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 精品获奖_第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 精品获奖_第2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 精品获奖_第3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 精品获奖_第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 精品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漆桥中学2015年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卷(2)(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真金不怕火炼 B.百炼方能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 D.玉不琢不成器3.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冰红茶”、“雪碧饮料”、“生理盐水”和“矿泉水”均属于()A.化合物 B.纯净物 C.混合物 D.无法判断4.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往试管中加入锌粒C.称量氢氧化钠 D.收集氧气5.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食物腐烂 B.动物呼吸 C.电灯发光 D.酿酒酿醋6.下列物质和氧气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石蜡 B.硫 C.铝箔 D.红磷7.(3分)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的气体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出现大量的白雾D.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8.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B.一定能改变反应速率C.只能减慢反应速率 D.不一定影响反应速率9.在图所示的装置中放有金鱼藻,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到某种气体.下列对该气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不易溶于水C.铁能在该气体中燃烧生成氧化铁D.能与血红蛋白结合10.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液态的五氧化二磷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二、选择题(有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11.下列反应从物质与氧起反应的角度看,是氧化反应的是()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B.镁+氧气氧化镁C.氢气+氧气水 D.氯化氢+氨气→氯化铵1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颜色改变 B.有气体放出 C.发光发热 D.有新物质产生13.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A.颜色 B.状态 C.硬度 D.可燃性14.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15.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与该反应事实相吻的是()A. B. C. D.三、填空题16.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____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______.A.液化石油气能燃烧B.土豆加工成土豆丝C.菜刀生锈D.味精是白色晶体.17.装满氧气的甲、乙两个集气瓶(甲瓶口向上,乙瓶口向下),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由瓶口伸入瓶底,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瓶中比在乙瓶中燃烧旺且时间长.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1)______;(2)______.18.若有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各一瓶(如图所示),其中A瓶盛放的气体是______.B瓶盛放的气体是______(写化学符号).19.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2)实验室采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______,试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3)采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______,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4)收集氧气可以选择装置______或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5)某同学收集完毕,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移出水面,你预测这种操作会引起什么后果______.20.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了“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1)测量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B.在水下剌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如图).你认为两种方法中合理的是______;(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给你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验证方法现象鳔内含O2____________鳔内含CO2____________四、简答题21.如何区别水和双氧水(过氧化氢)?22.有一堆沙子和铁屑均匀的混合在一起.(1)该物质属于______物(填纯净物、混合物).(2)你能用简单的办法将它们分离开吗?______(3)你是利用了沙子和铁屑的______性质不同使之分开的.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2015年单元测试卷(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漆桥中学)(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可以根据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A、木已成舟只是木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花香四溢说明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蜡炬成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D、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时主要是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真金不怕火炼 B.百炼方能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 D.玉不琢不成器【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解答】解: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B、百炼方能成钢说明碳在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C、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张具有可燃性.D、玉不琢不成器说明玉的形状可以改变,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方面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具体的描述进行.3.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冰红茶”、“雪碧饮料”、“生理盐水”和“矿泉水”均属于()A.化合物 B.纯净物 C.混合物 D.无法判断【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解答】解:“冰红茶”、“雪碧饮料”、“生理盐水”和“矿泉水”等物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均属于混合物.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4.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往试管中加入锌粒C.称量氢氧化钠 D.收集氧气【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称量器-托盘天平;固体药品的取用;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分析】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B、根据取用固体药品的正确方法分析;C、根据托盘天平使用的原则“左物右码”分析;D、根据收集氧气的正确方法分析.【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否则会引起火灾,故图示操作错误;B、取用块状固体时,不能直接如图放入,将会砸裂试管底部,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故图中操作错误;C、托盘天平使用的原则是“左物右码”,故图示操作错误;D、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图示操作正确;故选D【点评】从实验设计意图去分析和审视实验操作的正误,需要从综合相关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来考虑.5.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食物腐烂 B.动物呼吸 C.电灯发光 D.酿酒酿醋【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分析】氧化反应中有的比较剧烈,例如燃烧.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解答】解:A、食物腐烂属于缓慢氧化.B、动物呼吸属于缓慢氧化.C、电灯发光不是化学变化.D、酿酒酿醋属于缓慢氧化.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反应的分类方法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具体的反应进行.6.下列物质和氧气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石蜡 B.硫 C.铝箔 D.红磷【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B、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C、铝箔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D、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3分)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的气体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出现大量的白雾D.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析】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能够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B、硫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红磷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D、铁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解答】解: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实验结论.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错误;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燃烧时的实验现象,解答时应该从火焰、光、烟雾、是否放热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8.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B.一定能改变反应速率C.只能减慢反应速率 D.不一定影响反应速率【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析】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和催化剂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有的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度,有的催化剂能减慢反应速度,一定能改变反应速率.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催化剂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在图所示的装置中放有金鱼藻,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到某种气体.下列对该气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不易溶于水C.铁能在该气体中燃烧生成氧化铁D.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分析】此题是一道关于生物知识和化学知识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植物体在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为氧气,然后根据氧气的性质作出判断即可.【解答】解: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而氧气难溶于水,可以支持燃烧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铁能够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人体是依靠血红蛋白来运输氧,所以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A、B、D叙述是正确的,而C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充分结合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10.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液态的五氧化二磷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分析】本题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燃烧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不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解答】解:A、五氧化二磷是固体,不是液体,故选项错误;B、硫或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故选项错误;C、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不变的,因此红磷越多,水位不会上升越高,故选项错误;D、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的是固体,因此内外产生气压差,所以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二、选择题(有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11.下列反应从物质与氧起反应的角度看,是氧化反应的是()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B.镁+氧气氧化镁C.氢气+氧气水 D.氯化氢+氨气→氯化铵【考点】氧化反应.【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只要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据此解答.【解答】解: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不是物质与氧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A错误;B、镁+氧气氧化镁,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B正确;C、氢气+氧气水,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C正确;D、氯化氢+氨气→氯化铵,不是物质与氧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D错误;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反应的判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有关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反应进行.1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颜色改变 B.有气体放出 C.发光发热 D.有新物质产生【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颜色改变可以是化学变化引起的,也可以是物理变化引起的,如液态氧是淡蓝色的,故选项错误;B、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变化的特征,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3.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A.颜色 B.状态 C.硬度 D.可燃性【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解:物质的颜色、状态、硬度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14.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解答】解:因为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低温度液化为液体水,使饮料瓶外壁变得潮湿.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5.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与该反应事实相吻的是()A. B. C. D.【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一段时间达到分解的温度才能够分解产生氧气;由于高锰酸钾的质量是一定的,因此生成氧气的质量也是一定的,直到反应结束,不再发生变化,为一定值,据此分析坐标即可.【解答】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一段时间达到分解的温度才能够分解产生氧气,因此坐标的起点不是0;由于高锰酸钾的质量是一定的,因此生成氧气的质量也是一定的,直到反应结束,不再发生变化,为一定值;因此结合坐标的特点C选项是正确的.故选项为: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图象,分析坐标图象时,要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及坐标的起点、终点、变化趋势等,才能正确作答.三、填空题16.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B,(填序号,下同);描述化学变化的是C,描述物理性质的是D,描述化学性质的是A.A.液化石油气能燃烧B.土豆加工成土豆丝C.菜刀生锈D.味精是白色晶体.【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味道、溶解性等;性质是特性,变化是过程,描述性质一般用“能、易、难、会、可以”等.【解答】解:A、液化石油气能燃烧,需要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B、土豆加工成土豆丝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味精是白色晶体描述的是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B;C;D;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概念与区别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7.装满氧气的甲、乙两个集气瓶(甲瓶口向上,乙瓶口向下),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由瓶口伸入瓶底,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瓶中比在乙瓶中燃烧旺且时间长.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2)氧气能助燃.【考点】探究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分析】根据实验中的现象来分析氧气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作答,抓住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瓶中比在乙瓶中燃烧旺且时间长来解答.【解答】解:由甲图中瓶口向上,而乙图瓶口向下,甲瓶中比在乙瓶中燃烧旺且时间长,根据甲瓶内木条燃烧更旺,说明甲瓶内氧气含量更大,乙中的氧气含量少,则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再由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且两瓶气体均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两瓶中都集有氧气,故答案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氧气能助燃.【点评】本题利用对比实验来考查氧气的性质,学生应注意现象的分析和应用,能利用现象的不同分析原因,并明确带火星的木条在本题中的重要作用.18.若有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各一瓶(如图所示),其中A瓶盛放的气体是CO2.B瓶盛放的气体是H2(写化学符号).【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析】根据氢气、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比较的大小,确定氢气、二氧化碳的放置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倒放在桌面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正放在桌面上;A瓶正放,盛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B瓶倒放,盛放的气体是氢气,化学式为H2.故答案为:CO2;H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气体的放置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9.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1)写出仪器名称:①酒精灯②试管③集气瓶④水槽(2)实验室采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高锰酸钾,试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随气流进入导管,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采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过氧化氢水+氧气;;(4)收集氧气可以选择装置C或D,原因是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5)某同学收集完毕,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移出水面,你预测这种操作会引起什么后果试管破裂.【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1)要熟悉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作用;(2)根据发生装置的选择方法:与反应物状态有关,如果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如果反应物是固体与固体反应制取气体需要加热;根据文字表达式的写法考虑如何写文字表达式;根据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来考虑目的;由于一开始试管内有空气,所以刚开始不能立即收集;(3)过氧化氢制氧气需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根据发生装置的选择方法来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文字表达式的写法考虑如何写文字表达式;(4)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决定收集方法解答;(5)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反生倒吸使试管破裂的原因考虑.【解答】解:(1)作为热源的仪器一般是酒精灯,制取气体的仪器一般用试管,收集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水槽;(2)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需要酒精灯,反应装置选择A;文字表达式的写法:反应物写在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写在箭头的右边,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边,都用汉字写,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是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3)由于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太慢,所以要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应选择B,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反应条件是二氧化锰作催化剂;(4)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5)如果在给试管加热时,在实验完毕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会使水倒吸入试管内使试管炸裂.故答案为:(1)①酒精灯;②试管;③集气瓶;④水槽;(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防止高锰酸钾随气流进入导管;(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水+氧气;(4)C,D,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5)试管破裂.【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20.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了“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1)测量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B.在水下剌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如图).你认为两种方法中合理的是A;(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给你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验证方法现象鳔内含O2将燃着的木条放入含有鱼鳔内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