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门诊癔症患者处方用药情况探析,精神病学论文_第1页
精神科门诊癔症患者处方用药情况探析,精神病学论文_第2页
精神科门诊癔症患者处方用药情况探析,精神病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科门诊癔症患者处方用药情况探析,精神病学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精神科门诊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用药规律。方式方法收集2021年7月22日至2022年7月22日该院精神科门诊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74例临床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ICD-10编码为F44)患者的信息,统计分析其治疗药物、药物种类、剂量、频率和联合用药情况。结果174例患者中女164例(94.25%),年龄35~55岁85例(48.85%),比例最高。接受药物治疗156例(89.66%),华而不实药物使用频率前3位依次为丙戊酸镁[55例(35.26%)]、奥氮平[53例(33.97%)]、喹硫平[36例(23.08%)];按药理属性使用频率前3位依此为抗精神病药[132例(84.62%)]、镇静催眠/抗焦虑药[77例(49.36%)]、心境稳定剂[69例(44.23%)]。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频率最高,联合频率最高药物前3位依次为丙戊酸联合喹硫平、丙戊酸联合奥氮平、丙戊酸联合利培酮。结论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药物以抗精神病药为主,常见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联合用药。本文关键词语:抗精神病药;催眠药和镇静药;抗焦虑药;药物利用;分离[转换]性障碍;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andanalyzethemedicationruleamongtheoutpatientswithdissociative[conversiondisorders.MethodsTheinformationin174casesofclinicallydiagnosedasdissociative[conversion]disorders(ICD-10codingF44)wascollectedfromthe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databaseinapsychiatrichospitalfromJuly22,2021toJuly22,2022andtheirsituationsuchasmedication,drugcategory,dose,frequencyandcombinedmedicationwasstatisticallyanalyzed.ResultsOf174cases,164cases(94.25%)werefemales,85cases(48.85%)were35-55yearsold,itsproportionwasthehighest.Onehundredandfiftysixcases(89.66%)receivedthemedicationtreatment,amongthem,thetopthreeofusefrequenciesweremagnesiumvalproate[55(35.26%)],olanzapine[53(33.97%)]andquetiapine[36(23.08%)].Basedonthepharmacologicalproperty,thetopthreeofusefrequencywereantipsychoticsin132cases(84.62%),sedative-hypnoticsandantianxieticsin77cases(49.36%)andmoodstabilizersin69cases(44.23%).Thecombinedusefrequencyofantipsychoticdrugsandmoodstabilizerswasthehighestandthetopthreecombinationsofcombinedfrequencywerevalproate+quetiapine,valproate+olanzapineandvalproate+risperidone.ConclusionThedrugsfortreatingdissociative[conversion]disordersaredominatedbytheantipsychoticdrugs.Thecombinationuseofantipsychoticsandmoodstabilizersiscommon.Keyword:Antipsychoticagents;Hypnoticsandsedatives;Anti-anxietyagents;Drugutilization;Dissociative[conversion]disorders;分离[转换]性障碍原称为癔症,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冲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解离和转换异常感觉和状态为主的精神疾病。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占普通人群的1%~5%,占精神科入院者的5%~20%,位居精神科住院患者疾病第4位,但在精神科门诊调查中患病率为12%~28%[1,2,3]。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组具有非常悠久历史、但又争论最多、认识至今仍较为模糊的临床综合征。当下对分离[转换]型障碍的治疗尚存在争议,且当前尚无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指南,主要是在心理治疗基础上给予药物对症治疗。本研究回首性分析了精神科门诊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处方用药情况,以期为该疾病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1、资料与方式方法1.1、资料来源数据源于2021年7月22日至2022年7月22日本院精神科门诊信息系统数据库中临床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ICD-10编码为F44〕患者的信息,共检索到589个记录,174例患者。1.2、方式方法1.2.1、数据收集基于患者一般信息表和处方信息对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稳定期处方用药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1.2.2、数据处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对诊断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并统一采用药品通用名称。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频数描绘叙述统计变量分布情况。应用IBMSPSSModeler14.1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对联合用药进行关联性分析和可视化网络绘图。采用描绘叙述性统计分析。2、结果2.1、患者一般资料174例患者中男10例〔5.75%〕,女164例〔94.25%〕;年龄5~73岁,35~55岁[85例〔48.85%〕]比例最高,其次为18~35岁[47例〔27.01%〕]。见表1。174例患者中有处方用药记录者156例〔89.66%〕,无处方用药记录者18例〔10.34%〕。2.2、药物使用频率及剂量156例有处方用药记录患者的处方用药中使用频率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丙戊酸镁[55例〔35.26%〕]、奥氮平[53例〔33.97%〕]、喹硫平[36例〔23.08%〕]、劳拉西泮[33例〔21.15%〕]、利培酮[32例〔20.51%〕],平均用药剂量分别为772.73、10.05、201.39、1.35、3.00mg。见表2。2.3、药理属性分类156例患者中使用抗精神病药132例〔84.62%〕,镇静催眠/抗焦虑药77例〔49.36%〕,心境稳定剂69例〔44.23%〕,抗抑郁药65例〔41.67%〕,疏肝解郁类中成药22例〔14.10%〕,改善药物不良反响药物19例〔12.18%〕。见表3。表1患者性别、年龄分布[n(%)]表2药物使用频率及剂量〔n=156)注:*由于剂量不同,表2中丙戊酸镁、丙戊酸钠分别统计,文中其他部分二者合并为丙戊酸不作区分。表3药物的药理属性分类〔n=156)注:a对应表2中的序号。2.4、联合用药种类156例患者中单一用药者17例〔10.90%〕,其他均存在2种及2种以上药物联用[139例〔89.10%〕]。139例患者中合并2种药物50例〔32.05%〕,合并3种药物49例〔31.41%〕,合并4种药物29例〔18.59%〕,合并5种药物10例〔6.41%〕,合并6种药物1例〔0.64%〕。2.5、不同类别药物联合用药156例患者中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频率最高[61例〔39.10%〕],其次为抗精神病药与镇静催眠/抗焦虑药联合使用[56例〔35.90%〕],第3位为抗精神病药与抗抑郁药联合使用[47例〔30.13%〕]。见表4。2.6、2种药物联合用药156例患者中丙戊酸与喹硫平联合使用频率最高[24例〔15.38%〕],其次为丙戊酸与奥氮平联合使用[16例〔10.26%〕],第3位为丙戊酸与利培酮联合使用[13例〔8.33%〕],第4位为丙戊酸与舍曲林联合使用[12例〔7.69%〕]。见表5、图1。表4不同类别药物联合用药频率〔n=156)表5前26位2种药物联合用药频率〔n=156)续表5前26位2种药物联合用药频率〔n=156)注:-表示无此项;a合用总频次为368次。图1联合用药可视化网络图〔n=156)线条粗细表示合用频率高低。3、讨论有研究表示清楚,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女性与男性相比,比率为2∶1~10∶1[1]。本研究中精神科门诊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女性占94.25%,明显多于男性。当前,该疾病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当代医学观点更倾向于是一种心因性疾病[4];其可能反映患者潜在的心理困扰[5]。心理因素与该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个体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响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华而不实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分离[转换]性障碍。有研究表示清楚,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初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00%,20~30岁者占49.00%,30~40岁者占37.00%,40岁者初发者少见[1,6]。尽管该疾病可发生在儿童早期和老年晚期之间的任何时期,但据文献报道,最常见为15~35岁[6]。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门诊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年龄35~55岁者比例最高〔48.85%〕,其次为18~35岁〔27.01%〕。由于本研究只选取了为期1年的门诊患者信息,没有针对患者治疗经过进行纵向全面分析,且部分患者门诊病例中有关既往病例资料不完好或无法追溯,故本研究患者的发病年龄和患病时间无法估计。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门诊用于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药物种类广泛,几乎牵涉精神科药物所有种类。治疗药物以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处方中最常见的是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同时,在抗精神病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心境稳定剂或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等。用药方案多采用联合用药,以丙戊酸盐和奥氮平或喹硫平联合用药频率最高。其他研究也证实,碳酸锂[7]、氟哌啶醇[8]、喹硫平[9]、奥氮平[10]或氯丙嗪[9,10,11]等单一药物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均有显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多项研究证实,喹硫平或氯丙嗪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异常感觉和状态,疗效优于单用喹硫平或氯丙嗪[11,12,13,14,15]。心境稳定剂可稳定患者情绪,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发挥了协同作用,可有效控制精神异常感觉和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与治疗情感障碍的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类似性,也有研究证实,分离[转换]性障碍和情感障碍存在某种必然联络,但能否也能提示分离[转换]性障碍可归属心境障碍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时药物剂量较该药物治疗其主要适应证时剂量偏小。结合临床情况可知,该疾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因而,用量为控制异常感觉和状态的最低有效剂量。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表现的不适异常感觉和状态往往是患者发作的自我暗示基础,使用相应药物控制异常感觉和状态特别必要。且分离[转换]性精神病或痉挛发作时很难进行正规的精神心理治疗,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或心境稳定剂更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控制。以下为参考文献[1]尚玉珊.两例被误诊为躯体疾病的分离性障碍病例报告[D].杭州:浙江大学,2021.[2]杨正春,童建明.分离性障碍的最新研究动向[J].四川医学,2018,32(2):278-280.[3]梅富伟,王宝安,高斌,等.9年精神科住院信息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8,23(15):1853-1856.[4]王创,雷美英,江源,等.癔症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0,27(2):137-141.[5]兰兴会,梅其霞,周新雨,等.分离(转换)障碍53例儿童青少年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2(12):1666-1670.[6]周三华,杨云.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21,16(3):17-18.[7]李斌,李强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