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优质课奖_第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优质课奖_第2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优质课奖_第3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优质课奖_第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期末 优质课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10分)1.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 B.矿石粉碎 C.钢铁生锈 D.冰雪融化3.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A.NaOH B.CO2 C.HCl D.Na2CO34.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A.金刚石 B.二氧化碳 C.水 D.氯化钠5.下列物质中,与水混合能够形成溶液的是()A.BaSO4 B.Mg(OH)2 C.K2CO3 D.Fe(OH)36.下列图示的与试管有关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加入锌粒 B.倾倒液体 C.加热液体 D.连接胶塞7.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下列有关甲烷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由1个碳元素和4个氢元素组成B.属于有机化合物C.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D.日常生活中用作燃料8.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A.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B.煤:可用作燃料但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C.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D.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9.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中,合理的是()A.测碱溶液的pH结果偏小﹣﹣直接把试纸伸入待测液中B.用KMnO4制氧气时试管炸裂﹣﹣在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C.粗盐提纯实验后所得产率偏低﹣﹣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D.用6%NaCl溶液加水配制3%NaCl溶液结果偏小﹣﹣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10.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A.比较锌和银的活动性:将锌片和银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B.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瓶固体:向瓶内加入足量水,测温度变化C.除去稀盐酸中的少量硫酸: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D.分离Cu(OH)2和NaNO3的固体混合物:取样,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二、非选择题11.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1)3个铜离子;(2)4个氨分子.12.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1)日常生活中,常利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2)从微观角度看,湿衣服能晾干的原因是.13.根据给出的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名称为;(2)在化学反应中,Be和Mg都容易失去个电子变成离子;(3)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推测氧元素应排在第周期.14.分析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1)在10℃时,甲的溶解度约是g;(2)使20℃时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是;(3)将由50g甲、10g乙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100g40℃的水中,当温度降低到20℃时,析出部分晶体,该晶体是.15.将下列有关性质、变化、现象不同的原因填写在横线上:(1)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不同;(2)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主要原因是不同;(3)CaCl2能跟Na2CO3反应而NaCl不能,主要原因是它们含有的不同.16.结合验证铁、铜、银活动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将铜丝和铁丝分别放入相同的浓度的稀H2SO4中,依据现象,可以判断Fe的活动性比Cu强;(2)将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Cu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利用下列各组试剂及生成物,能验证Cu、Fe、Ag活动性顺序的是.A.Ag、Fe、CuSO4溶液B.Cu、Ag、FeSO4溶液C.Fe、AgNO3溶液、Cu.17.我们常通过对比实验来获得信息.根据下图所示三个对比实验回答问题:(1)实验A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燃烧,这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2)实验B中,通过试管b和试管内现象的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3)实验C中,试管内剩余的Ca(OH)2粉末多.18.现欲配制7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1)需要称取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4g(使用了砝码和游码),若称量时出现了右盘高的现象(如图A),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A.向右移动游码B.左盘中增加氢氧化钠C.左盘中减少氢氧化钠(2)若按照图B的方法量取水,会使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选填“偏大”或“偏小”);(3)D中所贴标签有一项内容不正确,请加以改正;(4)若要将已配好的7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加水g.19.下列仪器或装置用于实验室里CO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分析回答问题.(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2)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3)在实验室里用CaCO3+2HCl═CaCl2+H2O+CO2↑来制取二氧化碳.①要制取CO2的实验,至少需要gCaCO3参加反应;②要完成制取CO2的实验,需要选择上图中的C和;③用上述装置制取CO2时,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4)图D所示实验,CO2能够灭火的原理是;(5)图E所示实验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20.通过实验鉴别稀盐酸、NaOH溶液、Ca(OH)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五瓶无色溶液,有关实验如下:(1)取样,分别滴加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并据此将其标记为A组,余下的溶液标记为B组.(2)任取A组中的一种溶液,分别与B组的溶液一一混合,若其中一支试管内产生了气泡,至此已有种溶液已被鉴别出来;(3)再将已鉴别的溶液分别滴加到未鉴别出的溶液中,即可完成鉴别实验.(4)将上述实验中的废液全部倒入同一只烧杯中,产生气泡,最后只得到了无色溶液.①此无色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②为确定所得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还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21.某固体可能含有NaOH、NaCl、Na2CO3、CaCl2、MgCl2五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相关实验及现象如下(微溶性物质按可溶性处理):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生成的无色气体的化学式是;(2)生成白色沉淀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4)原固体中只有一种物质没有确定其是否存在,该物质是;(5)A、B、C、D四种无色溶液中,能用来鉴别稀盐酸和Ca(OH)2溶液的是.

2016-2017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分)1.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考点】氧气的用途.【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氮气可以灭火、做保护气等;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做各种电光源等;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做化工原料等.【解答】解:A、氮气可以灭火、做保护气等,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B、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等,故选项正确;C、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做化工原料等,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D、水蒸气不能供给呼吸;选项错误;故选:B.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 B.矿石粉碎 C.钢铁生锈 D.冰雪融化【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矿石粉碎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冰雪融化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C.3.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A.NaOH B.CO2 C.HCl D.Na2CO3【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分析】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选项正确.B、CO2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C、HCl是由氢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故选项错误.D、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故选:A.4.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A.金刚石 B.二氧化碳 C.水 D.氯化钠【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故选:D.5.下列物质中,与水混合能够形成溶液的是()A.BaSO4 B.Mg(OH)2 C.K2CO3 D.Fe(OH)3【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酸碱盐的溶解性.【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解:A、BaSO4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B、Mg(OH)2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B错;C、K2CO3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D、Fe(OH)3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D错.故选C.6.下列图示的与试管有关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加入锌粒 B.倾倒液体 C.加热液体 D.连接胶塞【考点】仪器的装配或连接;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没有用外焰加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7.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下列有关甲烷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由1个碳元素和4个氢元素组成B.属于有机化合物C.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D.日常生活中用作燃料【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分析】A.根据元素的规定来分析;B.根据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判断方法来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D.根据甲烷的可燃性来分析.【解答】解:A.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B.由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所以甲烷属于有机化合物,故正确;C.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故正确;D.甲烷具有可燃性,所以可以做燃料,故正确.故选A.8.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A.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B.煤:可用作燃料但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C.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D.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分析;B、根据煤的用途分析;C、根据氧气的用途分析;D、根据一氧化碳的用途分析.【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不会造成酸雨,故选项说法错误;B、煤可用作燃料但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正确;C、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正确;D、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正确;故选A9.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中,合理的是()A.测碱溶液的pH结果偏小﹣﹣直接把试纸伸入待测液中B.用KMnO4制氧气时试管炸裂﹣﹣在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C.粗盐提纯实验后所得产率偏低﹣﹣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D.用6%NaCl溶液加水配制3%NaCl溶液结果偏小﹣﹣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析】A、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精盐产率=×100%,进行分析判断.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在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会导致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加入导管,不会造成试管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C、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会导致则会使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小,而使精盐的产率偏低,故选项说法正确.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错误.故选:C.10.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A.比较锌和银的活动性:将锌片和银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B.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瓶固体:向瓶内加入足量水,测温度变化C.除去稀盐酸中的少量硫酸: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D.分离Cu(OH)2和NaNO3的固体混合物:取样,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分析】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氢氧化钠和硝酸铵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D、根据Cu(OH)2和NaNO3的固体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将锌片和银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锌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铜,银与硫酸铜溶液不反应,由此可得出两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B、氢氧化钠和硝酸铵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应取少量的固体药品,向试管加入等量(一定量)的水,不能向瓶内加入足量水,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C、硫酸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D、取样,加入足量的水溶解,NaNO3易溶于水,Cu(OH)2难溶于水,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但应再进行蒸发,得到NaNO3固体,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11.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1)3个铜离子3Cu2+;(2)4个氨分子4NH3.【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铜离子可表示为:3Cu2+;(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4个氨分子可表示为:4NH3;故答案为:(1)3Cu2+;(2)4NH312.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1)日常生活中,常利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2)从微观角度看,湿衣服能晾干的原因是水分子不断运动.【考点】硬水与软水;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1)根据家庭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分析;(2)根据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物质的水,软水中这些离子含量较少;加热硬水,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会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从而使硬水软化,实验室中用蒸馏的方法;(2)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衣服上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了空气中去了.故答案为:(1)煮沸;(2)水分子不断运动.13.根据给出的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名称为氢;(2)在化学反应中,Be和Mg都容易失去2个电子变成离子;(3)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推测氧元素应排在第二周期.【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析】(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来分析;(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3)根据题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是氢元素,故填:氢;(2)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Be原子和Mg原子的最外层均为2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Be原子和Mg原子都容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故填:2;(3)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则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二周期.故填:二.14.分析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1)在10℃时,甲的溶解度约是20g;(2)使20℃时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加入一定量的乙;(3)将由50g甲、10g乙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100g40℃的水中,当温度降低到20℃时,析出部分晶体,该晶体是甲.【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10℃时,甲的溶解度约是20g;(2)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使20℃时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加入一定量的乙;(3)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6g,所以将由50g甲、10g乙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100g40℃的水中,当温度降低到20℃时,析出部分晶体,该晶体是甲.故答案为:(1)20;(2)加入一定量的乙(或蒸发一定量的水);(3)甲.15.将下列有关性质、变化、现象不同的原因填写在横线上:(1)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2)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主要原因是氧气浓度不同;(3)CaCl2能跟Na2CO3反应而NaCl不能,主要原因是它们含有的阳离子不同.【考点】盐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分析】(1)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所以可以据此来分析并判断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同的原因;(2)而反应的现象不同取决于反应的性质以及反应的接触面积以及反应物的浓度和温度;(3)根据物质之间的反应分析.【解答】解:(1)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刚石中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为正八面体结构,石墨中的碳原子是正六边形结构,并且形成层状,因此由于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才导致了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2)氧气比空气中氧气浓度高,所以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3)CaCl2能跟Na2CO3反应而NaCl不能,主要原因是它们含有的阳离子不同;故答案为:(1)碳原子排列方式(2)氧气浓度(或氧气含量)(3)阳离子(或金属离子)16.结合验证铁、铜、银活动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将铜丝和铁丝分别放入相同的浓度的稀H2SO4中,依据铁丝表面有气泡,而铜丝表面没有现象,可以判断Fe的活动性比Cu强;(2)将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Cu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3)利用下列各组试剂及生成物,能验证Cu、Fe、Ag活动性顺序的是A.A.Ag、Fe、CuSO4溶液B.Cu、Ag、FeSO4溶液C.Fe、AgNO3溶液、Cu.【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回答,铜、银、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逐一分析四个选项,通过物质间的反应能依次证明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解答】解:(1)将铜丝和铁丝分别放入相同的浓度的稀H2SO4中,依据铁丝表面有气泡,而铜丝表面没有现象,可以判断Fe的活动性比Cu强;(2)将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Cu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3)A、铁能和硫酸铜反应,证明铁比铜强,银和硫酸铜不反应,证明铜比银强,能证明Cu、Fe、Ag的活动性顺序.B、银和铜都不能和硝酸亚铁反应,说明了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银,无法证明铜、银的活动性的强弱,故不能验证Cu、Fe、Ag的活动性顺序.C、铁、铜和硝酸银都能反应,说明了铁、铜的活动性都大于银,无法证明铁、铜的活动性的强弱,不能证明Cu、Fe、Ag的活动性顺序.故答为:(1)铁丝表面有气泡,而铜丝表面没有;(2)Cu+2AgNO3═Cu(NO3)2+2Ag;(3)A.17.我们常通过对比实验来获得信息.根据下图所示三个对比实验回答问题:(1)实验A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燃烧,这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2)实验B中,通过试管b和试管c内现象的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3)实验C中,试管b内剩余的Ca(OH)2粉末多.【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1)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燃烧,由不同位置白磷接触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2)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可选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实验A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水下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则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2)利用控制变量法,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试管b中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c中的铁钉能与空气、水接触,通过试管b和试管c内现象的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3)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实验C中,加入等体积的稀盐酸和水,试管b内剩余的Ca(OH)2粉末多.故答案为:(1)与氧气接触;(2)c;(3)b.18.现欲配制7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1)需要称取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4g(使用了砝码和游码),若称量时出现了右盘高的现象(如图A),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C;A.向右移动游码B.左盘中增加氢氧化钠C.左盘中减少氢氧化钠(2)若按照图B的方法量取水,会使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选填“偏大”或“偏小”);(3)D中所贴标签有一项内容不正确,请加以改正将“70g”改成“20%”;(4)若要将已配好的7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加水70g.【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分析】(1)根据称量前要先计算,称量时先将调平的天平的砝码和游码设置为要达到的数值(本题为14),之后的称量过程不能在动砝码和游码(这个和称量一个物品的质量恰好相反);(2)根据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由于需要的水的体积是确定的,所以开始视线就是盯着刻度的,当仰视时,实际加入的液体的体积大于目标数值;(3)根据对于溶液的标签,体现的是名称和质量分数,而不是溶液的质量进行分析;(4)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解:(1)70g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为70g×20%=14g,在称量过程,调平托盘天平后,将砝码和游码设定为14g,之后慢慢加入氢氧化钠到天平平衡,而不能在动砝码和游码,当出现右侧偏高(左物右码,右侧为砝码一侧),说明加入的氯化钠过量,因此需要减少左盘的氢氧化钠质量,故选:C;(2)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水的质量为70g﹣14g=56g,其体积为56mL.对于液体,需要用量筒量取.在量取过程中,视线要一直盯着刻度56,且是水平于凹液面的.所以当如图所示读数时,会导致量取的液体偏多,由于溶剂增大,所以会导致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3)溶液的试剂瓶的标签应该体现名称和质量分数,而无需体现溶液质量,所以应该将“70g”改成“20%”;(4)稀释成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加水:﹣70g=70g.故答案为:(1)C;(2)偏小;(3)将“70g”改成“20%”;(4)70.19.下列仪器或装置用于实验室里CO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分析回答问题.(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酒精灯;(2)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3)在实验室里用CaCO3+2HCl═CaCl2+H2O+CO2↑来制取二氧化碳.①要制取CO2的实验,至少需要10gCaCO3参加反应;②要完成制取CO2的实验,需要选择上图中的C和B;③用上述装置制取CO2时,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4)图D所示实验,CO2能够灭火的原理是二氧化碳能隔绝氧气;(5)图E所示实验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A.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3)①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计算;②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进行分析;③根据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4)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进行分析;(5)根据图E装置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酒精灯;(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3)①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44x=x=10g;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要完成制取CO2的实验,需要选择上图中的C和B;③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所以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所以图D所示实验,CO2能够灭火的原理是:二氧化碳能隔绝氧气;(5)图E装置中的塑料瓶会变瘪,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选:A.故答案为:(1)酒精灯;(2)2KMnO4K2MnO4+MnO2+O2↑;(3)①10;②B;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4)二氧化碳能隔绝氧气;(5)A.20.通过实验鉴别稀盐酸、NaOH溶液、Ca(OH)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五瓶无色溶液,有关实验如下:(1)取样,分别滴加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NaCl溶液,并据此将其标记为A组,余下的溶液标记为B组.(2)任取A组中的一种溶液,分别与B组的溶液一一混合,若其中一支试管内产生了气泡,至此已有3种溶液已被鉴别出来;(3)再将已鉴别的Na2CO3溶液分别滴加到未鉴别出的溶液中,即可完成鉴别实验.(4)将上述实验中的废液全部倒入同一只烧杯中,产生气泡,最后只得到了无色溶液.①此无色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CaCl2、NaCl;②为确定所得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还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样,加入石蕊溶液.【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稀盐酸、NaOH溶液、Ca(OH)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五瓶无色溶液,有关实验如下:取样,分别滴加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NaCl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Na2CO3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属于变红色;任取A组中的一种溶液,分别与B组的溶液一一混合,若其中一支试管内产生了气泡,说明是盐酸和碳酸钠,A组中剩余的是氯化钠溶液;再将已鉴别的Na2CO3溶液分别滴加到未鉴别出的溶液中,由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钙溶液,无变化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将上述实验中的废液全部倒入同一只烧杯中,产生气泡,最后只得到了无色溶液;①此无色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CaCl2、NaCl;②为确定所得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还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样,加入石蕊溶液.【解答】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