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_第1页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_第2页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_第3页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_第4页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2010年8月一、6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取得飞速发展二、玉米育种水平提高对玉米生产贡献巨大三、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四、面临的挑战五、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六、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我国玉米种业七、提高我国玉米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玉米育种科技进入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头美国先锋(杜邦)公司育成的先玉335在中国的推广面积直线上升。我国育种的优势地位即将被跨国公司所取代。中国的玉米育种科技何去何从?年份推广面积(万亩)位次20072292620088164200920002(估计)一、6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取得飞速发展年份单产(公斤)增幅(%)总产(亿吨)增幅贡献率(%)单产面积194964.100.124068.431.62008370.4477.81.65912.36倍人均占有谷物量增加速度的比较(1949-2008)玉米3.89倍水稻0.44倍小麦1.98倍谷物总产中增加额度的比较(1979-2008)谷物1.9659亿吨100%玉米1.0588亿吨53%水稻23%小麦24%玉米生产保持强劲上升势头(2004-2008)年份玉米总产(亿吨)占粮食总产比重(%)20041.30327.7520051.39428.7920061.45529.2420071.52330.3620081.65931.38二、玉米育种水平提高对玉米生产贡献巨大育成了一批组配组合多、应用时间长、应用面积大的优良自交系系名育成杂交种数目大面积应用品种数(个)到1999年累计推广面积(亿亩)自330101个559.4丹34035个162.7黄早4100个以上458.1347840多个154.08育成一大批优良杂交种杂交种名称推广面积(亿亩)年推广最大面积(万亩)特点丹玉6号1.76(1972-1989)中单2号4.97(1977-1999)3433(1989)连续应用20年以上丹玉134.20(1984-1999)5252(1989)种植面积比例17.2%,居全国第一掖单131.924(1991-1999)3397.5(1995)农大1080.1317(1998-1999)4099(2002)分布最广的品种郑单9585815(2006)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三、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1、选育单交种是主要的应用形式。2、系谱法、回交法、复合杂交、轮回选择等传统杂交方式是主要的育种手段。3、引进外国杂交种作为原始材料是育种材料的主要来源。4、选育和改良我国本土化自交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如E28、丹340、黄早4、昌7-2等)。5、庞大的育种队伍和广泛的地理分布以及相应的地区适应性的选择,是成果形成的主要原因。6、抗病性、抗倒性、耐密性的增强是玉米杂交种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7、对杂种优势模式的探索和进步是中国玉米育种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8、开发建设海南育种基地,实施北种南育和南繁加代为提高育种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9、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进展为新一轮育种成果的涌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有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10、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玉米育种的高度重视、支持和有效的管理是我国玉米育种事业壮大发展的根本保证。四、面临的挑战1、玉米消费量的增长不可逆转。2、播种面积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3、提高玉米单产的压力越来越大。4、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对玉米品种改良的要求越来越高。5、基因资源的国际竞争,跨国公司资本、技术、运营策略和营销手段的本土化对我国玉米育种造成巨大的压力。五、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1、种质资源的改良和创新基础十分薄弱,育种资源对国外过分依赖。2、缺乏长期稳定的有连续性、继承性的强大研究团队和科学的研究计划与研究实践,研究工作存在极大的盲目性、碰运气,成果的出现常常表现为偶然性,大型种子企业尚未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重要自交系的产生背景自交系名称来源应用情况自330美国自交系oh43、可67丹玉6号、中单2号的母本黄早4唐四平头中的天然杂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003美国杂交种3147农大60、沈单7号的母本8112美国杂交种U8掖单2号的母本4785003×8112掖单13号的母本郑58478中的天然杂株郑单958的母本重要杂交种产生的背景杂交种母本父本亲本来源丹玉6号自330旅28两个亲本来自一个团队(单位)中单2号Mo17自330一个外引,一个内引丹玉13Mo17E28一个外引后改良,一个自选掖单13478丹340一个自选,一个内引农大108178黄C两个自选郑单958郑58昌7-2一个自选,一个内引3、规模小、研究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短期行为严重、无序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失控。4、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严重脱节,两者的真正结合有待时日。5、研究设施、测试手段相对落后,育种效率低下。6、育种科技创新的主体向企业的转移滞后,是亟待迅速解决的关键问题。7、育种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的某些不足,是上述各方面问题的始因,必须加速改革。六、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我国玉米种业先玉335在我国玉米品种年种植面积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将持续若干年,这是我国玉米育种队伍的耻辱(任何育种家个人都无直接责任)。必须急起直追、迎难而上,争取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我国强大的玉米种业做出贡献。就玉米育种的科技创新而言,以下几方面应引起高度关注:1、玉米自身的基因组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潜力,种内基因重组仍然是挖掘潜力、创新优良育种材料的主要手段。2、分子育种技术是挖掘和聚合优良基因的高效手段,必须加速与传统育种技术紧密结合。3、转基因育种是利用外源基因改良玉米特定性状的有效途径,必须把安全、稳定、高效表达的有利基因转到最好的品种中才能发挥其特定的功能。建立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机制是转基因重大专项成功的重要关键。4、探索和建立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杂种优势模式,仍然是亟待着力的研究命题。5、在特定杂种优势模式基础上构建和持续改良稳定的具有丰富遗传潜力的对应的杂种优势群是克服盲目性、短期行为,不断地、连续地育成优良杂交种的必要条件。6、针对抗病性、抗倒性、耐密植等一切重要目标性状,加大选择压力是改良成功的关键措施。概括而言,选定一个特定的杂优模式,不断改良两个对应的优势群体,一年三季的连续选择,在四个生态区内进行多点的全面测试,针对五个器官的特定性状的持续改良,是一个成熟的育种创新团队要取得成功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七、提高我国玉米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1、把增强育种创新能力问题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划,全面实施。2、改革现有体制和机制弊端,明确产、学、研的分工,加快育种科技创新主体向大型种子企业转移。在过渡期内,加强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与联合,组建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合作联盟,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发展道路。3、鼓励和支持大型国营非农企业兼并或投资种子产业,融合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的优势,迅速使种子企业强大起来。4、国家投资为主和多元化融资,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和企业管理的高端人才。设立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打造新兴战略型种子产业。5、把现有的各级种质资源研究机构和种子库从各类科研院所中分离出来,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