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2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2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2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2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史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1.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精微点拨]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扩展了统一帝国的疆域。(4)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郡县制(1)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2)特点:中央重点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3.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轻巧识记]用“一、二、三、四”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三、汉承秦制1.地方: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曾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2.中央: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主题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史料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eq\x(解读史料一展示了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结构。图示中“三公”权力三分,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不致旁落。“郡监”“郡尉”直属御史大夫和太尉,体现了中央直接管辖地方的特点。)史料二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解读史料二信息“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史料运用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答案(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为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它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4)秦朝建立的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主题二从先秦贵族政治向秦朝官僚政治的演变史料(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①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②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解读此史料反映了周、秦政治制度的影响。①说明西周政治制度以血缘亲疏为基础,并且地方政权带有很强的独立性。②说明秦代建立统一王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僚政治三位一体。史料运用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答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中央政治体制地方政治体制选官制度政治特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建立在宗法制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奴隶制的贵族政治秦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郡县制,按地域划分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封建的官僚政治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卷Ⅰ)T24,君主专制的特点及统治手段2023年——1.(2023·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2.(2023·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司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宗法制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A项正确,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而秦朝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C项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随分封制度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瓦解,D项错误。3.(2023·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等书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C项正确。《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但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的记载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4.(2023·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使君权至高无上、君位独尊、不可僭越。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旦君主昏庸或年幼,易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等现象,故应选C。5.(202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始为□县”等信息可以看出,题干描述的是战国时期分裂战乱、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等史实。A、C、D与题意不符。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3·重庆调研)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据此,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B.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帝国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D.从封邦建国走向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由“地方分权”到“独制”可知题干强调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2.(2023·广东惠州四模)“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3.(2023·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材料中的“改变”是指()A.推行了郡县制度B.强化了丞相的权力C.创立了皇帝制度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间接统治的传统”指的是西周以来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而“直接统治”指的是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官员的郡县制,从而使得官僚体制从贵族政治向职业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正确。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C解析“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5.(2023·安徽一模)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A.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B.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C.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D.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答案B解析材料中“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说明秦代治理地方的措施是郡县制,故B项正确。6.(2023·湖北荆州质检)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号始皇帝。这表明秦王嬴政()A.建立起君主专制集权制度B.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C.以称谓突出君主至尊地位D.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答案D解析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的祖先,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之比较,意图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故D项正确。7.《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8.(2023·福建宁德质检)《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答案C解析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9.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A.立法权 B.财政权C.军事权 D.监察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可知御史大夫行使的是监察权,选择D项符合题意。10.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材料中所述“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A、D两项是现象,不是“本质”;C项与题干无关。11.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为普通阶层民众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12.(2023·河北邯郸六大名县一中高三月考)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答案D解析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是不同的。董仲舒说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则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的。二、非选择题13.(2023·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答案(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肯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