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题】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描写的内容表明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有强烈的反礼教色彩,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曾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后与鲁迅等人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声援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年50岁。后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身世个性:三岁丧父,十七岁随长兄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让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养成了他抑郁善感的性格。在文艺观与审美观上,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郁达夫迫于黑暗势力不得不隐避在杭州,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写了许多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当时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1934年7月,饱尝人生愁苦和哀痛的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郁达夫日记手稿写作背景:划分层次段落一、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分写(3-12)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三、总括(13-14)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自读课文§1-2,思考:作者描写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文章前两段写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描写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故都的秋——

特别地特点:清、静、悲凉原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章前两段写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北国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自读课文3-11段,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5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请找出来?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图景?分别是哪几幅?第一幅:秋晨院落(第3段)第二幅:秋槐落蕊(第4段)第五幅:秋日胜果(第11段)第四幅:秋雨话凉(6-10段)第三幅:秋蝉残鸣(第5段)景物类容景物特点抒发感情秋之色碧空、青天、蓝朵、淡绿微黄冷色调、画出冷色的画面(清)秋之声驯鸽的飞声、蝉鸣、风雨声、人声透着寂静与落寞(静)秋中人

院中观景、树下轻扫、都市闲人人的活动体现出落寞与悲凉(悲凉)客观之景主观之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写景方法1.感官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感觉、触觉……2.视角变化:仰视、俯视、近观、远望……3.色调:冷色调、暖色调4.修饰语:符合景致特点与心境【思考】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主观上——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读课文第12段,思考本段作用?结构上,宕开一笔,由记叙转入议论。内容上,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论的角度,进一步赞颂故都的秋。表达效果上,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视野。读课文13-14段,思考:作者为何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写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升华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议论:人人爱秋故都的秋总起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分写对比映衬记叙清院观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佳日颂秋总括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抒向往眷恋之情,露忧思孤独之感基础深化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主题】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