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陈与义诗歌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陈与义诗歌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陈与义诗歌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陈与义诗歌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陈与义诗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陈与义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①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释】①三年:公元1126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B.颔联上句也写到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下句紧承首联,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C.颈联中“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委婉说法;“更凭危”写出诗人面对国势危局时心中的无限感慨。D.尾联选取“老木”“沧波”两个典型的意象,与诗人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形象互为映衬,含蓄蕴籍,意味深长。2.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纪晓岚也评价陈与义的诗歌“真逼老杜”(《诗薮》外编卷五)。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诗歌具体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注】陈与义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待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恨醉迟”写出诗人愁绪之深。B.颈联对仗工整,明写季节变化,暗含国破家亡,自己却年老体衰,不能有所作为之意。C.尾联以景结情,“白竹篱”为眼前所见之实景,“湖海阔”为内心联想而来的虚景。D.本诗感慨悲壮,其中蕴含的深沉的忧国伤已之意,与杜甫《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处。4.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试院书怀①陈与义细读平安字②,愁边③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投老④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注】①这首诗作于宣和六年(1124),当时陈与义官司勋员外郎,任省试考官。试院: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②平安字:平安历上的字,指家信。③愁边:忧愁中。④投老:将老。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这时独居京师,百无聊赖,忽然得到家中报平安的家信,以“细读”二字表白自己对家书的看重与对家人的深厚感情。B.颔联承上句的“失岁华”而来,说伴随着自己的是一帘疏雨,数枝淡淡的花。送春的细雨与被雨水冲刷后稀疏的将落的花形成对比,表现一派萧瑟的场景。C.颈联又转入抒情,由景物的寂寥,诗人直接倾诉心中的寂寥,说自己年龄将老,以致写诗累成重病,每逢春天,即可梦到家乡。D.诗人在外漂泊十年,却在尾联说倚杖细数归巢的乌鸦,蕴含无限感叹。这句是以虚写实,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更显得情感无穷。6.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①陈与义我本山中人,尺一②唤起趋埃尘。君为边城守,作意邀山入窗牖。朝来爽气如有期,送我凭轩一杯酒。丈夫已忍猿鹤羞③,欲去且复斯须留。西峰木脱乱鬟拥,东岭烟破修眉浮。主人爱客④山更好,醉里一笑惊蛮州。丁宁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送客。[注]①此诗是诗人受皇帝征召前所作。时诗人正流落湖南,居紫阳山,深感国势危急。少隐,赵少隐,诗人的朋友。②尺一:天子的诏书。③猿鹤羞:隐士复出,愧违初志。④主人,赵少隐;客,指诗人。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诗人把自己和友人的不同心态作比,诗人的友人在官场,却喜欢山林。B.诗的第五、六两句写早晨清新的气息好像有约定,就如给诗人送来一杯酒一样爽心。C.诗的第七、八两句劝勉友人要隐忍内心的羞愧,不要留恋,赶快去响应朝廷的征召。D.诗的第九、十两句中分别用发型和眉毛比喻西峰的落叶和东岭飘散的烟雾,生动形象。8.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两句“丁宁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送客”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北风①陈与义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②。[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政和八年冬所作。时王黼当政,网罗党羽,士大夫无行义者争趋附之,或立政通显。诗人仕途坎坷,借诗歌阐发哲思体悟。②不受寒,诗人不甘与无行义之士大夫同流合污,自幸“枯木无枝”,当“不受寒”也。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了时令,掠野的北风营造了凄寒的氛围,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B.涨街的黄尘、饥寒的孤鸿,待开的梅花,飘荡的飞蓬,既是眼前实景,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C.诗歌的前六句通过对黄尘、行人、鸿雁、梅花、蓬草等的描写使北风的肃杀之气得到了层层渲染。D.长路羁旅、饥肠辘辘的孤鸿,遭受寒风侵袭而待开的梅花,寄寓了诗人久蓄于心的身世遭际之悲。10.王国维提出“有我之境”,主张“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中的“卧木”这个意象包含的“有我之境”。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均阳舟中夜赋陈与义游子不能寐,船头语轻波。开窗望两律,烟树何其多。晴江涵万象,夜半光荡摩。客愁弥世路,秋气入天河。汝洛尘未销,几人不负戈。【注】这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八月。时金兵南下,中原大乱,形势危急。陈与义饱经兵乱流离之苦,离开均阳时作此诗抒怀。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写游子因战乱漂泊他乡,夜不能寐,独坐船头向诗人诉说内心忧愁。B.“开窗”以下四句写诗人打开窗户望见的树木、江河、月光等景象,为下文的抒情进行张目和蓄势。C.第七句写漂泊在外的游子怀乡的愁思充满了人世间的道路,第八句写秋色好像进入了银河,写出了秋色之重。D.“客愁”以下四句以抒情为主,诗人受景物的触发而浩然长吟,伤时的感慨、失意的怅叹融二为一。12.学者左继红说:“陈与义的诗篇不论写景还是抒情,往往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结合本诗,试分析此观点。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D.整首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托物言志等多种表现手法,笔致生动,抒发了作者对萤火的敬佩、喜爱之情,寄托了一定的象征意味。14.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请阐述该诗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陈与义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草木相连南服内①,江湖异态栏干前。乾坤万事集双鬓②,臣子一谪今五年。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注】①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称南方为南服。②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第二次登临岳阳楼,依然被岳阳楼的景象吸引,触景生情,赋诗抒怀。B.颔联写诗人登上楼后倚栏远眺所见的景色,草木连绵不绝,江湖异态纷呈。C.尾联中的“风壮浪涌”,既写出了水势湍急汹涌,也表现出诗人心潮起伏。D.同是登高题材的作品,本诗和杜甫《登高》的写景角度均为远近、俯仰结合。16.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案:C“面对国势危局”错误。“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并非指“国势危局”。2.①意境相似: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意境雄浑宏阔。陈诗首联从大处着墨,将岳阳楼置于广阔的洞庭湖、滚滚的长江水的背景下,视野宏观,意境阔大。②笔法相似:杜甫《登高》用“万里”对“百年”,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陈诗用“万里”对“三年”,有异曲同工之妙。③形象相似:杜甫遭逢乱世,漂泊流徙、老病孤愁。陈与义遭遇亡国之难,憔悴悲愁,饱经风霜。两位诗人的人生境遇化而入诗,便有了相似的抒情主人公,“老病”“繁霜鬓”与“白头”“风霜”相似。④感情相似:杜甫忧国忧民,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陈与义登岳阳楼,“凭危”“吊古”,惹恨添愁,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漂泊之愁。3.C“以景结情”错,本诗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湖海阔’为内心联想而来的虚景”错,“湖海阔”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4.①对比。将燕子与海棠进行对比,燕子经受不住风雨的打击,海棠却经雨不谢。②比喻。燕子喻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之人,海棠喻志趣高洁、气节高尚之人。③借景抒情。二月风雨,连绵不断,燕子弱不禁风,海棠却经雨不谢。通过此景,寄寓诗人对失节者的厌恶和对守节者的肯定。5.AB.“送春的细雨与被雨水冲刷后稀疏的将落的花形成对比”错误,“细雨”与“将落的花”之间是并列陈述的关系,二者构不成对比。C.“以致写诗累成重病”错误,应是“写诗成了唯一的爱好”。D.“以虚写实”错误,应是“以实写虚”。6.①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感伤。②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深情。③茫然失意的感慨。7.C“诗的第七、八两句劝勉友人要隐忍内心的羞愧”错误,“丈夫已忍猿鹤羞”是诗人自己表示要隐忍内心的羞愧,去响应朝廷的征召。8.诗人叮嘱云雨不要耽误自己的行程,还邀请青山一起送别自己。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富有趣味,表达了诗人希冀旅途平安,以及对报效国家的期待。9.A“‘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错误。诗歌前六句层层渲染了北风之肃杀之气,但这是为尾联的转折服务的。该诗的总体格调应当是昂扬、向上的。10.虽饱受沧桑却在北风之中依然能够泰然而处之的“千里卧木”,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即便仕途坎坷、身心遭到重创,但依然能够以顽强的生命姿态笑对风云变幻的坚韧品格。11.A“写游子因战乱漂泊他乡,夜不能寐,独坐船头向诗人诉说内心忧愁”错。这里的“游子”就是诗人自己,此句写诗人夜不能寐,独坐船头,只能向轻波诉说内心的忧愁。12.①写景雄伟壮观。两河交汇,一望无际的树木笼罩在烟尘之中,江河好像包含着自然万物。虽然是描写秋天的景象,但是在诗人笔下气势磅礴,宏伟辽阔,雄浑大气。②抒情慷慨悲壮。诗人由游子漂泊之情起笔,最终落到对国家的担忧,对百姓的同情之上,由个人转向群体,浩然长吟,荡气回肠。13.A“‘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