了独裁政权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4)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代表社会的上层,众议院代表社会的下层,两者相互牵制,有利于平衡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是分权制衡原则在立法领域的表现。三、启蒙思想、《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之间的关系(1)联系: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独立宣言》提倡“天赋人权”、1787年宪法的核心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而这些都是启蒙思想。(2)区别: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都是“原则民主”,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加以赞美;1787年宪法是“程序民主”,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予以认同。具体如下:①启蒙思想:强调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追求自由、平等。“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为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提供了理论基础。②《独立宣言》:被马克思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其中一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也阐述了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等。③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但没有彻底解决人权问题,违背了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关于“人生而平等”的理念。12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政治:近代西方两种政治文明的发展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1)完善①英国: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议席,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2)发展①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②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2.社会主义运动发展(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二、经济: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1.第一次工业革命(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②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等积累了原始资本。③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④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⑤市场:英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2)成就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3)影响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①政治前提:主要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②科技支持: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③市场需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扩大。(2)兴起: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3)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通讯、化学和钢铁工业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尤其在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电气时代”来临。(4)影响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②生产方式: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③产业结构: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三、科技文化(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2.生物学:进化论(1)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2)意义: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3.技术进步:蒸汽机、电的发明和应用,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也促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二)近代文学艺术的繁荣1.近代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①背景: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②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③代表: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早期)①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日益暴露。②特点:关注社会问题,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③代表作: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2.近代美术作品(1)新古典主义美术①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强调理性,选择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②代表: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和安格尔的《泉》。(2)浪漫主义美术①背景:19世纪初叶以后,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②代表: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3)现实主义美术①背景:19世纪中期,注重表现社会现实。②代表: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和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4)印象画派①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重视光色的作用。②代表: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凡高的《向日葵》。3.近代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1)贝多芬: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2)约翰·施特劳斯: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3)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法国比才的《卡门》。(4)民族乐派: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电影的产生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高考突破】一、法国代议制政体确立的长期性、曲折性及原因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但这一过程却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1)长期性、曲折性①法国共和制和帝制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②共和派与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2)原因①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主张君主专制的传统势力强大。②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相对发达,这成为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③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④外部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二、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在观念和实践上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3)促使向城镇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2)政治: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3)导火线: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2.进程(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a.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b.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①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4)武装起义①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②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结果(1)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2)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4.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二、经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创新1.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1)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①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②内容差异: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③结果:前者失败;后者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模式①原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③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④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⑤评价积极作用: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2)表现:罗斯福新政①措施:整顿财政金融;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行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加强社会立法。②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③影响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间接影响: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自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三、思想文化: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1.现代科学的诞生(1)相对论①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②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③意义: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①诞生: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②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的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3)意义①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2.现代文学艺术的兴起(1)20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①特征: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②代表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2)20世纪以来的现代美术①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②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3)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4)影视艺术①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拍摄成功。②电视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高考突破】一、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1)经济方面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政治方面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③从国际关系上看: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苏联也“避战自保”,客观上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1)政治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2)经济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初步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14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2)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3)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实力相对均衡,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力量。(4)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2.表现(1)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苏联采取措施与之对抗,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2)经济上,美国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扩张,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为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3)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4)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3.“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4.影响(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5.特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一体化(1)背景①欧洲有相似的文化传统。②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之间持续的冲突与战争,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④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2)过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影响①推动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原因: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教育。(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原因: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的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间的斗争。(2)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4.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三、“冷战”后的世界局势——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3)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1)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1)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2)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4.多极化趋势加强(1)美国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2)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4)俄罗斯致力于恢复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5)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1)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进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形成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②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反映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③确立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成立,由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组成,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中国1991年加入,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2)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3)评价①对世界: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①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4.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1)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3)原则: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4)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5)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