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辨析之常见错误_第1页
病句辨析之常见错误_第2页
病句辨析之常见错误_第3页
病句辨析之常见错误_第4页
病句辨析之常见错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错误心中有数

——病句辨析专题公安县育苗学校高利平病句辨析过程常见错误,心中有数;结构分析,逐层逐步。在病句辨析过程中,为节约病句辨析时间,提高病句辨析的准确度,首先我们应该直接找出四个选选项中有标志性特征的词语,看看含这些词语的句子是否出现了与之相关的错误,如出现,则不必再对该选项做详细的语法分析;如没有错误或者句中没有这些标志性词语,则要对句子做结构分析,明确主谓宾定状补,看看是否有结构错误,最后考虑逻辑问题。常见错误标志词语类别介否数代连关联介词误用——掩盖主语滥用介词,使整个句子的主语变为介宾短语,这样句子的谓语就失去了应有的陈述对象,造成主语残缺。

如:(1)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2)在大量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例(1)应删去“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在句中本应作“引起……重视”的主语,“对于”与之组成介宾短语只能作状语。例(2)同理,删去“在”“中”。介词误用——近义混淆有些介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颇为相近,因区分不清而造成错用。

如:(3)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4)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例(3)“关于”应改为“对于”,“关于”引进的是动作行为所关联涉及的事物,表范围,而“对于”才用于引进对象。例(4)“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上、下)”这种格式常用来从时间或空间角度表范围、条件、处所,而“从……中”表示来源或由来。介词误用——语义重复

介词本身虽没有实在含义,但在具体语境中有他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如果介词的使用不注意语境,容易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

如:(5)消费者权益受到无理的侵犯或粗暴的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解决。

(6)别看这乡村别墅,它的造价高达一百万美元之巨。

例(5)“诸”是文言兼词,相当于“之于”“之乎”,“付诸”意“付之于”,后面再缀以“于”,就与“诸”语意重复了。例(6)“高达”与“之巨”意思相同,可删去“之巨”。

诸如此类:“来自于”“涉及到”“波及到”“国际间”“人际间”“并非是”“被应邀”“俩个”“盍不”“(大)约……左右(上下)”“至少……左右”等。介词误用——主客颠倒动作的主体和对象一般是单向的,不能调换,否则,会造成逻辑颠倒的错误。

如:(7)《人民日报》这篇社论对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青年感到特别亲切。

(8)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九十年代的中学生不太熟悉。例(7)(8)都是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主体分别是“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青年”“中学生”,客体分别是“这篇社论”“焦裕禄”,应该改为“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青年对《人民日报》这篇社论感到特别亲切”“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对焦裕禄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介词误用——搭配不当

1、介词一般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直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如:(9)在改善学生生活上,我们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

(10)自开工以来,在卫生工程局负责人及参加工作的解放军战士不顾劳累的积极工作下,工程进度很快。“在……下”“在……上”中间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以把“上”改为“方面”,或者在“上”的前面加上“的问题”。2、有的介词要配套使用,组成复合介词,但它们的搭配往往是固定的。

如:(11)今年要以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12)有的说,团员首先要起模范作用,当说话做事前,都要想到自己是一名团员。例(11)句中该用“把”,“把……作为”是一个介词固定结构。例(12)把“当”改为“在”,因此,“在……前”“当……时候”是两个固定的搭配。

又如:“从……出发”“以……为出发点”“由……决定”“在……影响下”“受……的影响”等。介词误用——位置不当

一般来说,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应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介词的位置有特定要求。

如:(13)他感到自己被人不了解,十分痛苦。

(14)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13)句中否定词“不”应放在“被”字前。把字句和被字句中,能愿动词和否定词都应该放在“把”“被”前。例(14)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他”,所以应该把“经过”调到“他”之后。否定词误用——否定多余

例12: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以免不出现事故。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否定多余。有些词语,如“禁止”“防止”“忌”“避免”“以免”等词语,本身就有“设法阻止”的意其后不能再用否定词,否则,将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修改时,将“不”删去即可。例13: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否定多余。“不能不承认”这一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后边再加上“不是”这一否定词,整个句意最终就变成否定了。修改时,将“不”删去即可。否定词误用——位置不当例如: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字应移到“趁现在”之前。又如: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如果”应移到“他”之前。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共用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又如:他把这个问题不放在心上。“不”应移到介词结构“把这个问题”之前。“把”字句,“被”字句中有否定词,应将否定词分别放在“把”“被”之前。否定词误用——对应不周(一面对两面)银行对申请购车的客户的还贷能力的核查,是决定发放贷款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应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发,一是不发,所以“决定”后应加“是否”逻辑才严密。4.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与“能不能”是一面和两面,去掉“不能”数词误用——数词位置不当

⑧我们六个文学社的社员参加夏令营。“六个文学社的社员”有歧义,可以理解为“社员来自六个文学社”,也可以理解为“同一个文学社的六个社员”。造成歧解的主要原因是“六个”数量词的位置不当,将其移置“文学社的”之后,表意就清楚了。数词误用——缩小减少与扩大、增加的误用

⑨这个石灰厂过去六天生产一窑,现在三天生产一窑,时间缩短了一倍。⑩河塘乡钟植新品种水稻的面积,从去年的1500亩到今年的10500亩,增加了7倍。

由于加强了技术改造,每台电机的成本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八,即由1000元压缩为200元。缩小减少不能用倍数,可以用分数,故例⑼的“一倍”可改为“二分之一”或“一半”。“增加了”表述的是净增数,故例⑽的“7倍”应改为“6倍”。⑾的“减少到”表示现在实有数,不包括被减去的数目,所以“200”应改为“800”,这是数目减少的主客关系不明造成的错误。分数、小数也有被错用的,这里不一一举例述说。数词误用——使用赘余

一些句子常常用“左右”“前后”“上下”等词表示约数,这时也要特别注意,使用这样的词是否多余。

例1.潘杰写了一封超过三千字以上的检举信。(可删“超过”或“以上”。)

“大约”、“超过”、“将近”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赘余,因而“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这样的表述存在语病。再如“老赵大约七十岁上下,可身板很硬朗。”一句可删“大约”或“上下”。例2.他以350公里/小时的时速驶向终点,车子简直就要飞了起来。(“时速”即每小时的行驶距离,与“每小时”重复累赘。)

与之类似的还有“单位价格”、“日均”、“年均”等问题。如:“这种型号电冰箱的单位价格是每台3288元。”“参观展览的人数很多,日均每天将近1500人。”“这里有我国南方重要的货物中转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每年5000万吨。”以上错误都属于重复累赘。

数词误用——范围失当句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约”、“超过”这一类词语时,要注意它们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

例1.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五十岁以下。

例2.这个单位职工福利好,收入高,每月工资至少一千八百元以上。“最多”和“至少”只能跟上下极限点,不能跟一个范围,而“……以上”、“……以下”都表示范围,因而“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的表述存在语病。例3.由田亮、吴敏霞、郭晶晶等优秀运动员组成的中国跳水队,在这次雅典奥运会上,囊括了八枚金牌中的五枚,充分显示了跳水强国的实力。(“囊括”即把全部包罗在内,“八枚”中获得“五枚”,不能称“囊括”。)

数词误用——不合事理一般来说,句子出现了“减少、缩小、降低、下降或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与具体语境是否符合事理。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例1.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提高到”表示增长后的总量,应改为“提高了”。)

例2.该企业狠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下降了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不符合事理。)

例3.这次物理考试,全班的平均分都达到85分以上。(一门学科,一次考试,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只能有一个,后面不能跟“都”。)

代词误用——指代不明

例1:他说你不知道昨天晚上他哥哥到底跟他说了些什么。

例2:她似乎很听这位女看守的话,她支使她,不论什么事她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去照着办。

例3: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因为老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我的进步很大。

例4:在校友聚会那天,他们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例1中的后两个“他”指代都不明确。

例2中第二个“她”既可以指“女看守”,也可以指“这位女人”。

例3中“自己”指代不明,既可以指“我”,也可以指“老师”。

例4中第二个“他”指代不明。代词误用——人称代词误用例1:又是立交桥又是单行线,弄得他晕头转向,这才晓得我生活了四十年的这座城市,对于我来说,已经很是陌生了。

例2:你做我的私人司机,我给他开的工资绝对会很高的。他这样的性格做司机最为合适,我很欣赏你。

例3:他跟小张和小刘的个人关系都不错,但不能因关系好就容许他胡来!。例1中两个人称代词“我”都属误用,都应改为“他”。

例2中两个人称代词“他”都应改为第二人称代词“你”。

例3中第二个“他”应改为表示复数的“他们”。代词误用——近指和远指混用例1:在农村时,我和小张住在老乡家里。当时,我对小张说:“那里就是咱们的家啊!”例2:走进屋里,他很客气地说:“我那里条件蛮差劲,没什么招待你的,你不要见怪啊。”

例3:他似笑非笑道:“想不到你还有一手啊,告到我队长这里去了。”

例4: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操场看去,同学们正在这里做课间操。例1中“我”回忆的是“当时”的情景,表示远指的代词“那里”应改为“这里”。例2中“他”说的是“走进屋里”的情况,应该使用近指代词“这里”例3中“交警”说的“队长”不在场,应该使用远指代词“那里”。例4中“同学们”是在远处“做课间操”,应该使用远指代词“那里”。连词误用——语序不当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此句短语顺序有错,应改为:领导、老师、学生都参加了开学典礼)(2009年江苏联考卷)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解析:“碰撞、融合、交流”的逻辑顺序不对,应为“碰撞、交流、融合”。

连词误用——归并不当(2009年湖北联考卷)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解析:句中“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三者排列不合逻辑,概念有交叉。

如:大厅里陈列着无数件实物,文件和烈士的遗物。短语之间是否存在种属关系,如果存在不能并列

(句中实物与文件和遗物间是种属关系,不能并列)并列短语的语法性质是否相同

如:讨论是一种亲切,智慧,民主的作法。(句中亲切是形容词,而智慧和民主是名词,所以不能并列)例③: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解析:“减产”“绝产”不是并列关系,所以这儿不能用“和”,应改用“或”。

连词误用——搭配不当

例①:(2009年辽宁联考卷)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们,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