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诲人不倦_第1页
十一、诲人不倦_第2页
十一、诲人不倦_第3页
十一、诲人不倦_第4页
十一、诲人不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诲人不倦拾壹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育作用:17.2、17.3教育对象:15.39教育内容:7.25、16.13教学原则与方法:11.3、7.8、5.9、3.8、11.22教师素养:7.34、1.15、17.19、7.1、9.15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第1、2章)(17.2、17.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文本研习(17.2;17.3):评析:所有的中人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这就肯定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通过教育改变的。文本研究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强调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性相近,习相远”这种观点。因为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我们“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教育对象(第3章)(15.39)子曰:“有教无类。”文本研习(15.39):“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名家评析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本研究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涿zhuō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1、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2、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3、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内容(第4、7章)(7.25、16.13)文本研习(7.25;16.1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原则教育内容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德文诗礼)子以[用,介词]四教[省略“之”,代“学生”]:文[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评析: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文本研究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的教育特点?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4分)

①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②“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结合文段,能够概括出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的相关信息的各得1分,能够进一步具体阐述的再得1分。)孔子的教育方法与原则有哪些?

1.因材施教原则2.启式发教学法3.激励式教学法4.讨论式教学法5.循序渐进原则教育原则与方法(第5、8、9、11、12章)(11.3、16.13、7.8、5.9、3.8、11.22、17.19)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宰我、子贡。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冉有、季路。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子游、子夏。文本研习(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人物链接人物链接闵子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人物链接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人物链接仲弓: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人物链接宰我: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人物链接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人物链接冉有: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仗,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人物链接季路: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物链接子游: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人物链接子夏: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子夏是孔子门高足,擅长文学。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了很大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

评析: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文本研习(7.8):启发式教学法评析: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诱导,启发。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2、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故事两则

老爹在饭桌上就幼儿识字。拿了一根筷子放桌子上,说这是“一”字,记住了。儿子说,哦。这是“一”字。记得了!第二天老爹拿了一个扁担,往地上一放,问这是啥字?儿子呆了,不知道啊?老爹呵斥,就是昨天教的“一”嘛,一天就忘。儿子却哭着说,这个“一”字才一天就会长这么大了,我怎么能认得呢?

一个陌生人和一个本地人在同一个城市找一个地址一样。本地人肯定比陌生人要快的多。因为他对道路更熟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谈话式教学文本研习(5.9;3.8;11.22):激励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说“绘事后素”,这里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

类比的说理方法,用“绘事”类比礼仪,用“素”类比仁义。孔子认为仁义先于礼仪,教人学习礼仪首先要教人具备仁义,这体现孔子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教学思想。文本探究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第五章(11.3)因材施教第十二章(11.22)因材施教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教育者的素养(第6、10、13、14、15章)(7.34、1.15、17.19、7.1、9.1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文本研习(7.34):教育者的素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好学、耐心——敬业)评析: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顾鸿安《论语解读》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名家评论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教育态度(教师素养)文本研习(1.15):贫而乐道,富而好礼。逐步完善,德高为师。据说,子贡早期很贫穷,后来做生意发了财。“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正是子贡当下的境界,他也自以为做的很好,故求老师印证肯定。孔子深知子贡的心思,首先也肯定他,说“可也”,接着再婉转地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称赞子贡的悟性很好,无疑子贡的信心倍增。“贫而乐”比“贫而无谄”的境界高出一层,“富而好礼”亦比富而无骄更进一步。贫而无谄,只表明个人的一种骨气,但未如安贫乐道更有价值。富而无骄,只表明能够抑制自己内心的骄慢,但不如“好礼”有更积极的意义。故孔子就子贡所问,因势利导,鼓励子贡不能止于现有的境界,而要追求更大的进步。知识链接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教育者的素养:身教重于言教,多做少说。身正为范。文本研习(17.19):

评析:为什么孔子不欲言,因为相对于孔子来说,孔子更注重行,所以他才在前面屡次提到“行重于言”的话,比如“巧言令色,鲜于仁”“刚毅木讷近仁”“昔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是故恶夫佞者”“辞达而已矣”,无不可以看出,孔子对行的重视程度,由此,孔子的“予欲无言”,便可以理解了。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文本研究

教,是为了不教。(1分)“子欲无言”,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这是“不教”。(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教育者的素养:重古代文化。文本研习(7.1):评析: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些都是恢复周礼的需要。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文本研究评价:1、述应该是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应该渗透个人的观点和倾向。2、另一方面,述是作的前提,离开了对前人成果的吸收和学习,一切都是空谈。3、述而不作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本章孔子自叙对诗乐的重视和高深造诣。孔子认为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顾鸿安《论语解读》教育者的素养:重礼乐,造诣高深。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文本研习(9.15):

评析:

在孔子之前,中国早已有《诗》,是古代奏乐时相配的歌词,乐与诗是密不可分的。本来只称《诗》。汉代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创作,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相传周王室有专人收集民间诗歌的制度,称为“采诗”。主管音乐的太师必须经常地征集、编写和整理一些歌辞。好的歌辞被充实保存下来,不好的被淘汰、删削;这样,久而成册,就是《诗》。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哀微,礼坏乐崩,诗或有句而不能成章,或有章句而不能成篇,而且与音乐脱节,无法歌唱。另外当时各国口语不同,在转相传授、抄录中,错讹在所难免,有些传本零落不全。

不同版本中相重复的诗篇加在一起达三千余篇。这不利于孔子的教学工作。因此,孔子整理古代文献先从删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