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求是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丽水市求是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丽水市求是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丽水市求是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丽水市求是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求是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想而知。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说郛》中记载了宋人一首打油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说:“浦,水滨也。”《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倾杯》词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曰:“南浦,送别之地。”叶葱奇也注曰:“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2015《古典文学常识》第1期)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

平低下。

B.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书和保

障官员出行之责。

C.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如此密

集的交通设置,但文人在作品中对此多有夸大。

D.《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中原地区也设置了长亭短驿的

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2.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这与南方

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B.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而《说

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C.“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已经成为

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D.“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

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文化联想,

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B.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多选取

“长亭”“短亭”等意象。

C.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

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为送别

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参考答案:1A2C3A1A(偷换因果,生产力低下的原因产生的结果是只有两种交通工具)2C(或然判断表述成肯定判断,文中为“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3A(“别赋”中的“别”与这两个意象无关)

略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2分)高新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包括健全其抗御“灾害”的功能。但迄今为止,高新技术进步并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因此,频频出现难以预料的尴尬局面。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命中率并不是100%,美军启用的高新技术武器竟然演出过误伤多国部队的“悲剧”。80年代初日本地铁总线ATS自动停车装置因失控机率不为零而发生撞车事故,之后又有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至于一位患关节炎的病人在接受微波治疗时,因干扰使他的心脏起搏器程序出现问题而致死,更迫使人们正视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

这种负效应还表现在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的“巴洛克化”上。附加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许多理想化的机能派不上什么用场,最多不过是未来成功的早产儿。高新技术的“绿色化”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地球及其大气层是有限空间,容纳生物及平衡生态的能力存在极值。高新技术所带动的现代工业化极大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同步缩小了宝贵的有限空间,“极值”再也不是想像中的数值了。诚如人言:“以马达和电子线路为武器的‘灰色技术’指挥人类向地球宣战,地球赂以干旱和酸雨;只有当‘绿色技术’升帐后,才可能中和酸雨时代。”人类走向航天空间30多年了,3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至今外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残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高新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作为跨世界的课题等待人类攻克。

7.就第一段来说,对文中“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高新技术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

B.高新技术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

C.高新技术系统进行了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对其再发展带来障碍。

D.当今高新技术系统的抗御“灾害”功能不够健全使其在实施中出现危害。

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球赂以干旱和酸雨”的局面必须改变。

B.以“高新技术”替代“灰色技术”,才能消灭酸雨。

C.减少公害,才可能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的正效应。

D.努力改变物质文明与公害同步发展的状况。

9.对文章中“太空垃圾场”一词的比喻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B.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

C.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

D.高新技术的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1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效应,人类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B.只有努力提高可靠性,提高使用价值,减少公害,才能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

C.追求“巴洛克化”,将缺乏实用价值的理想化机能附加在高新技术产品上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

D.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考答案:7:D

8:C

9:C

10: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冬夜重读史铁生

①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②《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④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⑥“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⑦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⑧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⑨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⑩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11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12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13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弟弟的离世触发作者重新去捧读史铁生的作品,沉浸在悲痛中的作者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感悟。B.作者引用史铁生对地坛颓败而静谧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也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C.弟弟临终前要求将骨灰撒回青海柴达木与史铁生对地坛的依恋,表现出人们对自己精神归所的渴望。D.窗上的夕阳、枯死的海棠树、单薄的豆花让母亲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同时激发了史铁生创作的灵感。E.本文多处引用史铁生作品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丰富,情感饱满,让作者的感悟具体真切而有所依托。20.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冬夜重读史铁生”获得了哪些感悟。(6分)21.文章结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请解释这句话有哪些含义。(5分)参考答案:19.B

D(4分)20.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居地;母亲赋予了地坛别样的情怀,她的悲惨命运和气质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史铁生把生活的具象上升为哲理性的抽象,由一己的命运扩大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本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1.这句话指出了史铁生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句中“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意思是空间上史铁生已远离了地坛,但地坛已成为永远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内心,让他能超越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而正是这种超拔烦嚣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铁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使“地坛”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意象。(本题5分。对作者评价的理解,3分;对“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理解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8.A(忧患)

9.C(②说的是谢安⑤是说桓伊的工作情况⑥是说桓伊对边境的看法)10.A(“封永修县侯,任右军将军,皇帝赐钱百万,衣料千端”是因为在淝水打败苻坚)11.(1)当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谋私利没有好的品行,谢安很讨厌他的为人,常常遏制他。

(2)(皇帝)下令迁移州治所到寻阳,其余的都听凭桓伊的请求。桓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宜的措施救助安抚百姓,百姓对他非常依赖。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后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余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B.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C.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D.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B.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粉饰太平。C.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B.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C.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曾与寇准到同僚家喝酒,尽醉方归;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D.周起善于断案,明辨是非。担任纠察刑狱司官员时,周起倾听犯人申诉,纠正以前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受到皇上慰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2)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参考答案:10.D

11.C

12.D

13.①周意担任卫州知州时,因犯罪被削去官职,周起才十三岁,到京城为父辨冤,他父亲才官复原职。②跟从皇上祭祀汾阴,暂代河中府,后来移任永兴、天雄军中,所到之处,作风刚烈,皇上多次下诏褒奖。【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文言断句要先推知句子大意,之后结合断句的一般规律,如“真宗”“起”“陛下”作为主语其前断开,“起请曰”是周起奏请说的意思,“起”后面不断开,注意代词“之”,结合句意断句。本句大意理解是“起善于倾听判断,明辨细密,没有积压的公务。真宗曾经亲到官衙慰问,周起奏请说:‘陛下从前未登基时在这里住过,我请求避开这个正堂,搬到堂下西廊屋去。’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意见,并给大堂起名为继照堂”。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C项,“真宗、仁宗”不是谥号,是庙号。【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周起纠正那些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分析有误。文本内容是:周起请求将那些已经判决但事实确有冤情,以及官吏胡乱拷打的犯人,一并听取他们的申诉。【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坐事削官”被动句,因犯罪被削去官职;“诣”译为到;“讼”译为诉讼,辨冤。(2)“从”译为跟从皇上;“权知”译为暂代;“褒”译为褒奖,“谕”译为下诏。参考译文: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下来时下颌丰满,父亲周意认为他很奇特,说:“这孩子一定光耀我门楣。”因此起名为起。周起幼时便聪慧如成人。周意担任卫州知州时,因犯罪被削去官职,周起才十三岁,到京城为父辨冤,他父亲才官复原职。后考中进士,担任齐州将作监丞。又提拔为著作佐郎,多次升迁,官至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伐,周起管理随军粮草事宜,不久,担任东京留守判官,兼任掌管闻鼓院。以右正言的身份掌管文书,暂且兼任吏部流内铨。皇帝封泰山,他担任御史中丞,所到之处采访官吏的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状况,来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帝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以居安思危来劝诫。刚开始设置纠察刑狱司时,让周起担任首任官,于是周起请求将那些已经判决但事实确有冤情,以及官吏胡乱拷打的犯人,一并听取他们的申诉,皇上听从了他。提拔为枢密院直学士、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周起善于倾听判断,明辨细密,没有积压的公务。真宗曾经亲到官衙慰问,周起奏请说:“陛下从前未登基时在这里住过,我请求避开这个正堂,搬到堂下西廊屋去。”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意见,并给大堂起名为继照堂。周起曾经在殿中奏事,恰逢仁宗降生,皇帝说:“你知道我有喜事吗?应该祝贺我有儿子了。”皇上随即进入后宫,怀揣金钱出来,掏出赏赐给周起。跟从皇上祭祀汾阴,暂代河中府,后来移任永兴、天雄军中,所到之处,作风刚烈,皇上多次下诏褒奖。授给事中一职,担任礼部侍郎。周起素来与寇准友好,曾经与寇准到同僚曹玮家饮酒,不久客人都回去了,唯独周起与寇准都大醉了,深夜才回去。第二天上朝拜见皇上,把过错归于自己,向皇上跪伏谢罪。真宗笑着说:“天下太平无事,大臣一起饮酒,有什么过错呢?”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降职为户部郎中,后又降职为太常少卿。后来恢复为礼部侍郎,因疾病请求执政颍州,迁调陈州。死后,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安惠”。周起性情周全细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随后就烧掉草稿,所以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他家里藏书至万余卷,周起善于书法,他弟弟周超也擅长书法。他弟弟收集古今名人书法和演变体法,写成《书苑》十卷。

6.

参考答案:5.D(将近)6.C.(却,转折连词)(A.因为,介词;因为,连词

B.到,动词;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D.那里的,冀州的,指示代词;他,王粲,人称代词)7.C(表现王粲“多识”和有政治见识,表现的是“识”)8.A(B.袁绍“不能用”,刘表“不懂用”

C.“默识”是暗中记忆能力,“识”通“志”,记,记忆力

D.没有转折关系,这里是肯定王粲“大致通晓道理”)9.断句和翻译。(10分)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2处1分)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①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3分)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给分点:符合大意1分,关键字2分:胄,婚,见,焉)②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4分)(王粲)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让他)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给分点:符合大意1分,关键字3分:属文,所,宿构,复,覃,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0年前,中国大地

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

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

,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

,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B.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C.爆发

鼓舞

挺身而岀

舍身取义D.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B.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C.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D.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B.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C.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D.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参考答案:17.C

18.A

19.D【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爆发战争。“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②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本题中,第一处横线,根据语境,此句是说五四运动突然发生,且与革命、战争、开火有关,因此应该选用“爆发”,排除选项B、D。“鼓动”,是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含贬义。“鼓舞”,是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褒义词。本题中,第二处横线,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所填词语要与“信心”搭配,因此只能选用“鼓舞”,排除选项A。“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本题中,第三处横线,根据语境,此句是说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主动地、勇敢地站出来奋起抗争,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任命,因此应该选用“挺身而出”。“夙夜在公”,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舍身取义”,是指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第四横线处,根据语境,此句是说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此处应选用“舍生取义”,此外,“舍身取义”与后面的“慷慨赴难”常常连用。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相互照应。本题中,括号前面“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此句中心话题为“责任”,前一句是说明白责任,后一句是说担当责任,为保持句子的连贯性,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应为“责任和担当”,此外,B、D两项把“责任和担当”的顺序表述成了“担当和责任”,明显与前文不能对应,因此选项B、D排除;C项中,“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上下两个句子脱节,不连贯;A项中,“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表述简洁明确,且与上下文语意贯通,在此处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误。本题中,A项,“建立……支撑和动力”,其中“建立……动力”搭配不当;B项,“加快……动力”搭配不当;C项,“建立……动力和支撑”,其中“建立……动力”搭配不当;此外,“家国同构”是在秉承五四精神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秉承五四精神”应在前,“家国同构”应在后;故选D。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宣纸产自安徽宣州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

。宣纸除用于题诗作画外,还是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这是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