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宋明理学(最终)_第1页
第4课-宋明理学(最终)_第2页
第4课-宋明理学(最终)_第3页
第4课-宋明理学(最终)_第4页
第4课-宋明理学(最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二、理学的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阅读思考】思考为何两汉以来的儒学会逐渐地衰弱?分析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是什么?1、传统儒学独尊的地位动摇。(有必要)2、“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有可能)(1)、传统儒学自身的缺陷。(2)、佛教盛行;(3)、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①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②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③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但三教彼此在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终儒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2、“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有可能)处处留痕——三教合一泰山红门宫

孙悟空

三教融合,社会潮流儒: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为万世开太平”社会佛:为失意时的安慰“胜者为王,败者为僧”未来道:为老年时的祈求“长生不老”人生(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三教合一)三教融合,社会潮流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朝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3)儒学体系的更新: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宋明理学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陆九渊

王守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二、宋明理学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他们把“理”或“天理”不仅看成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的最高准则。宋明理学由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组成.(一)、理学的概念【阅读思考】阅读教材指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并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主要思想内容。(二)、程朱理学的内容和影响2、主要思想(1)哲学观:(2)方法论:(3)伦理观:“理”或“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1、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程颢、程颐兄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轻视实践;在理欲关系上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强调封建道德的自我修养。程颢程颐“二程”对理学的发展朱熹对理学的发展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他多年研究传授五经四书,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他提出“去人欲,存天理”,认为人欲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用天理克制人欲。朱熹在继承和《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发展二程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哲学观:“理”或者“天理”。他们认为“万物皆出于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方法论:“格物致知”。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探究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材料三“所谓天理?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天理天地人世界万物的本原。人性:社会性:儒家伦理人欲冲突“存天理,灭人欲”3、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座位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它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影响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中王守仁2、主要思想:(1)陆九渊(2)王守仁(1)世界观:(2)方法论:哲学范畴——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发明本心”。“致良知”。克服私欲,恢复良知。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材料三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陆九渊材料二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陆九渊明中期儒学代表人物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的心学“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即理”“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致良知——良知是天理。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商场着火了--程朱理学代表陆王心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世界观哲学范畴方法论共同点代表实质内容影响“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格物致知(外在)内心反省(内在)儒学的新形式;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理”;唯心主义;继承孔孟的“仁”“礼”。?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恐怖的三寸金莲如何评价宋明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人戴震

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审视宋明理学,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我们看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二变得提拔高大的灵魂。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前进的枷锁,它也曾经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消极影响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郭巨埋儿、三寸金莲、贞节牌坊)积极影响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A、统治者反对儒学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C、佛教占统治地位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A、儒学的兴盛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C、宗教的盛行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3、下图为《三教图》其中三教是指:①道教②儒教③佛教④伊斯兰教⑤基督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⑤4、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A、禅宗B、理学C、心学D、道学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D、强调三纲五常7、“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A、儒家道德伦理B、自然规律C、人的良知D、上天的意志8、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9、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10、“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种说法符合谁的思想:A、老子B、朱熹C、陆九渊D、程颢见多识广心安理得蛮不讲理天理何在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理直气壮天理昭彰强词夺理

理屈词穷知书达理通情达理伤天害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同心同德心领神会心想事成心有灵犀

心心相映心不在焉一心一意心猿意马人心齐泰山移眼不见心不烦心静自然凉比一比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3、儒家学者的探索,继承……,吸收……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二、宋明理学一、背景:三教合一1、程朱理学:2、陆王心学: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知识小结3.理学的基本观点①“存天理,灭人欲”

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消灭。张载的这个理论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解释万物为什么分成不同的门类?即便我们接受花和叶都是由“气”聚而生,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成为花,而有的成为叶。程颐和朱熹的“理”的观念便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万物各从其类,因为“气”的聚结,各依不同的“理”。花之所以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是便成为花;叶之所以成为叶,是因为它的“气”是按着叶的“理”聚结,因此,便生成为叶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熹《答黄道夫书》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子语类》卷九五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礼者,理也,…圣人,人伦之至。伦,理也。人伦者,天理也。-《二程集》

“理”不仅是宗法等级礼仪制度的呈现,而且是伦理道德原理。他说:“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乃是人之道也。”人道是伦理道德与人身相融合而成,…二程这种“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的思想,乃是把本来反映宗法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忠君”、“孝父”等伦理观念形上化,而成为一般的观念、普遍的“理”;然后,由于理的异化而主宰万物。——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二程集》②“格物致知”“格物”即考察、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物之理,并尽量加以扩充积累。…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穷究事物之理,而具体事物的理是理解宇宙根本法则的媒介。-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朱熹的格物致知:认识的对象——事物的理认识的方法——格物认识的目的——穷理这个图式告诉我们,朱熹的“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产生了气,然后气化万物,而万物又复归于理。这个图式借用了张载气一元论的思想,也借用了周敦颐太极图的模式,它又直接承袭程颢和程颐,把各种世界观容纳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朱熹的哲学逻辑:理→气→物→理请思考:如何评价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课后练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共同点:内容:影响:不同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