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物候第二课时_第1页
古代诗词中物候第二课时_第2页
古代诗词中物候第二课时_第3页
古代诗词中物候第二课时_第4页
古代诗词中物候第二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

古诗词中的物候专题气象物候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其中的“晓”和“宵”,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肃然起敬。用了一个典故,汉武帝时,楼兰王贪图财物,屡次杀害西汉往来的使者,傅子介受霍光派遣,计斩楼兰王,为国除害立功。这句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

【赏析】1、根据《大自然的语言》中的物候学知识,你认为形成《塞下曲六首(其一)》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交流2、作者在这里写的目的是什么?从物候知识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五月是最热的夏至、小暑,而祁连山尚且如此寒冷,天气如此恶劣,其他季节可想而知。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赏析】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大意】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2、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中“黄河”应作“黄沙”,并且引了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维的“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作证,说说你自己的看法?探究交流A:我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合理。《凉州词》是一首诗,一篇文学作品。如果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话,就显得太过直白;而“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俪飞上云端,多么富有美感!尽管玉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但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3、玉门关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春风不度”吗?在今天的甘肃。B:我认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更合理。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玉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根本看不到“黄河”,何谈“远上白云间”?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当是当地实景,是事实。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之景,与全文风格相协调。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赏析】前两句极富暗示性。“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力夜袭。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而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尽而意未尽。

【大意】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3、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这《塞下曲》也写下了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探究交流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飞。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第二句写江上景,第三句写岸边景。这些景物都应当是画中所有的。但是苏轼的这首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大意】竹林之外,有两三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岸边,芦牙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啊。探究交流4、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时令的诗句吗?拓展延伸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菲尽,而此处桃花始盛开?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诗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词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活动一:三首词中物候与季节的关系细细品读三首词选文(《钱塘湖春行》《木兰花》《蝶恋花》)词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季节特点?是什么季节?依次为:早春、早春二月(如《木兰花》中的“红杏枝头”、暮春三月(《蝶恋花》中的“乱红”)活动二:交流成语、谚语中反映的气象物候阅读课本中的谚语,说说它们所反映气象物候。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或诗句呢?能说说它们所表现的意思吗?

成语示例:春暖花开雨后春笋春华秋实风起云涌春生夏长炎炎夏日

秋高气爽一叶知秋秋风扫落叶冬裘夏葛残冬腊月雨过天晴烟消云散晴天霹雳谚语示例: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棉花云,雨快临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知识链接学以致用1、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其成因。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泰州市中考语文)

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北戴河大连青岛庐山昆明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2、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