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三讲区域空间的形成(2015.11)_第1页
区域经济学第三讲区域空间的形成(2015.11)_第2页
区域经济学第三讲区域空间的形成(2015.11)_第3页
区域经济学第三讲区域空间的形成(2015.11)_第4页
区域经济学第三讲区域空间的形成(2015.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

区域空间的形成四川省委党校

严红(副教授、博士)区域经济原理本章学习要求

区域包括城市、城乡边缘区以及广大乡村腹地,区域的形成关键是城市的形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的形成的过程、城市的有序化过程以及城乡边缘区的形成。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与城市的有序化过程

第一节

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一、分工、专业化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形成(一)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研究的主线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1、专业化与分工的含义专业化: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分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一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2、分工的种类(1)自然分工:性别和年龄的差别而产生的分工

。(2)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第二次: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第三次:生产和商业的分离。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以商业为条件。这样,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城市。(3)工厂内部的分工。19世纪上半叶,以蒸气机为动力的大机器开始出现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工厂内部的分工是以大机器为中心的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开始出现了操作工人、维修工人等之间的分工。(4)行业之间、地域之间的分工。到19世纪末,从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到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和生产服务专业化的形成;在地域上出现了巨大的工业地带和专门化的农业地带;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出现了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多部门的大型企业相继出现。(5)国际分工。到了20世纪下半叶,分工和专业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出现了国际分工。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内部。

3、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而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正是这种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特征。

4、斯密定理。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分工与专业化和生产率之间为一种定理的关系,就是

“斯密定理”。

(二)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分析首先,分工和专业化使得劳动者将其生产活动集中于专一的部门,积累了操作经验,提高了操作的熟练程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次,分工与专业化促使劳动工具分化、专业化和简化,促进了技术进步。

第三,分工与专业化使得生产活动变得更加“迂回”,促使迂回生产方式的出现。

第四,分工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第五,可以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力资源,形成专门化地区

分工与专业化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性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使生产规模扩大,即规模经济;二是迂回生产方式的出现和部门的细化使在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内集中众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聚集经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也就是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大有效规模”。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即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

聚集经济,也就是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但他本人无法占有而其他人获取的利益。规模经济是指因单个厂商本身生产设备条件变化而引起的厂商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聚集经济是指因整个行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厂商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但不管是规模经济还是聚集经济,其在空间上的表现都是生产的集中。(三)分工、专业化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1、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生产综合体组织生产规模的扩大,可用集中这个词来表示。集中是指一些厂商的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某一重要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增大。有限的市场规模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努力结合在一起,必然造成生产的集中,企业数目将会减少。

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企业趋向垄断的意向、推销活动、进入壁垒、金融上的原因等。

当扩大市场而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时,市场扩张也停止,该企业的市场边界也就出现了。

在企业的市场范围内该企业的交易活动很活跃,并以该企业为中心,以其市场边界为外界,形成某一企业(或行业)的势力范围。

在企业的势力范围内,该企业(或行业)占控制地位,同时各种辅助行业就在附近的地方产生了,供给主导行业以工具和原料,为它组织运输,形成一种生产综合体组织。

2、迂回生产方式与生产综合体组织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促使众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部门的出现。众多部门的出现以及它们之间结成投入产出链条,在地域空间上是以聚集和企业之间结网表现出来,形成一种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

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与以大型企业为中心而成的综合体组织,在结构上不同。以大型企业为中心而形成的综合体,常以等级结构为主,而众多企业聚集而成的综合体组织常以企业之间对等关系为基础的结网为主。

二、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1、交易及交易制度(1)交易:交易的前提:参与交易的人必须对某种资源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因为:1)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交换;2)交易是不同种类或同种不同质的资源之间的交换。3)交易所涉及的内容广,又是具有不同动机的人之间的博弈,因此它需特殊的制度安排。

(2)交易制度:交易活动中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的集合。三种基本的制度安排:1)买卖的交易:表现为平等的人之间的自愿交换关系,也就是市场交易;2)管理的交易:表现为长期契约规定的上下级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也就是企业内部交易;3)配额的交易,表现为法律意义上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政府对公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政府交易。

2、交易费用及影响因素(1)市场交易的过程:首先要界定产权,寻找交易对象,获得有关交易活动的信息,进行讨价还价,签订契约并得到上级部门批准,监督交易实施过程,惩罚违约者,同时又要保护和保证交易秩序等,这些就构成了一次完整的交易过程。(2)交易费用:为进行交易活动所投入的资源的价值量度。

——科斯(3)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1)资产专用性: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交易时,所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特征。

2)不确定性:与人的有限理性和私有信息有关,交易双方不可能把未来交易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洞察得一清二楚,并对将来发生的一切可能情况在契约中设置许多条款加以处理。不确定性越大,交易成本越高

。3)交易频率:如果交易量很大而且经常进行交易,且每次都要重复进行交易的全部过程,则应签订长期合约。交易双方偶尔进行交易,则没有必要签订长期和约。3、空间成本及其影响因素(1)空间成本:只要存在空间距离,人们完成一笔交易时,总比位于市场区的交易者付出更多的费用,这种费用是由于空间距离,更确切的说是由于时间距离而产生的,这种成本就是空间成本。(2)空间成本的影响因素:空间距离、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因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自然条件所付出的额外成本。4、市场制度的建立以及商业中心的形成影响交易活动的因素:(1)交易技术:道路的开通,运输工具的发展,通讯手段的进步都是交易技术进步而降低交易费用的例子。(2)社会经济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人口增长,扩大了需求总量和需求的多样性;人口密度增加,进行交换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短。(3)交易方式:最初的交易方式是约定,可以减少交换的偶然性和相互等待的时间。许多人定期到可达性好的约定地点进行交易,逐渐出现了定期集市。(4)货币的出现减少了等待和寻找时间、节约了讨价还价的费用,促使商人的出现。商人的作用:1)集中:向许多生产者采购货物,整批发送,使物流集中,节省了物流费用。2)平衡:A.空间上的平衡。B.时间上的平衡。C.商品类型、品种的平衡

。3)分散

:商人集中起来的商品经过必要的挑选、整理、分类以后扩散至广大地区。

由于商人的中介作用,交易活动发生社会性的集中。随着人口的集中,最终形成商业重镇。在商业重镇基础上出现了现代化商业中心,出现了国内的商业中心和世界范围的商贸中心,在一国内部,也出现了商业中心、商业重镇、农村集市等不同的商品交易中心。

三、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经济活动的集中和人口的集中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城市

。人口流动的规律:1、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是二元结构(现代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当资本存量进一步扩大时,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个过程一直可以进行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为止。

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拉尼斯、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式忽略了农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为工业部门扩张提供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剩余农产品的出现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先决条件。3、乔根森模式:乔根森不承认剩余劳动的存在,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之所以持续的转移到工业部门,是因为需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对粮食的需求是有限的,对工业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当人均粮食产出超过最大人口增长时,农业人口就转向工业部门,以满足对工业品的扩大需求。4、麦茜模式:麦茜认为,人口区际流动是由劳动力供需的空间差异引起的,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地区工资水平较低,而具有资本禀赋的地区工资水平较高,由此导致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流向高收入地区。5、托达罗模式:托达罗认为,一个劳动力决定他是否迁入城市时不仅考虑城乡收入实际的差异,也考虑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村,农村人口也向城市迁移。

6、斯塔克和布卢姆模式:该理论强调移民是由家庭集体决策的结果,迁移不仅是为了获得预期收入,同时也为使家庭收入的风险最小,即使区际收入差异缩小,由于其他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农村人口仍然会向外迁移。7、派尔模式:派尔认为人口流入地对低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产生人口流动的另一个原因。因此发达地区才从低收入地区引进劳动力以满足低级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现,造就了城市。第二节

看不见的手与城市的有序化过程一、企业组织的变化过程——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解1、分工与一体化的理由如果把亚当·斯密看成为传统经济学有关企业理论的最初代表,则斯密定理给出了不同的职能操作不断分解出去的理由;如果把科斯看成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则科斯原理给出了不同的职能操作合并到一起的理由。斯密定理强调分工,科斯定理强调一体化。2、一体化(1)一体化的含义:把以前由几个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交易内部化。(2)一体化的分类:1)纵向一体化:是指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供、销不同环节的经济单位合成于一个企业之内。向上游垂直结合:当生产者向所需原料部门的环节扩张时,称为向上游垂直结合。向下游垂直结合:当生产者把商品销售环节的企业并入自身时,称为向下游垂直结合。2)横向一体化:把许多小型的、不同产品生产企业合并成一个大企业,其目的是要通过控制每个经营单位的价格和产量来维持利润。无论是横向一体化还是纵向一体化,其实现方式都是购买、合并、控股等集中途径。通过横向一体化而成功的企业远比通过纵向一体化而成功的企业少。一体化过程中,纵向一体化是基本的形式。(3)一体化的程度:企业规模边界出现在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节约等于内部边际费用增加相等的点上。3、纵向分解(1)纵向分解的含义:纵向分解,可以理解为与一体化反向的企业组织变化过程,它是“外包”或“转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纵向分解的原则:按科斯原理,如果企业内部交易所消耗的费用大于市场交易费用,则把这种产品的生产从企业内部甩出去,从市场“买进”。

(3)纵向分解的原因: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组织结构的经济基础。

1)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出现和大量的公开的商用信息,比过去的传统方式更方便、节省。在这种条件下只能依靠真正持久的资源和不断的创新才能战胜对手。2)现在大量的信息直接从外部获取,过去组织内为正确传递信息而所必要的企业组织机构显得不那么重要了。3)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过去一般只强调规模经济,但现在除规模经济外还要考虑速度经济和范围经济,也就是说产品和工业过程的变化很快。

(4)纵向分解的类型:1)把某一生产部门或管理部门甩出去;2)把原有的某种产品的生产转包给其他独立企业来进行。(5)纵向分解的结果:原有的等级制变成为一种以合同为基础的或以长期稳定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网络结构。一旦这种网络形成,则企业之间为一种对等的关系,并非是一体化时的等级制关系,不存在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企业组织的纵向分解,是一种较高层次上的分工。

二、企业之间联系的变化与区位重新选择1、联系成本以及经济活动区位选择(1)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解形成的企业之间的联系成本不同。纵向一体化形成的是垂直型的企业内部的联系,联系成本小;纵向分解形成的是水平型的企业之间的联系,联系成本大。(2)影响企业联系成本的因素1)企业之间交易的物质或信息流在形状、质量、密度等方面是标准化的,或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可重复的和稳定的,联系成本较低。2)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频繁发生变化,所形成的物质或信息流也是非标准化的,这就意味着企业之间难以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单位产品的联系成本相对于单位产品的固定价值是很大的。这时的联系成本高。3)如果企业之间的交易不是具体的物质或信息流,不能以简单的订货来实现,而是个性化的交易,或需要特殊中介的,需耗大量成本和时间,因而其联系费用很大。

(3)企业区位选择的趋势:聚集和分散1)单位产品联系成本很高的中小型企业尽可能的接近它们的主要联系伙伴,表现为在某一区域空间上的聚集,联系成本越高,聚集程度也越高。2)单位产品联系成本低的企业可以远离它们的主要的联系伙伴。这种企业要么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地方去,要么为了减少管理成本把一些生产环节转包给其他企业。

2、柔性专业化与信息高速公路节点处的聚集趋势(1)第二次产业分工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以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福特制逐渐被以过去手工业方式为原理的柔性专业化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所代替。(2)信息技术革命使制造业具有新的特征。1)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2)生产经营思想上的革命。

3)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4)产品所面临的是全球统一的激烈竞争

(3)柔性专业化1)柔性:是指在不可预见的、连续改变的环境中的企业生存能力,也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的应变能力。2)柔性专业化为基础的柔性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强调各企业之间的动态集成和各种合作,其最高形式为虚拟企业。3)柔性生产方式,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内,送到正确的地方去进行正确的处理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关系到能否组织机遇产品的生产和如何集成和协调各“插入兼容式”企业的运作的问题。

4)柔性专业化企业具有向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节点处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空间上常表现为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区。5)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大型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与柔性生产方式的企业相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