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串讲班-20130302-28568_第1页
教育学串讲班-20130302-28568_第2页
教育学串讲班-20130302-28568_第3页
教育学串讲班-20130302-28568_第4页
教育学串讲班-20130302-2856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串讲班优路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1.复习思路建构框架,梳理知识熟悉题型,把握重点有效复习,事半功倍习题训练,谨防丢分2.构建框架教育学知识点宏观教育理论中观教育系统微观教育实践宏观的教育理论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发展过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教育学教育的起源是什么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什么当代中国教育特点是什么社会对教育作用是什么教育对社会作用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有独立性人的发展有什么规律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学校如何影响人的发展中观的教育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法规教师与学生课程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有什么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教育法规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教师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的特点是什么师生关系是什么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什么是教育制度微观的教育实践教学德育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教科研方法什么是教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班级班主任班级管理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如何进行中小学教科研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开展德育班级活动3.熟悉题型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型比例:A.选择题20分(2分*10题)B.填空题10分(1分*10题)C.判断说明题15分(3分*5题)D.简答题35分(5分*7题)E.论述题(含一道情境分析题)20分(10分*2题)4.有效复习初级学习阶段:阅读、代替中级学习阶段:根据考纲标出重点难点一般知识点根据标题回想内容和知识分布,逐渐撤出提示高级学习阶段:即使有一本书也不能保证高分,要学会归类整理同一个知识点出不同的题型同一个知识点和不同知识点的关联1、在考教师资格证书中的位置2、知识零散、枯燥、记忆知识多3、有意识记少、机械记忆多“难以坚持”4、难度小,却失分多历年教育学考试的特点绪论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成熟水平,大体可分为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萌芽阶段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道德修养的方法教师观社会

个人

“有教无类”德才兼备的君子文化知识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立志有恒学而不厌启发诱导自省自克诲人不倦学思结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谦虚笃行改过迁善爱护学生萌芽阶段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教育作用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原则论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学制与学年课内外结合

师严道尊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教学相长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萌芽阶段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在让学生获得某一个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错了,他也不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为“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家王国家办教育,不同年龄接受不同教育。萌芽阶段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自由教育的主张提出灵魂说,教育为美好生活作准备等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论演说家的教育》主要教育思想:1.主张雄辩家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不单纯是有才能的。2.他是班级授课方式的拥护者和提倡者。3.他主张教育应该适应儿童天赋才能差异,因材施教。4.他坚决反对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创立阶段

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班级授课制统一学制和学年制学科课程教学原则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社会人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直观性循序渐进启发巩固性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洛克《教育漫话》绅士体育、德育、智育创立阶段

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的途径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卢梭《爱弥儿》培养自然人自然的教育

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教育目的要素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创立阶段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师权威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心理学选择目的六种

道德目的

教育本质教育目的课程与教材教学五步骤儿童中心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生长活动课程

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发展阶段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的理论发展阶段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派别:德国的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美国的实用教育学法国的制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

利托尔洛、沛·西能孟禄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主要观点教育是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发展历史的划分

生产力

古代教育

现代教育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2.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二.教育的发展

3.古代学校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中国夏商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六艺”官学和私学儒学为主“学而优则仕”欧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特征:⑴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⑵教育有阶级性、非生产性、等级性。⑶与生产劳动脱离。⑷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二.教育的发展

4.现代学校教育社会性质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社会的教育知识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教育(1)教育的生产性(2)教育的科学性(3)教育的世俗性(4)教育的国际性(5)教育的终身性(6)教育的革命性二.教育的发展

5.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29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新中国初期:1945---1952:新民主主义教育,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1953---1957:学习苏联,教学为主、教师主导1958---1966:探索符合国情的理想模式文革十年二.教育的发展

6.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开放后:“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思想二.教育的发展

6.当代中国教育2003年,“十六大”:坚持教育创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06年,“十一五”规划2007年,十七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2009年以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等:教育公平等取得新进展。二.教育的发展

6.当代中国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8项发展任务6项改革任务6项保障任务二.教育的发展

6.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科技的发展改变着关于人们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的确立

科技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教育内内容的选择科技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传递---保存文化传播科技教育再生产科技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传播---交流文化创新科技教育再生产科技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选择---提升文化

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创造---更新文化

三、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素。(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简历和完善国家奖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三、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教育现代化的内容:(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4)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6)教育管理现代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发展2.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1)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2)人发展的阶段性(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发展的互补性(5)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的定义: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1)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2)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环境的定义: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1)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和机遇等;(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1)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2)大众传媒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2)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3.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定义: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A、学校教育的特殊性a.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b.有专业教师来施教c.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B、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具体作用: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力量、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区别:“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一、教育目的概述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因素(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二、教育目的的理论1.西方教育目的理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时间:欧洲中世纪地位和作用:在中世纪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并对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二、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主要观点: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二、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由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二、教育目的的理论2.中外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A.我国古代教育目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培养能够维护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政治人才B.中国近代教育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分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两大体系。D.西方国家近代教育目的两条线索: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基本情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a.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b.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a.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b.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C.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d.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3.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直接的衔接和沟通3、加快教育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5、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四、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第五章

教育制度与法规

一、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概述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一、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类型标准类型历史发展古代学制、现代学制学校教育的层次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教育的类别结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学校教育的形式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制学校一、教育制度2.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1)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1901----1911,清政府模仿西方国家初步建立了国民教育体制1912----1922,国民政府确立了以“六三三”制为主体的、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行学制:我国的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两种。其中还有少数地区实现八年制义务教育,即小学五年制,中学三年制。一、教育制度2.西方现代学制单轨学制——美国双轨学制——西欧:资产阶级、劳动人民阶级分支型学制——苏联:上通下达,左右畅通3.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的概念: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一、教育制度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1986《义务教育法》,标志着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4.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耶克斯【英】《终身教育》概念化和体系化的标志:朗格朗【法】《论终身教育》达到顶峰的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A、终身教育的概念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两个特征:时间上延展、空间上包容。B、终身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终身教育的制度化与中国教育的发展二、教育法规概述1.教育法规的概念定义: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规范作用:指引、评价、教育、保障2.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基本法律——《教育法》;单行法律——《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二、教育法规概述3.依法执教含义: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则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如何依法执教: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教师应当具有自觉的法律意志,这是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三、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1.教师的法定含义2.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活动权指导评定学生权报酬待遇权参与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三、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品德义务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保护学生的义务提高思想业务水平的义务四、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1.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入学权、上课学习权、受教育选择权、升学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禁止搜身或搜查学生个人物品;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保护学生的隐私权,禁止私自查阅信件、电子邮件或日记等。)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禁止没收学生物品长时间不予发还;禁止毁坏学生物品)2.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3.教师负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责任六、教师的培训、考核及奖励制度1.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取得条件取得程序资格的限制和丧失2.教师任用制度五、教师资格制度及任用制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1.教师的职业性质(1).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教师职业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的。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通称为教师或者人民教师。西方:古代——祭司等,中世纪——神职人员,专业性逐渐增强——师资培训学校,教师的专业化2.教师的含义: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一、教师(3)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征A、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B、专业知识和技能C、专业训练和资格D、专业自主E、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F、专业地位一、教师(4)教师劳动的特点A、对象的复杂性(知识和文化、学生)B、手段的主体性“名师出高徒”C、时间的延续性D、空间的室内性E、成果的精神性一、教师2.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传授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一、教师3.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A、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a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b良好的人品c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d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B、学科专业修养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思维方式和方法论C、教育专业素养a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b先进的教育理念c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一、教师3.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D.职业道德修养定义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基本要求:a立足实践,面对现实b持续提升,崇尚先进c自我反思,自主发展一、教师4.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专业活动中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A、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B、弗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C、骨干教师成长四阶段理论一、教师4.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参加培训专业阅读网络学习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教育考察与观摩校本教研与培训行动研究二、学生1.学生的本质特征学生的特点:发展性、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A.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B.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性质与作用师生关系的多重性质: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2.构筑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用爱心去教育。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师生互动及师生对话。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定义(1)定义:广义——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一、课程概述2.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与科技受教育者课程理论3.课程的分类(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六艺”“七艺”一、课程概述(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6)选修课程(7)国家课程(8)地方课程(9)学校课程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它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教材的设计。2.课程设计的模式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二、课程设计3.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1)课程计划的设计定义结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等。设计原则: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充分体现均衡性;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二、课程设计(2)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设计定义结构:a.前言b.课程目标c.课程内容d.实施建议一般原则:要保持基本要求;要有一定的选择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3)教材及其设计定义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三、课程发展1.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选择化和个性化平衡化综合化管理上的多极化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评价体系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课程发展B、《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主要特点: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新课程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把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八章

教学

一、教学概述1.教学定义定义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2.教学的作用和地位作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地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是唯一的活动一、教学概述3.教学的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1)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2.教育过程的基本阶段A.激发学习动机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E.运用知识二、教学过程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三、教育原则1、教学原则定义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教学原则还受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发展学科的影响。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第一性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要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应。对于教学原则,人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水平、时代要求,对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和制定教学的原则,但是教学规律则不同。对于教学规律,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和利用,而不能任意制造、改变或废除它。三、教育原则3、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性原则E.因材施教原则F.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含义、基本要求)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862年,中国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基本特征:固定班级、以课为教学活动单位、固定时间。班级授课制的意义课的类型和结构(单一课和综合课)五、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A、个别教学B、小组合作学习C、分层教学D、现场教学E、复式教学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种类定义: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实际情况六、教学方法与手段2、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以实际训练为主的以探究为主的以陶冶情感为主的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发现法欣赏教学法谈话法参观法实验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实习作业法

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3.教学手段定义: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发展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教材建设的突破、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师生关系的突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了教学规模教学手段的操作要求第九章

德育

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1)内涵与外延内涵:德育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外延: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与智育不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同(2)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一、德育概述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任务:a.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b.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c.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d.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内容:《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二、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矛盾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三、德育原则1.德育原则概述定义: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基本矛盾的准则或指导思想。或称之为德育工作的方法论。区别: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2、主要的德育原则(含义,要求)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三、德育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