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考一轮复习【省一等奖】_第1页
初中历史中考一轮复习【省一等奖】_第2页
初中历史中考一轮复习【省一等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久仰民族中学初三历史中考古代政治制度复习资料专题一、古代政治制度一、外国古代政治制度㈠上古文明古国(奴隶社会)◆⑴古代埃及:法老专制统治,集军事、行政、司法、宗教大权于一身◆⑵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⑶古代印度:①“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②公园前3世纪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是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⑷古希腊: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①建立于梭伦改革②全盛于伯里克利执政③核心/特点: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④最高决策机构:公民大会⑤实质: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⑥评价:(进步性)基本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左右国家政权;推动雅典经济文化发展,开启西方民主制度先河(局限性)建立在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专政基础之上;范围小(仅限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⑸古罗马:①罗马共和国:无国王或皇帝,最重要机构是元老院,最高官职是执政官,实质是奴隶主贵族共和国②罗马帝国:屋大维实行元首制,称“奥古斯都”,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宗教大权。2世纪时成为地跨三洲环地中海大帝国③后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④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西欧奴隶制和上古历史的终结㈡中古(封建社会)◆⑴古代日本:①646年(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大化改新”,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②幕府统治时期(1192—1868)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天皇无实权③明治维新前,德川幕府统治,藩国林立,封建等级制度森严◆⑵古代阿拉伯:①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统一阿拉伯半岛②8世纪中叶,形成地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完成向封建社会转变,首都巴格达③8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最繁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④1258年被蒙古所灭◆⑶西欧: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时“查理曼帝国”,后分裂)②西欧的封建制度: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统治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③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采邑改革”(实行土地分封),确立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④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黑暗时代”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㈠上古中国:⑴夏朝改“禅让制”→“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⑵西周时期形成以分封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又通过宗法制来进行维护㈡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⑴对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含义: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大权;中央集权指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优点(相对于分封制而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建造;有利于教育和文化发展缺点(相对于民主制而言):不利于政治民主;易产生腐败现象;不利于思想文化自由发展◆⑵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初步形成:法家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思想,形成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建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措施: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独揽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绝对服从皇权;地方实行郡县制,设郡守、县令经济文化方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车轨等文化上,通过“焚书坑儒”压制不同思想,加强专制统治军事上,修建驰道、直道、万里长城③西汉得以巩固: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拓展疆土: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统一思想: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建议,设五经博士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铸造钱币: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这是我国货币史上的重要改革,并最早采用年号纪年④隋唐进一步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分掌事务)和科举制⑤北宋进一步加强: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消除地方分裂⑥元朝有新发展: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⑦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地方上,废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中央废宰相设殿阁大学士辅政,后又设内阁,并以宦官钳制;清朝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明清还大兴文字狱㈢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⑴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背景:战国时的“乱”和“变”(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分封制瓦解)时间:公元前356年;支持者:秦孝公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内容:鼓励垦荒,重农抑商;废除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实行连坐意义:使秦国国力增强,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⑵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内容:借鉴汉族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实施新制度(三长制、俸禄制、均田制);迁都从平城→洛阳;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影响: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促进“胡汉融合”,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⑶开国的相对贤明的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未直接冠名改革,实质也应该视为改革)如西汉高祖、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东汉光武帝的“光武中兴”;唐太宗的开明务实政策;元世祖的蒙古旧制改革;明太祖、康熙帝的统治政策调整等㈣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⑴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①新王朝建立者体验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覆灭教训;初履皇位和个人特有的经历,使其具有较好的个人政治品质②相对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生产活动④科技、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互动作用⑵中国古代主要封建盛世局面:(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西汉: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奉行安民为主的方针。轻徭薄赋,减轻田租,慎用民力;减轻刑罚。“吏安其官,民安其业”东汉:东汉光武帝“光武中兴”。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释放奴婢;废除苛捐杂税;提倡节俭;整顿吏治;注重“文治”,建立皇家图书馆,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隋朝:隋文帝“开皇之治”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武周政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唐太宗李世民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武则天继承唐初制度措施,大力推行科举制;任用贤能;为唐代中期繁荣起了承前启后作用唐玄宗李隆基前期采取一系列有利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唐朝出现前所未有的极盛局面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与“康乾盛世”清朝重视明亡的教训,革除弊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间无战事,赋役有一定之规,财政入多出少,人民得以休养生息⑶历史上的盛世的启示:(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①人民群众是创造盛世的根本力量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是出现盛世的前提③开明统治者的“利民”政策有利于盛世局面的形成④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⑤盛世局面离不开良好的民族关系和开放的对外交往㈤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⑴中国古代三次大分裂与四次大统一春秋战国分裂——秦汉的统一;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的政局混乱和南北对峙——隋唐的统一;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元明清(前期)的大统一⑵统一趋势出现和实现原因: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统治者正确策略等⑶统一的意义:结束分裂战乱,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⑷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分裂和统一交替发展,分合交替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㈥对我国古代统治思想的认识◆⑴秦朝:统治思想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原因:①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符合法家主张,秦国因此而势力日增,最后统一全国②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教训,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③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认为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反抗。◆⑵西汉前期:统治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不用法家而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②经过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