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用)_第1页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用)_第2页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用)_第3页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用)_第4页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农耕经济重心概念解析(2015年全国卷2.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表现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经济区地理位置特点形成原因山东黄河流域—鲁冀豫(崤函分界)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山东最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早,人烟稠密。山西黄河流域—关中河西、巴蜀江南长江以南原始森林覆盖经济实力较弱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以北(塞内、塞外)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气候寒冷,土地贫瘠。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关中“膏壤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风吹草低现牛羊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设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点?2、区域经济特点: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ou)

……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笔下的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笔下的江南

司马迁和白居易笔下描绘的是一个地方吗?是什么原因使江南有这么大差距?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二.中原人口大量外迁安史之乱示意图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靖康之乱

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及许多百姓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原因过程第一次:两晋之际,八王之乱后第二次:中唐安史之乱后第三次: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影响——人祸天灾---(1)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2)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结合13页课本知识,总结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1)孙吴、东晋南朝——初步开发;(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3)南宋——重心南移完成;2.原因:思考:人口南移给南方提供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1)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2)

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原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宋书·孔秀恭等传论》材料三:教材P13页第一段小字。(3)南方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材料四: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总体呈自西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政权南移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宋代…;元末明初…;(5)政治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3.影响: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2)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3)促进了民族融合。(4)后来,由于过度开发,也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南方——114北方——48南直浙江福建四川广西江西湖广广东北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27261192221251713511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不断完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私有制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请思考:

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口迁移有什么区别?

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迫使的;而现代人口的南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四大经济区远古到两晋第一次人口南迁西晋永嘉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三国东晋南朝第二次人口迁移唐中后期以后江南开始超过北方中唐五代第三次人口迁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

中心地位

的确立宋以后课堂小结A△巩固练习:

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①山东地区②山西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D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②人口密度③开发早晚④生产技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因为北方()A.自然灾害严重B.长期战乱C.兵役徭役繁重D.高利贷盘剥重BD5、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决定B.自然条件改善C.政治重心南移D.生产力的发展6、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根本原因是()A.北民南迁,带去先进农具、技术和大量劳动力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D.麦田面积扩大A

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竺可桢先生在著名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公元7世纪即唐朝前期是一个温暖潮湿的时代,称之为“温暖期”(载《中国科学》1973年2期)。……在大约公元8世纪即唐朝中叶,这一地区的气候由温暖湿润变为寒冷干燥,秋季冷空气南下的时间提早,春季时间推迟,气候带至少比现在靠南一个纬度到公元1230年即南宋后期更为寒冷干燥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