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1页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2页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3页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4页
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附件2第二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优秀入选论文简介烟草粉螟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的研究本研究于2004-2008年在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及玉溪、楚雄烟厂烟叶仓库,对云南烟叶仓库害虫烟草粉螟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性能及其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375%~85%3种2801个复烤烟叶、39个初烤烟叶及91个土壤样品中分离出苏云金杆菌752PCR检出含cryⅠ基因菌株7株;含cryⅤ基因菌株21株。用烟草粉螟的二龄幼虫进行了生9d后菌株510和菌株18等菌株的校正死亡率都超过了94.0%752株苏云金杆菌中筛选出3株优良菌株。3、对3株优良菌株进行了伴孢晶体研究。经液体双相分离法提纯的晶体,电镜观察发现,菌株5、菌株10、菌株18在晶体形状和数量组成上存在差异;它们的电泳图谱也不同,菌株5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和15KD10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15KD和19KD18的分子量分别为43KD、23KD和15KD。4、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烟草粉螟的防治效果表明,菌株5、菌株10、菌株18对壹至五龄幼虫的平均防治效果都在95%之上。在玉溪和楚雄俩个试验点的烟叶仓库用优良菌株均匀喷雾处理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512醇、戊酸、茄酮、新植二烯)的含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烟叶香气部分得以改善;单体烟支劲头、余味方面和对照较为接近,这表明用菌株5、菌株10和菌株18的三种菌剂来防治烟草粉螟后,可使烟叶品质得到部分改善。关键词:烟草粉螟;生物防治;烟叶品质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资源品种抗病性研究由真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壹种具毁灭性的、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治理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在于选育且种植抗性品种。由于稻瘟病菌分化存在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其消长动态直接影响到水稻品种抗瘟稳定性。弄清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地域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掌握种群消长动态,有利于建立稻瘟病的流行预测和防控预警;有利于筛选抗病育种材料,加速抗病育种进程,为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种质资源品种抗病性研究,且取得了如下研究进展。1、基本明确了江西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及种群消长动态。2006-2007年,6个市所辖26穗颈瘟标样,分离到11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利用全国统壹的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出5群31个生理小种,以ZA、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3.49%、40.87%;以ZB13、ZB15、ZA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14.78%、12.17%和11.30%;以ZA13,ZB5为重要小种,出现频率均为5.22%4.0%20成、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的优势种群ZG、ZB已被ZA、ZB所取代,优势小种ZG1本次ZB13、ZB15相对稳定,但ZA1已上升为优势小种,ZA13、ZB5上升为主要小种。稻瘟病菌小种易变。稻瘟病菌小种和品种之间的关系复杂,表现出多样性。江西属籼稻种植区,粳型小种消减,籼型小种剧增,是小种突变和随品种布局变化发生适应性变异的结果。2、菌株致病力差异及其互作效应。研究稻瘟病菌株致病力和品种抗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单孢菌株的同壹生理小种在鉴别寄主之外的品种上致病力不尽壹致,有的存在差异。这壹现象的存在,使得以测定品种抗小种谱来评定品种抗性在生产上的指导意义具有壹定的局限性。若对水稻品种进行抗瘟性鉴定,难以在属于同壹生理小种的多个单孢菌株中选择代表性菌株。稻瘟病菌株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多菌株混合接种在稻株上的致病力和单菌株比较,可采用稻瘟病菌混合菌株接种鉴定;评定品种的抗性,则以测定品种的抗病频率取代测定抗小种谱,可有效克服选择小种代表性菌株难的问题。3、明确了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东乡野生稻(Oryzaesativaf.spontaneaRoschev.OSFSR)纬28°14′),为国家二类保护植物。东乡野生稻具有其他野生稻所没有的强耐冷性(能在-12.8~0级阶段,研究者甚少。为了明确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从中挖掘抗源,作者于2004-2005年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22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对稻瘟病菌混合菌株及A~G7个不同生理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且对俩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东乡野生稻感稻瘟病和纹枯病,但存在中抗个体单株。开展抗稻瘟病育种,在栽培稻抗源缺乏的情况下,挖掘且合理利用这些中抗个体材料,对拓宽栽培稻抗病种质来源、缓解抗源供需矛盾和克服当前生产上的近缘抗病基因的脆弱性,具有重要价值。比较1989年和2004年对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研究结果,发现东乡野生稻抗病性稳定,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自然选择的结果。东乡野生稻既有耐冷基因,又存在对多种病害的抗性,是潜在的优质野生抗源。4、2006-2007年,鉴定且明确了131份水稻育种中间材料和136份生产及区试品种的抗2922.14%75.15%7份抗病品种分别是先农612号、K优4519号、T优61352072号,这些品种抗小种谱广,对稻瘟病混合菌株接种的抵抗力也较强,适种区域较为广泛,推广应用相对安全。本次鉴定的材料以感病的居多,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抗病育种工作,提高抗病育种成效,做到育种中间材料的早期抗性筛选至关重要。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品种;东乡野生稻;抗性鉴定水稻-水生作物间种防治病虫害和效益评价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及稻区景观多样性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的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效果和机理,对模式的综合效益作了定量评价。试验是在不施用任何农药条件下,在稻瘟病、纹枯病重灾区内选择感病的齐粒丝苗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早、晚俩茬进行水稻-水芋间作(RC-水蕹菜间作(RI-慈菇(晚茬)间作(RS-荸荠(晚茬)间作(RH),以及利用“十字畦”种植旱地作物以增加稻区作物景观多样性(早茬)(FLD)CKCKC-CKI-CK单作慈菇(S-CKH-CK)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农田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及稻区景观多样性复合模式下的作物田间主要动物群落的丰富度等生物多样性等指数均表现出较大差异,生物群落中天敌、害虫和中性昆虫亚群落各类指数和作物构成的种类数呈显著正相关,即使在病害重灾区和种植感病品种的不利条件下,水稻和水生作物间作能充分利用其自身独特的生境系统功能,包括农田小生境的微气候变化和光照度差异,对水稻病虫害发生都有显著的控防作用,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能力,使水稻稳产和高产,提高稻田生态综合效益,同时,经土地当量比等量化指标的定量分析后表明,水生经济作物和水稻间种模式和单作比较,具有极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控制。早茬RC、RI、FLD、CK和晚茬RC、RI、RS、RH、CK在丰富度以及其指数dma的平均值差异极显著,俩茬的水稻单作和间种在Sorenson相似性指数S1以及Whittaker相似性指数S2都有较大的差异,CK水稻--水生作物间种对稻田主要动物群落动态有显著影响,早茬各种植模式的动物群落周转量最低值及其出现时间依次为:FLD(30.01、63dRC(37.42、62dRI(38.94、50d)、CK(40.28、41d);晚茬动物群落周转量最低值和出现时间依次为:CK(25.00、30dRI(27.2740dRS(16.6760dRH(20.0050d)RC(28.5760d)。间种模式对迁飞性稻纵卷叶螟成虫的防效,早茬分别为RC(94.66%)>RI(87.07%)>FLD(72.13%)RH(90.66%>RS(87.50%>RC(73.51%>RI(57.83%螟本地虫源防效分别达至RH(94.27%)>RS(91.07%)>RI(88.02%)>RC(80.21%),对白背飞虱的迁入有极显著的避峰作用。试验结果仍表明,在水稻间种系列种植模式下,稻区中的主要天敌青蛙、蜘蛛、隐翅虫种群发生有显著增长优势。2--面积指数(LAI)均高于单作,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间作作物间交错区的辐射强度(Lux)显著高于单作对照区,而且温度、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明显区别于对照区,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早茬RC、RI、FLD在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效上分别为99.57%、42.85%,52.45%、34.58%,99.54%、35.34%,RC、RI、FLD和CK的稻瘟病丛率为2.400、10.40、2.673、46.33,在水稻抗稻瘟病级别上分别为MR、MS、MR、S。而纹枯病的病指分别为CK(62.22)>RI(40.23)>FLD(37.7)>RC(35.56),在水稻抗纹枯病级别上和抗稻瘟病级别相同,均为MR、MS、MR和S;晚茬纹枯病的病指分别为CK(54.0185)>RI(18.4624)>RH(12.2228)>RC(8.6426)>RS(8.1286),抗纹枯病级别上为MS、R、R、R、R,纹枯病的防效上分别为RS(84.95%)>RC(84.00%)>RH(77.37%)>RI(65.82%)。3-kg/666.7m2)早茬分别为RC(424.7)>RI(329.15)>FLD(302.45)>CK(210.7),晚茬分别为RS(342)>RH(303.5)>RC(301.65)>RI(277.5)>CK(158.57),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土地当量均大于1。,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助于稻田可持续利用。优质油菜“油蔬俩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本研究选用优质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优质油菜“油蔬俩用”品种筛选,研究了不同摘薹高度对优质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油蔬俩用油菜高产栽培的模式,以5个不同品种的油菜薹为材料,研究了鼓风干燥脱水、远红外干燥脱水、腌制三种不同加工方式对菜薹营养品质、外观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油菜品种的Vc以“绵油12号“润油188”“天禾油6号”等8个品种产值较高,适宜作为“油蔬俩用”品种推广。2.菜薹产量随着摘薹高度的增加而提高,菜籽产量随着摘薹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摘薹对油菜的菜薹、菜籽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影响,和不摘薹相比,摘薹6㎝菜籽增产15%,增收菜薹899.2kg/ha,增加经济效益1957.6元/ha。3.(1×××播期×密度互作效应2)密度对菜籽产量影响不显著,品种×播期、品种×密度、品种×播期×密度互作效应不显著,品种、播期对菜籽产量有极显著影响。(3108月281.2×105株/ha效益最好。4.远红外干燥脱水加工方式效果最好,能较好地保持菜薹的营养成分和外观品质;腌制处理会降低油菜菜薹的营养品质,且不宜长期保存。罗汉果离体快繁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罗汉果[Siraitiagrosvenorii(SwingleC.Jeffery]是我国南方特有的药用果树植物。本试验以罗汉果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快繁研究,且对茎尖、茎段、叶片和胚轴等外植体的启动生长、试管苗增殖和芽苗生根阶段的器官发生进行细胞组织学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离体培养育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茎尖培养基以MS+0.5mg·L-16-BA+0.5mg·L-1IAA的固体培养基为佳;青皮果,冬瓜汉品种的诱导比珍果壹号效果要好;无菌株系的建立随着接种时段的延后,成活率呈线性递减的变化,越早接种成活率越高。2.罗汉果茎尖脱毒培养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茎尖为材料,探讨了Ad对罗汉果芽诱导的影响,BA对茎尖培养芽诱导的影响,不同糖浓度对芽诱导的影响,且采用茎尖培养MS+1mg·L-16-BA+1mg·L-1IAA3%茎尖脱毒培养主要有顶芽生长、腋芽萌发和不定芽发生3种途径。顶芽生长是植株再生的主要方式。3.罗汉果茎段培养。以罗汉果青皮果嫩梢的节为外植体,比较节发育程度对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梢第3—14节以内,组织分化程度越高,出芽率越高,污染率也越高;7—10节愈伤化程度最高。4.罗汉果胚轴培养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胚轴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胚轴不定芽再生的影响,进行了再生不定芽和体胚发生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胚轴在改良MS附加4mg·L-16-BA、1mg·L-1IAA的固体培养基中,不定芽分化平均高达7.6个/外植体。解剖结构表明,不定芽和体细胞胚起源于胚轴形成的愈伤组织表层。5.罗汉果叶片培养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接种方式、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以及不定芽形成的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以改良MS较为适合,在附加1mg·L-16-BA+0.5mg·L-1NAA+0.5mg·L-124-D的固体培养基中,平均每愈块再生芽高达5.6个。叶片正面接触培养基培养方式芽分化率达到90.3%。硝酸银对不定芽分化具明显效果,分化率达到86.7%。不定芽起源于叶片紧密愈伤组织表层。6.试管苗增殖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试管苗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放置方式对芽诱导的影响、6-BA对增殖培养的影响,同时对罗汉果茎节增殖培养进行了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节培养方式芽分化率高于节间培养方式;茎段培养基以MS+0.6mg·L-16-BA+0.2mg·L-1IBA+0.2mg·L-1IAA3%蔗糖固体培养基为佳,腋芽萌发是试管苗增殖的主要方式。愈伤组织不能正常产生不定芽。7.试管苗生根及其细胞组织学观察。以罗汉果试管苗为试材,进行了不同生根方式的比较试验,且对其生根过程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果试管苗茎段基部不定根起源于韧皮部和束中形成层交叉的部位。节部不定根主要起源于髓射线和束间形成层交叉的部位,属于内起源。节部不定根靠近叶隙,也和叶迹有关,根原基形成早。节部比节间生根早、根多,根分布结构好。关键词:罗汉果;离体培养;解剖学;不定芽;不定根不同棚龄蔬菜大棚番茄硝酸盐的累积和ALA/DCD的调控效应本试验以番茄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四种棚龄土壤和番茄果实内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探讨了随着棚龄变长,土壤和番茄果实内硝酸盐累积的规律。又在相对应不同棚龄(107年,5年,3年)大棚内分别对番茄施用了不同浓度(高,中,低)的ALA、DCD,以引起番茄果实NO3-NO2-VC和βALADCD后所产生的番茄安全品质(NO3-、NO2-含量)和营养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棚龄的变长,番茄果实内的硝酸盐含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和土壤内硝酸盐含量有较明显上升密切相关。土壤和番茄果实内的硝酸盐含量上升速度相比较,番茄果实的升速明显较快,似乎存在着由土壤污染引起的激发、放大效应。(2)长龄棚和短龄棚比较,硝酸盐在土壤各个层次的含量都较短龄棚同层次的含量为高;在垂直方向上,长龄棚和短龄棚内土壤硝酸盐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长龄棚的(3)施用ALA和DCD后,取得抑制番茄果实内NO3-、NO2-累积的较好效果,尤其对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长龄棚,抑制效果更好。在ALA和DCD的浓度试验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对NO3-、NO2-累积的抑制效应明显上升。从对NO3-、NO2-累积抑制的比较见,对后者的抑制效果更佳。(4)施用ALA和DCD后,不但取得抑制番茄果实内NO3-、NO2-累积的较好效果,且ALA和DCD的作用相比较,ALA的改善营养品质的效应明显超过DCD的效应。若对番茄果实NO3-NO2-ALA的作用在总体上超过了DCD的。(5)施用ALA和DCD后,番茄果实内NO3-、NO2-含量的变化和其营养品质的变化且不是彼此独立的现象,而是具有壹定关联,其中NO3-、NO2-累积的抑制水平和糖度增加幅度VCALA或DCD应全面衡量、综合评价,争取获得双赢的最好结果。东北三江平原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特性研究磷是水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壹,然而土壤中可利用磷的含量却很少能满足水稻需求。全世界有13.19亿hm2耕地,其中约有43%缺磷。我国有2/3的耕地缺磷,有效磷含量小于5mg/kg的缺磷和极缺磷土壤面积占50.59%。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稻田土壤主要是白浆土型水稻土、草甸土型水稻土,有效磷含量低,致使由于磷供给不足严重限制了水稻产量的提高。本项研究开展了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特性和鉴定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探讨在不同磷水平下耐低磷品种各性状和磷水平之间的关系,有效利用土壤磷库资源,缓解土壤磷供需矛盾,解决由于磷营养不足导致水稻僵苗的问题。1材料和方法1.1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特性研究采用盆栽砂培营养液法,营养液为国际水稻所常规营养液配方。以合江19、合江21、龙粳2号、东农416、东农415为供试材料,设1mg/kg、3mg/kg、6mg/kg、9mg/kg、12mg/kg、15mg/kg6个磷浓度,于移栽后15d、25d、35d、45d、55d取全株调查测定样品分蘖、根部性状、植株全磷含量、吸磷量等。1.2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筛选及鉴定指标研究盆栽筛选采用砂培营养液法,共308份材料,是来自黑龙江省生产上应用品种和引入种质资源材料以及稳定的高世代材料。处理磷浓度为3mg/kg,对照磷浓度为10mg/kg后35d采单株调查测定分蘖、根部性状、生物产量、植物全磷量、吸磷量、耐低磷力、相对分蘖力、耐低磷系数等。田间筛选3934速效磷2.88mg/kg100kg/hm2200kg/hm2,以不施磷区为对照。调查记载生育期间植株长势长相、缺磷反应、物候期、经济性状、收获测产及考种等。2结果和分析2.1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品种(系)对磷营养水平的反应各异,主要表当下以下几方面:壹是在植株根部和地上部的形态特征方面,抗性强的品种(系)在低磷胁迫条件下,总根长、根品种(系)间差异显著。二是在生物产量和干物质分配及经济产量方面,和足磷处理相比,在受到低磷胁迫时,抗性强的品种(系)的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冠比、稻谷产量等指标受到的胁迫程度均小于抗性弱的品种(系)。三是在磷营养的吸收和代谢方面,随着水稻生长环境中磷营养水平的提高,植株吸磷能力增强,表当下植株含磷量的增加,但不同品种间在低磷条件下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2.2水稻根部的主要性状对低磷胁迫的敏感程度因植株的生长发育阶段而异,单株总根长、根数对磷的最敏感期为分蘖盛期,根干重对磷的最敏感期为抽穗期。分蘖盛期以前,根重增加主要是通过根数的增加,分蘖盛期至抽穗期根重增加主要是通过单个根长的增长。因此,在分蘖盛期以单株根数,抽穗期以单株根重为指标进行水稻抗低磷胁迫筛选是可行的。2.3根表面积增大是植株吸磷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之壹,总根长和根重的变化是低磷胁迫下稻苗的主要特征,根冠比是影响养分吸收效率的重要因子。因此能够用品种相对总根长和相对根冠比作为评价和选择耐低磷品种的主要指标。2.4耐低磷胁迫水稻品种筛选及鉴定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品种的根冠比、总根根表面积、根干重、植株干重、总根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分蘖盛期能够根据上述指标判定品种的耐低磷能力。2.5适宜的磷营养胁迫浓度的选择是水稻抗性品种筛选的主要因素,在砂培盆栽条件下,经6个磷营养浓度梯度的试验,在水稻生长介质中的磷浓度从1mg/kg磷增加到15mg/kg磷时,根部和地上部相关形状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低磷条件下,特别是在3mg/kg磷时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对磷胁迫更敏感。即,盆栽砂培条件下,寒地早粳耐低磷种质筛选的适宜磷水平为3mg/kg低磷种质,再结合田间复筛,结果更为准确。2.6在不同磷水平条件下,植株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结实率、耐低磷力、相对分蘖力等性状相对值均有较大的变异幅度,说明在低磷耐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基因型差异,而且耐低磷力和相对分蘖力的变异系数较大,又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低磷条件下品种的耐低磷力和相对分蘖力能充分反应出品种的低磷耐性。2.7提出寒地早粳耐低磷品种的鉴定筛选方法。根据品种的耐低磷力、相对分蘖力及在低磷91~3级为耐低磷型,4~6级为中间型;7~9级为不耐低磷型。2.82394-66725484-106、龙交89068、龙粳3号、龙粳7号等,这些品种(系)能够作为培育耐低磷胁迫水稻基因型之亲本,部分品种能够在磷素缺乏的三江平原地区直接应用,是在低磷土壤上高产而施磷更加高效的理想品种。关键词:三江平原,磷胁迫,水稻,抗性鉴定抗根结线虫番茄砧木材料的培育及利用研究目前番茄生产中根结线虫危害猖獗,严重影响了番茄产量和质量,而化学防治根结线虫又会带来严重的环境和产品污染,为了解决这壹问题,本研究项目经过四年多时间,利用杂种优势育种途径培育出了对根结线虫免疫的番茄杂交砧木品种线虫绝1、2、3、4号,利用线虫绝系列砧木进行番茄嫁接,在不同模式下栽培,对控病和产量等嫁接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研究了不同的嫁接方法对嫁接亲和力、番茄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优势育种途径培育的番茄砧木品种线虫绝1234定,对番茄根结线虫免疫,具备嫁接砧木必备条件。2线虫绝系列砧木的根系发达,吸收能力、抗逆能力强,利用其进行番茄嫁接栽培,能1234号砧木嫁接金棚1号番茄hm2产量分别达到185570.55kg、177010.65kg、207781.65kg和206592.15kg,比不施药自根处理(CK)分别增产58.05%50.76%76.96%和75.95%34号砧木嫁接处理分别比施药自根处理(CK1)增产32.33%和31.57%,均达极显著水平。3共生亲和力试验结果表明:在无线虫危害下,各砧木嫁接处理植株高度、叶片大小、茎粗、叶绿素含量等性状明显高于自根处理,而死秧率却显著低于自根处理。4靠接法、切接法、插接法嫁接成活率均较高,分别达94.5%、91.0%、88.5%。5嫁接后番茄果实形状、色泽、口感、风味和自根番茄基本没有区别,表明嫁接不影响番茄品质。本研究的结果为进壹步大规模利用该砧木来防治根结线虫奠定了重要基础。马尾松腮扁叶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马尾松腮扁叶蜂(CephalciapinivoraXiaoetZeng)是重庆马尾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渝北、丰都等区县,发生面积从1999年以来累计达到60余万亩次。海拔460-800米、西南坡、纯林、林缘、林窗、沟槽危害严重。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出土,羽化率、出土率均高达98%,产卵前期平均3天。雌虫壹生产卵2-7次,产卵量平均22粒。卵产在树冠针叶上,成串排列。雌雄性比壹般为1:1,雌虫可行孤雌生殖。雌虫飞翔力较强,靠自身飞翔和成虫发生期顺风扩散传播。卵初产时浅黄色,表面有褐色粘液,发育起点温度为13.40C,有效积温为185.5日度,林内孵化率为89-97%。幼虫雄虫6龄,雌虫7龄,4月下旬开始孵化,孵化后即爬向叶基吐丝形成虫道保护虫体,虫体隐蔽在虫道内取食,6月上旬幼虫进入暴食期,雌虫壹生取食针叶1191.4cm,雄虫616.9cm。危害造成松针损失量平均1492.4cm1.656月底7月初是老熟幼虫的下地高峰期。预蛹在土中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均属聚集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雌蛹11.7±0.8oC,雄蛹10.3±0.5oC。有效积温为雌蛹84.6±16.0日度,雄蛹102.4±20.7日度。林木受该虫危害后,树高、径、材积生长均有影响。在林木针叶损失30%、50%、80%、100%6.0%46.5%71.8%91.5%8元、66元、102元、130元。林木受害后生长衰弱,松墨天牛等蛀干害虫危害加重,造成林木死亡,试验区受害严重林分,死亡株率达10%。成虫和4龄前幼虫期,抵抗力弱,天敌活动的种类、数量较少,是防治有利时期。成虫发生期用物候和蛹发育历期预测,以预蛹虫口为基数预测老熟幼虫的发生量。预蛹调查在林内用五点式、棋盘式进行抽样,在树冠下挖50cm×50cm小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预蛹数。林木受害允许水平为松树载针叶量的30%,幼虫的防治指标(头)=松树的平均载叶量×允许受害水平(30%)/1头幼虫损失的针叶量。1m2样方预蛹的防治指标(头)=允许损失针叶的载虫量×林分密度/[666.7×郁闭度×%×羽化率(%)×出土率(%)×产卵率(%)×平均产卵量×雌性比×孵化率(%)×幼虫成活率(%)]。根据该公式及研究得出的数据,确定了划分轻、中、重发生区的预蛹数分别为11头以下,12-20头,21头之上。基本摸清了马尾松腮扁叶蜂发生区天敌种类40多种,其中已鉴定的有10多种,直接取食、寄生该扁叶蜂的成虫、卵、幼虫,它们的发生数量在3-4月较少,5月以后增多,故5月以后不宜用化学农药,以保护林内天敌,提高林分对害虫的自控能力。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包括林业措施,虫情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最宜的防治虫态、时期,不同发生区采取的生物、化学药物种类、用量、及防治方法。近年来,采用本研究总结的综合防治措施指导永川红旗林场及全市对该虫的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灾害发生和虫情扩散蔓延。关键词:马尾松腮扁叶蜂;生物生态学;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桑花叶萎缩病病原和防治技术的研究1313桑,其中叶部呈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病害定名为桑花叶萎缩病。近年来,该病在浙江省湖州、嘉兴等蚕茧主产区及江苏、安徽、四川、重庆等我国重点蚕区发生危害。病症表现为枝随着蚕茧主产区桑园的大面积更新改造,新的桑树品种如农桑系列等对桑花叶萎缩病更易感染,因此,该病在湖州等各大蚕茧主产区已上升为桑树上的主要病害之壹。壹、桑花叶萎缩病发病危害状况的调查研究根据对湖州市内有关乡镇、村进行了桑树发病危害程度、不同树龄危害状况、病情分级及病情指数和损失率等分类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桑花叶萎缩病在湖州市蚕桑区已上升为桑树的主要病害。全市轻度发病桑园有0.47万hm2,平均发病率4.6%,病情指数2.73,损失率3.4%;中度发病桑园有1.19万hm2,平均发病率16.5%,病情指数10.54,损失率10.45%;严重发病桑园有66.47hm2,平均发病率76.9%,病情指数59.5,损失率55.1%。每年春、秋二季损失桑叶30290.3吨,折合损失蚕茧约2331吨,折合损失人民币约3528.4万元。二、桑花叶萎缩病的发病规律在自然状态下,桑花叶萎缩病的症状表现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通过设区试验对病、健桑枝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调查表明,影响病症表现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温度。不同温度对病原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温度和病原体动态过程能够用Y=13.5652/(1+EXP(8.8781-0.220829X1))℃。桑花叶萎缩病的发病适温为22—28℃,气温在288℃之上时出现高温隐症现象,所以同时随着气温变化,病状出现交替隐现的现象,直至盛夏完全趋于隐症状态。到了晚秋,气温下降,病征又会重新出现,整根枝条出现典型的间歇发病现象。传染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桑品种,嫁接和苗木的传播,桑树夏伐时桑剪沾染病原汁液造成的伤口接种传染等因素。同时,病树区土壤也是可能的传播源。三、桑花叶萎缩病的抗病桑品种的筛选以桐乡青、农桑8号、农桑12号、尖头荷叶白、金10、剑持、凤尾芽变等品种作为供试桑品种,采取病株嫁接健穗和病穗嫁接在健株上的俩种试验方法,分阶段调查发病情况。结果显示,尖头荷叶白桑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性,湖桑197次之,而桐乡青、农桑812号、金10、剑持、凤尾芽变等品种对桑花叶萎缩病表现为敏感。这为桑品种的种植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四、桑花叶萎缩病病原的鉴定和分子检测技术以桑园感病的病枝条作接穗(品种为桐乡青),病桑叶作病原检测材料。在无病区内试验,将带病接穗用袋接法嫁接健康砧木,成活后,选壹株病症典型的、测定组织内确有类似类病毒小分子RNA病原物的桑树作为病桑标准株。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提供的马铃薯

块茎纺锤病的材料作为提取类病毒的阳性对照物。采取桑病叶提取总核酸、双向聚丙烯酰胺

凝胶电泳、RT-PCR和序列分析、RNA分子杂交(Northern-blot)和点杂交(Dot-blot)等试验

方法。结果表明,该病原物为环形RNA分子。RNA的估计分子量为1.25×105机反转录扩增的方法,测定了多个克隆的序列,对该RNA分子进行了序列拼接。结果表明,

该RNA核苷酸全长为356bp240-380bp同时,设计了特异引物,通过RT-PCR的方法,在多株感染实验中的桑树中检测到这种特异

的分子片段,且且在壹些症状不太明显的桑树中也检测到,而这些桑树在以后的观察中也表

现出症状,说明这种方法能够检测到微量的携带者。因此,这种检测技术能够应用在桑树转运过程中的检疫。对该RNA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在25-37℃的条件下,该序列能形成稳定的环形结构,具备类病毒的结构特征。而分子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只和樱桃环斑类病毒1具有壹定的相似性,说明该类病毒可能是处于壹个新的类病毒分支。五、桑花叶萎缩病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桑花叶萎缩病发病规律的分析研究及药物防治效果的分析,能够在多种层次上对该病进行防治。这些办法包括,1,控制病树的传播;2,选择栽种抗病桑品种;3,挖除病株,翻耕土壤,消除病原;4,应用嫁接或间植的方法,减轻病树症状;5,通过药剂来控制病原的扩增。且俩者间差异不显著,而极显著优于清水对照区;俩药剂处理间,吖啶橙优于尿嘧啶替加氟片,但差异不显著。壹百天生长量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虽有差异,但差异都没有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药物对防治桑花叶萎缩病具有壹定的效果。病规模和规律调查,确定了该病的危害程度,且建立了该病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提出了对该病的综合防治方法,为该病的控制提供了壹定的理论依据。金堂黑山羊杂交改良建昌黑山羊试验效果分析备高效优质肉羊生产必备要素的现状,为提高建昌黑山羊的生产性能,提出了“金堂黑山羊杂交改良建昌黑山羊试验效果分析”项目,旨在为凉山州山羊的杂交改良、杂种优势利用、人工授精等提供技术依据,服务于凉山肉用山羊生产。结果如下:1.金堂黑山羊在凉山州适应性良好,生产性能突出。经测定,公羊、母羊初生重分别为2.48kg、2.26kg,断奶重分别为18.4kg、17.1kg,周岁重为40.8kg、32.7kg,初产产羔率为181.5%四季发情、多胎多产等原产地山羊的特征特性。2.探讨了金堂黑山羊精液高倍稀释人工授精试验,结果表明,精液最大稀释倍数为17倍以下,用2-3次稀释为宜,人工授精受胎率可达67.5%之上,为今后凉山山羊改良、扩大种公羊利用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50%、75%的杂种羊比本地羊的生产性能有明显的提高,杂种优势突出。在不同月龄阶段,含波血50%和75%的杂种羊体重均极显著大于本地羊(P<0.01),体尺也多极显著大于本地羊(P<0.01)岁体重、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提高30.2-35.9%、35.3-45.2%、4.6-6.2%和4.0-4.9%;杂种羊放牧采食能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对凉山的生态环境和饲养管理适应性良好。4.摸清了本地山羊、金堂黑山羊及其改良本地山羊的繁殖规律,为合理组织科学繁殖和饲养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5.通过“放牧+补饲短期育肥试验表明,杂种羊增重效果好,补饲精料200g250g组体重分别比对照组增加7.03kg、7.95kg,分别提高17.2%、21.5%,差异显著(P<0.05);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65.35g、81.58g,差异极显著(P<0.01)。6.应用金堂黑山羊杂交改良建昌黑山羊效果好,显著提高了养羊业经济效益,只平增收275元,可在凉山州范围内大力推广。关键词:金堂黑山羊;杂交;改良;建昌黑山羊;效果鸡肌内脂肪和肌苷酸性状选择及其和繁殖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油鸡肌苷酸含量上选系和肌内脂肪含量双向选择系4MTDFREML法,对鸡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等肉品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分析IMP和IMF的遗传选择对各世代IMPIMFIMF和IMP的相关选择反应,以进壹步验证IMP和IMF选择方法的正确性,为开展肉鸡品质育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IMF和IMP的遗传力(h2)分别为0.24和0.12,属于中等偏低遗传力;在其它分析的性状中鸡冠率的h2最高,达到0.63;其次是腹脂率、胸肌率和90日龄体重,依次为0.54、0.52和0.40;腿肌率和43wk产蛋数具有中等水平h2,分别为0.27和0.26。不同肉质性状的遗传力差异明显,且基本属于中等或偏低遗传力,从遗传上改进肉的品质是可行的。IMP和体重呈中等偏低水平的正遗传相关(rA=0.28rP=0.06对IMP的选择,体重存在下降的趋势。综合来见,IMP和体重之间仍是存在壹定程度的负相关,这种情况似乎也同时存在于快大肉鸡和地方鸡之间。快大鸡生长速度快,体重大,IMP含量低,可能是对体重不断向上选择的结果。地方鸡生长速度较慢,如果想通过常规选育使其增重加快,可能会导致IMP的降低和风味品质的下降。因此在进行地方鸡选育时,对体重只能进行适度选择,比如为提高均匀度淘汰体重过大过小者。IMP和胸肌率和腿肌率虽然存在较显著的表型相关,但且不高且没有明显的遗传相关趋势。IMF和体重呈不显著正相关(rP=0.04,rA=0.14IMF和胸肌率和腿肌率呈较低水平的rA=0.150.15IMF是呈负相关的,生长快的猪或鸡,IMF含量较低,相应地,肉品风味口感相对较差。同时,IMF高的品种,其瘦肉率(猪)或产肉率(鸡胸肉率和腿肉率)相对较低。IMP和IMF之间存在中等偏低的遗传正相关(rA=0.13rP=0.01经过3个世代的选择,表明向上选择IMP时IMFIMFIMP会随着IMF的变化而减少,尤其当IMF减少时,IMP的下降速度较快。根据现有研究结果,IMP和体重可能存在壹定程度的负相关,而IMF和体重呈正遗传相关,因此,在进行肉品风味遗传选择时,应适度控制体重的增加,这样才能使鸡肉的综合味感提高。IMF和IMP和43wk产蛋数呈较低程度的遗传负相关(rA=-0.04,-0.09IMF和43wk产蛋数无明显的表型相关(rP=0.02IMP和43wk产蛋数呈极显著的表型相关(rP=0.1943wk产蛋数估计遗传力为0.26。3个世代的选择结果,3个选择系的43wk产蛋数均得到较A系、W系和M系分别提高了77.4%32.7%和65.8%P<0.01本实验的G0世代是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北京油鸡保种群,其产蛋性能较低,而每次家系组建是均在43周龄以后,挑选组系母鸡时人为的放弃了休产、停产以及产蛋少的母鸡,因此各选择系43wk产蛋数不断增加和组群时的人为选择有关有关,是不可避免的附带选择。剔除43周龄前停产的母鸡的资料后,AW系和M系分别提高了15.7(18.4%0.8(0.8%)和11.0枚(12.6%3个选择系的43wk产蛋数都得到提高,但也能够见出向上选择脂肪含量的W系产蛋数的增加最少,而剔除43周龄前停产的母鸡的资料后,几乎就没有太大的变化。综合考虑IMF和IMP和43wk产蛋数之间的遗传相关均为负值,IMF和43wk产蛋数无明显的表型相关,选育方案所附带的43wk产蛋数选择等情43wk产蛋数会受IMF和IMP选择的影响,IMP的增加和IMF减少均会使产蛋数得到壹定程度的提高,而IMF的提高会对造成产蛋数减少。鸡冠率和43wk产蛋数呈较低程度的遗传正相关(rA=0.18rP=0.09而IMF和IMP和鸡冠率均呈壹定程度的遗传正相关(rA=0.14,0.21IMP和IMF含量的IMF上选仍是下选鸡冠率和睾丸率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1)2个世代的选择后就下降到较低的程度,且基本稳定,G2和G3代差异不显著(P>0.05)。上IMF和IMP的选择,造成鸡冠率和睾丸率的明显下降,对鸡性成熟的影响比较大,很可能G2和G3和G1或G0G1代的数据资料;仅在1~2代的选择过程中非主选性状出现如此大的变化,理论上很难解释;而且IMF的增加或减少均造成鸡冠率和睾丸率的明显下降,怀疑饲养环节上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具体的原因仍需要更多代次的选育资料,进行进壹步的分析研究。IMP和IMF相关选择反应分析结果显示,IMP和IMF的实现遗传力(h2R=0.305,0.17)rA=0.23和0.38IMP时IMFIMF时IMP含量均降低,下选IMF比上选时IMP含量变化更大。G3世代各品系43wk产蛋数结果表明,通过对IMP和IMF的家系选择,各选择系的产蛋数得到增加,但IMP上选系和IMF下选系的增加幅度较大,分别增加了18.4%和12.6%;IMF上选系变化不明显(0.8IMP和IMF在同壹个群体中进行IMP和IMFIMF会增加鸡体的肥度,降低产蛋性能,提示我们在进行鸡肉品质风味选育时,应分别建立肉品和繁殖的专门化品系,然后进行杂交配套,以保证种鸡和商品鸡综合性能的提高。关键词:IMP,IMF,遗传参数,MTDFREML,鸡无机材料填充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产品的更新越来越快,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料的高性能化改性壹直是高分子材料领域内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材料的改性和合成新的高聚物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且往往更经济、有效。聚四氟乙烯(PTFE)由于其分子结构独特,使其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耐热性和良好的电绝缘性能,是壹种具有极低摩擦系数且使用温度范PTFE者在PTFEPTFE的应用领域。复合材料可经设计,即通过对原料的选择、各组分分布设计和工艺条件的保证等,使原组分材料优势互补,从而呈现出出色的综合性能。能化开阔了通路,对传统产品的提档更新换代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壹个重要研究发展方向。陶瓷颗粒是聚合物的壹类重要填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酸碱、耐磨损以及良好的导电、导热性等壹系列优点,其作为PTFE填料的研究也较活跃。由于纳米填料的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积和强的界面作用,赋予了复合材料优异的综合性能。但由于在高分子材料中加入填料等于加入杂质,有引发裂纹和加速破坏的副作用,因此,对填料表面进行恰当处理,加强它和高分子基体的亲和性,同时防止填料团聚,促进填料均匀分散,始终是粉状填料增强改性中人们关心的焦点。在复合材料大家族中,纤维增强材料壹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玻璃纤维和有机树脂复合的玻璃钢问世以来,碳纤维、陶瓷纤维以及硼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相继研制成功,性能不断得到改进,使复合材料领域呈现出壹派勃勃生机。碳纤维是壹种纤维状碳材料,是壹种强度比钢的大、密度比铝的小、比不锈钢仍耐腐蚀、比耐热钢仍耐高温、又能像铜那样导电,SiC纤维和Al2O3们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其耐热性和耐氧化性均优于碳纤维,强度高,在最高使用温度下强度保持率在80壹个重要的方向。为改善PTFE综合性能,本论文研究了纳米陶瓷颗粒氮化铝(AlN)、氮化钛(TiN)、氮化硅(Si3N4)、碳化钛(TiC)、碳化硅(SiC)以及粉状SiC纤维、Al2O3纤维、碳纤维(CF等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的综合机械性能,通过拉伸、冲击、硬度试验,测试了PTFE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了填充材料种类、含量及不同粒径填料对PTF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干摩擦条件下对PTFE复合材料的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了纳米陶瓷颗粒、粉状纤维材料的种类和含量对PTFE(SEM)对拉伸断面形貌进行观察,探讨了复合材料增强增韧机理,此外,采用偶联剂对填料表面进行了处理,分析对比了表面处理和未处理填料对PTF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陶瓷纳米AlN、TiN、Si3N4、TiC、SiC的填充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PTFE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不同纳米填料对PTFE拉伸性能的影响不壹样,纳米TiC能提高PTFE的拉伸强度,其它填料均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5种纳米填料均使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下降,但TiC/PTFE和Si3N4/PTFE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下降较少;拉伸断面的微观分析表TiCSiCTiN在PTFE基体中有较好的分散性,和PTFE基体界面结合较好,纳米AlNSi3N4在PTFESiCAl2O3纤维及碳纤维能提高PTFE复合Al2O3纤维能提高PTFE几种纤维填料均使PTFE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下降,但高强CF/PTFE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下降较少;拉伸断面的微观分析表明,中强碳纤维、高强碳纤维和PTFE界面粘结较好,拉伸断面SiC纤维和PTFECF/PTFEPTFEPTFE复合材料的对比研究表明,不同粒径的石墨均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后伸长率有所下降,纳米石墨/PTFE复合材料的硬度、耐磨性、拉伸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比微米石墨/PTFEPTFE相容性较好,在PTFESiC及SiC纤维填充PTFE复合材料的对比研究表明,不同粒径的SiC均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SiC纤维/PTFE复合材料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其综合机械性能最好。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研究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国有林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目前,黑龙江省林区面临着可采资源继续锐减,森林生态效益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客观科学的衡量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正确把握黑龙江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态势,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以黑龙江省林区这壹特定区域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现状出发,构建了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具体能值及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算,且提出了相应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本文系统评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从研究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及发展规律进行认真分析。阐明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功能,构建了以能值投入分析指标、能值产出分析指标以及投入产出相结合的基本能值指标体系,提出了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ESI分析了2006年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状况,计算出能值产出率、能值使用强度、能值投资率和环境负载率等基本能值指标值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数,测算出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关键词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粮食主产区农户农田流转意愿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三村庄的调研近些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实施了壹系列的富民惠农政策,出现了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好形势。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引起的农民非农收入比重的不断上升,农户认为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种粮意愿呈下降趋势,局部地区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原因,使得目前加快农地流转,减少农地撂荒,促进农地规模运营,提高农地使用效率的难度增大。现阶段促进粮食长期稳定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快粮食主产区农田自愿、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农田适度规模运营,对于提高主产区种粮农户收入、促进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目前长江流域水稻播种面积已占全国65.7%,其中处于中部地区的传统稻作区江西、湖南、38.7%(江西9.5%到10.2%37.4%(江西7.9%到8.5%全的视野下,选择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域。考虑到江西和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有具有较好代表性。为此,研究选择江西省粮食主产县的新建、永修、南昌所辖三村进行深入调研,共选择样本农户334个。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加速粮食主产区农田流转,促进粮食稳定增长的对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户的环境政策特征、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农田流转特征、农田流转主观规范、农户行为控制认知等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归纳出影响农户农田流转行为的主要因素,以新使用描述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研获得的样本数据进行规范研究,验证理论假设,找出影响的显著因子。最后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农户农田自愿、有序、依法流转的若干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先从我国农地流转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已有的农户农地流转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然后进行了有关讨论:对于农地流转的综合性研究较少;以农村运营微观主体-农户其对政府扶持政策的主观认知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较少;研究壹般局限于广义概念上的农地,专门针对农田等具体的农地流转研究较少。最后对国外有关农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运用农户行为理论,建立农户农田流转理论模型。农户是否做出农田流转意愿是二元品质型变量,不满足壹般线性回归约束条件,因此选择利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另外,对所获取的334个样本数据的采集和分布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对户主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从事职业、流转途径、流转方式、流转时间等变量进行整理,作为壹般性的描述统计分析。理论模型,对农户农田转入意愿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影响农户农田转入意愿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行归纳假设,主要从农户的环境特征、户主特征、家庭特征、运营特征、认知特征等方面进行归纳,共选取17个变量进入模型;其次,对农户农田转入意愿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再次,对分析结果进行观测,有关数据表明影响农户农田转入意愿行为的显著因子有8周围人认知、集体或政府认知、转入困难认知,各影响因子和影响农田转入的作用机理假设基本吻合,但也存在壹定的差距。论模型,对农户农田转出意愿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机理假设和数据分析方法和第三部分基本类同,只是选取的部分变量作了壹些调整。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农田转出意愿行为的显著因子有11个,分别是种双季稻的比例、户主的职业、家庭劳动力人数、外出务工收入比重、稻谷销售方式、农田保障认知、减少或放弃认知、转出价格认知、稻谷销售价格评价、资金来源等因素。对策建议:即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信息服务;营造有利于农田流转的外部环境;推动农田流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从法律制度层面上保障农田流转顺利进行。关键词:粮食主产区;农户;农田流转;意愿行为;实证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安徽省凤阳县的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满足城市发展及非农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用土地被相继征用。在现行的征地制度下,对农民土地的征用意味着土地所有权性质的改变,即由原来的集体所有转变为永久的国家所有,也就意味着,农民永久地失去土地,而失地农民所得到的补偿水平低,根本难以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同时农民也永久地失去由土地提供的各种保障功能。如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医疗和就业等生活保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随时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个问题和现实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相关学者的关注。在当前形势下,改革城市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为失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现行的农地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找出现行制度的缺陷和值得学习的经验。其次,重点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通过对安徽省凤阳县失同时也总结出了他们对保障体系中不同内容的需求程度、接受程度以及他们对社会保障内容的个人期望。在指出成功做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且且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本文通过对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的阐述,指出最后为失地农民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可能的,也是现实的最佳选择。而且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转岗就业培训和法律援助等。通过借鉴好经验做法,提出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路径选择,以期切实保护到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希望能够在理论上、政策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进而为科学地推进城市化战略的具体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广西桑蚕业竞争力研究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以及2005产量连年位居全国第壹,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桑蚕原料茧生产基地,实现了建设蚕业大省的目标。继而广西明确提出将桑蚕业列为广西农业重点发展的新兴优势产业之首,努力将桑蚕业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向蚕业强省目标迈进。在同等机遇面前,究竟是何种竞争力量使得广西桑蚕业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如此迅猛发展?当前广西桑蚕业竞争力状况如何?谁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如何才能进壹步推进广西桑蚕业做大做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些问题是当前壹项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波特“国家钻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广西桑蚕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从生产规模、成本收益、质量状况和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策略以及政府行为、发展机遇等九个因素,对广西桑蚕业竞争力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找出关键成功因素和促进广西蚕业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特异竞争力;同时分析研究现阶段国内外桑蚕产业主要竞争对手,且通过分析产业五股竞争力量,即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威胁、供货商议价力和购买者议价力,对广西桑蚕业竞争力、吸引力进行测定判断;最后本研究仍通过SWOT矩阵分析法,对进壹步提升广西桑蚕业竞争力应采取的总体战略选择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桑蚕业得以迅猛发展,其关键成功因素是广西占据了“地利、人和、天时。主要竞争强势有:规模大、成本低、资源优、劳力足、创新强、体制顺、政策好、机遇佳。具体表现为:(1)发展速度快,种养规模大,市场占有率较高;(2)生产成本低,蚕农收益好,比较优势明显;(3)资源条件优越,产业劳力充足,区域发展优4)科研生产齐头且进,科技创新能力超强;(5)管理体制良好稳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6)政府扶持力度大,推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7)抓住和把握发展机遇,为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其中,广西桑蚕业具备有推进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即较优越的气候自然条件、较充足的产业劳力资源、较低廉的生产运营成本、较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较稳顺的产业管理体制、较实惠的政府扶持政策、较良好的产业发展机遇,彼此相互顺畅的行业管理体制、放开的蚕茧收购市场,构成了广西桑蚕业极其特有的特异竞争力,这是国内其它桑蚕主产区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研究结果仍表明,广西桑蚕业存在着基础弱、技术粗、质量欠、人才缺、投入少、产业短、秩序差等竞争弱势。具体表现为:(1)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种桑养蚕技术粗放,桑蚕茧产量和质量有待提高;(3)技术队伍力量薄弱,高层次专45)产业链延伸较短,产业综合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6)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价格波动影响较大;(7)蚕农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本研究通过建立竞争对手群组图,将国内外需求市场进行细分,结果表明:(1)在国际市场上,印度和广西产品同属于中端市场(茧丝质量中等),是广西的最大竞争对手;(2努力目标,为最大竞争对手;而四川、广东等产品和广西产品同属于中端市场,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为广西的次要竞争对手。其它为壹般竞争对手。另本研究仍通过对五股竞争力量进行测定,表现广西桑蚕业竞争力量处于中等水平,即广西桑蚕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吸引力。最后,本研究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建设性提出了广西桑蚕业发展的战略对策选择,即广西桑蚕业未来发展战略应在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环境因素下,坚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以进壹步提升广西桑蚕业国内外竞争力。赤眼鳟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本试验对赤眼鳟Squaliobarbuscurrculus的繁殖生物学、野生鱼的驯养、人工繁殖技术和池塘苗种培育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已制订了相关的企业技术标准,其成果初步应用于养殖生产和自然资源放流增殖。赤眼鳟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繁殖季节为4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5—7月为盛产5—7月,郁江的赤眼鳟雌鱼性成熟系数平均为18.4%。其相对繁殖力平均为199.5粒/g体重。雄鱼体形比雌鱼修长,成熟雄鱼在繁殖季节胸鳍具有颗粒状珠星,非繁殖季节,珠星消失。雌雄比接近1:1。赤眼鳟属敞水性产卵类型,为不分批产卵鱼类。广西江河的赤眼鳟天然产卵场有11处,除左江和右江各1处外,其余均分布于郁江。在水温28—28.5℃的情16h10min45317d形、习性和成鱼相似。放养密度62.5kg/㎡,存活率31.7%,养成了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用网箱饲养亲鱼4050kg,6500尾。其中雌鱼2270尾,成熟个体1993尾,成熟率87.8%2710尾,全部成熟。适当稀养、适当的水流和良好的营养条件,是主要培育措施。2004年人工繁殖赤眼鳟4批次,催产雌鱼131尾,雄鱼187尾,催产率92.3%温范围为20℃—30℃。水温(X)和效应时间(Y)成负的相关,关系式:Y=101.42545–0.02461X获得受精卵27578.3%-94.2%4批卵的受精率加权平均值为88.25%。共孵出鱼苗230万尾,出苗率83.64%(81.8%—92.0%在水温22℃—24h—13hYX)成负的直线相关。相关式为:Y=48.45-1.11X设计了简易的孵化桶,以充气方式使鱼卵翻动。赤眼鳟鱼种食性杂。开口饲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以后逐渐转为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鱼体全长3cm以后,主要摄食配合饲料和腐屑。仔鱼阶段常栖塘边,3cm以后分散活动。临界温度2℃—18℃—1.16mg/L-1.25mg/L时浮头,0.05mg/L-1.10mg/L炎和赤皮病不感染。对常用鱼药,除福马林外均不敏感,对福马林必须慎用。池塘培育鱼种4230.2万尾,养成体长大于3cm的鱼种164.5成活率82.2%3cm7.511cm养数量)计6.5万尾,成活率86.8%。使用埔地网克服了鱼种捕捞的困难。本课题已于2004年供给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